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陕西南部的人是说四川话的?

廣府主義者


陕西南部包括汉中和安康两个地级市,安康说不说四川话小编不知道,但是汉中人的方言的确是偏向四川,这是大家都认同的

汉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楚汉争霸之际,汉中就是刘邦的发家之地,刘邦就是从汉中开始一步一步打败项羽成就汉家天下。现在的汉中是中国的粮仓,也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起点,这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被誉为中华聚宝盆

汉中方言偏向四川,这是有原因的

从地理角度来看,汉中其实更接近四川板块,最有力的证明就是汉中去成都要比翻越秦岭去西安方便得多,所以两地交流十分普遍,再加上汉中地区在明末清初被战乱彻底洗过。现在的汉中人都是后来从各地迁徙而来,所以有很多川音,当然了汉中话也不是和四川话完全一样,而是四川,陕西等地方言的综合。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自打我天南海北的骑行,说起来已有七八个年头,从四川的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出骑过,对四川话蔓延到相邻各省区的状况深有感触。

第一次长途骑行,就是直奔陕西的华山。

俺骑行从108国道棋盘关入陕,在秦岭以南,也就是未翻土地岭到板房子乡之前,听到的话,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与当地人说话,感觉就是正宗的四川话,我也用四川话和他们对白,都是毫无违和感。

回程走的210国道,在秦岭北坡听到的都还是一口陕西话,翻过牛背梁到广货街后,感觉又是一口川话迎面袭来,用川话相互对白同样哧溜。此后,一路用川话拉伸到镇巴,这里的四川话又软又糯。进入达州的万源后,反而觉得万源的川话相比秦岭以南的话还要硬一些。

往西从213国道进入川西北藏区,这里的藏族同胞只要开口说汉话,那一定是标准的成都口音,甘肃的玛曲、碌曲、迭部与四川相邻的地区,不仅是汉藏混杂区域,即使是纯正的藏族同胞开口说汉话,也是四川口音。青海果洛州的大部分地区受四川话的影响也很普遍,像久治不仅满眼川货,更是满耳川话。至于进藏的317和318国道沿线,只要你能够讲四川话,沟通完全不成问题。毕竟西藏也属大西南版块,流行西南官话没毛病。

贵州方向,第一次,我是从川南的古蔺经贵州的仁怀遵义进入贵州,然后从独山出贵州进入广西。第二次,也是从川南古蔺经贵州仁怀遵义湄潭石阡江口,然后从铜仁进的湖南。

可以这样说,贵州全境除了少数民族语言,四川话全境通行,而且贵阳的四川话最为标准,听着就是地道的成都口音,或者说成都话听着就是地道的贵阳口音,要不就是成都贵阳两座城市引领了西南官话的正源。

广西方面,靠近贵州独山的南丹,当地人开口完全说的是四川话,当年从那里过的时候,物价真是便宜啊,住宿15块钱一个标间,十来块钱就面啊肉的吃得饱饱的,南丹山清水秀,风景又好,好想就在那里住下来,从此不再奔波流浪了。

云南方向,我是从四川凉山州的会理经皎平渡进入云南的,由北到南直抵文山州,除了少数民族,听到的汉话均为四川话,特别是这里的农村小乡村场听到的四川话,和川南口音差不多,让人听了格外亲切。我就这样操着一口川南话到了富宁,没想到幸福来得快,也结束得快,出富宁城过了一条河,翻上一道山坳,就是广西区的那坡地界,也就二三十公里,再讲四川话就根本讲不通了。我不免有些疑惑,难道富宁人和那坡人没来往,或者来往了却是鸡同鸭讲?

从黔东的铜仁进入湖南的凤凰,凤凰话听着完全是四川话,毫无违和感,应该说整个湘西都说的是四川话吧,在快要靠近凤凰南长城的直路上,亲眼目睹一辆轿车莫名其妙的一个倒拐,突然撞向路边的田坎,烟尘中跑出两个女的,其中一个捂着胳膊气吼吼地说,啷个子开的嘛,把老子抖安逸了。

此次从贵州入湘,到韶山打了一转后,折返从张家界经龙山进入鄂西的来凤咸丰,四川话一路畅行无阻,连方言土语大家都懂,此后,从咸丰经黔江涪陵重庆返回四川。

川东方向,这一次我是骑行南方九省,从江西进入湖南,又从湖南的岳阳进入湖北的宜昌,宜昌人说话已经是一口四川腔了,至于秭归巴东一带,已经是浓浓的川味川腔了。当然,由于重庆直辖并和四川有口水仗的缘故,宜昌以上的长江段,已经很少听谁叫它川江,说是叫渝江吧,也没有写入正式文件。

不过站在重庆的角度来说,把湘西和鄂西说的话再叫做四川话,重庆人心里还是有点儿疙瘩,毕竟湘西和鄂西与四川已经不搭界了,要是能叫做渝话,可能重庆人心里要释然一点。

四川话在西南、西北或川东的蔓延。说起来,要不就是同属西南版块,要不就是地域相邻,或者有交通要道牵引,只是影响深远或宽窄的问题,没什么好奇怪,但湖南的郴州却有点奇葩了。

郴州这座城市与四川八不挨,跨省隔州的,中间隔着怀化、邵阳、永州等湖南城市,与广东的韶关紧邻,根本触摸不到四川话蔓延的路径,但是奇了怪了,郴州人开口说话却是满满的四川味儿,郴州妹子到了重庆,人家说她说的话是重庆话,到了成都又说她说的话是成都话,到了川南还有人会说她说的是川南话,因为郴州话把到哪里去一样说成“到哪里克”,同样把有点傻呆的人叫“宝气”、“憨包”。

哎,会郴州话就畅行大西南,就这么霸气。


山山之妖


我是陕南安康紫阳麻柳的,简单说吧!我那里到四川就一根烟时间,也就是说,地交地,房交房,我们一个村娶的老婆都是四川大竹河那边的,说话都是四川话,饮食方面一模一样,比如买过什么大货,都是去万源,不去安康,顺便打下广告,紫阳富硒茶也很出名的,我们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也很方便,也有不少的企业在麻柳,就是工资偏低


行走在路上a


阿呆是陕南人,对这个问题有些理解。

陕南从行政上划分是汉中、安康、商洛。但地域上来说,商洛与关中地区近,与汉中、安康不是一体的,交通来往不方便。实际意义上的陕南只是汉中和安康。

第一、陕南目前的人口组成很复杂,多数是明清时期的移民。由于战乱、灾荒,在清朝道光年间时,陕南几乎十室九空,人烟稀少。导致野兽泛滥。据记载,西乡县城黄昏时候就有老虎(华南虎)在城里大街上闲逛。可见当然人口少到什么程度。

第二、移民的主要来源。史料记载,当时陕南各县招民开荒,从川、湖广、赣、黔等地招来大量移民。其中以湖北最多,湖广地区是政府行为,政府在麻城、孝感等地设立中转站,发放路引,大规模地用船沿汉江运送移民到陕南。因为两地政府需要手续交接,清点人数的,所以沿途预防逃跑,都是用绳子把手绑起来的。所以移民把上厕所叫“解手。”

第三、由于陕南地区原本的语言是四川话,加上移民是湖广、川、黔等地的,口音基本也是川音。加之与四川地区的往来贸易交流的传统,所以基本保留了以川话为主流。

第四、陕南也有部分地区不是川话,例如汉中各县城,汉台、城固、西乡、勉县、略阳。阿呆曾惊奇地发现,兰州、银川等西北地区的语调和方言同这些很接近。追究其原因,阿呆理解是两点:一是,县城是官府所在地,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县老爷一般都是外地来的,为了交流方便,迫使县城流行讲官话,讲官话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区别于山民的川话,使得县城区域的口音变化,逐渐固定。二是,驻军,陕南地区清朝以来,驻军多来自西北方向,民国时期更是长期驻扎西北军。驻军又都是在县城周围,所以导致西北口音和川音的融合。三是,西北穆斯林的大批进入,清朝时期伊斯兰教在汉中盛行,西北大批回族穆斯林进入汉中,带来的语言和文化的融合。

第四、个别特殊地方:洋县。洋县是傥骆道南口,自唐朝以来,从关中地区逃难而来的关中人,经过秦岭险道的艰难跋涉,一进入汉中盆地就不走了,在傥骆道南口留下来。所以,洋县人的口音和习俗都是延续关中人的,是汉中的一个特例。

总之,阿呆认为,陕南是以川音为主体,夹杂部分融合西北口音后的变调。是一百多年来文化的融合的结果。


阿呆梦话


陕南说四川口音的地方也只有安康和汉中多些,跟广元和巴中方言基本差不多,商洛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文化交流上没有安康和汉中跟四川频繁,因为川北自古以来经济基础就差,而商洛跟关中在交通方面要比安康和汉中跟关中的交通要好些,所以商洛的语言就接近关中话,而安康和汉中就不一样了,不但跟四川接壤,而且在文化交流上要比跟关中更多,旧社会要去西安只有走栈道翻秦岭,而到四川就不一样了,像我们这里跟四川交界赶个集可能就去四川了,旧社会打长工也会去四川,看个病也会去四川,说的媳妇好多也是四川人,而且陕南近代大迁民跟四川大迁民基本上都是来自湖广等地,在民间流传的都是我们的祖先来自麻池孝感(方言译音),在饮食上最显著的就是麻辣和吃酸菜(浆水菜),麻辣可能全国现在都接受了,可是酸菜全国就只有川北和陕南两地最流行了,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蹿,这是两地的顺口溜,而且汉中、古代就属蜀地,蜀文化一只影响着汉中和安康,两地又跟关中有阻挡所以在饮食和语言上就很接近四川了,我是汉中巴山人,出门在外四川人都人为我是四川人,我不说我是陕西的,没人能听出来我不是四川的!


90年代农人


陕南商洛无说四川话的,约60%的人说关中方言,35%的说江淮方言。安康市的汉滨区、旬阳县说关中方言,占全市人口40%;汉阴、石泉、紫阳、宁陕说四川方言,占人口30%;白河、平利、填坪、兰皋说江淮方言,占30%。汉中市洋县、略阳、城固总体属关中或秦陇方言,留坝、佛坪属关中方言、四川方言混合区,勉县、镇巴、西乡、宁强属四川方言,汉台区、南郑县属秦陇方言与西南方言混合语。总体说来,陕南约50%的人说关中或秦陇方言,30%的人讲江淮方言,20%的人讲西南(四川)方言。



静夜思归去


我是皮哥,我来回答。 如果单纯说陕南人的口音和四川很像的话,就有点以偏概全了。陕南分为商洛、安康和汉中,其实商洛和关中口音很相似,大多都一样。然而,安康和汉中,尤其是汉中,确实是和四川口音接近。熟知地理的人都知道,汉中本应划归四川管辖的,却非要把它划给陕西,然而这也正是古人聪明的一点,为了防止形成割据势力,形成制约,硬是把汉中划给陕西。

所以汉中口音确实和四川很接近,汉中和安康,相比于商洛而言,距离西安要远一些,文化交融和融化,造就导致两地人的口音和关中很接近。汉中和西安之间以前交通不便,当地人更多的是去四川,而不是去西安,即使后来交通便利了之后,很多历史传统一时半会儿也改变不过来,所以还是很多汉中人一说话就带有浓厚的四川口音。



西安市精神病院院长


因为三国时期,汉中是蜀汉的屯粮之地,汉中也属蜀汉地界。多川军,又与巴中相连。多是蜀人,一直到解放后才划分陕西。至于甘陕以南地界,如天水也属蜀地,。与青川相邻。蜀汉时姜维就是天水人。所以也通川话。


用户543367807925


汉中原属川地。但划为陕地原因很简单,翻开地图看看四川盆地就知道。四川盆地西面青藏、南边云贵、东边三峡、北边秦岭。四面环山还都是几百里深的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关上门当皇帝不要太舒服。三国、五代两个乱世,四川都是依靠四周群山割据。元代以后,为了防止川地再割据,将本属川地的汉中划给陕西,并部署军队。这样四川北面就失了屏障,成都北大门洞开一片沃野无险可据,时刻被汉中陕军据高钳制,从此无法割据。明末张献忠虽割据四川,但一直未攻克汉中。汉中一直如悬梁之剑。后满清肃亲王豪格正是通过汉中直取四川,击败了张献忠


撒哈拉de砂


安康和汉中本来就是和四川是一系的,按地理划分就该是四川的,但中国搞省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设省的重要原则就是打乱地形,不按地形设省,消除各省能够独立的基础,四川自古就容易割据,中央不易控制,把汉中安康划入陕西后,如果四川闹独立,汉中和安康在陕西手中,从陕西出兵平叛是很容易的,如果汉中和安康在四川手中,从陕西进攻是很困难的,相反陕西如果闹割据,从四川取汉中相对容易。各省划分都相应是这样,每个省想割据都存在本省不好控制的地区,和外省很容易打入的地区,割据都不容易,独立的难度很大,有利于中央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