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文史砖家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间,在大力扩充帝国版图的同时,也真正实现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抱负。当然,汉武帝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跟一大批名将的辅助密不可分,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虽然最终战败并投降匈奴,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永垂青史。此人,便是曾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11万铁骑的骁将李陵。


李陵字少卿,陇西成纪人,出身将门世家,祖父是长期担任右北平太守、令匈奴人闻名丧胆、号称“飞将军”的名将李广,父亲是以耿直敢言著称的郎官李当户,叔父是曾随霍去病远征匈奴并屡建殊功的郎中令李敢。李陵自幼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很早便弓马娴熟、作战勇猛,颇有祖父的遗风。



汉武帝在位时,因为欣赏李陵的武勇,便任命他为骑都尉,率精兵五千驻屯在酒泉、张掖等地,教习将士们学习箭术,并防备匈奴的侵袭。天汉二年(前99年),大将李广利奉命出征匈奴,李陵作为部将,奉命率五千步卒深入到匈奴境内勘察敌情,结果在回程中遭遇敌军11万铁骑的围堵。


面对着22倍于己的铁骑,李陵且战且退,一天之中竟射光五十万支箭,杀敌万余,终因箭尽援绝、叛徒出卖被俘。此时,李陵距离摆脱敌兵追袭、进入汉朝边境,仅有百余里地。兵败之前,李陵曾哀叹道:“如果再给将士们每人数十支箭,我们就可以脱险了。如今我李陵力竭被俘,看来也是天意!”



(李)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见《汉书·卷五十四》。


李陵被俘后假意投降,并打算利用敌兵防备松懈之际逃回内地,同时将匈奴境内的虚实情况汇报给汉武帝,期望以此来免除刑罚。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汉武帝此时却听信谣言,误以为李陵已真心投降匈奴并准备带领他们进攻中原,便在震怒之余诛灭其三族。消息传至漠北后,李陵痛不欲生,便真的投降了匈奴。


由于李陵的家人全部死于非命,且鞮侯单于可怜他的遭遇,便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封他做右校王,成为镇守西部边陲的最高长官。等到匈奴征服西域古国坚昆后,又将李陵封于此地,并允许其世袭。李陵在匈奴20余年,最终在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李陵死后,子孙世代统治坚昆,并在匈奴势力衰落后,宣布独立建国。



700多年后,当坚昆国君失钵屈阿栈摆脱突厥人的控制,并得知唐朝皇帝乃是李广的苗裔后,便亲自带领队伍,不远数千里来到中国,向唐太宗称臣纳贡,同时提出认亲的请求。唐太宗得知失钵屈阿栈乃是李陵的子孙后,心中大为高兴,不仅同意了对方的认亲请求,还在坚昆设置都督府,以失钵屈阿栈为都督,时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此后百余年间,坚昆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并在后突厥南侵中原及“安史之乱”期间,多次派兵援助唐朝。正因如此,唐中宗在接见坚昆使者时,不仅重申同宗之谊,还给予他特殊的优待,让使者感动至极(“景龙中,献方物,中宗引使者劳之曰:‘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属以酒,使者顿首。”见《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七》)。



等到坚昆击破强大的回纥后,便在漠北创建起强大的汗国,并改名为黠戛斯。唐武宗在位期间,黠戛斯再次遣使来唐,重申宗亲之谊并请求册封。为此,唐武宗便任命太仆卿赵蕃为安抚黠戛斯使,并携带《赐黠戛斯可汗书》出使,这封国书重申两国间的同宗之谊,其中提到:“闻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乃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


黠戛斯与唐朝维持了百余年的友好关系,直到唐末战乱迭兴,河西吐蕃、回鹘肆虐,两国间才再一次中断联系。此后,黠戛斯人相继被辽(契丹)、金、蒙元征服,其中大部分人被驱离故地,在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游牧。等到准噶尔部在明朝中后期崛起后,黠戛斯人再被驱赶至中亚费尔干纳一带,也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



如此看来,吉尔吉斯人的祖先是黠戛斯人,而追根溯源的话,始祖则是汉朝名将李陵。如今,吉尔吉斯人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余分布在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等国,其中在中国的分支被称为柯尔克孜族。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建国后,便与中国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堪称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好朋友、好邻居。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世界征服者史》等


文史砖家




吉尔吉斯斯坦,虽然国小民贫,仍然保留着汉朝风俗。是不折不扣的华夏人。吉尔吉斯斯坦,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当年其长孙李陵,带五千弓箭手,深入沙漠,抗击匈奴。在匈奴主力包围下,苦战三个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为了三千将士,不得已诈降匈奴。



李氏一门,让匈奴闻风丧胆。匈奴单于听说李陵肯降,欣喜若狂,把自己的三个女儿单丹,单敏,单珠立刻嫁给李陵。单丹单敏为双胞姐妹,二人比单珠大一岁。也是李家人丁兴旺,九年内,单丹,单敏各生六胎双胞儿子,单珠也生六子,李陵在匈奴十年得三十子。



李陵喜得三十子,真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李陵遂把五子送入鬼谷门下,二十五子分别送往仙山让高人培养。长子李仁18岁离开鬼谷门下,随后七弟兄分别离开师门,三十子娶尽北方各部落首领之女为妻,汉朝开始,北方各民族已经被汉化。



李陵后人建立了吉尔吉斯斯坦国,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吉尔吉斯斯坦看到祖国被日寇铁蹄践踏,派出13000名吉尔吉斯斯坦将士,17次袭击日军特种师团。歼灭日军28000余人。



吉尔吉斯斯坦是真正的中国后裔,2003年,吉尔吉斯斯坦经过六年的努力,终于在中国寻找到李氏后人,并进行了DNA鉴定,确认统属李氏一脉。



吉尔吉斯斯坦地处欧洲中亚,虽然是个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不足千万的小国,地理位置却极其重要,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习俗与大陆完全相同。吉尔吉斯斯坦一直推崇汉语,唐诗宋词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学校的必修课。



吉尔吉斯斯坦人心中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祝福祖国早日强大,早日圆他们的游子梦。在吉尔吉斯斯坦,一直保留着汉服风格,包括饮食,都极具中餐特色。


白这个颜色


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是柯尔克孜人。

古代的柯尔克孜人黠戛斯部,确实曾自认为是汉朝名将李陵的后裔。但是,这只是一种认祖的现象,并不代表就是客观真实的事。

事实上,认李陵为始祖的部族,不只有黠戛斯部。

例如,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柱国大将军李贤就自称是李陵的后裔,但这其实是李贤自己的附会。

关于黠戛斯部的事,参考《新唐书·回纥传》对黠戛斯的描述:

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称:

坚昆部落非狼种……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髯;髭髯俱黑者,汉将李陵及其兵众之胤也。

坚昆是柯尔克孜的另一个古称,也认为黑瞳黑发的人,都是李陵的后裔。

这些记载是真实的吗?

当然不可能了。李陵确实曾在匈奴生活过,但黠戛斯部本质上是突厥种的部族集团。突厥和匈奴并不是一回事:

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

这就意味着,突厥的祖先只是受到匈奴控制的小部落罢了。因此,追认李陵为始祖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李陵真是黠戛斯的祖先,而是由于——

①黠戛斯内部的血统多元,可能有汉人混血儿。

②李陵曾经在当地生活过。

所以,这是一种对部族内部混血现象的历史投射而已。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把“对祖先的历史想象”、真实的祖先区分开,前者是一种政治叙事。


HuiNanHistory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吉尔吉斯斯坦说起来,还真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传,当年李陵深入匈奴境内作战,后因孤立无援,率领所带三千将士投降匈奴。

匈奴受降了李陵后,颇为器重他,给了他三个公主作为妻子。

这个李陵也是不负众望,在匈奴的十年时间里,生下了30个子女。

其中5个被李陵送去鬼谷门下学习,另外的25个子女就在当地开枝散叶,一代代繁衍开来。

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

早在唐朝的时候,当时的黠戛斯汗国就来长安认祖宗了。

而且据说,大唐李氏的鲜卑血统,也和李陵有扯不清的关系。

从此,两国之间就开始了来往联系。

时光飞逝,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吉尔吉斯斯坦还派出了一支万人规模的部队来帮忙一起打小鬼子。

前几年,听说有专家专门做了DNA测试,证明了吉尔吉斯斯坦人的基因与现在的中国人高度吻合。

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国内非常推崇汉文化,汉语是学校的一项必修课程。

在国境之外,一个国家与我们同气连枝,想来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吉尔吉斯斯坦:被淡忘的中华岁月

19世纪60年代,远东的大清帝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此时的大清帝国成为英法美等西方列强所角逐的对象,尤其是大清的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成为英俄两大帝国主义所要割占的重要目标。

当时的世界上,还没有吉尔吉斯斯坦这么个国家,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土地,在当时,属于清帝国版图的一部分。而随着清帝国的腐朽衰败,最终,沙皇俄国逼迫清政府割让了原本新疆(今天的外西北地区)的大片土地,自此,原本属于清朝的、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土地,就这样脱离了中国。

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吉尔吉斯斯坦诞生,只是,很多人忘记了,百年前,这是属于中华的土地。

李陵的遭遇

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华的渊源,不止土地关系,事实上,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也和古代中华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吉尔吉斯斯坦人是西汉将领李陵的后人。

汉武帝天汉二年(西历纪元前99年),汉武帝派遣小舅子李广利攻打匈奴,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奉汉武帝的旨意,配合李广利作战。

李广利本来是个草包,对于行军打仗这种专业度较高的工作,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学习或者专业的训练,可想而知,汉军子弟在李广利的带动下,是何等命运。


李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领五千汉朝军队,配合李广利打击匈奴,在匈奴境内,李陵的五千步兵,不幸遭遇八万匈奴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作战具备绝对优势,更何况,李陵的步兵人数远远少于匈奴骑兵,就这样,李陵兵败被俘。

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是以穷兵黩武、刻薄寡恩著称的君主,李陵投降匈奴以后,汉武帝听人说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于是震怒之下,诛杀李陵满门。

李陵被灭门的消息传到匈奴后,李陵最终决定投降匈奴,并娶了匈奴的公主,成为匈奴的贵族,并在匈奴开枝散叶。

陇西李家的三大后代

李陵出自陇西李家,而陇西李家对古代的中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从陇西李家的三大后裔就可以看出来。


第一支后裔。西历5世纪,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在这前后,北魏帝国境内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北魏皇族乃是李陵的后人,这一说法得到了当时南朝(南齐)的采信,即便后来北魏皇帝否定的这一说法,但是在北魏民间,依旧有人坚持认为北魏皇族是李陵的后代。

第二支后裔。根据《新唐书》等史料记载,李渊的祖先,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国王李嵩,而李嵩的祖先,则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李陵的祖父),可以说,陇西李家的三大后代中,最显赫的,是李渊这一支。

第三支后裔。根据《唐会要》、《旧唐书》中《回鹘传》等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黠戛斯部族派人来朝拜唐朝皇帝,并自称黠戛斯人是李陵的后裔,算起来和唐朝皇族,有着共同的祖先。


而黠戛斯人,在唐以后的几千年里,历经沧桑,在近代,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人。

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看,吉尔吉斯斯坦人很有可能是李陵的后代。


藤树先生


吉尔吉斯斯坦是位于中亚的一个内陆小国。人口只有640万,以农牧业为主。它的经济不算发达,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是全球20个贪腐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贪腐指数1.8(0为极度贪腐,10为最清廉)。

吉尔吉斯要追溯历史渊源的话,在汉武帝时期,它的大部分区域都属于中国版图。这是极为肯定的,在《史记》和《汉书》里都有记载,当时它被称为鬲昆或坚昆。

现在人家是独立主权的国家,主要以吉尔吉斯族为主,官方语言为俄语。你要说人家的祖先是汉人,这人家未必同意。毕竟汉朝名将李陵一脉是否延续下来?影响的范围有多广,这都不好考证。


但这事儿是绝对存在的。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远征匈奴,本来只是让李陵押送粮草,可李陵主动请缨,要求率军深入敌营。

当时军中马匹紧缺,汉武帝便给了李陵5000弓箭兵。李陵的军队到浚稽山时,与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主力遭遇,双方展开大战,李陵沉着应战,杀敌数千人。

后来匈奴的右贤王,竟然又带着八万多骑兵来支援单于,李陵带兵且战且退,三万支箭全部射完,杀敌上万,为救部下性命,最后被迫假意投降。

李氏家族令匈奴十分忌惮,听说李陵投降。匈奴单于十分高兴,便将他的三个女儿许配给李陵。消息传回汉朝,汉武帝震怒,以为李陵真的降了匈奴。

李陵的好友司马迁(就是写《史记》的那位)给李陵极力辩解,结果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根本听不进去,还给司马迁施以宫刑。

随后汉武帝也觉得自己过于鲁莽,他便派公孙敖出使匈奴,试图把李陵给营救回来。谁知公孙敖与李陵有矛盾,他去匈奴压根没见着李陵的面,回来却到汉武帝面前陷害李陵,说他已经叛变,正在给匈奴训练兵了。



听了公孙敖的谗言,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三族。李陵听闻消息后,彻底死了心,知道再也回不去了。于是真就归顺了匈奴,匈奴单于还封他为右校王,负责管理匈奴坚昆等地区。

而李陵管理的这片领地,正好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李陵人丁兴旺,10年得30子,三十子娶尽北方各部落首领之女为妻,汉朝开始,北方各民族已经被汉化。

公元648年,正值大唐王朝盛世时,远道而来了一只认亲队伍,黠戛斯人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的带领下,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

黠戛斯人大多是红头发、蓝眼珠,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那些黠戛斯人,却是黑头发、黑眼珠,明显具有与汉人混血的特征,唐朝也接受了他们的认亲。

这么说来,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与汉朝名将李陵是有渊源的,至于吉尔吉斯坦人现在承不承认那是另一回事。


说史听涛


贞观二十二年(648),距长安西北数千里有一个部族,名叫黠戛斯,其部落首领亲自到唐朝来朝贡。唐太宗李世民设宴隆重招待,宴席上,黠戛斯首领表达愿做唐朝臣子,并声称其祖先是汉朝名将李陵,与李唐国主乃是同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99年,即苏武等人被扣押的第二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用兵,命李广利出征匈奴,并安排李陵为后勤。李陵非常不满这个安排,于是向汉武帝表示,“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汉武帝应允。结果,李陵的五千步兵恰好碰到了匈奴单于主力,最终在八万大军的围剿下,兵败被俘,假意投降。

不过,汉武帝得到的消息却是李陵投降匈奴,在为匈奴练兵,对抗大汉,于是,一怒之下,将李陵母亲、妻子、儿女都给杀了,李陵自此彻底投降匈奴。不过,那个帮匈奴练兵的汉朝降将李绪还是被李陵派人给杀了。匈奴单于的大瘀氏(相当于皇后)因此便要杀了李陵,不过匈奴单于对李陵倒是非常好。他把女儿嫁给李陵,并封他为右校王,去往漠北的坚昆驻守。

李陵虽然后来被调回匈奴王廷,但是在匈奴的亲人却大多留在了坚昆,融入到了坚昆各民族之中。而坚昆到了唐代即是“黠戛斯”,元代则称“吉尔吉斯”,清代又被称为“布鲁特”,发展到现代也就成了吉尔吉斯斯坦。

说李陵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是不合适的

黠戛斯首领之所以会着重提出其祖先是李陵,一方面李陵确实在当地留下不少子孙,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的七世祖李暠[[hào]],即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自称其为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而李陵则是李广的长子长孙,黠戛斯首领认祖李陵自然也能得到更多的好处。所以,最多可以说李陵是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之一,毕竟当时坚昆也并非只有李陵一族。

此外,除了吉尔吉斯斯坦以外,中国现在也有这一支民族的传承,即柯尔克孜族,这也是如今我们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水一白聊历史


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渊源颇深,自从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在击败了强大的匈奴之后,汉朝开始了对西域的征服,贰师将军李广利先后两次征伐大宛,也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征服了西域一些国家,并在当地设置了行政机构。

到汉宣帝时期,匈奴因为内乱,其在西域的匈奴王率众投降汉朝,汉朝正式控制了西域三十六国,势力范围继续扩大,汉朝并在西域设置了都护府,来管理西域的行政和军事,西域三十六国中就包括了吉尔吉斯斯坦。



自此,吉尔吉斯斯坦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中国的管辖范围,随着中国朝代的兴盛和衰弱,吉尔吉斯斯坦时常归附,时而脱离,直到清朝时期,吉尔吉斯斯坦还是中国的藩属国浩罕汗国管辖领土。

而说吉尔吉斯斯坦祖先来自汉朝名将李陵,是来自唐朝时期的一件事。



唐太宗贞观22年,也就是公元648年,一个来自西域地区名字叫黠戛斯的民族,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到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面见唐太宗李世民。

黠戛斯人是来向唐朝朝贡的,并向当时同为姓李的唐太宗李世民说道,他们来自坚昆,也就是今天叶尼塞河上游至阿勒泰一带,说他们民族是汉朝名将李陵的后人,这些黠戛斯人长的是黑眼睛黑头发,与汉人的相貌很相近,而与当时吉尔吉斯斯坦当地的人反而不像。



这一说法可信吗?

还真的可信,故事要回到782年前的西汉时期,公元前134年,李陵出生,李陵出生在武将世家,他的爷爷是飞将军李广,他的父亲是李广的长子李当户。李陵的父亲李当户在李陵还没出生的时候就死了,李陵是遗腹子。

唐朝诗人王勃有一句诗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西汉时期的李氏一门,从飞将军李广开始,李氏一门世代忠良,但一直没有机会立下大功,没有获得过较大的封赏,虽然很努力,但始终是悲情英雄,到了李陵长大以后,也曾立志为家族作出一番大事业。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出战匈奴右贤王,当时任骑都尉的李陵不愿意做李广利的后勤运输队,主动向汉武帝请求领兵出战,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率领五千步军进入大漠深处,深入匈奴势力范围二千多里,寻求匈奴主力作战。

李陵率领的五千步军终于在今蒙古国境内阿尔泰山脉中段的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主力相遇,当时匈奴单于有三万多精锐骑兵,而李陵只有五千步兵,骑兵对步军本已是绝对的优势,而且匈奴兵人数六倍于李陵军,李陵被包围,而且匈奴单于不断增兵到8万人。



8万对五千,李陵此战是一个不可能取胜的任务,李陵率领五千士兵且战且退,坚持了8天,打退了匈奴人的无数次进攻,杀死了匈奴五千多骑兵,最后弹尽粮绝,又因为叛徒的出卖,李陵被匈奴俘虏。

李陵如同他的祖父李广一样,也是一个悲情英雄,本想为汉朝立功,为家族争取荣耀,却迫不得已投降匈奴,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后,召集大臣议事,太史公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说情,而受了汉武帝的宫刑处罚,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留在汉朝的妻儿老小。



李陵迫于无奈一直就留在了匈奴,匈奴单于很重视李陵,把自已的妇女儿嫁给了李陵,并封李陵为坚昆国王,也就是上文中黠戛斯人所说的坚昆。

李陵终身未回汉朝,在汉昭帝时期,霍光和上官桀辅政,曾派出使者想把李陵迎回来,但李陵不愿意回来,便一直生活在坚昆地区,与匈奴单于的女儿生活,延续后代,在西域开花结果,据说李陵有一个后代叫李穆,李穆是南北朝到隋朝时期的名将,协助杨坚登上帝位。



而黠戛斯人至少有三个原因是李陵的后人:一是他们来自坚昆地区,这里是李陵的封地和生活地;二是黠戛斯人的外貌与中国人很相近。三是吉尔吉斯斯坦地区从西汉到清朝一直断断续续属于中国领土。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看一下李陵到底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王昌龄写的这样两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指的就是飞将军李广,而李陵就李广的长孙。



公元前134年,李陵出生于陇西成纪,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长大后,成为西汉的一员猛将,李陵善骑射、爱士卒,后人给他的评价很高,在评书《杨家将》中,李陵也曾被提及过,老令公杨继业含恨撞死在李陵碑前,可在临死前,他却为自己感到悲哀,没想到竟然和一个叛徒死在一死,李陵竟被杨继业骂为叛徒,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99年10月,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大将军,带队征讨匈奴,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鬼迷心窍,放着李陵这样的能人不用,却非要用李广利这样的贰将军,确切地说李广利当时称号是贰师将军,按说李广利也不是无能之辈,只是让他打打大宛,征征西域还行,但让他去打当时还很强大的匈奴,就真是力不从心了,结果当然是屡战屡败,第三次兵败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来在匈奴被杀。

说李广利,是为了引出李陵的故事,公元前99年,李广利去攻打匈奴之时,汉武帝本想让李陵押运粮草,李陵却主动请缨,要到前线杀敌,因为没有战马,汉武帝就让他带着5000步兵去进攻匈奴,李陵的军队到浚稽山时,与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主力遭遇,双方展开大战,李陵沉着应战,杀敌数千人,后来匈奴的右贤王,又带着八万多骑兵来支援单于,李陵带兵且战且退,三万支箭全部射完,杀敌上万,最后被迫投降,他的手下仅有400多人逃了回来。


李陵投降,因为司马迁替他了几句公道话,汉武帝勃然大怒,把司马迁下了大狱(后来还被处了宫刑),武帝冷静下来以后,感觉司马迁说的也很有道理,李陵说不定是迫于形势诈降,于是就派汉将公孙熬去接李陵回来。

公孙熬去了以后,通过道听途说,得知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准备攻击大汉,回来后,就把这个消息汇报上去了, 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杀了李陵全家,后为才知道,为匈奴练兵的,其实是一名叫李绪的降将。李绪在塞外带兵,驻守在奚候城,匈奴攻过来时他就投降了,单于也很器重他,而且坐次还排在李陵前面,李陵恨他为匈奴练兵,给自己全家惹来杀身之祸,于是派人将他刺杀。

当时,单于很看重李陵,对于李绪的死,并没有计较,大阏氏(相当于皇后)要杀李陵,他还把李陵藏了起来,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李陵,并封李陵当了右校王,李陵最初肯定不是真心投降,公元100年,也就李陵投降的前一年,苏武被扣押在匈奴放羊,李陵投降以后,单于让他去劝说苏武,李陵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和苏武说了,后来在汉朝来攻匈奴时,李陵带着3万匈奴主力,还故意败给了军力远不及匈奴的大汉军队。



李陵被封为右校王后,在匈奴负责管辖坚昆等地区,居住在坚昆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当时也被称为坚昆,李陵的后代,后来就融入了坚昆人之中,坚昆人在唐代被称黠戛斯,公元648年,黠戛斯人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的带领下,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来到唐朝的首都长安认祖归宗。

据史料记载,黠戛斯人大多是红头发、兰眼珠,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那些黠戛斯人,却是黑头发、黑眼珠,明显具有与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唐朝最终接受了他们的认亲。



黠戛斯在元代被称为吉尔吉斯,而境外的吉尔吉斯坦国,主体民族正是吉尔吉斯族,经专家考证,中国的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坦国的吉尔吉斯人,是同根同源的一个民族,都是黠戛斯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之一,很可能就是汉朝降将李陵。


历来现实


在汉匈战史上,李陵是一位最具争议的人物。他和被匈奴人流放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的苏武一样,都是抗匈名将的后裔。苏武之父苏建以校尉身份从大将军卫青奋击匈奴,积功被攫为将军,封平陵侯;而李陵的祖父就是威震塞北、被匈奴人敬畏的称作“飞将军”的大汉名将李广。自元狩四年李广被迫挥剑自杀后,这一世代行伍的军人家族就流年不利、时蹇运乖,好似被施了魔咒一般。

李广死后第二年,他的堂弟、当朝丞相、乐安侯李蔡因窃夺官地,被逮捕下狱后畏罪自杀。李广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死在老爹的前头,幼子李敢骁勇善战,在诸子中最酷肖李广,他曾以校尉之职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塞征伐匈奴,斩获无数,勇夺匈奴左贤王旗鼓,赐爵关内侯,承袭父职为郎中令。

李敢对大将军卫青逼迫其父李广自尽(此事不能全怪卫青)一事一直耿耿于怀,在一次围猎活动中,他伺机击伤卫青。或许卫青对李广之死心怀愧疚,抑或是他一向宽仁大度,就将此事遮掩起来。但卫青外甥霍去病年轻气盛,对此事愤恨难消,遂趁与李敢同陪武帝在甘泉宫行猎时一箭将他射死。彼时霍去病奋击匈奴屡建奇功,且从无败绩,深得武帝宠爱,所以武帝极力掩盖事情真相,对外说李敢在围猎时被一头惊慌失措的雄鹿撞死,一个朝廷高官、忠烈之后就这样无声无息的人间消失了。

李敢被霍去病击杀后,李氏一族人丁凋零,更加衰落了。李敢之子李禹颇有勇力,卫太子刘据宠信他,但他没有继承祖父李广仗义疏财的优秀品质,只是个贪财好利的匹夫。李广长子当户的遗腹子李陵成年后,这一日渐衰落的军人世家才渐渐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史记》载,李陵步入仕途后,任侍中,建章监。由于家风熏陶,李陵自幼习武,骑射皆精,而且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谦让真诚,声名远播。汉武帝认为李陵最具“飞将军” 李广遗风,曾命他率八百骁骑过居延(今内蒙额济纳旗),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侦察地形。回来后官拜骑都尉,负责训练酒泉、张掖的戍卒练习骑射,以防备匈奴袭扰。

公元前99年夏,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将士出酒泉,长途跋涉攻击盘踞天山的匈奴右贤王部,李广利以伤亡两万人的惨重代价,才歼灭右贤王部一万多人,随后被匈奴骑兵包围,差一点全军覆没。

还在大军出征前,汉武帝为了保障汉军的后勤运输安全,特召李陵入朝,命他为李广利护送辎重、粮草。李广利是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兄长,因远征大宛(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取汗血马有功,被封为海西侯,荣宠正盛,炙手可热。李陵是军人之后,一向只信奉凭军功晋升入仕的法则,鄙视凭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的李广利,不愿意为他护送辎重,所以婉言推脱。

他对武帝说,自己麾下的戍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奇材剑客”(《史记》),剽悍勇猛,自己愿带领他们单独出击,使匈奴人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李广利所率的汉军主力。汉武帝从这番冠冕堂皇的说辞中嗅出了李陵不愿意为自己大舅哥李广利殿后的意思,心中有些不快,然而又非常赞许他的勇气,于是说:“将军们从来不愿听命于他人!可如今大军已出发,已经没有骑兵可供你调遣了” 。李陵信心满满的答道:“没有骑兵也可以。臣愿以寡击众,率五千步卒横击匈奴”!汉武帝答应了李陵的请求。

李陵出兵后进展颇顺,很快抵达东浚稽山下扎营,并将沿途所经的山川地貌绘成地图,命骑士陈步乐飞报武帝。

陈步乐回朝不久,匈奴且鞮侯单于率三万大军似从天而降,将李陵的五千步卒围得水泄不通,形势瞬间变得严峻起来。汉军驻扎在两山之间,以大车环绕为营。李陵见四面皆是匈奴骑兵,立刻引军出营,排兵布阵,准备迎敌。

前排士卒紧握盾牌长戟,防止敌骑突袭;后排士卒手持强弓硬弩,准备阻击敌骑逼近。李陵命将士们闻鼓声奋击杀敌,鸣金立刻收兵,停止追击。且鞮侯单于见汉军只有区区数千人,而且战马很少,于是有些轻敌,下令全军冲击汉营。一声令下,匈奴铁骑犹如疾风暴雨般卷将过来,凶恶的喊杀声中夹杂着刺耳的胡笳声,但匈奴人的战马冲不破汉军用长戟构筑的坚固防线,如飞蝗般射来的箭矢又被盾牌遮挡,毫无遮护的骑兵反而成了汉军弓弩手的活靶子。李陵令旗一挥,万箭齐发,冲在前面的匈奴骑士人仰马翻,后面的被吓得魂不附体,急忙拨转马头,落荒而逃。汉军乘胜追击,歼敌数千。

然而汉军只有五千人,不敢恋战,在挫败匈奴人的第一波冲击后立刻南撤。且鞮侯单于吃了大亏,又惊又怒,急忙召集左、右贤王的兵马前来助战,随后纠集左右地共八万余骑一同追击汉军。

李陵率部边战边走,往南走了数日后,进入一处山谷中;经几日血战,汉军伤亡惨重。李陵下令:负伤三处者可乘马车南行,负两处伤者可扶车而走,一处伤者继续坚持作战。冲出山谷后,汉军又击杀三千余匈奴追兵。李陵带领汉军残余将士沿龙城故道向东南方向退却,几天后进入大泽(湖泊,浚稽山以南 )的一片芦苇丛中。匈奴人从上风处纵火焚烧,汉军则抢先冲出大泽,前方不远处就是群山连绵的汉朝边境了。匈奴人仍紧追不舍,汉军以树林作掩护,又射杀数千追兵。匈奴人有些畏惧,皆瑟缩不前。

且鞮侯单于见李陵昼夜兼程往南撤,怀疑汉军早已在边塞设伏,以这支孤军做诱饵,企图引诱匈奴骑兵近塞一鼓聚歼,于是和部将商议,想停止追击,退回漠北。大家都认为,单于亲率近十万骁骑,竟然消灭不了数千饥疲不堪的汉军步卒,撤退后岂不令汉人愈加轻视匈奴。他们建议道,如果在前面的山岳地带消灭不了汉军,四、五十里外就是一马平川之地,到那时再退兵也不迟。

实际上,此时汉军残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在李陵的激励下,将士们凭意志力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宁死不降,一日内竟与匈奴追兵交锋十多次,又击杀二千余敌兵。单于见损兵折将太甚,又想撤兵。就在这生死关头,汉军军侯管敢因受校尉欺辱,乘夜逃出投降匈奴,将汉军孤立无援,箭矢粮草即将用尽的底细全部告诉了且鞮侯单于。单于大喜,命令全军急攻汉军。

李陵率众撤退到靬汗山(居延海以北)附近时,距离边境不足百里,幸存将士还有三千余,但箭矢用尽,兵器损毁严重,不得已将大车丢弃,取下车幅当武器,进入一条狭窄的山谷后,匈奴兵早已抢先占据险要,投掷石块,箭如飞蝗,凶猛攻击,汉军遭受了自出兵以来最严重的伤亡,再也无力前进一步了。

天黑后,李陵独自一人提刀摸黑出营,查看敌情,只见周围都是熊熊篝火,人语马嘶,己方显然已被匈奴兵死死困住。

李陵回营后,对左右感叹道:“只要再有数十支箭,就可以压制住追兵,虎口脱险了,只可惜一支都没有了!天亮后,只能束手就擒了”。他哪甘心坐以待毙,令士卒每人携带两升干粮、一块冰,分散突围,约好到遮虏障会合。半夜,李陵和校尉韩延年上马突围,只有数十勇士跟随。数千匈奴骑兵发觉后聒噪追击,韩延年被射死。李陵眼睁睁看着全军尽没,长叹一声道:“再也无颜回报陛下了” !于是下马投降了匈奴。残军分散突围,大部战死,只有四百余壮士侥幸逃归汉塞。

李陵投降匈奴后,单于钦佩其勇壮,将女儿嫁给了他,还立其为右校王。汉武帝误信流言,怒不可遏,竟将李陵全家抄斩。他还将与李陵并无深交却为其辩冤的史官司马迁处以残酷的腐刑。从此,李陵就生活在匈奴中,直到二十多年后病殁,终身再也未踏上中原故土一步。传说李陵被匈奴单于招婿后,封为右校王,长期生活在被匈奴征服的西域坚昆(今天的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地区,而坚昆正是黠戛斯之古称。 黠戛斯人是突厥蒙古人种,黑发黑眼黄肤,与当地主流人种、金发碧眼的高加索人种在外貌上有明显不同。史载,唐朝时,黠戛斯部落酋长失钵曲阿赞率领一支使团从西域叶尼塞河流域入华朝贡,抵达长安后, 黠戛斯酋长失钵曲阿赞自称是汉将李陵之后,要和李唐皇室认亲。此事见诸史册,有一定可信度,但因年深日久,史料缺乏,已无法考证其真伪。

参考《史记》、《旧唐书》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搬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