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26子, 为何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 甚至连朱棣都选择隐忍?

永州章氏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为何会以胡惟庸和蓝玉两案为契机砍了这么多人的脑袋?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朱家的江山更稳固,让自己的后人能够安安稳稳地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享受皇权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所以,他在砍了可能会对朱家江山造成威胁的人的脑袋的同时,也制定了不少的政策和规矩。

朱元璋这个人实际上很霸道,他不允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威,所以,他也不会允许别人去破坏自己所定下的规矩。

他给你的,你可以拿,他如果不给你,你却伸手拿的话下场恐怕会很凄惨,“拿来主义”在朱元璋这行不通。

朱标是朱元璋所立的皇太子,朱棣怎么敢去争去抢?如果朱棣真想去抢,别说抢不抢得过朱标,也许在朱标还没有作出反应之前,朱元璋便已经拿下朱棣打屁股了。

此外,朱标很受朱元璋的喜爱,这一点,朱棣没办法和朱标相比。

1355年10月,朱标在太平的陈迪家中出生,此时,郭天叙和张天祐正率军攻打南京,不过因为陈野先的临阵叛变,郭、张两人最后阵亡了。

这对朱元璋而言是不是一个坏消息?显然不是,郭天叙是郭子兴的儿子,老郭死了之后小郭顶了上来,所以郭天叙当的是濠州都元帅,朱元璋只是一个副元帅,张天祐又是老郭的老部下,郭、张一死,朱元璋没了小郭的掣肘,自然而然便成为了这支军队的统帅。

所以,郭、张在南京一战中阵亡,对于朱元璋是一个好消息。

朱元璋听说马皇后给他生了儿子之后,没过多久,郭、张又阵亡了,让他成了头头,心中当然很高兴。

他一高兴之下,便给儿子取了名,即“标”,标有旗帜之意,这也是在告诉所有人,他朱元璋熬出头了,从这时候开始,他的旗帜上可以印“朱”字了,很意气风发。

朱元璋也很看重规矩,他用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是嫡长子,由朱标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事。

朱棣虽然比朱标小5岁,不过他的成长很快,同时他的野心也不小,朱元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直接打发他去了北平,给明朝守边。

当然,朱元璋之所以让自己的儿子守边,说到底也是因为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为了一个皇位而争个你死我活,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在自己死后特意下诏不让藩王入京奔丧,免得又是一场血腥的宫廷政变。

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他也曾经和朱允炆讨论过藩王的问题,他对朱允炆说:“我将你的叔叔们封到边地去,这样他们便可以为你好好地守住边疆了,如果有胡虏来犯的话,他们也能够帮你抵御,你也可以安安稳稳地当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听完点了点头,然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胡虏来犯,叔叔们可以帮我抵御,可如果是叔叔们要造我的反的话,谁帮我抵御他们?”

朱元璋听完也沉默了,他对此也没有好的对策,所以便问朱允炆:“你对此有什么办法?”

朱允炆想了想,说道:“我会先用道德和立法去感化他们,去约束他们,如果不行的话我便剥夺他们的爵位,再不行的话我连他们的封地一块拿走。”

朱元璋尚且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儿子,更遑论朱允炆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了,总不能让朱元璋为了朱标和朱允炆父子俩将自己别的儿子全砍了吧?

不过,朱元璋虽然不会砍了自己的儿子,但是如果他们敢流露出想要和朱标争一争的迹象的话,朱元璋也不会给他们好果子吃。

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政策,将皇权集于一身,也将皇权推向了顶峰,绝对没有人有能力、也没有人敢去挑战他的权威,即便是他的儿子也一样。

对于朱标的储君之位,朱元璋的儿子,如朱棣,他们不敢去和朱标争的原因除了朱元璋不允许,他们也不敢去忤逆他的意志之外,朱标本人的能力实际上也不弱。

明史中所谓的“太子为人友爱”虽然也是朱标的人格魅力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朱标13岁那一年,朱元璋让他去濠州祭祀先人之墓,朱标途中经过太平的时候,特意去了拜访了陈迪一家,然后赏赐了陈家白金50两,这说明了什么?朱标从小跟着朱元璋,也学会了朱元璋收买人心这一套,此时的朱标只有13岁!

1377年,朱标22岁,朱元璋为了将来能够让朱标当一个优秀的皇帝,对他再一次倾力培养,特意下诏让他开始学习处理政事,官员所奏之事先交给朱标处理,然后再由朱标上奏给朱元璋,让朱元璋做最后的决定。

在朱元璋的培养之下,朱标的进步也很明显,后来更是专门为他开设詹事院,这也说明了朱标在处理政事方面让朱元璋很满意。

由此也可见,朱标这个人能力绝对不弱,否则的话,不可能同时获得朱元璋和朝中文武所有人的肯定。

不过,朱标虽然颇有能力,但很可惜的是他的儿子朱允炆却真的很废。

朱元璋临死之前,为了让朱允炆能够顺利地坐上皇帝的宝座可谓是煞费了苦心,不过,朱允炆手里明明拿着一手天底下最好的牌,可是却被他打了个稀巴烂,最后皇位也被他叔叔朱允炆夺走了。

因为朱允炆的废,所以不少人也将他的废代入到了朱标的身上,但很显然并不是如此。

朱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人能够比得上他的威望。

所以,朱标活着的时候自然没有人能够和他争夺皇位。


宁糊涂


朱标其实是个狠人,只是一直被后世史书低估了而已。他活着的时候,朱棣这帮弟弟在他面前根本不敢嚣张放肆。


第一、朱标并非软弱之人

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自打他出生开始,直至洪武二十五年去世,朱元璋就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唯一接班人,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人。其太子之位可谓是坚如磐石。

很多人觉得朱标能当太子,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仿佛好像他不是嫡长子,他就没能力坐稳太子之位似的。但其实朱标真的是被大大低估了,他的能力和他的手腕,完全配得上太子之位。

比如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意明言“朝中政事先启请太子处分,然后奏闻”。非常的大胆的给朱标放权。

在朱标以太子身份主持政务期间,正好是明朝四大案的集中爆发期。除了蓝玉案外,其余的三大案,朱标都有亲自过手。他除了因为受孙子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向朱元璋求过情外,在史料当中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有过明确的对立。

这说明了什么?朱标是个狠人!如果他支持朱元璋,说明他也是个狠人;如果他不支持朱元璋,而朱元璋又依然对他很信任,说明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极高,是个城府很深的狠人。这种人当太子,朱棣那帮人岂敢造次?



第二、朱标的能力很强

众所周知,皇帝让太子主持处理政事,这会对皇帝权力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难做到真心放手让太子参与政务。比如康熙早年对太子胤礽也是各种放权,但最后出于对胤礽的不信任,还是把他废了。

因此,皇帝对太子放权,对于太子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太子如果没有极深的政治城府和忍耐力,下场通常不会太好。而朱元璋敢让朱标处理政务,且朱标从来没有受到朱元璋的怀疑,一直稳坐太子之位,这说明朱标的能力真的不一般。

我甚至怀疑,朱元璋是故意给朱标搭台,让他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的缓冲器。而朱标也借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父子二人利益和立场高度一致,没有任何对立。

但是这种政治合作,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后世文人塑造成了暴君和贤子的形象,非常的小家子气。别的都不说,就单说朱允炆,他也是被后世文人说成是“仁柔”之君。可是他在继位之后接连废掉五王。把自己的叔父要么逼死,要么囚禁。从这一点来看,哪里看得出他是一个“仁柔”之君了?

所以,简单的用仁慈评价帝王,这本身就是很可笑的。朱元璋选朱标为继承人,这或许仅仅只是因为朱标是嫡长子,朱元璋出于礼法和父子之情的选择。但朱标能稳坐储君之位,这绝不是简单的父亲爱儿子了。这就是帝王政治。


第三、“太子党”势力强大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即太子朱标病死的第二年,朱元璋故意挑起“蓝玉案”,一连诛杀了13名开国功臣。这13位被诛杀的功臣分别是: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他们?用朱元璋的借口来说,就是他们谋反。然而真实原因大家心里都明白: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让朱允炆继位,但是蓝玉、常升那帮人支持朱允熥(朱允炆的弟弟)。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登基扫清障碍,便把这些人给宰了。

曾经有后人对蓝玉之死做过评价: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辅臣,是朱元璋专门为朱标打造的太子党。朱标不死,蓝玉必受重用;朱标既死,蓝玉也不能再留了。因为此人实在太厉害,连朱元璋都未必能完全镇得住他。

所以说,如果朱标不死,朱棣那帮人,根本不敢造次。就凭朱棣手底下那几块料,哪里是朱标太子党的对手?一个蓝玉就能把朱棣的十万铁骑打的连一头毛驴都不剩。(从侧面也能说明朱元璋对朱标能力很认可,连蓝玉这种骄兵悍将都敢留给朱标)




第四、朱元璋是个好父亲

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大佬,但他确实是一个好父亲。尤其是对朱标,朱元璋简直是有点父爱泛滥了。为了能让朱标尽快成长,让他能有政治威信,朱元璋坏事做尽,由他当白脸,朱标当红脸。

比如洪武二十四年,秦王朱樉因其在藩国多过失,被召还回京师,朱元璋大张旗鼓的打算将他法办,后经太子朱标的解劝,朱樉次年被赦免,放还回了封国。

还比如有人告发晋王朱棡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也打算要处罚他,朱标哭着给三弟朱棡求情,朱元璋才罢手。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明史》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次朱元璋斥责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时,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最后朱元璋都是看着朱标的面子,不了了之。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

从这些例子都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朱标是真的很好,很给他面子。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个主观性很强的人,他要法办的人,他就一定会办,太子朱标出面就能劝解,就能让朱元璋放下屠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事情的内核实质其实就是朱元璋扮白脸,他把扮红脸的机会让给了太子朱标。朱元璋的给朱标搭台,让朱标能够招揽人心,树立一个仁慈、心胸开阔的储君形象。

说实话,当爹能当到朱元璋这个份上,所有骂名他来背,所有扬名的机会都给朱标,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当中,估计找不到第二个例子了。



总的来说,自古最难做的就是太子,朱标不仅做了三十年的太子,还能稳坐,让内外都对他服气。这是一个简单文弱的之人吗?朱元璋一代雄猜之主,朱标要是没有腹黑,没有城府和手腕,能稳坐太子吗?对比康熙的太子,对比戾太子,对比李建成,朱标显然要强多了。表面上他是只小花猫,可实际上他是个豹子头。

朱棣拿什么跟朱标争?并且,从后来朱棣对靖难起兵一事的反复犹豫来看,他也不是那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拿头撞铁,朱棣也是知道疼的。


Mer86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位子可以说是牢固的很,朱元璋众多儿子没有人敢觊觎他的太子之位,就算是朱棣也不敢,因为朱标是二号朱元璋,谁要敢和朱标抢位子,就是跟老爹朱元璋过不去,当然朱标的势力和能力也不是那些弟弟能比的。


朱元璋是苦孩子出生,可以说在中国那些大一统王朝建立者中,朱元璋可能是唯一一位是由农民转变过来的皇帝,象刘邦虽然出身也是农户,但是刘邦是个有游侠情怀的人,所以和朱元璋老农民的精神世界完全不同,再加上历代传下来的家族观念,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的感情,不是别的儿子能比的。

首先要说到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

朱元璋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加入了郭子兴的义军,因为工作的好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郭子兴将养女马秀英许配给朱元璋,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后是一心一意为朱元璋着想,在郭子兴把朱元璋关禁闭时,马秀英怕朱元璋饿着,就偷偷的烙了几个烧饼放在怀中给朱元璋送去,等送到朱元璋手里时,马秀英的肉都焦了,朱元璋看到心疼的直掉泪。


朱标生于1355年,是马皇后所生,中国传统的“立嫡、立长、立贤”,朱标是三样都占了,朱标的出生,让在率军攻打集庆的朱元璋欣喜若狂,特意跑到山上刻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在朱元璋的心里,嫡长子朱标的出生,他是后继有人了,所有的努力结果都有人继承了。看看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是那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精神世界,朱元璋对朱标不满意是和平民一样直接开骂,可以说老朱和这个儿子的感情不象帝王家,而是平民家的,这天下就是为朱标打的。

第二个就是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让朱标处理朝政,朱标的能力和势力都不是那些弟弟能比的。


洪武十年,朱标22岁,朱元璋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让朱标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朱标这一处理国政就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中朝廷所有人的任命提拔都是从朱标手中过了一遍,才到朱元璋手里,可以说朝中都是太子党,朱标和朱元璋常常有一些政见不合之处,但是只是最后没被采纳,自身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撼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朱元璋是朱标太子党最大的势力。

在朱标作为太子的时候,诸王就全部外出就藩了,在古代,皇子想要竞争皇位就必须要留在京城,朱元璋早早的就把其他儿子派出去,这些儿子就没机会结党造势,而朱标对于兄弟的命运是可以直接干涉,朱元璋多次要惩罚诸王,都是朱标进行劝阻,对于朱元璋来说,想要惩罚谁就惩罚谁,朱标能够劝阻,说明朱元璋对诸王的处置是和朱标讨论的,这就意味着朱标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决定其他兄弟命运的权力,而那些得到朱标保护的兄弟自然也是对大哥感恩戴德。


还有朱标身边的军功集团、儒臣集团,以蓝玉为首的二代军事集团都是铁杆朱标党,蓝玉是常遇春的妻舅,而常遇春是朱标的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是极力维护太子,朱标和那些儒臣也是早早的融为一体,朱标对宋濂这些儒臣是恭恭敬敬,言必称师,试想文臣武将都是太子党,朱棣拿什么和朱标比?

还有朱标的能力,朱标出身于至正十五年,经受过战争的洗礼,又师从宋濂这些大儒,理论上应该是文武双全,监国辅政十几年的履历也吊打所有的弟弟,还有朱标能够在一位足以排进中国历史前几名的皇帝手下稳坐太子宝座,从侧面也能看出朱标的能力,因为在太子这个位置上,想要让老皇帝放心又能掌握自己的权力,这个是很难的,看看历史上戾太子、隐太子的下场就清楚了。


可以说朱标见识充足,履历丰富,能力合格,势力强大,根基雄厚,而且朱元璋对朱标是全力支持,尽力培养,没有丝毫的猜忌,试问哪个兄弟敢跑出来跟朱标争太子位,这不是找死吗?我相信如果朱标活着的话,朱棣造反的念头是想都不敢想,更别说太子之位了。


历史红尘


朱元璋曾经给朱允炆和朱棣出了个对联,上联是“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答“雨打羊毛一片膻”,而朱棣给出的下联是“日照龙鳞万点金”。孰优孰劣,一目知之,关键的是在得到朱元璋的肯定后,朱允炆分明从朱棣的表情中读出了得瑟和轻蔑。



无独有偶,太子朱标还在世时,有一回朱棣正好遇见朱标路过,朱棣大大咧咧地走过去,与太子并行,甚至伸手搭住朱标的肩膀,这在现在看来没什么,在朱棣看来也是兄弟只好的象征,但在当时的等级制度下,一个王爷对太子动手动脚,分明是僭越,是大不敬的。朱标仁厚,不好说什么,但这一幕让朱元璋撞到了,那可不得了,当即喝止朱棣,大骂了一顿朱棣灰溜溜地逃了。



虽然是父子骨肉,但是皇权面前,天子一怒,血流漂杵,朱元璋愤怒起来,虎毒食子还真不是开玩笑的。

1.朱元璋铁腕治吏,绝不避亲



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同时也为了铲除功臣,大搞反贪行动,仅空印案、郭桓案,便连坐诛杀七八万人,整个洪武年间,仅贪污屠戮的人数就在十万至十五万期间,其中不乏功臣宗亲。

开国功臣朱亮祖只不过杀了一个知县,其和长子朱暹就被朱元璋活活鞭死。再有就是驸马爷欧阳伦,仅仅因为走私茶叶,就被朱元璋处死,连马皇后和安庆公主求情都没用。开国功臣李善长、刘伯温、蓝玉等人,他们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情面绝逼赶得上父子亲情了,更有免死金牌坐镇,照样免不了一死。

当时明朝的官吏,极少有能满任退休的,连宰相胡惟庸都被诛杀了,大家都夹着尾巴做人,朱棣与朱元璋性情极其相似,他绝对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人,绝不敢轻易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胡作非为。相反还得了个“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的美声,如此看来,朱元璋的威信,就连最大的篡位可能人物朱棣都不敢挑战。

2.嫡长子继承制,太子朱标名正言顺,深得人心



专制社会之中,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在于抑制人民的主动性和活力,嫡长子制即为抑制皇族内部的活力而设。所以,许多人的命运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被确定。

太子朱标作为嫡长子,早早地就被确定为帝国的接班人,毫无争议地按照储君的标准来培养。而且太子宽仁,与朱元璋的暴戾截然相反,许多大臣将希望都寄托在朱标身上。朱标从小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不仅李善长、宋濂等老臣看重他,就连方孝孺、黄子澄等普通大臣都对他十分尊敬,朱元璋对这个长子也是十分厚爱,即便太子顶撞他减少杀戮,尽管朱元璋暴跳如雷,甚至追打他,但这更像是严父对儿子的管教,从未曾对太子起过杀心,这种待遇,是其他皇子不会有的。

尽管朱元璋对朱棣也有偏爱,甚至将徐达之女嫁给他,但是这样也远远赶不上朱标的地位和声望。以朱标死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太子,群臣坚决支持来看,朱元璋是下不了这个决心,冒天下大不韪而立朱棣的。

同时,朱棣靖难成功,自称“朕为高皇后嫡子”,足以证明他也认同宗法继承,也讲求名正言顺,因此朱标的太子之位,无人能撼动。


春秋正义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两个夭折,其余24个都活到成年。这24人,年龄相差很大,大的太子朱标1655年出生,8岁就被立为世子,13岁被立为明朝第一位太子。老二秦王朱樉只比朱标小一岁,老三、老四、老五也只比朱标小几岁,加上都是马皇后所生嫡子,如不采取措施,这些人对太子是有威胁的。

其余皇子都不是嫡子,加上年龄较小,最小的伊王朱㰘,出生于1388年,比朱标小23岁,这些小弟弟们其实构不成威胁。

朱元璋熟读古代历史,知道年龄相仿的兄弟多了,不采取恰当措施,难免出问题,历史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李世民兄弟就是例子。为此,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办法:分封。

朱元璋将除了太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全部封为亲王,他们一成年就被派往各地当藩王,屏藩帝室,没有皇帝的批准,不能擅自行动。老二秦王,22岁就被派往西安就藩;老三晋王,20岁被派往太原就藩;老四燕王,20岁被派往北平就藩;老五周王,也是20岁被派往开封就藩。

朱元璋以为这样,皇子们就相安无事了,毕竟没有在一起,要想暗杀太子,想诬陷太子,很难做到牙齿咬舌头,那是因为两人天天在一起,把你们分开了,各过各的,总算没事了。

朱元璋的如意算盘打的不错,在位期间,儿子们确实相安无事,谁也没有兴风作浪,朱元璋对儿子们的要求也相当高,一旦在封地有不法行为被举报,都要被朱元璋严肃处理。

不过,好日子不长,朱元璋去世后,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即位,大力削藩,引起老四燕王朱棣的不满,于是起兵反抗朝廷,叔侄打了三年,建文帝朱允炆失败,燕王朱棣成功。朱元璋躺在明孝陵里气的吐血,人算不如天算。


坐看东南了


懿文太子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10月10日,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朱元璋嫡妻马皇后,替朱元璋生下了长子朱标。
朱元璋这时候在干什么呢?他在攻打集庆(后来的南京),事实上也是在这一年,朱元璋有了自己稳固的根基,并开始为征战天下奠定了本钱,这个儿子的出生带个了朱元璋无限的欣喜。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以往求娶一个妻子尚且感觉不可能,而今朱元璋自己也有后了,对于他本人来说,这个长子意味绝对不同寻常。
由于这个儿子给朱元璋带来极大的希望,因此在后来对朱标的教育上,朱元璋也颇为重视,并且在登基以后,立刻就立为皇太子。
朱标这个太子的地位十分稳固,稳固到什么程度呢?朱元璋效仿历朝历代,为太子设置官署,但大部分都是由朝臣兼任,而这些朝臣都是定鼎大明天下的功勋臣子,等于说皇帝将自己的朝臣班底都给了朱标。
朱标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年仅13岁,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接触的都是儒家经典教育,直到洪武七年以后,准表年满22岁,这一时期朱标开始帮助父亲处理朝政。
从洪武七年到洪武二十四年,朱标几乎一直都陪伴在朱元璋的身边。
那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朱标有自己的班底吗?我想应该是有的,甚至于对这个儿子,朱元璋十分放心的让他与朝臣结交,唯恐这个儿子和朝臣不熟悉。
虽然在洪武朝一般功臣宿将,实际上打扮都和朱标沾亲,比较典型的如徐达是他岳父、舅丈是蓝玉、表兄李文忠,妻弟是郑国公常茂、开国公常升。
开国功臣中,大部分都是朱标的老师,如李善长、徐达、冯胜、邓愈,朱标自幼和他们混在一起。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从国子监中筛选不少的才俊,在太子身边做伴读,可以说有这么多的能臣干将辅佐,即便是朱元璋去世以后,朱标也绝对能够坐稳天下。
朱标虽然仁厚,但也绝对不是一个软弱可欺的人,朱标在活着的时候,其他几个皇子基本上都没什么出头之日。
一方面源于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诸王不敢造次,另外一个方面,朱标在诸多皇子中年龄最大,朝臣中大半都是太子嫡系,其他诸王就算是再有野心,也只能是靠边站。
实际上即便是后来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虽然能征善战,但也一度居于下风,一方面得益于朱元璋所预留的班底,但也不能不承认朱标在朝臣中的影响力,即便是在他去世多年以后,仍然根深蒂固。

漫步史书


朱元璋的其他25个儿子并不是不想和朱标争太子位,而是真的不敢争,也没那个能力。主要原因就在于朱标和其他25个皇子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差距,而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马皇后的亲儿子

首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虽然是以父系为主体,但在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皇帝对于选太子这件事上还是会稍微侧重于皇子本身的出身,也就是其生母的地位。比如有些皇帝在位期间特别喜爱某一个妃子,那么自然而然在立太子的时候就会大幅度偏向自己喜爱的女人之子。

朱标的生母是朱元璋正儿八经、母仪天下的孝慈高皇后马氏。说句实实在在的话,没有这个女人恐怕朱元璋都难以统一天下,是朱元璋当之无愧的贤内助。而朱元璋对与自己共患难过的马氏更是没得说,当皇帝后非但没有嫌弃这位已经人老珠黄的结发妻子,而且让其统率三宫六院,当了皇后。

朱元璋的嫡长子

历史记载这位马皇后一生给朱元璋生了5个儿子,其中就包括太子朱标和燕王(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按照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敬爱之心,其他妃子所生的21个皇子就已经从太子继承人的选拔名单中排除了。

这样一来,朱元璋的选择区间就是马皇后所生的5个儿子,立谁是好?在古代封建社会,还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距:“立长不立幼!”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古代皇帝在立太子时,一般会以嫡长子为首选,除非有特殊情况才会“废长立幼”,而且“废长立幼”往往导致的是由于皇位斗争而引起的自相残杀事件,这绝对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

杰出的个人能力

最后一点,朱标这个人有能力,作为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从生下来就亲眼目睹他老爹在死人堆里摸爬滚打,不管是见识还是能耐都因此而优秀很多。正在攻打南京的朱元璋喜得长子,更是高兴的没话说,从小就对朱标进行一系列严格有效的教育,这更进一步的锤炼了朱标的个人能力。

公元1364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府(今南京)之后,自称吴王,并立长子朱标为世子。从这时起,朱元璋就已经将朱标作为自己的王位继承人来培养。1368年,朱元璋称帝,朱标也顺理成章的被册封为太子。成为太子后,朱元璋更是对朱标寄予厚望,一方面让其处理政事,锻炼能力,并在其后给予监国的重任;另一方面对朱标的教育也是不敢松懈,大力培养。

而历史上的朱标也是不负朱元璋望子成龙的希望,为人和善友爱,在处理朝政方面能够做到井井有条,深得民心。只可惜在公元1392患病身亡,令朱元璋大为痛心。试想一下,这样优秀而且深得朱元璋疼爱、老百姓爱戴的人,其他的皇子又有什么能力来取而代之?倘若朱标多活十几二十年,可能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父亲是皇帝,儿子是皇帝,而自己却不是皇帝。此人是谁?朱元璋之子朱标。

按理说,朱标也该当皇帝,为什么没当上皇帝呢,只怪上天捉弄人,他没能活到当皇帝的那天。在朱标生前,一直牢牢的坐住太子之位,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没有一人敢于朱标争夺太子之位,或者说想争夺,但是不敢表现出来。这是为何?

出生高贵,得父喜爱

朱标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正在辛辛苦苦攻打集庆的时候,传来了大儿子朱标出生的消息,一听到这个消息,把朱元璋高兴的啊,在当时驻扎的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大字。可能是受到长子出生的鼓舞,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口气攻下了集庆,并在此称帝。而且朱元璋曾亲口对他说大开杀戒是为了帮他清除木条上的刺。

而且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又是嫡长子,按照祖制,太子也该由他当。何况马皇后是谁啊,在朱元璋屡次想大开杀戒时,谁的话都不听,唯有马皇后能劝他。朱元璋与马皇后是患难夫妻,他对马皇后的感情比起雍正对孝敬宪皇后(电视剧中的纯元皇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爱屋及乌,朱标自然深得朱元璋喜爱,就是其他皇子敢争,怕也是难成功的。

背景强大

朱标身后的背景,说出来正是吓人一跳。他的老师是宋濂,宋濂是谁,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还有李善长作为太子少师,徐达作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作为太子少保等等,这些开国功臣都可以说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可以说是拥护太子的人。

说完太子的老师们,在来说太子的亲戚,除去母亲马皇后,他的岳父常遇春,岳母蓝氏(蓝氏的弟弟是明初名将蓝玉)。这样强大的背景,其余皇子怎么和他比啊!

为人宽厚仁义,风评极好

朱元璋在登上帝位后,可以说是较为残暴的,动辄杀人上万。而朱标与其父性格大不相同,以仁义著称。最出名的事情莫过于救老师宋濂,野史甚至记载他为救老师跳河(这我在以前回答中有写到),虽然真实性不高,但也侧面反映出了他的仁义。而且他还多次为自己犯错的兄弟求情。甚至还敢“批评”他的父亲,“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认为因以仁道治国。这些都使得朱标的口碑极好。方孝孺也评价他“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圣子承皇业,能疏四海衰。”可以说,朱标若是不死,绝对是一位明君。


与父经历开国艰苦,颇有威信

要说在朱元璋那么多儿子里,谁在大臣中最有威信,那非朱标莫属了,从小就被自己的父亲用亲身经历教育创业有多么不容易,深知开国之难,又在他的二儿子朱允炆出生后,帮助父亲处理朝政,可以说在朝廷中是又一定威望的。

集天时人和于一身的朱标可以说是皇位稳稳当当,他的其他兄弟又有谁能比的过他,谁能和他争呢?只怪造化弄人,朱标竟英年早逝,无缘于皇位。


雨霁视角


朱棣不是隐忍,他对朱标做太子,是心服口也服,毫无想法。而其余24子亦是如此,朱标当太子,他们毫无争夺之意,甚至大多数都是心甘情愿的拥护他做太子,也愿意在他当皇帝后,辅佐他治理大明天下。



那很多人就不解,“最是无情帝王家”太子作为未来的皇帝,这个位置应该是所有人都为之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可怎么到了朱标这里,他的那些兄弟却为何不去争呢?反而是发自心底的拥护朱标呢?

其实这一切都得益于朱标的仁爱,他对弟弟们是真的疼爱,是发自内心的关心,在他的眼里,这些弟弟们不是他上位的绊脚石,而是可以信赖的一家人,是单纯的兄弟,所以他对这些弟弟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再者因早年朱元璋、马皇后都忙于外事,平常那些弟弟都是朱标在照顾着,试想这个从小培养起来的深厚的感情,那些弟弟还会反对他吗?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明史》),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仁孝礼义信思想的影响,所以造就了朱标仁慈宽厚,温尔儒雅的性格。如此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弟弟们都十分友爱,丝毫没有摆太子的架子,而只是把自己当做是他们最亲的人,是最亲的哥哥。



而每当这些弟弟们犯了事,被朱元璋惩罚,朱标更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拼命的为他们求情,更是愿意自己替那些弟弟们受罚,如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曾多次犯错,就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再如晋王朱棡还曾被人告发他有谋反之心,朱元璋为此震怒,此时也是朱标痛哭流涕的跪在朱元璋的面前,以身家性命担保自己的这位弟弟绝不会谋反,晋王朱棡才逃过一劫。



可以说朱标对于这些弟弟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疼爱,他没有把这些弟弟当做政敌,而只是兄弟,一群亲兄弟,为此他愿意付出性命去保护这群弟弟。要知道,人心都是肉长的,朱标如此对待自己的这些弟弟,这些弟弟难道就没有感动吗?当然有,他们都知道自己这位哥哥是真的为他们着想,是真的为他们好。

如此,朱标用自己的行动去疼爱自己的这群弟弟们,而朱标的这群弟弟也用自己的兄弟去回报朱标对于他们的疼爱,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去拥戴朱标。



当然朱标之所以能成为这么一位心胸广阔,仁慈宽厚的皇储,这其中是少不了朱元璋的教育的。当时朱元璋就时常对教育太子和诸王等人的儒臣们说:“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就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要不得。你要用实学教导,用不著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在朱元璋的眼里,育人要先教德,只有心正,才能干大事,如果就是单纯的教书本上的知识,这是没用的。

如此,朱元璋在教导太子时,除了让一群饱学诗书的儒臣教导太子学习知识,还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去教导太子“正心”。且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太子,要他明白创业的不易,守成的艰辛。



就这样在朱元璋的悉心教导下,朱标虽然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反而是成为了一代储君的典范,他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且心胸广阔,对自己的兄弟从无防备之心,而只有仁爱之心。


澳古说历史


这不明摆的事嘛,朱元璋还活着,谁敢争太子之位,就算朱元璋有26个儿子,这太子之位就是朱元璋说了算。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整个天下都是他朱元璋打下来,朱元璋无论能力、气魄、手腕、眼光,在当时的元末明初,就没几个人比得上的,在朱元璋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之时,就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



朱元璋虽然杀人如麻,心狠手辣,但是对于中国传统观念是非常尊重的,他制定了明朝绝大部分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也包括继承人制度。

朱元璋定下的继承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延续了中国历史传统上的继承制度,就是:父死子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嫡长优先。



嫡子的意思就是正妻生的儿子,才叫嫡子,嫡子中的长子叫嫡长子,嫡长子是法定的第一继承人,然后其他嫡子就是法定的第二、第三继承人,一直排下去。妾生的儿子叫庶子,有嫡子在的话,庶子是没有继承资格的。

对于皇帝来说,皇后就是正妻,其他所有妃子生的儿子都是庶子,对于朱元璋来说,虽然有26个儿子,但是嫡子只有4个,庶子有22个,嫡子在世的话,庶子是没有继承资格的。



嫡长子继承制是从周朝就开始形成制度的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思就是立继承人以嫡长为标准而不是以贤能为标准,立儿子以身份为标而不是以年长为标准。

然后嫡长子就可以继承父亲的王位(官职)、爵位和财产,而其他儿子就无法与嫡长子争抢,这从法律制度上杜绝了儿子相残以争王位,手足对抗以夺天下,嫡长子继承制要解决的就是继承人问题,有了标准,就好办事。



既然选择了标准,就不仅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要立朱标为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元璋的皇后马皇后所生的长子。

朱元璋有四个嫡子,分别是: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也许朱标不是最有能力的、不是最贤明的,但朱标是长子,又是嫡子,这就够了。所以朱元璋就选择了朱标为太子。



事实上,朱元璋在1364年称吴王,就已经将朱标立为吴王世子,世子就是继承人的意思,可是当时的朱标只有10岁,这说明朱元璋从称吴王开始,就已经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就已经确定了朱标的继承人地位。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同时立14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可见朱元璋一直就是把朱标当成继承人来培养的。朱元璋为了让朱标顺利的接班,以胡惟庸案为借口,清除了一大批开国功臣,不惜为朱标扫清权力道路上的障碍。



可是朱标在1392年先于朱元璋出世了,当时朱元璋65岁,朱标38岁,朱元璋另外三个嫡子秦王朱樉37岁、晋王朱棡35岁、燕王朱棣33岁。朱元璋在65岁时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局面,同时要面对大明帝国继承人人选的问题。

经过再三考虑,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父死子继,嫡长优先的原则,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并立为皇太孙,当时的朱允炆年仅16岁。



朱元璋在世时,明朝的太子之位是朱元璋一人说了算,就算他有再多的儿子,也不敢争,因为朱元璋在世啊,朱元璋是他儿子们的爹,朱元璋的儿子哪敢反对既是皇帝,又是父亲的朱元璋所作的决定呢!

就算朱棣再有能耐,再有野心,他也不敢反对,也不敢争太子之位,除非朱元璋死了,才有可能。所以,朱棣后来的造反,也是在朱元璋死后发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