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谁的官职最高?

徐老尖


晚清四大名臣,曾、左、李、张四个人,官职其实都差不多,都是资深总督,都很称职,也都是各自工作岗位上百年不遇的干才。但如果认真论起来,还是有些细微区别的。

如果仅仅论官职,李鸿章最大。

李鸿章在同治十三年,他的老师曾国藩去世两年后,以直隶总督的身份,升任文华殿大学士。

清朝的官制,以大学士为最,正一品,相当于今天的正国级。而大学士则分三殿三阁六个级别,其中以保和殿大学士为最高。但乾隆朝富察傅恒以后就不再任保和殿大学士,而以文华殿大学士为最。所以,晚清通常称文华殿大学士为首辅。

李鸿章从来没有当过军机大臣,但世界各国都把他当做大清宰相,甚至将他与德国首相卑斯麦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并列为当时世界三大名相,他访问欧美时在各个国家均享受国家元首来访的礼仪,就是因为他是文华殿大学士。

曾国藩也是任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但最高官职是武英殿大学士,比李鸿章差一级,不是首辅。

这不是曾国藩能力不及李鸿章,也不是他不够首辅的资格,而是因为,在嘉庆朝文华殿大学士董诰辞世以后,朝堂上已经有74年没有汉大臣的文华殿大学士了。乾隆晚期和嘉庆、道光两朝,皇帝并不信任汉大臣,对汉大臣是歧视和排挤的。

但自咸丰朝开始,清廷不得不重新检讨对汉大臣的政策。太平天国的祸乱使清廷警醒,再不重用汉人,满人的江山就保不住了。

但大学士毕竟是文臣最高官职,一个读书人,从科甲及第入仕,到最后熬到位极人臣,几乎需要一辈子的时间,除非像李鸿章这样的少年天才,比别人少走几十年弯路。李鸿章升文华殿大学士时,才五十一岁。

曾国藩就是这样。他其实是个笨人,读书做学问、行军打仗,用的都是笨办法,所谓以勤补拙。比如结硬寨、打呆仗之类的。所以,他当官到六十岁了才熬到武英殿大学士。但其他三人,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不同,他们都是会读书的人,个人才华上高出曾国藩很多。

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时,朝廷即便是认识到应该给曾国藩一个文华殿大学士,也来不及了,曾国藩年纪大了,身体也垮了,两年后他就去世了。

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获得大用,他在直隶总督任上仅仅一年,就展现出不凡的能力和远见,在外交、洋务、军事上,成为不可替代的第一人。

光绪二年,瓜尔佳文祥去世,恭亲王奕訢痛失臂膀。

文祥生前是恭亲王奕訢的盟友和主要助手,他一手抓军事一手抓外交,主管神机营和总理衙门,是奕訢集团名副其实的大管家和智囊。

文祥去世的前两年即病入膏肓,恭亲王奕訢不得不物色文祥的继任者。神机营可以交给对此觊觎已久的醇亲王奕譞,而总理衙门则没有合适的继任者。奕訢当时的左膀右臂中,宝鋆鲁莽,李鸿藻清高,沈桂芬等人资望太浅,没有什么得力的干才可用,所以他深切体会到了李鸿章的重要性。

尤其是,当时大清外交的棘手问题,诸如朝鲜、日本、俄国等国的交涉,都需要李鸿章替朝廷抵挡。而授权李鸿章办理外交,也要有相对应的身份地位。于是奕訢向两宫太后力陈,取消汉大臣任文华殿大学士的限制,李鸿章也终于成为七十多年以来汉大臣任首辅的第一人。

在这方面,不仅曾国藩不如李鸿章,就连左宗棠和张之洞也不如李鸿章。

左宗棠最后的官职是东阁大学士,比李鸿章差了四级,中间隔着体仁阁、文渊阁和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在官职上吃亏是因为科名,他进士不第,只是一介举人。

明清两代的规矩,大学士只授予进士及第的文官,举人是没有资格的。但左宗棠劳苦功高,慈禧太后深知左宗棠心中的隐痛,为了给他日后升官排除障碍,特赐他“同进士出身”。但这个时候已经是同治十三年了,李鸿章已经当到文华殿大学士了,左宗棠才从协办开始轮班,时间太晚,拍马也赶不上了。

清朝的大学士是虚职,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因此是终生制。而三殿三阁加上协办大学士,每个台阶上满汉各一,后面的要晋一级,必须等到前面那个死了或是告老还乡才行。左宗棠是在入新疆以后才获得协办,循阶而上到东阁,不快也不慢。

张之洞最后的官职是体仁阁大学士,比左宗棠高一级,比李鸿章差三级。张之洞没有军功,之所以官职比左宗棠高,也是得益于科名。

张之洞读书好。他是同治二年壬戌科的探花,也是咸丰二年顺天府乡试的解元。张之洞这个探花是慈禧太后钦点的,所以慈禧对张之洞一直怀有亲切感,加上他的文笔好,因此他在仕途基本是一帆风顺。

不过左宗棠和张之洞都当过军机大臣,以他们的资历和经验,他们在军机处的地位是很尊崇的,仅次于领班军机,是实际上的宰相。而曾国藩和李鸿章,都在总督的位子上终老,并没有实际入阁。

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爵秩比左宗棠高。曾国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侯。左宗棠则是二等恪靖侯。张之洞没有武功,因此没有爵位。

如果不论官职,他们四人死后的谥号最能反映朝廷对他们的真实评价。

曾国藩谥文正,这是中国古代文臣中最高谥号,清朝一共有八个,入关以后不多不少每个皇帝一个,同治朝就给了曾国藩,说明他在同治皇帝一朝,是文臣之最。

李鸿章谥文忠,这也是清朝文臣的最高谥号,每朝最多一两个,仅次于文正,与文贞相等,在清朝文臣谥法中排名第二。晚清70年,文忠只有五人,稀缺指数与文正相仿。

文忠这个谥号如果给了满大臣,就相当于文正,因为清朝的规矩是文正只给汉大臣,满大臣最高就是文忠。晚清的文忠另外几人分别是林则徐、胡林翼和两位满大臣瓜尔佳文祥和瓜尔佳荣禄。与林则徐和胡林翼并列,李鸿章这个文忠很值钱。

左宗棠谥文襄。文襄在有武功的文臣中是最好的谥,在清朝文臣谥法中排名第三。文襄也是有清一代满大臣梦寐以求的谥号,因为它象征着替祖宗打江山,满大臣如果能被谥文襄,差不多也可以进太庙了。

左宗棠入仕虽晚,但二十多年戎马倥偬,几乎无一日不在马上。一生功业,打长毛,平捻匪,尤以收复新疆为最,所以谥文襄名符其实。

晚清70年,文襄只有两人,左宗棠和张之洞,满大臣一个也没有。

张之洞谥文襄。这个谥号给张之洞不太合适,因为开疆拓土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张之洞死时是宣统初年,摄政王载沣那时扬满抑汉,身边没有什么学问好的大臣,给大臣拟谥号不能像同光年那样考究了。张之洞一生中什么都干了,就是没有打过仗。他文章写得好,妙笔生花,是典型的媒体型和秘书型人才,但与曾左李相比不太适合实务,所以张之洞一向说的比做的多,也说的比做的好。

清廷给张之洞谥文襄,不是表示张之洞也能上战场,而是因为这个谥排名很高,另外也有比照左宗棠的意思。张之洞当时是被摄政王载沣给气死的,影响很恶劣,谥号给低了说不过去。


国史馆


曾左李张四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如果要比较官职高低,不如先把他们的最高官职都列出来,然后再做比较。



曾国藩: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李鸿章:两江总督、直隶总督、两广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张之洞: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四个人担任过的地方官职都官至总督,旗鼓相当,但在中央官职上出现了区别。他们都担任了殿阁大学士,但级别不同。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最高,其次是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第三第四分别是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和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

李鸿章不仅在大学士的排位上高于曾国藩,而且李鸿章长期担任北洋通商大臣,在洋务和外交的问题上有很大话语权,这也是左宗棠和张之洞所不具备的。

有人说左宗棠和张之洞担任过军机大臣,以军机大臣加殿阁大学士的身份而论,这才是真宰相。但问题是,这两位军机大臣,在中央也不具备很大的权力。



所以我个人依然认为:从官职上看,李鸿章最大,曾国藩次之,第三左宗棠,第四张之洞。


达摩说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被称为晚清的四个中兴名臣,硬生生地为清朝延续了几十年的命。

曾国藩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可谓是时势造英雄,他也抓住了这个机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他虽然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升到了二品礼部右侍郎的位置,可是当时的汉臣即便官位再高,手里的实权也不见得能够高到哪儿去,毕竟当时清朝的统治者“防汉甚于防川”。但是,他在组织了湘军之后,手上有了兵权,政治地位自然便上去了,手里也慢慢有了实权。

所以,曾国藩算得上是汉人官员在清朝抬头崛起的第一人,汉人官员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逐渐取得主导权可以说是始于曾国藩。

不过,也正因曾国藩崛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他所获得的功劳便是打太平军,可想而知他到底砍了多少人的头颅,所以他很“荣幸”地获得了“曾剃头”这个吓人的绰号,这也是他在民间的名声不太好的原因。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被封为一等毅勇侯,他因为老老实实地解散湘军,让慈禧很开心,所以慈禧挥挥手给了他一个“文正”的谥号,满足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追求。

左宗棠被林则徐夸为“绝世奇才”,他也确实少年得意,虽然小了曾国藩一岁,却早了曾国藩两年中举,但是谁又能想到他的科举之路竟然卡在了会试之上?

后来,曾国藩考过了会试,左宗棠却不断地落榜,以至于左宗棠气得发狠话说再也不参加科考了。

左宗棠放弃科考之后,回家当了几年的教书匠,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他放下了书本,去了湖南巡抚的幕府,为湖南巡抚出谋划策,从而为人所熟知。

他后来能够出任浙江巡抚,也少不了曾国藩的提携,只不过左、曾两人或出于“瑜亮”之故,或出于政治上的避讳,闹得很不愉快。

左宗棠一生参与平定了发、捻、回三场动乱,后来又收复了新疆,功勋卓著,人人敬称一声“左公”,即便到了今天,他也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赞誉。

左宗棠官至两江总督、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被封为二等恪靖侯,谥号“文襄”。

张之洞和曾、左、李三人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曾、左、李是抓住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机遇,然后凭借军功“蹭蹭蹭”往上升,可是张之洞前期所走的却是正正经经的文官的升迁之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张之洞在军事上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白”,中法战争之时,他因为是力主和法国一战,被擢升为两广总督,从清政府收编黑旗军、任命刘永福为记名提督到奏请67岁老将冯子材打败法军,张之洞的军事战略目光不可谓不高,这也是他后来被人称为“香帅”的原因。

不过,对于张之洞,也许人们更熟悉的是他的另外两件事,一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实业,一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牵头“东南互保”。

张之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钢铁企业汉阳铁厂,还创办了晚清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他对于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慈禧向11国宣战之后,张之洞一方面考虑到清军不是洋人的对手,另一方面考虑到保护自己的实业不受战争的破坏,从而牵头发起了“东南互保”,毫不避讳地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将慈禧气了个半死,可到最后慈禧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载沣上台执正之后,张之洞仍然位居中枢重臣,不敢对他有所不敬。

张之洞官至湖广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谥号“文襄”。

李鸿章是曾、左、张、李四人之中最饱受争议的一个人,誉之者有之,毁之者更有之。

梁启超曾经说过:“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

此话之意再明显不过了,李鸿章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晚清重臣,绝对离不开曾国藩的提携,说白了李鸿章就是踩着曾国藩的肩膀上位的,当然,这也是曾国藩主动让李鸿章踩的。

曾国藩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因为手握重兵,为慈禧所猜忌,为了消除慈禧的猜忌,他主动解散了湘军。原本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应该再一次提兵北上平定捻军,可是为了让慈禧放心,他不仅放弃了这个机会,解散了湘军,还主动退居幕后扶持李鸿章,将李鸿章推倒了台上,李鸿章这才捞到了平捻之功。

李鸿章虽然为清政府发展了军事,但是,他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和金钱所打造出来的军事力量却只是一只纸老虎,被日本人一戳就破。

他一生之中为清政府和洋人、日本人签订了不知多少不平等条约,这也是他最遭人唾骂的地方。

虽然李鸿章自称为清朝的“裱糊匠”,可实际上谁都知道他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专门为慈禧“擦屁股”,从而让慈禧的地位更为稳固。

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死后被追晋为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那么,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李鸿章四个人的官职到底谁高谁低呢?

如果只是简单地看他们官职品位的高低的话,曾、左、张、李四个人实际上同为大学士,所以都是正一品大员,但是,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从清朝的“三殿三阁”制度来看,显然是李的官职最高,曾次之,左再次之,张最次之。

不过,若论爵位的话,则是曾国藩最高,左宗棠次之,李鸿章再次之,张之洞没有爵位。

若论谥号的话,也是曾国藩的“文正”最高,李鸿章的“文忠”次之,左宗棠和张之洞的“文襄”再次之。

当然,如果说谁的名声最好的话,显然是左文襄公。


宁糊涂


晚清四名臣都是正一品,品级不相上下,需要多方面比较,我们先看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四人生前担任的主要官职。

1,曾国藩,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

2,李鸿章,东宫三师,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

3,左宗棠,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二等恪靖侯。

4,张之洞,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论爵位,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在品级相同的情况下,论爵位,很明显曾国藩第一,他是一等侯爵;左宗棠第二,他是二等侯爵;李鸿章第三,他是一等伯爵;张之洞最末,他没有爵位。

清朝汉臣的爵位一般来自军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曾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分别是湘军和淮军领袖,因此都有军功,都有爵位;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第一人,左宗棠还有收复新疆之功,两人功高盖世,生前就是侯爵;李鸿章军功略逊,生前是伯爵,死后追一等侯爵;张之洞没有军功,故而终生没有爵位。

论官职,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清朝不设宰相,实行殿阁制度,设“三殿三阁”,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略相当于宰辅之臣,但地位高低不同,从低到高分别是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

论官职,四人都是总督,从一品;都是大学士,正一品,但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最高;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地位仅次之;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地位更次;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地位最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排序,跟左宗棠的出身有很大关系,因为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都是进士出身,只有左宗棠是举人出身。

另外,李鸿章、曾国藩终身未任军机大臣,左宗棠、张之洞曾任军机大臣,但军机大臣的地位和实权在晚清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比不过有实权的直隶总督,而且还有地方督抚不兼任军机大臣的惯例,左宗棠、张之洞都是晚年卸任总督后才担任军机大臣,有点养老的意思了。

论名气,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曾国藩的名气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读书人和出版商们,因为曾国藩善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被信奉理学的读书人追捧为“半个圣人”,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喜欢鼓吹成功学的出版商更是不断推出各种版本的曾国藩作品,可以说曾国藩的名气很大程度是被炒热的。、

李鸿章就不用说了,因为长期跟着慈禧老妖婆混,领导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并且跟洋人打交道,各方面交际十分广泛,特别擅长签订不平等条约,“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的传播,居然把李鸿章塑造成了“忍辱负重,力挽狂澜”的英雄。

左宗棠、张之洞名气略逊,但两人是真正的实干家,不矫情,不吹牛。

论贡献,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四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曾国藩、左宗棠偏武功,张之洞偏文治,李鸿章则文治武功兼而有之,不过就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贡献看,左宗棠第一毫无悬念。

曾国藩领衔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对清廷有再造之功,无论清廷如何吹捧他都不过分;李鸿章忍辱负重,挨打挨骂,勉力维持,独自支撑,清廷吹捧他也可以理解,但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功劳是短时间的、对满清朝廷的功劳。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他们并非不可或缺,清廷早日灭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国内惯常的政权更迭而已。

只有左宗棠,力排众议,以七十多岁高龄收复新疆,维护了我国领土完整,这种战略眼光、这种责任担当、这种勋劳战功是不仅在当时无与伦比,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左宗棠的贡献不是对某个朝代的贡献,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影响深远直至如今。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中国仍是完整之中国;但如果没有左宗棠,中国不会是完整之中国。左宗棠之功,震铄古今!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李鸿章的官职最高。清朝官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18级,最高官位由高到低排序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未入流。

正一品(文官)包括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曾国藩官至正一品,任职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曾国藩画像

李鸿章官至正一品,任职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李鸿章画像

张之洞官至正一品,任职体仁阁大学士;


左宗棠官至正一品,任职东阁大学士。


左宗棠画像

这四位晚清重臣虽然都是正一品的官职,李鸿章做过文华殿大学士,是大学士之首,曾国藩武英殿大学士排第二。有趣的是李鸿章曾在曾国藩门下求学。


米玖米


不提死后之事,只论生前官职。

四个人,都是位极人臣。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最高官职都是做到了最高级别,也就是正一品。

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



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


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


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


在清中后期,三殿三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行政体系里面最高的官职了。

三殿三阁大学士的级别都是一样的。

所以四个人的官职是一样的,不存在谁高谁低。

从实权角度来说,曾李都做过直隶总督,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位,而张和左没有做过这个职位。而李鸿章更是在晚年一定程度上(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汉人在朝廷整体地位的提升)掌握了中枢重权。曾、张、左则没有达到这样的权力地位。

至于他们四个人死后,都有谥号,这个不算官职了,这是一种荣誉称号。

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李鸿章是文忠,张之洞和左宗棠都是文襄。

从谥号来看,文正最牛,其次是文忠,然后才是文襄。


拾字接头


当然是李鸿章官职最高了。

曾国藩死时是两江总督,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在和太平天国作战时还兼管浙江军务)::左宗棠任过陕甘总督(在此任上他立了大功,即平定陕甘回乱,又进兵平定天山南北路),死时是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对法作战),张之洞先后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

李鸿章死时的官衔是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实际权力差不多等于内阁总理大臣:清廷在内政、外交、军事上的重要事务上都要听取他的意见才能决定。名义上,直隶总督只管河北一省,实际上李鸿章说句话,各省督抚无不照办,有时比圣旨还灵!例如中法战争时,前线将领潘鼎新(广西巡抚)本主张"一意与战,较易著手";结果两广总督张树声转来了李鸿章的指示:“败了固然不好,就是胜了也从此多事",潘军马上畏首畏尾,不敢打了,节节后退,任凭总理衙门严词训斥也不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各省督抚多是淮系出身,自然遵奉老上级。后来张之洞接任两广总督,积极支持冯子材抗法,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李鸿章又主张"见好就收",不要再打了,张之洞、彭玉麟不是淮系,不听李的招呼,坚决主张打下去,李鸿章即以西太后名义,传旨申斥张之洞,严令撤兵,前线将士无奈,只得服从了。

据此看来,李鸿章与首相有何二样?曾、左、张哪有这么大的权力?所以后来梁启超说:天津的直隶总督府是中国的"第二政府"!


阿斌270202161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都是正一品。他们四位没有等级差别,只有排名先后之分。就好比现在的政治局常委,都是正国级,没有级别差距,只有排名先后之分。

关于排名先后,这里先上结论。

按官职排名:李鸿章最高,曾国藩第二,左宗棠第三,张之洞第四。

按爵位排名:曾国藩最高,左宗棠第二,李鸿章第三,张之洞第四。


清承明制,不设丞相,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是名义上的宰相。殿阁大学士有六个名额,分为三殿和三阁。虽然都是正一品,但是在排名上有先后。

最高——保和殿大学士

第二——文华殿大学士

第三——武英殿大学士

第四——文渊阁大学士

第五——东阁大学士

第六——体仁阁大学士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当中,曾国藩第一个被授予殿阁大学士封号。1867年6月,曾国藩补授体仁阁大学士。1868年4月,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三,可以理解为——曾国藩在政治局中排第三。



李鸿章被授予殿阁大学士的时间比曾国藩略晚几个月,1868年6月,李鸿章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1874年,调文华殿大学士。

文华殿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二,可以理解为——李鸿章在政治局中排第二。(当时曾国藩已经去世了)

左宗棠被授予殿阁大学士的很晚。他在李鸿章被擢升为文华殿大学士的同一年,才被授予东阁大学士之位。(不仅时间晚,大学士级别也不高)

东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五,可以理解为——左宗棠在政治局中排第五。

张之洞被授予殿阁大学士的时间更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他才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之位。

体仁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六,可以理解为——张之洞在政治局中排第六。



李鸿章的文华殿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二;曾国藩的武英殿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三;左宗棠的东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五;张之洞的体仁阁大学士在殿阁大学士中排第六。

这么一比,曾李左张四人的官位排名就一目了然了。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当然了,殿阁大学士只是虚衔。但是,即便从实职高低来说,四人也是这个排名。

李鸿章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曾国藩是直隶总督(不兼北洋大臣);左宗棠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两任军机大臣);张之洞是是湖广总督(一任军机大臣)。

众所周知,清朝九大总督,直隶为首,两江其次,湖广排第四。李鸿章和曾国藩都担任过直隶总督,地位自然最高;左宗棠只担任过两江总督,地位自然比曾、李要低。而张之洞一辈子都没有当过直隶、两江总督,地位自然是最低的。(张之洞曾经多次署理过两江总督,但是署理只是代理,并不是实授两江总督)

因此,不管是虚衔还是实职,张之洞都是四人当中最低的。李鸿章则都是最高的。



虽然说,李鸿章和曾国藩没入过军机处,但是军机大臣只是体现在实权,并不一定体现官位高。张之洞一任军机大臣,左宗棠两任军机大臣,这并不能视为他们的官职比曾李二人高的表现。

最后再说说爵位,四人当中张之洞因为没有军功,所以没爵位。第一个被淘汰。

曾国藩平太平军有功,封一等毅勇侯。(本来应该封王的,但是只封了侯)

李鸿章平太平军有功,封一等肃毅伯。(死后加封一等侯)

左宗棠平太平天国有功,封一等恪靖伯。后来因收复新疆有功,晋封二等恪靖侯;

很明显,一等侯高于二等侯高于一等伯。所以四人按照爵位来排名就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虽说李鸿章死后追封为一等肃毅侯,但这只是追封,不是实封。

由于清朝的公侯伯三级爵位都是超品级,所以如果加上爵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的级别是要高出张之洞一级的。



总的来说,以官位高低排名,李鸿章在四人当中,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名。曾国藩和左宗棠排二三位,张之洞垫底。

不过,要是从官位的含金量来说,曾国藩应该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因为曾国藩当年入阁拜相时,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没有入。曾国藩死的死后,李鸿章的殿阁大学士排名和实职也都没他高。

因此,李鸿章能超越曾国藩,完全就是因为曾国藩死的太早了,李鸿章太能活。如果他不是早死,凭借他的本事,想要压李鸿章一头,根本不是问题。


Mer86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私人被誉为晚晴四大名臣,而实际上他们相互不对付,而又相互配合,演绎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若论及谁的官职最高,我们对比一些就知道:

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左宗棠: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

李鸿章: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死后追赠太傅,晋封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张之洞: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谥“文襄”。

若只论官职的高低,清朝官员以进军机处为荣,因为军机处就相当与宰相的位置,而四大臣中只有左宗棠和张之洞担任过军机处大臣,其中左宗棠担任军机大臣不到一年,张之洞长达三年,且张之洞担任太子太保。而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和东宫三师,高于曾国藩担任的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

所以从表面上的官职高低来说: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

从名誉称号来说曾国藩是武英殿大学士,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张之洞是体仁阁大学士。清朝实行殿阁制度,设“三殿三阁”,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每殿阁大学士都是正一品,略相当于宰辅之臣,但地位高低不同,从低到高分别是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保和殿。

所以从名誉职位来说: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

古人讲究盖棺定论,从他们最后的谥号,可以看出他们一生的评价,曾国藩谥号“文正”这是古代谥号最高的段位。李鸿章和张之洞谥号都是“文忠”,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只能说左宗棠吃了没有学历的亏。

所以从死后的谥号来看: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以上都是表面的官职大小,若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李鸿章虽然没有担任军机大臣,但是执掌北洋兼职外交大臣,可以说及掌管了军队,也掌控了外交,在朝廷上的话语权非常大,实际权利也高于表面权利。曾国藩虽然是只担任地方大员,但是他对朝廷威胁太大,所以慈禧防备他。而张之洞虽然位居高位,但是实际的权利都被皇室内阁所控制,张之洞也只是名气大一点,实际权利非常小。

所以按照实际权利排名: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


帝国烽火


先聊聊这四人个人的关系。这四人中,以曾国藩名气最大,威望最高。左宗棠可能会不服,但是无论从地位和声望上,曾国藩在四人中,无疑是第一的。

曾国藩这里面是李鸿章的老师,是左宗棠的好朋友,是张之洞的前辈。为什么要拿曾国藩做比较?那是因为曾国藩虽未入相,但是已是当时官员中的精神领袖。

回到题主的话题,不知道题主问的官职最大指的是“官最大”还是“职最大”。这里面是有区别的,官包括爵位和职位,如果论爵位的话,那就是曾国藩最大,因为他是“一等侯”,如果论职位的话,那就是李鸿章最大,因为他当了大学士,基本上就等同了宰相。

他们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当过总督,但是又有些不同,那就是虽然都当过总督,但是曾李二人当过“直隶总督”,比别省的总督要高出半级,即使是做总督,左宗棠和张之洞也没有他俩人官大。

所以说,论爵位,曾国藩第一,论职位,李鸿章第一。但是论起个人在晚清的官僚体系中的影响,那应该还是曾国藩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