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外國人面前以鐵腕著稱,為我國收復兩塊失地,卻不會講中國話

民國時期的外交一度艱難,因為我們沒有相應匹配的國力,因此在國際上很難有發言權,即便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官,面對這一類情況也有心無力,比如顧維鈞,拒籤凡爾賽和約,甚至在日本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以後,參與了國際調查團,但實際上這些頗為正義的行為,卻並未為國家取得實際的效果,列強該侵佔還是侵佔,絲毫不用理會中國的面子。


他在外國人面前以鐵腕著稱,為我國收復兩塊失地,卻不會講中國話


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外交,背後必須有強大的國力,這樣才能在國際中爭奪話語權,不過要說起來,幾乎也就是在十幾年以後,另外一位我國的外交官,卻在西方列強同樣強勢的情況下,為國家收復了兩塊地,趕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也由於其言辭犀利的個性,被西方讚譽為是“鐵腕外交”,但大多數人都沒聽說過他的名字,他就是陳友仁。


他在外國人面前以鐵腕著稱,為我國收復兩塊失地,卻不會講中國話


說起來陳友仁並非是中國籍,而是一個華裔,祖籍是廣東順德,父親原本是當地一個木匠,後來參加過太平軍,為了躲避清廷的追殺,陳友仁父親逃到了海外,並最終在海外定居,1875年陳友仁出生在西印度群島,由於聰明好學,長大以後的陳友仁獲得了初級律師、轉讓證書者和公證員的資格,可能也是因為具有律師的工作經歷,使得他具備了能言善辯的特質。


他在外國人面前以鐵腕著稱,為我國收復兩塊失地,卻不會講中國話


毫無疑問陳友仁擁有英國國籍,但是他知道自己骨子裡面流淌的是中國人的血脈,因此在辛亥革命以後,陳友仁回到了中國,並被北洋政府聘為法律顧問,陳友仁來自於國外,對中國北洋時期所遭遇的弊病無情控訴,也因為文筆犀利,因而遭到了打擊,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陳友仁南下結識了孫中山,並負責廣東軍政府的外教工作。多次自主孫中山的革命工作,甚至還變賣了家產。


他在外國人面前以鐵腕著稱,為我國收復兩塊失地,卻不會講中國話


大革命時期,陳友仁出任國民政府的外交部長,在外交上態度一度強勢,尤其是在明知道劣勢的情況下,仍然主張同英國人談判,收回英國佔據的九江以及漢口兩地,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讚譽,而鐵腕外交的外號,也就是這時候才開始叫開的。陳友仁在大革命時期,一度支持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持農工”三大政策。


他在外國人面前以鐵腕著稱,為我國收復兩塊失地,卻不會講中國話


大革命失敗以後,陳友仁一度遭到通緝,並多次參加反蔣工作,在此期間還多次出任外交部長的工作,抗戰爆發以後,為抗戰奔走效勞不遺餘力,1941年香港淪陷以後,日偽在香港逮捕了陳友仁,並讓他出任汪精衛政府的外交官,但陳抵死不從,被軟禁在上海,1944年病逝,可惜一生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親眼看到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也因為其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後,陳友仁遺骸被遷葬至八寶山革命公墓,供後人憑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