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

阮六六


曾经忙腊月闲正月的现象消失了(忙腊月指忙着了结一年的账务,尽量完成有望完了的手头活,淘泡制作年茶饭,作新衣,正月走亲访友准备:闲正月指,吃得好穿的好,走亲访友,搞文艺,交游),同时还为新年有个新气象,排练五花八门的文艺活动,贴窗联,剪窗花,看望长辈恩人。孩子们个个乐得象小鸟一般,去街上,逛商店,买糖果,鞭炮,成群结队地砍除夕夜,正月初六夜,正月十五,十六和二十三夜打野火,跳烟火,”了百病"所用柴禾,担水扫院,清洗衣服,家里家外的尘埃,打土仗,跳绳,滑冰等千差万别的游戏,盼着过年吃好的,穿好的,给长辈们拜拜年领取点筹钱什么的。一到旧历大年(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大人们忙碌年茶饭,晚上打野火,吃午宴,全家人一定要坐在一起喝酒,打牌,晚上给孩子枕头底下押放押岁钱,谈人生,经验,收获和来年的打算,亲戚本家,老人和孩子近来的状况及对策。孩子们则成群结队地张家门出李家门进,放鞭炮烟花,围着一家家先后燃起的火堆旁跳舞唱歌,大年初一先给爷爷奶奶父母或曾祖父,曾祖母膝前叩头,问候请安,初二开始穿上新衣去亲戚家,领略长辈们的爱戴,见见同龄亲戚,初四以过到处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庆祝活动丰富多彩,不过十六,天天热闹非凡。如今过年和平时一样,一样的吃穿,一样的生活节奏,不走亲访友,只用微信问好发红包,家人团聚成了难得景象,有的人几家子凑个年宴饭,虽说高消费有气派,却短暂而不尽兴。不点灯,不放烟花爆竹,不祭天地,土神,上香念道,没有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只有要贿赂有权有势的官商,又折钱财又伤脑筋,因为这些象赌博一样,未必有回报,而且赔上笑脸拿上重金,连几句满意的话都很少听到。人们的生活圈子大了,交际面宽了,亲情和友情却淡了,故乡不再被眷恋,孝悌成了空谈。过去一家一院的自然村社看似散乱,人心却紧紧相连,张从李家院里进,李从张家门口出,端着饭碗也得让一声。今日高楼大厦林立,对门邻家一步可跨,却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三年二年为邻,也不知对门住着姓啥名谁。古人形容人心冷漠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今,即使同胞,贫富悬殊会同陌路。于是人的社会属性发生了质变,情商发生了质变,利益成了纽带,热情往往不是出自内在,而是一种应酬的需求。沉闷的生活圈子,沮丧面孔多于喜气洋洋。倒是西方的所谓圣诞节商品促销有了市场。街面上唱戏的,吹拉弹唱的人反而比平时少了。传统文化消失了,年味自然就失去了。


人在旅途145257595


我是78年的

小时候是很盼望过年的,为什么呢?因为平时生活不大好,一个月才吃二三次肉,在蹭蹭长个的时候,没有肉类的我们那一代人基本都是精瘦的身材。而且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基本都是哥哥他们穿剩下的,还会有布丁。所以那时候才会高高兴兴的盼望过年。过年了有好吃的好穿的,怎么能不喜欢,喜欢了,年味儿就浓了。

现在的人基本不缺营养,平时吃的还好,过年了反而吃的累~营养过剩让身体新陈代谢变的困难了。

一个人的思想要想有新鲜感,就必须要有对比性,天天吃糖也腻了,所以现在的人对年已经没有那种渴望感了~当然就渐渐没那么浓了。


东北人参鹿茸种植户


八十年代以前,春节前一个月左右单位就组织青年男女排练大秧歌,做正月十五会展的花灯,发游戏票,过了十五收回游戏票,安每个人回收的多少给不同的奖励。那时候太高兴了,到处都是正能量。春节过的非常充实高兴。还有就是贫富差距很小。


枫叶随风104145191


可能我们四川人没觉得吧?我们从小就是这样过来的,小时候只是比现在多了个放鞭炮活动,其实我们并不喜欢噼里啪啦的放鞭炮,因为大家为了来年更好,都喜欢争先恐后的买大雷炮,一到团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放鞭炮,一家比一家的鞭炮声响,有些大雷炮震的整栋楼都在震,我们是痛恨的!害怕的!小时候过年上街,城区里到处都是放各种烟花爆竹,说不清楚哪里就会丢出来一个炮到你的脚边吓得你又叫又跳,我们是恐惧的!是破烦的!自从城区禁止燃放鞭炮后空气好了,走在路上也可以放放心心了,我觉得挺好的,我支持政府禁放烟花爆竹!


改个名字咋就这么难难难


年味不足的根本原困是我们的生活富足了,远远超过上世纪的任何一个年代。我是七零后,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新衣服和妈妈给做的新棉鞋,吃上平时极少吃的肉和其它的好吃的,当时的喜悦心情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以过年是每个人都期盼的。现在过年除了放个鞭炮和平时不一年,其它和平时都一样,所以年味也没了。国家控制空气质量,减少污染,城市鞭炮也不让放了,除了放年假是过年了,别的已无两样!


手机用户61818868184


陕西西安农村人 以前我们那里人都说过年是过娃呢,我们这代人之前一家都两三个小孩,村里人多,就热闹。尤其是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基本都回来了。想想看小孩过年穿新衣服是什么感觉,再加上吃好吃的,领年钱后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街道上三五成群的小孩在玩耍。

现在我们这代八零九零后都做父母了,生活压力变大了,孩子也少了,没人气了。以前一家一个男的打工基本就能过得去,现在得两个人干活,还得干到二十九。春节放假还操心着初几去谁家,初几去上班。回家看父母跟走亲戚一样,回家坐几个小时了就走了,连小时候玩过的地方都想去去不了。等我们这代人死了后,孩子们这代人过年就和国庆节一样了,没有老家了,因为都在单元楼里出生长大的,当他们长大了估计楼都拆了。


黑面方方


看到这个话题不禁心里一震。

类似这个问题的问题简直太多,失去年味只不过是失去某种更加深刻的不易察觉的东西的表现。比如相互的爱,相互的尊重,相互的祝福。

这就如同,现在中国还有祖训吗?还有家族式的凝聚力吗?还有尊师重道的思想高度吗?还有道德至上的精神领袖吗?

当然,我不怀疑会有,但是普遍吗?深刻吗?是普遍没人关心了,关心也不那么深刻了!传统都少关心了,何况年乎!年只不过是个传统节日。传统都淡薄了,犹如水上之舟,江河枯竭,舟焉乐哉?

所以根本还是传统,道德,家,家族,等等传统意识的淡薄。

年龄其它的都不是本原因。笼统来说就是缺爱,爱太匮乏,所有的爱太单调,不是单纯,是单一。就好比爱情,古时爱情是涵盖所有生活,整个生命的,如今,可以只是性,可以只是约会,可以只爱不合,也可以只合不爱!等等,本来非常浑厚的情怀被细分,而单一化,结果就是单调。没有深度,没有交错纵深的情分,于是怎么会有那么浓的味儿?

如今的年被划分为红包年,送礼年,贿赂年,攀比年,等等。而本该有的,最重要的团圆反倒是关心者越来越少了。所以怎么有味儿?



疆南箭客


年味是什么?过年是阴历大年三十,新老交替,新春更迭的历法讲究,其实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节气岁时文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过年的习俗传统延续了那么多年,主要原因一是因为中国的农耕社会长期保持稳定,二是中国的血缘宗亲大家庭文化与农耕文明配套延续至今,第三是社会治理体系中保留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可是这三种原因发展至今,已经失去了文化的突然:

第一、农耕文明已经进化到后现代工业文明。虽然中国至今还有9亿农民,但是“农民”的概念早已今非昔比。这些农民只是农村社会转型城镇化社会的过得阶层,在过去几十年里,农民通过进城打工,成为城市农民工的流动渠道,实现了和土地的脱离。脱离了土地的农民,其实就是市民。如今农民虽然有土地使用权,但是国家的粮食储备主要依靠大型机械化农场,农业税减免之后,农业占比经济的比重也下降了,农民自给自足,在故土中等待城市的到来。而离开了土地的农业文化,与春节渐行渐远。因为春节是春播夏耕的产物,而工业社会是不分四季的。春节的年味随着人口流动、国际化和非农业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变得淡漠,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中国血缘宗亲大家庭已经瓦解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乡土大家庭是农业社会的基层组织模式,而工业社会中,独家独院、独门独户。兄弟姐妹、父母住在一起的联合式的大家庭,父母子女两代人混居的主干家庭,逐渐被夫妻两加孩子的一家三四口的核心家庭代替了。即便是过年,也是各自庆祝,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也在下降,再也没有了过去那种大家庭鸡飞狗跳、欢快闹腾的感觉。


第三,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对于传统社会的传承逐渐断裂了。最明显的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从城市管理和安全环保角度,烬燃烟花爆竹是非常合理的,它有利于降低城市公共安全的风险,节省治理成本,保护环境。但是从文化角度来说也有弊端,那就是因噎废食,为了减少治理者的麻烦,而愿意对文化作为,不积极传承传统文化。加上禁止酒文化、年会限制等等,造成过年少了很多气氛,传统的年味也随风飘零。相信再过不多久,中国的年俗文化将彻底被现代社会的孤独、冷清所替代。


西双版纳的茶花


“中国年渐渐失去年味”是个伪命题!

“年味”这东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的年味有多少得以保留?现在大家嘴里的“年味”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记忆,再之前国穷民贫,过年能吃上肉穿上新衣已是奢望。

八十年代是个分水岭,联产分田到户,能吃上饱饭,家庭人口又多,每家每户不少于七八口人,多的十几二十口,人多了自然热闹,年味也丰富多彩。

现在的家庭,人少,三四口人,最多也就五六口人,老人占了2/3,一家人围绕一个孙子孙女宝贝,含起来怕化了,捧起来怕摔了,玩手机的多了,聊天围炉子少了,猜码划拳,摔胶打陀螺,吟诗作对,渐渐绝迹……年味也就变了。

新的“年味”在孩子孙子心里扎根了,压岁钱红包微信才是他们的主要内容,若干年后,这些“年味”也会被新的内容取代。

说“年味”变了的人,说明你开始老了,开始怀旧了。


方不圓


直接原因还要从近代战争说起,根本原因是中国从农业文明蜕变为工业文明,并处于被动挨打到制霸全球的追赶阶段。

“年”的习俗里有很多农业文明的产物,当代人缺乏认同感,从而导致执行必要性动机下降,反而对情人节母亲节等认同感上升。现在“年”的存在,主要解决的是在外打工族回家团聚问题,是“思乡”情节的仪式感寄托。

另外中华民族农业文明在遭受工业暴虐之后,引发了对工业先进文明的巨大崇拜潮,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精华的遗失。而且中国的追赶主要限制在物质领域的富足,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随着中国的全力追赶甚至完成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必将被更多国人甚至外国人所重新推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