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能進入禪定狀態?

應啊而生


先來了解什么是禪定,再來談怎樣才能進入,六祖壇經雲:「外離相名為禪,內心不亂,名為定,」。在現相中執著一切現相的得與失,高與底,多與少,有與無,不離一切相,如何是禪,內心,心生種種,想東想西,心中不寧,如何能定,。



一般人以為靜靜地坐在那,觀想,就認為是禪定,維摩經中,舍利弗在樹下打坐,而認為是禪定,而維摩詰告之:「不起滅定,而顯諸威儀。是名宴坐」。「心不在內,不在外,是名宴坐」。不去煩腦,而入涅盤名為宴坐」、

禪定是沒有進入,也沒有進出的,皆非是,六祖壇經雲:「心地無亂自性定」。禪定的在每一時段中,每一時間中,也在每一生活點滴之中,不是特定的時段,一般人說的禪定,那是為一般人瞭解,而說的,如何進入,方便之法。


和_子


具體怎麼進入,我也不知道。

不過我有一次偶然間進入過。我只能說說我的經歷。

那次我去內觀,每天靜坐10個小時(每小時休息15分鐘。)十天內,不可以說話,不可以用手機,不可以閱讀任何文字。

這麼堅持到第七天,突然間開始有一些奇妙的感覺。

呼吸開始變淺,並且自動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呼吸。每一次呼吸,氣息會以波動的形式到達腹部。身體開始變得通透。念頭逐漸消失。能感覺到任督二脈的任脈。接著身體開始慢慢消失,呼吸開始慢慢停止。

然後忽然意識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沒有任何物質,只有能量和意識。從未有過的平靜,只想化作一塊石頭,靜靜地呆上一萬年。所有壓力全部消失。是全部。血液在血管中流動都會產生極大的壓力。

那種感覺,極其類似瀕死體驗(恰好瀕死體驗我也體驗過。)


旅居地球


禪定,分為禪和定。禪是梵語禪那的簡寫,翻譯成漢語是思惟修或靜慮(清淨思慮)。定,是心一境性。

更通俗說,禪定就是:心非常專注,而專心思惟到一定程度。就像一個湖面,非常平靜,這是專注,但如果湖水被汙染,再平靜的湖面也映不出白雲,所以需要思惟的沉澱,把汙染消除,這時才能映出藍天白雲。

禪定分止禪和觀禪,止禪更側重於專注的定,觀禪更側重於思惟觀想。

今天,大部分人把禪定當作止禪。

1,修行止禪必須通過九住心,一共有九個階段。

九住心是: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平等攝持。

從止禪來說,世間沒有比九住心更詳盡的指導次第了。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都不知道九住心,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分為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地定,然後是初禪。粗住相當於第四、第五住心,細住相當於第六、第七住心,欲界定相當於第八住心,未到地定相當於第九住心。

佛陀也許在《阿含經》中講過九住心,但沒有流傳下來。上座部的《法蘊足論》只講了九住心的九個名字,並沒有詳細講解。

只有唯識的祖師們才詳盡講述了九住心的具體過程。

2,具體修行禪定,如果你不能完全正確理解經論,只能拜師學習。我們這裡只透漏第一住心的修行。

《阿毗達磨雜集論》講:“攝外攀緣,內離散亂,最初繫心故。”

不禪修的人大多向外求,求這求那,向外面攀緣,禪修就要放下這些,內心要遠離散亂。

禪修首先要降伏散亂,散亂是讓我們胡思亂想的力量,散亂分為三品(上品中品下品,或粗品中品細品,再細可分為九品)。首先調伏的是粗品散亂,然後調伏中品散亂,再調伏細品散亂。

不是你坐在那裡開始禪修,就是第一住心了,也有一些要求和標準的。

在第一住心的前行,前面的修行主要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身心大苦。身心都有巨大的擾動,渾身難受。不坐還好,一坐下來禪修沒有一個地方不難受的,如坐針氈。這是很多人剛開始坐禪的狀態。

第二階段,身苦暫息。堅持坐禪一段時間後,身體上感受的苦暫時不明顯了,至少有一段時間沒有身體的嚴重苦受。腿也沒剛開始時那樣疼了,雖然過一會又疼起來了。這時,很多人開始喜歡禪修了。

第三階段,降伏內心的小隨煩惱。小隨煩惱不是煩惱很小,而是生起的範圍小,一次只能生起一種,但非常粗猛。小隨煩惱有十個: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忿是憤怒發作,恨是懷恨在心,惱是原來有過忿恨、現在又被惹惱了,覆是掩蓋、掩飾的心,誑是欺騙別人的心,諂是諂媚、拍馬屁,憍是驕傲,害是害別人的心,嫉是嫉妒心,慳是吝嗇心、小氣鬼。這時候,需要你至少在一座中不要生起這些小隨煩惱。

第四階段,降伏內心的煩躁不安。這種煩躁不安,不是身體上的難受,而是內心的憂受,還有嗔心。很多人不明白欲速而不達,在禪修上也急於求成,把焦慮也帶入禪修中。我們的要求是:放鬆、清楚、慈心、熏習。你焦慮了,就說明你沒放鬆,沒清楚,沒慈心,很壞的熏習。你老老實實做功夫,功到自然成。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禪定屬於中國禪學。它的基本修持方法是坐禪。它要求心注一境,正審思慮,以止觀雙運、返觀內照為主要方法。要想進入禪定狀態,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具緣。這是修習禪定的外部條件,也是必要條件。要求人們在精神上,環境上都要準備好。不具緣,則不可能進入禪定狀態。

二, 放棄慾望。大部分人之所以不能禪定,是由於妄想執著的貪慾擾亂了內心。所以要想禪定,就要高度淨化內心,不執著於人我。

三, 調節身心。要把身心調節的和諧適度,輕鬆自如,才利於禪定。包括調身、調息、調心。其中以調心尤為重要。

四, 調坐姿。以上三步準備好了就可以坐禪了。 一般採取結跏趺坐的姿勢。這是佛祖釋迦摩尼的基本修行方式,故稱“如來坐”。

一旦你進入了禪定狀態,無我無他,混混沌沌,那種虛無縹緲,忽大忽小,忽輕忽重,忽上忽下,或輕而飛騰,或重而墜落,或內而小極,或大而無邊的感覺,會讓你迷上坐禪的。 總之,坐禪是一種磨練意志力的修行方法。以上四種方法可以讓你快速的進入禪定狀態。


愛中醫的477


怎麼進入禪定狀態,是個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各個流派的法門都不一樣。我曾經跟隨一位漢密雙修的佛家師父有過短暫的修習經歷,談不上能夠進入禪定狀態,但可以分享一下有關的體驗。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是禪定。

禪定是佛教用語,指定思靜慮的心理狀態,是佛家戒、定、慧三無漏學之一,居於由執戒到生慧的中間重要環節,執戒而攝心,執定則生慧,從而認識到宇宙和自身的本來,達到開悟。所以,要想修習禪定,首先要執戒。還有更具體的步驟,比如“如來禪”,主張三學六度, 六度就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通過四禪八定的過程,最後達到九定涅槃的終極境界。

但佛家的戒律和修行是非常嚴格的,如果不是下定決心,一般人很難堅持。在中國文化中,也有許多跟禪定類似的修習方法,如道家的心齋,儒家的靜坐,還有現在很流行的瑜伽冥想等。

當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精神壓力大,以禪定為代表的類似的心理訓練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特別是都市白領,修習禪定並不是為了佛家的涅槃極樂,而是為了平靜內心,舒緩壓力,重新調整自我。

那麼,一般人如何修習禪定呢?

在坐禪之前,要充分活動肢體,特別是下半身血脈,一般通過跑香繞行來進行。活動開後,上座盤腿,調整坐姿。可以雙盤,也可單盤,初學時,散盤也可以的。在膝上蓋上小毯,以免膝關節受涼。

然後正式開始坐禪。

首先要學會關注呼吸。

呼吸這件事,天生就會,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關注過自己的呼吸,除非你得了感冒或哮喘,才會意識到呼吸的重要性。我在初習時,曾經也有個疑惑,因為以前看過一些關於呼吸訓練的資料,有什麼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等,但師父告訴我,不必執著於這些,只要正常自然地呼吸就可,但我們的意識要專注於這一呼一吸。通過專注於呼吸,把心收到這個點上。你可以進行數息,就是數呼吸的次數,不過,也沒有強制一定要數息,總之,只要能專注,自然最好。

剛開始的時候還好,一般人都能夠集中精神,但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會產生各種紛繁雜亂的思緒,一會兒把你拉到這邊,一會兒拉到那邊。這個時候就要注意了,這些思緒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六根不清靜,六根是對應我們六種感觀:眼、耳、鼻、舌、身、意,對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屏棄這些感官需求,這時,心裡也因貪、嗔、痴、慢、疑、惡見六種煩惱而使我們偏離了軌道,佛家謂之“六賊”,就像六個強盜賊人,要把我們的正心帶走。

這是坐禪最關鍵的時候,許多人都會被帶著跑,甚至念頭如潮水般湧過來,連自己也控制不住。

師父告訴我,這個時候,一定要體察到思緒的偏離,不用著急,要正視“六賊”,調整意念,重新回到呼吸上,把所有的雜念都隔絕於呼吸之外。這需要長期的訓練,久而久之,我們就越來越能夠控制自己的思緒。

當學會控制思緒後,就能達到止息思慮,專注一境的境界,也就是止觀禪中的止,止的作用是“明心”,然後,我們可以修習“觀”,觀的作用是“見性”,通俗來講,就是在止的高度專注的基礎上,去觀照冥想相關的對象,這時,常常能獲得平常不曾有的智慧。

有些高手,還可以做到行走中禪定,叫做行禪,還有的更是萬物皆禪,那便是大師了。

禪定的“明心見性”,是我們通過訓練,能夠體驗到的神奇效果,至於能不能解脫生死,斷離煩惱,則需要各人的悟性和信心了。


李異寒山道


想進入禪定

第一不能有紛擾的念頭。

第二不能有紛擾的念頭!

第三不斷覺察和了解,減少內在的困惑。

第四逐漸斷離貪、嗔、痴。

如果以上都在點上,那禪定很快出現。

禪定又名三摩地,又叫三昧。至心一處的意思。

有人觀想水能入三摩地,有人觀呼吸入三摩地,有人唸佛得唸佛三昧。

知見不全,還須見諒。

「如果不持戒律,不用其它方法加持而修習禪定,有著魔的風險」



妙語連珠匯


◆ 01

什麼是禪定?

◆ 02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03

王陽明,聽說過嗎?明朝極厲害的人物,不僅自己厲害,徒弟、徒孫也是個個厲害!

他年輕的時候,曾經一坐好幾天,盯著竹子看,叫“格物”,終於“致知”。合起來叫“格物致知”,大徹大悟。

◆ 04

你,怎麼“禪定”?

建議:靜心/瘦身/打坐/瑜伽/冥想/釣魚…

莫名,想起中國古代哲學大師莊子,臨風而立…


枯枝嫩芽


禪是一種意識狀態,不逃避、不抗拒,與當下的體驗完全合一,完完全全地活在當下的實相(Reality)之中。

當人不再逃避和害怕情緒,而是選擇一躍而入情緒的湍流與漩渦之中,去經歷和體驗情緒最真切的感覺,人就開始體會到活在當下實相之中的滋味。

道無處不在,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真正的道不是高深玄奧、空中樓閣、遠離人間的玄學,而恰恰是在日常灑掃之間即可體證和頓悟到的!

無心者,於心而無心;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心不是刻意求來的。無心不是刻意去排斥、打壓自己的念頭,而是無為,時時刻刻無為的意識即是人的本性。

無心是自然自發,生命迴歸自然自發的狀態,不再追求異在的狀態,與當下的體驗合一。

無心者,自然而為,沒有必要再去追問關於心的問題,沒有必要再去苛求什麼,沒有必要再去問為什麼。

心在原地不動

心在原地不動,就是活在當下,不渴求、不追求一個異在的狀態。

心在原地不動,並不是去強求自己的心不動,去強求心不動反而會造成心更亂動。心在原地不動,是無心而動、無心而為、無為而為,是自然自發。

無心者,於心而無心;無念者,於念而無念,在這一過程中,頓悟無為的意識才是人的本性,無時無刻的無為即是開悟。

心在原地不動,就是已經不去關心關於心的問題,已經沒有要追問之心。

幾種有助於開悟的心態

一,無為的心態。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刻意的心態,順其自然,減少“頭腦的我”的干預。

二,願意對未知保持開放。即使是在開悟的區域,仍然有境界的不同。如何保持自己的意識一直前行?願意對未知保持開放。不故步自封,意識自會前行。

三,平常心。開悟不是新得到什麼東西,而只是恢復“本來狀態”。


智賢說書


看大家真的認真的胡扯,我真不忍心打斷大家!

簡單說兩句吧!

禪,又名禪那,是梵語,是雲靜慮的意思!

而“定”,又是另外一層意思!是指意識層停留的行為,叫做定!

你記住,四禪八定是人意識層的奧意修持方式,弄不好是要出問題的!

想修禪定必須修加行,然後在初期的時候,必須跟在師傅身邊修!如果沉入在意識層醒不過來,你師父還能救你!

如果你在家亂弄,出問題誰救你?

中醫還是西醫?

別逗了!

記住,你的命是你自己的,別在網上亂信那些胡說八道的東西,害死人不用償命的!


大耳廚師


魚 鼓 頌

趙州禪師 · 從諗:《魚鼓頌》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

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禪宗所悟之禪,非普通的定。

通常所修基於四禪八定,但禪宗是自性大定。

趙州祖師這《魚鼓頌》,通過魚鼓中空這形象來象喻自性真空靈知大定。

這種方法經常在人的六根門頭直指頓悟頓契,非常容易開大智慧,能夠悟萬法之源,能夠會一切法於自性。

比方說人的眼睛能見之性:見性,這眼能見之作用之性來悟圓妙真心。

這種方法能開智慧,舉一個現代的方法為方便認識一下,因為我們一直學西方的文化,我們現在的大多數人以為當我們的大腦能思維,大腦是我們思維的主體,所以我們現代人的思維大多數侷限於我們的大腦,這不是實際的狀態。我們人的思維可以突破大腦的限制,可以突破多維時空的限制,可以周偏觀照十方世界,怎麼來打開人本具的這種妙德?對於這種問題,西方人想象都不敢想象,西方人沒有這種認知的方法。但是用禪的方法,這能很快的突破把我們的思維侷限在大腦之中弊端。

禪宗這種方法它就在我們六根門頭覺照,他可以在生活的日常中用功。用這種方法很快能開啟智慧之門,一旦開悟了,無師智自然智都會打開,那麼經典中所記載的那麼多定,都會用自己的本性照了解行相應廣大應用。

所以禪宗對於祖師的定義是這樣的:

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解行相應,名之曰祖。

這種禪法也叫大總持門:能夠以一心總持萬法。我們所以能夠了解一下,這不是單一的某一修法,古人說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