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火炮技術越來越先進,為什麼艦載火炮的口徑反倒比過去小了?

天上漁


艦載火炮總體而言趨於小口徑化發展,戰列艦時代的大炮鉅艦時代已經成為歷史。目前國際上通用的艦炮口徑大致集中在76-155mm之間,同時伴隨而來的是,隨著艦載近防系統的逐步完善,傳統的中小口徑艦載防空炮也推出了歷史舞臺,僅剩下30mm多管近防炮得以保留。

火炮誕生之初,最早應用於陸戰,迄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陸戰火炮最大的特點是注重機動性,因而在發展歷程中,除了一戰時期誕生過幾款巨炮之外,其餘的火炮口徑大都屬於中小口徑範疇。但是海軍艦炮卻曾在一段時間內大口徑甚至是超大口徑是發展主流,尤其是體現在戰列艦稱霸海戰時代。

舉幾個例子,二戰末期日本準備研製的"紀伊"級超級戰列艦計劃安裝510mm口徑的巨型艦炮;同時期美國曾研製過一種9萬噸級的航空戰列艦也曾計劃安裝457mm的艦炮;艦炮口徑大型化的著名代表當屬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上的460mm巨炮和美國依阿華級的406mm巨炮。

從大炮鉅艦發展的時代背景來看,當時的海戰還是以艦炮進行炮戰為主,因而大口徑的艦炮伴隨現代裝甲戰艦的出現而掀起一股發展潮流。作為戰艦的主要武器,其第一作戰任務在於擊毀、擊沉敵方的大型戰艦,小口徑火炮因威力較小很難實現這一根本目的,這也是大口徑艦炮在那個時代得到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戰結束後,導彈技術進入發展的快車道。一個重要時間節點是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蘇制“蚊子”級導彈快艇搭載的SS-N-2“冥河”反艦導彈擊沉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開創了現代反艦導彈首次實戰案例。此實戰案例將反艦導彈提升到一個主戰武器層面,傳統的火炮型艦船相繼退出歷史的舞臺,海戰正式進入到導彈時代。

得益於導彈技術的全方位發展,艦載火炮的功能被一步步逐步替代,最終只剩下一個對陸攻擊領域。因為艦載導彈系統最早得到發展的是反艦導彈和艦空導彈兩大體系。導彈技術的發展,相對於傳統的火炮,導彈的打擊距離更遠、打擊精度更高同時打擊效率也更高效,這是這些無與倫比的優點,使得艦載火炮的功能只剩下一個對陸打擊這一項。

而且,隨著艦載航空技術的逐步完善和聯合作戰理念的深入人心,傳統依賴艦炮由海向陸支援壓制的作戰效能呈現出明顯的下降態勢,尤其是航母和兩棲攻擊艦的出現,使得更多的由海到陸攻擊任務被艦載航空兵所取代,艦載攻擊機、艦載武裝直升機的攻擊範圍更大,攻擊效能更突出,打擊方式更加靈活。

但現代戰艦還是保留了艦炮,主要是保留了主炮,作為應對海上小型目標以及有限的對陸支援打擊而存在。部分類似俄製現代級、地平線級等裝備有兩門艦炮,要麼是前後各一座,要麼是前部並聯安裝兩座。

現在講到重點了,為什麼艦炮的口徑中小型化?核心的原因在於,現代艦炮更側重於多用途性能,通俗點講就是將傳統火炮戰艦上的對海打擊大口徑火炮、對空防禦作戰的小口徑防空炮的功能進行了結合,使得現代火炮同時具備對空、對海以及對陸打擊三種功能。

我們都知道,火炮的口徑越大,其射速就越低。以戰列艦時代的日本大和號戰列艦使用的九四式460mm三聯裝艦炮為例,該炮的戰鬥全重達到2700噸左右,射速只有1.8發/分鐘,炮塔旋轉一週需要3分鐘,單管火炮的壽命約200-250發之間。在以現代級裝備的AK-130型130mm艦炮做一對比,AK-130的戰鬥全重只有35噸,最大射程29.5公里,最大射速為35-45發/分鐘。口徑縮小了3.5倍,射速卻提高了將近20倍。

再來看看我國護衛艦主配的國產76mm艦炮,該型艦炮相較AK-130口徑縮小了將近一半,但其最大射速達到了135發/分鐘,相較AK-130提升了3倍還多。基於上述可以充分的說明,火炮口徑縮小後火炮的射速得到顯著提升,火炮射速提高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升火炮的對空攔截能力,這恰恰是傳統主艦炮和防空炮最本質的區別所在。

目前國際上艦炮發展主要有兩個潮流,第一個就是強化發展使用中小口徑的艦炮,突出對空防空反導能力,典型的代表歐洲使用的奧托76mm艦炮、國產76mm艦炮以及部分100mm緊湊型艦炮。另一種潮流就是近些年部分國家開始探索使用大口徑艦炮,即將155mm艦炮上艦,比如德國試驗將PZH-2000型155自行火炮安裝到F-124護衛艦上,美國在其DDG-1000上使用155mm新型艦炮等。

總體上來看,艦炮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多用途態勢,主要口徑大致有76mm、100mm、130mm和155mm四大類,並沒有證據顯示會發展更大口徑的火炮。艦炮口徑中小型化主要的推手就是現代海戰武器的升級式發展,導彈是主流裝備,火炮淪為輔助裝備。


鷹鴿分析


正因為現代火炮以及其他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過去的那種超大口徑火炮在現今已經沒有了多大的價值。

在二戰及其以前數百年,火炮一直是最為重要的武器,它射程遠,威力大,口徑越大的火炮,相應的射程就更遠,威力就更大,在這種需求以及各方競爭之下,出現了很多巨型火炮,如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有460毫米主炮,德軍的古斯塔夫鐵道炮口徑更是高達800毫米,炮彈重達7100公斤。



但是隨著二戰之後,飛機、導彈、雷達等技術的全面運用和進步,超大口徑火炮的優勢蕩然無存,幾百毫米口徑的大炮射程也不過幾十公里,遠不及彈道導彈、巡航導彈,一般的反艦導彈也能打上百公里。其實,早在二戰中的太平洋戰爭時,大口徑火炮決勝的思想已經受到了嚴重衝擊,飛機作戰半徑是炮彈的十幾倍,航空炸彈的打擊效率也比艦炮遠射高很多,航母取代戰列艦也代表著超大口徑火炮的沒落。



現在的軍艦,通常都是以艦載機和導彈作為最主要的武器裝備,而火炮更多的是一種近戰和防禦武器。比如現在的驅逐艦、護衛艦主炮口徑普遍是76-155毫米,但是由於追蹤、制導技術的幫助,現在的艦炮精度不知道比二戰時的艦炮高了多少倍,即使現在的幾千噸級驅逐艦和二戰時的幾萬噸級戰列艦拼火炮,驅逐艦依然能夠完勝。這個差距比現代狙擊步槍和三八大蓋還要大。


止水興波


其實我們通過看各種武器在軍艦上佔多大地方或者數量就能大概看出它現在的地位,二戰的時候軍艦的武器種類比較少就是魚雷、艦炮和一些小口徑的高炮等,現在軍艦上的武器五花八門各種型號,對軍事瞭解少的人都不一定全能叫上名字。二戰的時候艦炮的地位最高,因為它射程最遠、威力最大,而且能打海上目標、也能打陸上目標,是最重要的利器。那時的戰列艦都是幾萬噸排水量,一眼望過去都是幾百毫米粗的炮管子。



現在的軍艦一兩千噸的一抓一大把,萬噸以上都比較少,但是一兩千噸的軍艦一眼看過去也就能看到軍艦前面有一門炮,但是口徑可能都沒坦克炮大,後面還有射速極快像槍一樣快的速射炮。

炮這種武器在現在的海軍艦艇作戰中屬於那種作用不會太大但是不可缺少的,一百毫米左右肯定沒有以前大煙囪一樣的火炮兇猛,可是能拔膿的就是好膏藥,這個口徑威力也算不上小了,在與敵人軍艦對戰的時候,有總比沒有強。而且它可以攻擊海岸上的目標,再有敵人的快艇開過來,用導彈打肯定不划算,艦炮是最合適的武器。



不過艦炮在海戰中的應用有限,就算是過去那種大口徑艦炮射程和導彈也是差的很遠,能近身炮戰的機會不多,都是超視距作戰,導彈、艦載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等武器都可以在軍艦以外很遠的地方打擊目標,軍艦上的人還沒看到對方呢就可以發現敵艦發動攻擊了。炮的地位不是那麼高了,所以要縮小口徑。還有就是正是因為炮先進了才要縮小口徑,能精準打擊了就不需要一堆大煙囪進行炮火覆蓋了。


鍋蓋頭司令


現代艦炮又不考慮戰艦互射,自然射程和射速更重要

先要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大口徑艦炮?還不是因為那時候主力艦裝甲越造越厚,為了擊穿堅固的裝甲必須要上大口徑艦炮,增加穿甲威力,否則上牙籤炮準備給人家繞癢癢?

海軍歷史上,艦炮主要任務是對艦攻擊用的,是反艦的主要武器。但這在二戰後發生根本性變化,先是航空母艦和艦載機的崛起,航母遠程攻擊成為海戰的王牌武器,接著導彈時代的到來,反艦導彈成為艦艇間攻擊的主要手段。即使你大和衣阿華又怎麼樣?前蘇聯4噸重3倍音速的重型反艦導彈要不要嚐嚐?還可以上核戰鬥部哦。

所以現代戰艦上的艦炮,主要作用是用來防空和支援對地攻擊,反艦的話有可能用來打打海盜或者偷漁船什麼的。上世紀美國重新啟用並現代化改造衣阿華級戰列艦是打算兩棲登陸戰時作為火力支援船,而不是指望扛著406mm巨炮去去炮轟毛子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在這種情況下,射程和射速自然成為設計艦炮的主要因素。防空需要高射速帶來的防空彈幕,其次射程;對地支援需要大射程帶來的支援範圍,其次高射速可以增強火力。現代級的AK-130艦炮,一座一分鐘可以打出70發VT引信炮彈,

而為了提高射速,一大方法就是要採用整裝炮彈,分裝炮彈射速要降低很多。一般情況下分裝炮彈上限為5英寸127mm這一級別,這是一個普通士兵雙手負重能力決定的。此外,採用搖擺炮架、水冷炮管、全自動裝彈機等,整個火炮系統重量大大增加。美軍AGS先進艦炮系統,整個炮架和自動供彈裝彈系統相當複雜沉重,比二戰的人肉裝彈系統的艦炮重多了。

在提高射程方面,則是通過增加火炮身管倍徑和藥室容積,二戰時期美國經典的MK12型38倍口徑127mm艦炮,最大射程僅為11公里。而現在我軍H/PJ-38型70倍口徑130mm艦炮射程可以達到30公里以上,如果使用最新的滑翔炮彈這種特殊彈藥的話,可以打出百公里。


五嶽掩赤城


相比於二戰時期,現代軍艦的火炮口徑的確小了很多,如今主流艦炮口徑大多在76-155毫米左右,這與二戰時期動輒幾百毫米的火炮口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導彈和火炮等武器技術的進步,導致了作戰方式和作戰理論的轉變。

(美軍的MK45艦炮系統)

二戰及以前很長一段時間,火炮都是海戰的主要交戰武器。因為艦炮的主要作用是攻擊敵方軍艦或陸地目標,所以其火力自然越強越好,射程自然也越遠越好。基於這樣的作戰方式,艦炮的口徑也就越大越好。二戰期間,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主艦炮口徑甚至達到了460毫米,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主炮口徑也達到了406毫米。

(大和號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

二戰期間,隨著戰爭的進行,大炮鉅艦的作戰方式也開始隨著航母的崛起而逐漸動搖。二戰後,導彈時代的來臨,更是直接宣判了大炮鉅艦時代的終結。畢竟火炮的射程再遠也敵不過導彈和飛機,威力在強也不敵帶有核彈頭或高爆彈頭的導彈,所以從這時開始海戰的主角便不在是艦炮了。

(二戰航母)

(艦射導彈)

得益於火炮技術和電子技術的發展,從精度到射程,艦炮的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伴隨著精確制導彈藥的普及,火炮的打擊能力和打擊效率也有了質的飛躍。現在的主流艦炮主要用於打擊小型艦艇、巡航導彈、無人機等目標,靠著高射速和高精度給予目標精確殺傷,不在依靠口徑和火力。況且艦炮口徑太大也並非好事,因為口徑越大,對精度和射程的影響也越大。也正因為以上種種原因,艦炮口徑才會越做越小。

(現代艦炮性能突飛猛進)


戰情解碼


正是因為現代技術越來越先進,導彈代替了火炮進行中遠近程攻擊,所以火炮在海戰中的使用率也越來越小,在戰後的一段時期甚至流行不安裝火炮,因為在他們看來導彈已經完全可以做任何事情已經不需要火炮了。不過在後來的使用過程中,他們發現有時候一發幾百甚至幾千塊錢的炮彈能解決的事情幹嘛要用幾十萬甚至幾千萬的導彈來解決呢,於是艦炮又重新回到了軍艦上。

因為現在的還在模式和,而在以前那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二戰時期海戰的交戰距離已經達到20公里以上,但主力還是火炮,但是自從埃及使用一艘幾十噸的導彈艇擊沉一艘以色列1700多噸級的驅逐艦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反艦導彈在海戰中未來的地位,這種能夠超視距攻擊、並且威力巨大、精準度更高的武器將成為未來海戰的主力。火炮的極限射程頂多也就40公里和導彈,卻可以在100多公里以外將目標精確的摧毀。

雖然現在火炮的口徑和戰列艦的口徑相比之下小的很多,主要是兩者之間的地位發生了轉變,火炮不再是海戰中的主力,所以居於二線的火炮只能減少數量並提高質量。無論是射速、精度、射程在同口徑上遠超以前的火炮,甚至有些127毫米口徑的主炮在使用增程炮彈時可以達到大和號460毫米艦炮42公里的極限射程,並且射擊精度更高。但是海戰當中火炮都未必能用得上,頂多也就是在對陸攻擊時用的比較多。不然真的靠火炮來進行反艦打擊時雙方基本上也就連貼臉。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大炮鉅艦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武器說的時精確打擊,導彈代替了火炮。過去的艦炮主炮主要就是打擊敵人的艦艇,現在有了反艦導彈了。











yan海林


反艦導彈出現了艦炮的口徑已經不在往大口徑方向發展了,因為炮彈打擊的距離再遠也遠不過導彈,並且在打擊精度和威力上與導彈相比也不在一個檔次上!

艦炮屬於很古老的武器至少有600年的歷史了,在海戰和炮擊岸上目標時當然是口徑越大越好,因為越大的口徑預示著炮彈會被髮射的更遠,破壞力也隨著增大,到了蒸汽機時代裝甲艦時代艦炮的口徑達到了巔峰時期,出現了400毫米以上的巨炮,這個時期從海戰思想上來說:誰的軍艦排水量大、誰的主炮口徑越大,誰就會在海戰當中處於有利的位置,所以在1930年代以前主要海軍強國都拼命的研製大口徑艦炮。

電影《男人們的大和》當中“大和號戰列艦”被美軍艦載機圍攻的場面。

但是,1930年代之後航空母艦的興起使得巨型艦炮變得越來越沒有使用價值了!那種戰列艦海上相遇並且對射的情景在二戰時期僅發生過過兩三次,其他大部分海戰都是航母之間的對決。“大和號”被圍攻的時候主炮似乎是一炮未發(一說是發射了幾枚“三式”通用彈)就被蜂擁而至美軍艦載機炸沉了!同時也預示著航母戰鬥群時代到來...所以,二戰之後戰列艦在絕大多數國家退役僅美軍保留四艘,大艦巨炮的作戰思想已經被淘汰了。


1950年代末,隨著反艦導彈的完善海戰樣式發生了根本變化,理論上來說幾十噸的小艇攜帶反艦導彈就能擊沉二戰時期的戰列艦,因為導彈的飛行距離完全在大口徑艦炮的射程之外,而且導彈在雷達或者光學裝置的引導下打擊戰列艦這類的目標是再適合不過的了,反而戰列艦上的任何艦炮在50公里外都打不到導彈艇。


所以,較大型軍艦的主炮從1960年代之後口徑定格在了76–100–127–130毫米之間。

現代艦炮的主要用途本質上沒有多少改變,但是自動化程度遠比二戰期間的先進,可以打軍艦、攔截導彈/飛機,也可以為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在適中的口徑和威力條件下突出了射速快,也就是理論射速要達到30~120發/分鐘才行,這樣才能夠攔截高速飛行器,高射速帶來的就是火力投放量的增加,短時間內很密集往對方目標發射數十發炮彈,打擊力度是很高的。
總得來說,隨著導彈的出現艦炮已經變成了配角地位,不但口徑變小,裝備在軍艦上連同副炮(近防炮)也就2~3門的安裝量,但這已經足夠應付現代海戰了。


皇家橡樹1972


火炮確實越來越先進了,但是呢,現在時代變了,現在的時代,並不是互相對射艦炮的年代了,現在的年代,海戰的主要武器是飛機和導彈。從航母走上海軍的舞臺開始,大艦巨炮的時代就終結了。

以前,大艦巨炮時代,比的就是口徑大小,衣阿華級戰列艦上的主炮有406mm,這是它的主武器。你口徑如果小了,海戰太吃虧,射程不夠,傷害不夠,人家一輪齊射能把你打殘了,你一輪齊射,對方僅僅死了幾個人,這仗就沒法打了,必輸無疑了。

所以說,那個年代,對於海戰,是非常依賴於艦炮的口徑和射程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艦炮的根本是個炮,炮就意味著手短,炮彈裡面沒有發動機,沒有制導系統,它是靠炮彈發射藥的推力飛出去的。衣阿華級上面的406mm火炮,射程才38公里。而航母的打擊距離是多少?艦載機飛起來,隨隨便便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作戰半徑,再加上導彈的射程,打擊距離更遠。

現在大國海軍,都是以航母為核心的艦隊了,依靠的是艦載機和導彈,以美國海軍為例,美國海軍裝備的F35C作戰半徑1000公里,上面搭載的JASSM-ER遠距離對地攻擊導彈的射程又有1000公里,加一起就是兩千公里。伯克艦上的戰斧式巡航導彈,射程又是1500公里。反艦也有魚叉,射程又能打個三百公里。

相比較飛機導彈,火炮就明顯處於了劣勢。現在最先進的艦炮也是朱姆沃爾特級上的那兩門155mm的火炮,射程能打到150公里。但是能打到150公里,和飛機導彈相比,還是短,只能算是個零頭。一百五六十公里意味著啥?短。現在反艦導彈能打個200公里的都算是小短腿級別的了,看下YJ18那500多公里的射程就知道了。那你這幾十公里射程的艦炮,有啥意義?

反艦有反艦導彈,對地有巡航導彈和對地導彈,防空也有防空導彈,射程和精度,都比艦炮要高得多,艦炮和這些飛機導彈相比,根本就不佔任何優勢,它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作用越來越小了。

想要讓艦炮有真正的作戰意義,就必須提高射程,提高精準度。但是就算是朱姆沃爾特級上那兩門,也已經是玩到了極致了,沒有更大的突破了。火炮這東西,人類已經玩了太多年了,潛力都已經被挖掘沒了。想造出個射程幾百公里的大炮,這基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像導彈那樣打出去的,他就不是炮了。

既然,火炮已經沒有什麼潛力了,射程也很難再繼續提升了,也就意味著,艦炮已經不是什麼主要作戰武器了,海戰根本就用不了,現在這艦炮頂多就是個自衛武器,而不是什麼真正的進攻武器,既然是自衛武器,弄四百多毫米的口徑,他就沒什麼意義了,省出來的空間,可以多裝很多垂髮單元,多裝導彈,效果更好。

說到這裡,其實可以簡單說一下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它上面搭載兩門155mm艦炮,射程超過了150公里,每分鐘10發的射速,兩門加在一起,理論上可以達到18門同口徑的M198榴彈炮的威力。也就是說,朱姆沃爾特級的艦炮,是要比其他驅逐艦的艦炮都要先進,非常猛。這就是朱姆沃爾特級的用途,相比較於導彈,艦炮肯定是划算得多。

對付大國海軍,必須是用導彈解決,如果對付小國海軍,艦炮的性價比則一下子就上來了,這兩門炮,可以打艦艇,可以對地打擊,性價比是遠高於戰斧和魚叉的。但是,其僅限於對付小國,對付大國,它的導彈搭載量太少,火力上很容易吃虧。

綜上,簡單總結一下,現在作戰艦艇,無論是打海戰還是對地,首選其實都不是火炮了,海軍對於火炮的依賴性大大降低了,作用越來越小,首選都是導彈。火炮繼續加大口徑的必要性,越來越低了。

<strong>


軍武文齋


現代海戰以導彈互“歐”為主,艦炮的作用已經主要用來防空的,特別是近防。這就要求有一個快反的速度,很明顯,大口徑火炮不行,同時,還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最主要的方向,形成最大的攔截彈幕,所以形成了小口徑,一般多管的防空系統。特別是中國的1130,號稱“萬發”,攔截效果,可謂“變態之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