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在慈禧死後才開始大亂,慈禧真的有那麼大的威懾力嗎?

大史官


慈禧太后對於大清王朝確實起到了續命的作用!很多人覺得如果晚清時期沒有慈禧太后臨朝聽政、把持朝政;中國也許便可以完成維新變法走向現代化強國!但實際上慈禧太后才是清朝時期最後的救命稻草。


儘管慈禧太后作為一介女流。在當時對於權術和奢侈的生活有著極高的要求和嚮往。慈禧太后日常的生活起居也十分鋪張浪費。但是慈禧太后卻在用人方面大膽的啟用能人。比如說晚清時期的四大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全是因為慈禧太后的重用,而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和聲名!同時也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晚清政府。使得這座千瘡百孔的大船繼續向前駛進。




反觀之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兒子,光緒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外甥和親侄子。後來也過繼給慈禧太后做了乾兒子。也就是說,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在位期間,慈禧太后實際上也並非對其趕盡殺絕。而是在對其短暫的放權之後發現兩任皇帝均不具有亂世之中治理國家、挽救滿清政府的能力。因此慈禧太后才一而再、再而三的退隱後宮又復出主持朝政。

我們來看一下,持續了103天的百日維新。也就是著名的戊戌變法。光緒皇帝想要憑戒指一群只會讀書寫文章的文人。來實現改變中國國體,變法圖強的目的。但事實上是變法期間頒佈的許多政策都不符合當時的國情,同時也嚴重的觸犯到了當時的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利益。這才促使利益嚴重受損的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不得不去求慈禧太后老佛爺出來主持公道。

實際上當時的慈禧太后本已經放權給已經成年並且成婚的光緒皇帝。但是看到戊戌變法中的種種條款並不適合當時的國情。並且在從中央向地方推廣的過程中,地方官員根本沒有執行變法中的相關條款。慈禧太后相信如果任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繼續進行變法。勢必將大清王朝帶入萬劫不復之地。



因此慈禧太后才決定出手製止戊戌變法。其實在慈禧太后將要動手處置戊戌變法的主要人物時,光緒皇帝曾經秘密召見了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夠為戊戌變法保駕護航。而袁世凱表面答應暗中卻支持慈禧太后鎮壓戊戌變法!實際上袁世凱也並非是看重當時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之間的實力差別。而是因為明白光緒皇帝及變法派人士所推行的政策並不正確。


正是由於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以及把控時局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在滿人和漢人之中都擁有著極高的威信力。因此在慈禧太后沒有去世之前,儘管天下也遭遇了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叛亂、義和團運動、收復新疆等等活動!但是最終都化險為夷,成功的保留了清王朝的國體和統治的穩定。在這些事件中,慈禧太后所發揮的作用是積極的!

而且如果慈禧太后尚未去世,在武昌首義爆發之後,袁世凱也不敢玩弄心機、左右逢源,一方面派人與南方革命軍協商竊取武昌起義的勝利成果;一方面又軟硬兼施勸說清朝皇室和平遜位,退出歷史的舞臺。倘若慈禧太后仍在世,恐怕袁世凱早已人頭落地!孫文也不敢大搖大擺的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



珞珈山的貓


一提到慈禧,我們都會說她禍國殃民。中國近代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與她的腐朽統治有直接的關係。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不能不正視,這就是慈禧去世後,大清王朝很快就土崩瓦解了。這是不是說明,慈禧對於大清王朝來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呢?是不是說明,如果大清王朝沒有慈禧太后的統治,就真的不行了呢?

(慈禧劇照)

這件事看起來確實很有道理,在慈禧統治期間,有幾方面可以表現慈禧統治下,國家的穩固性。

其一,雖然國內起義不斷,但無法動搖國家根基。自古農民起義,尤其是像太平天國運動這樣超大型的農民起義,一般都會由此引發天下大亂,諸侯割據。比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軍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無一例外。但是慈禧統治下,天下並沒有大亂,諸侯也不割據。曾國藩這樣的諸侯,還及時解散湘軍,阻絕了藩鎮的產生。

其二,沒有任何人能動搖慈禧的統治。在皇權社會,大家為了最高權力,都會展開血腥的廝殺,沒有任何人能夠長久地保持穩定統治。但是慈禧卻能夠。尤其是戊戌變法。雖然大家都知道慈禧的統治是腐朽的,但是最終朝中的實權派,包括榮祿、袁世凱等人,都倒向了慈禧一邊。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大家極力攛掇李鴻章取代西逃的慈禧。但是,李鴻章卻並不願意。總之,當時並沒有朝中大臣想造反,也沒有宗室成員站出來把慈禧趕下臺。

其三,外國的持續入侵併沒有引發遷都之類的事情。古代只要外國入侵得太厲害,都會引發遷都。比如東周、東晉、南宋、南明等等。但是慈禧一直沒有遷都,這說明中央政權極為穩定。

總之,慈禧的存在,確實確保了大清朝的穩定和持續。

(李鴻章劇照)

但是,雖然慈禧的存在,確保了大清朝的穩定和持續。但正是慈禧的存在,把大清王朝推向了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慈禧沒有培養強有力的接班人。

慈禧為了自己能夠在清廷的最高權力位置上呆更長的時間,多次反覆選擇幼年皇帝,包括同治、光緒、宣統,都是年幼的皇帝。在選擇宣統的時候,她都要行將就木了,可她依然不願意放棄權力,要選幼年皇帝。

慈禧不但選擇幼年皇帝,而且從不對幼年皇帝進行培養。大事小事,都是自己說了算,不給漸漸長大的幼年皇帝做事的機會。就算給了機會,也不支持他。比如,當她還政於光緒後,又反覆對他指手畫腳。光緒稍微有點什麼變法,她立刻就叫停,還把他囚禁起來,這樣怎麼能培養光緒能力呢?

慈禧不但不培養接班人,同時,由於害怕光緒在她死後,改變她的政策,還提前把光緒毒死,讓大清王朝徹底後繼無人。

(光緒劇照)

其二,清朝走向滅亡主要是慈禧的腐敗統治造成的。

清朝最初和洋人開戰,打不贏洋人,這怪不得慈禧。是從乾隆開始的閉關鎖國及自命不凡造成的惡果。但是,此後清朝走向更加落後,以及最後崩潰,慈禧卻要負重要責任。

首先,慈禧沒有堅決抗戰的勇氣,這給予了西洋人、東洋人瓜分中國的信心。武器固然落後,打仗固然打不贏。但是,只要堅決抗戰,未必就場場失敗。再說了,與其拿那麼多錢賠償洋人,不如把這些錢都用來買武器,進行軍事強國。

其次,慈禧不積極自強奮進。清朝開展的洋務運動,以及光緒皇帝的變法維新,都是一種自強奮進的方式。但是慈禧不但自己不自強奮進,還打擊自強奮進的奕和光緒,同時還為了自己過生日,動用北洋艦隊的軍餉。

所有這些,都寒了仁人志士的心,讓他們最終選擇與清廷離心離德,選擇暴力革命來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

可以說,慈禧太后是腐朽清朝的最後一塊擋板。雖然她這塊擋板看起來還比較完好。但是,整個那條船已經被慈禧自己給弄破了,她又沒有培養出新的修理師。因此,她的去世,就相當於把最後一塊稍微好一點的擋板給抽走了。這樣一來,整個一條破船,怎麼還會不土崩瓦解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清末,中國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清統治已是搖搖欲墜,此時慈禧掌握實權。光緒帝雖然想要變法,但無奈沒有實權,只得鬱郁無為。光緒帝和明朝末期的崇禎帝一樣,有心治國,無力迴天。如果把權力交予光緒,那麼袁世凱極有可能會叛亂,像袁世凱這樣的權臣怎可會聽從於一個乳臭未乾的小毛孩發號施令。慈禧太后雖然守舊,因為當時慈禧太后掌握著實權,所以袁世凱還是極為害怕慈禧太后的。


慈禧,後人對她的評價大多為心狠手辣,獨裁等等,但在當時慈禧太后的地位還是不可磨滅的,若不是慈禧太后,清朝的統治可能會比起歷史縮短十年甚至二十年。那麼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呢?她的威懾力到底從何而來呢?

慈禧17歲那年便入深宮,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 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慈禧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慈禧開始獨掌大權; 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


經歷瞭如此多的事件,慈禧早已褪卻了有人當政時的躡手躡腳,開啟了自己獨裁的一生。

慈禧太后活著的時候,政府官員還是不敢覬覦權力的,還是能安分守己的。但慈禧太后一死,這個約束力就沒有了。 總的來說,慈禧太后是一個強權性的人物。但是強權性的人物背後,也必然存在另一個情況,就是後輩子女的才能被壓制,即使有才,也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後繼接班人一旦乏力,強權性的臣子必然一躍而起,紛紛為自己謀權奪利。

難道真是因為慈禧的存在才得以保住大清命脈這麼多年。 只不過,慈禧有政治手腕,能讓朝臣互相保持平衡,並以西方列強周旋才能一直為大清續命,慈禧死後,清朝再有沒有人有慈禧的能力,故清朝很快走向了滅亡。


大漢英魂


慈禧不死,威懾力肯定在,畢竟,作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實際統治者不是虛的,而是實打實的統治者,她的為政舉措不僅穩固了自己的地位,更是讓晚清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例如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早期訓練新兵、購買槍炮、軍艦這些,都是為政舉措,不僅增進了軍事工業還有民用工業,她的威懾力,在於實權。

慈禧的威懾力在於實權

正因為她的有些新政舉措也導致讓很多舊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頑固派不服,從而落下後續的伏筆,作為一個女人想要留下千古美名沒得錯,所以在洋務運動這些改革時遭遇老舊派堅決反對也實屬正常。

但在反對,這位晚清統治者還是以實際行動去捍衛了自己的統治力,這些統治力也讓她在死前擁有巨大權力,以至於死後清朝才開始真正崩潰大亂。

也許慈禧名聲可能並不好,但她的變法新政的確做得相當好,開闢了中國近代化取到了至關重要,從洋務運動,到君主立憲,再到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禁鴉片之類,都非常好。

慈禧的眼光很遠矚,作為晚清女人卻站在了國際前沿,在用人之際摒棄成見,漢臣也敢重要,而且還讓女性提前走入近代西方文化,那就是興辦女學,這些新學可說在後續的辛亥革命都起到了一些重要,畢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她在打破幾千年的封建傳統道德上走在了前沿,哪怕被封建這些舊人詆譭和抵制,依然我行我素,這就是她,也是為什麼死前威懾力都在。

哪怕在亂,權貴都會給予這位統治者幾分顏面,這也是慈禧死後,這些人才敢跳出來大亂。

慈禧在當政的女性中可以說是手腕極其幹練,較之武則天都不相上下,雖不是女皇帝,卻猶如女皇帝,以在晚清脫離中國近代上這點,可以說是超越武則天,清朝更是因她而延續滅亡數十年。

不然,清朝早該支離破碎,她的威懾力不僅體現在一些為政舉措上,早期的奪政權也手法殘忍,也是後來讓這些作亂之人不敢亂來的因素,要知道,噬人的虎,終是虎,不因老與不老。


探索歷史奇聞


不得不說,慈禧太后在滿清末年時代的威懾力是相當強大的。她是滿清末年政治上的女強人,被朝野稱為老佛爺,她在政治上確實有相當大的天分,能夠緊緊把持朝政,控制朝中大臣。如果武昌起義的時候,慈禧太后還在世的話,滿清基本上是不會那麼快滅亡的。

慈禧太后執政半個世紀,有了豐富的執政經驗,而且她的威信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老年,她的執政經驗完全是爐火純青了,當時朝中即便是多麼強大的滿漢大臣,到了慈禧面前無一不戰戰兢兢。據宮裡的人在民國的時候回憶,慈禧平時的時候,和一個普通和藹的老太太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一涉及政治權力方面的事情,眼光立刻變得無比銳利,在那種情況下,周圍的人連大氣都不敢喘。那些實力強大的大臣如李鴻章、袁世凱等,在她面前都如同乖巧溫順的免子一樣。

實際上,滿清的滅亡有好幾個失誤,首先是在金融市場的失誤,不過這個和滿清倒沒有多大的關係。據說是西方列強為了即將到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做準備,進行了一場所謂的橡膠戰爭,而滿清不幸被這場戰爭所擊中,導致出現了大規模的虧損。而滿清中央以攝政王載沛為首,居然打算將鐵路收歸國有,以此做抵押來度過這場危機。結果實施不當,引發了大規模的保路運動。在載沛等人眼裡看來,這完全是動亂,居然決定用武力強行鎮壓。

如果慈禧太后還在世的話,碰到這種情況,肯定不會如此輕率地做決定。因為以她的幾十年的執政經驗,肯定能從事件表象中,嗅覺到事情的嚴重性,會把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不會引發如此之大的動亂。載沛等人看到四川亂了起來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派就近的湖北新軍前往鎮壓,這件事的結果是,一個亂子還沒有平息下去,結果另外一個更大的亂子又起來了。只能說攝政王載沛實在是太年輕,經驗閱歷方面都不足,以慈禧太后的老道肯定不會這麼幹。即使這麼幹,肯定也會留有很多的後手,絕不會搞得一團糟。

事實上,最終引起滿清滅亡的是北洋軍閥,北洋軍閥的首領袁世凱對北洋軍有很大的掌控力,而攝政王等人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但是這些到了慈禧太后那裡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有慈禧太后在,袁世凱根本不敢有任何的異動。慈禧太后如果真的派袁世凱南下平叛的話,只需下一道聖旨即可。袁世凱也只敢乖乖的立刻帶兵出征,根本不可能向朝廷提各種要求。

攝政王載沛在滿清末年的時候,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張之洞勸他的時候,他就說“有兵在”,在他眼裡只要有北洋軍在,就可以平定一切。張之洞就說不願聞此亡國之音,事實上張之洞早就看出來了,以載沛的名望和實力根本就掌控不了北洋軍。但是慈禧太后在的話,掌控北洋軍肯定沒有任何問題。北洋六鎮是當時中國實力最強大的一股軍隊,在國內沒有任何軍隊的實力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當時國內雖然號稱有36鎮,但事實上很多都是空殼子,除了北洋六鎮之外,也就湖北新軍實力稍微強一點點。但是在武昌起義之後的作戰中,湖北新軍也完全不是北洋軍的對手。而在民國,由於袁世凱違憲,孫中山組織革命,北洋軍完全是以碾壓的態勢擊敗孫中山組織的二次革命。

慈禧太后不在,攝政王載沛和隆裕太后根本掌控不了北洋軍,所以給了袁世凱逼宮的機會。如果慈禧太后在的話,北洋軍應該很快就能擊敗湖北新軍,收復武昌。而其他各地軍隊的實力則更加弱小,根本不是北洋軍的對手,所以滿清收服武昌之後,完全可以循序漸進地攻下各省,革命軍估計只能和孫中山一樣逃亡海外。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慈禧,清朝末期朝政一把手。屬於清朝政治核心樞紐,特別在軟禁光緒之後更是巔峰。關於她本人更是爭議不斷,有人唾棄她禍害清王朝,也有人說她是清王朝續命功臣。

那麼為什麼她活著的時候清朝還能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死後就天下大亂了呢?

我個人淺見倆點

1清王朝內部原因—權力真空。溥儀雖然名義上是王朝一哥,但是實際上只能算個擺設,而且當時也沒有哪一個人能有慈禧那麼大影響力。那麼慈禧不在,權利出現真空,勢必內部各派系為了當老大要展開一番爭奪,亂妥妥的。這也可以理解為中央集權王朝的一個權力更迭的隱形弊端。

2慈禧本人原因—屁股決定腦袋,慈禧執政多年,若一味說她只會過生日和禍害朝綱的話,那肯定不符合現實邏輯。慈禧政治手段還是高明的,同時作為清王朝風雨飄渺狀態下的一把手,慈禧的老練毒辣,雷厲風行的手段正適合這個階段,不過封建王朝終究是淘汰產物,故步自封,以己為大肯定不符合歷史浪潮,即使慈禧還在,清王朝也不會維持太久的。


船長大書


毫無疑問的,慈禧太后絕對是一個歷史的罪人,雖說是罪人,但若是沒本事的罪人,自然不值得被人所記住,所憎惡,只有有本事的罪人,才會被人們記住,被人們憎惡,慈禧太后恰好屬於這一類人。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慈禧就是一個沒本事的老婦人,貪慕虛榮,自己還沒本事,禍害中華,無力阻擋洋人入侵。這一切是慈禧的過錯嗎?當然是,但不全是,當時的中國,本就風雨飄搖,若是像日本一樣變法成功,或許中國還能走上一條強國之路,奈何,慈禧雖並非庸才,確也沒有抓住那一絲希望,而是貪圖個人榮華富貴,盡舉國之力滿足一己之私。

慈禧有才能嗎?當然有。

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咸豐帝任命了怡親王,鄭親王等八人做顧命八大臣,從一開始,就沒慈禧什麼事。

當時的慈禧與慈安被並尊為皇太后,顧命八大臣實際上是大清實際處理朝政的一夥人,此時新帝同治皇帝年幼,慈禧雖然擁有皇權,但卻不直接掌權。

正是在這般情況下,慈禧太后不滿足於權力被掌握在顧命八大臣手中,於是便聯合了恭親王奕欣,設計逮捕了顧命八大臣,最終顧命八大臣死的死,傷的傷,沒一個能再與慈禧一爭高下。

恭親王奕欣?雖然幫助慈禧設計將顧命八大臣弄下去了,但奕欣也因為與慈禧政見不合,逐漸被慈禧排擠出了權力核心,從此慈禧一人一家獨大。

慈禧沒手腕嗎?沒有手腕的話,慈禧如何能夠聯合奕欣擊敗先帝親封的顧命八大臣,如何能夠將奕欣排擠出權力核心?

政治手腕慈禧肯定是有的,這才是慈禧掌權四十八年的最重要基礎。

其次,慈禧做了大清統治者四十八年,聲望也是積攢起來不少的。

慈禧手底下沒有強人嗎?當年太平天國運動聲勢浩大,自從湘軍橫空出世以後,太平天國也逐漸的得到了鎮壓,太平天國以後,地方勢力隱隱有超過中央的趨勢,但慈禧卻是憑藉著自己的手腕,硬生生平息了禍患。

經歷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慈禧早就在不少人心目中立下了無上威嚴,立威的基礎,那可是要殺人的,慈禧殺的人少嗎?一點也不少,慈禧的權勢,同樣也是建立在鮮血之上的。

慈禧去世以後,留下了年幼的溥儀做小皇帝,年少的載灃做攝政王,還留下了隆裕太后做慈禧的繼承人,溥儀年幼,載灃無為,隆裕太后更是像個鄉野婦人般短見,但這群人卻又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都是慈禧的人。

慈禧憑藉自己的手腕,自己的威勢,為大清續了十幾年的命,若是慈禧留下了幾個靠譜的繼承人,或許大清還能再挺個三五年,只是可惜,隆裕太后胸無大志,載灃無力迴天,袁世凱靠著坑蒙拐騙,讓隆裕太后錯誤的認為大清已如孤舟般風雨飄搖,這才匆匆下了臺。

慈禧的威懾力當然還是有的,慈禧的手腕同樣也不差,只是慈禧本人卻只想著個人的榮華富貴,導致了國雖變卻不能強,最終受盡屈辱。


魏青衣


可以說忌憚慈禧的威懾力,也可以說是忌憚慈禧的權謀。


慈禧一沒有培養繼承人;二沒有對清王朝進行“大手術”(深度改革)。慈禧就是在逆歷史潮流而動,因為她的能力強悍,雖然喪權辱國了,但對內還可以維持清王朝的統治;可是後來者才智平平,最終被淹沒在歷史潮流中。

慈禧可是個權謀很厲害的人物,別看打洋人不行,玩內鬥沒有幾個鬥得過慈禧,咸豐帝死前留下八位顧命大臣,就是怕女人干政,皇權旁落,可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慈安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誅殺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大臣;後來同治帝去世,光緒帝繼位,慈安太后也去世了,後來慈禧突然襲擊罷免了恭親王奕訢等全部軍機大臣,自此慈禧成了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後來還政光緒,不久後又發動政變,幽禁了光緒帝。


慈禧的一生都在發動政變,奪權。


慈禧對權力抓的十分牢靠,就連西逃,都沒有掉,是個厲害角色;


慈禧在內部勢力上,倚重頑固派,但還是會扶植洋務派。要的就是他們之間的勢力相互牽制,發展洋務維護清朝統治根基,發展的快了就要頑固派出來掣肘一下。慈禧的權謀玩得十分高,當時地方武裝已經不少,因為這個掌舵人是個非常狠、權謀又玩的過的角色,大清王朝尚可維持,可是慈禧死後,沒有人能有慈禧的這番心機、權謀。朝中勢力平衡一旦打破,各種勢力就會窺測到天機,那就會蠢蠢欲動;再加上對外逆歷史潮流的政策,昏招迭出,清王朝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過去即歷史


慈禧的威懾力毋容置疑

袁世凱也算是一代人傑了,政治手腕也比較強硬,從他對待慈禧的態度就可看出來慈禧的威懾力。維新變法的時候,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密謀叛亂,決定發動政變幹掉慈禧,他們看中了袁世凱,準備拉攏袁入夥。袁世凱一邊裝病,不見來客,實在躲不過了又支支吾吾表面答應,維新人士前腳剛走,袁世凱就趕緊找到榮祿告密,結果慈禧先下手,維新變法流產。

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逃亡西安,讓李鴻章在京城談判。談判妥當,迎接慈禧回京的重任就交給了袁世凱。袁世凱極盡諂媚,恭迎皇上,皇太后回京,把列車佈置的奢華無比,更是請最好的駕駛員,掐著點送到北京城,不差一秒!可見慈禧在清末的威懾力。

雖然國家不怎麼樣,三天兩頭挨欺負,但是在大清的一畝三分地,慈禧太后是說一不二的一號人物,沒有人膽敢忤逆太后。

從孤兒寡母起家的強人

對任何家庭來說,孤兒寡母都是悲慘的,對皇家來說更是如此。一不下心就被政敵吃的骨頭都不剩,要想不挨欺負只能強硬一點,站穩腳跟更待強硬一點。宣太后與嬴稷,秦惠文王死後,嬴蕩繼位,但是嬴蕩早死,嬴稷上了大位。但是王位並不安穩。宣太后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政治智慧,超強的政治手腕,或是殺,或是安撫,或是隱忍,女中豪傑。慈禧也是這樣,咸豐帝死後,朝政被顧命大臣把持。奕訢被排除在外,因此非常惱火轉而扶持慈禧,聯合發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這次政變搞掉了顧命八大臣,新皇帝的年號也由肅順等人擬定的 “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什麼意思呢,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與新君同治天下,也意味著奕訢與新帝分享權力。這次政變恭親王奕訢掌握了大權,所以慈禧並不十分開心。奕訢的爵位前又加了一個“議政王”,這是多爾袞時期才有的。昔日的盟友已經成為了敵人,對慈禧來說,敵人必須消滅。

在奕訢的眼中慈禧與帝國中的其他女人一樣,目光短淺,知識淺陋,自己屈居她之下只是因為尊卑名分而已。奕訢的傲慢更加劇了慈禧的不滿。兩人明爭暗鬥,同治四年慈禧利用御史,彈劾奕訢拿掉了他的“議政王”頭銜,但是奕訢在朝中還是大權獨攬。接著慈禧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出宮辦差,仗著慈禧耀武揚威,飛揚跋扈,被山東巡撫拿下。報告到奕訢那裡,奕訢授意殺了那閹賊。兩人的樑子大了。

時間到了1884年,同治已經駕崩,新帝是同治的堂弟醇親王府來的載湉,也就是光緒帝。法國入侵藩屬國安南(現在的越南),奕訢不想打仗,按兵不動展開外交手段,但是他的行為被御史指責為,畏縮不前,有投敵賣國的嫌疑,恭親王不得不出戰迎敵,結果清軍潰敗,這到了御史的嘴裡又成了因循懦弱,貽誤戰機,無軍事才能。

這次慈禧的盟友是光緒的生父醇親王。奕訢倒臺,禮親王接了他的班子,禮親王是大清的鐵帽子王,是第一代禮親王代善的後人,到光緒年間,血緣越來越遠已經不受皇帝信任了,宗族中沒啥影響力。因此把禮親王排在前邊只是一個面子工程,重點是後面那句話,“與醇親王商辦”。這次權力的更替叫做“甲申易樞”。

醇親王雖然是帝國新晉的紅人,慈禧扶持他,但是因為皇帝生父的身份,慈禧也是時刻點醒他,叫他不要忘了身份。醇親王深知“這個嫂子不簡單”,因此唯命是從,成了慈禧獨攬大權的白手套。慈禧從此樹立了在帝國的權威,乾綱獨斷,說一不二。

久居高位,不怒自威

慈禧為了掌握大權,她想了一個損招,怎麼損呢,任用一大批志大才疏的人,這造成新的軍機大臣與上一屆差距很大,新的大臣只知道阿諛奉承,不斷重複慈禧的決定,都是一批只知道做事的奴才,這才是慈禧想要的。結果上行下效。

一個愚笨的領導,怎麼保證自己的權威呢任用才能比不上自己的人,下一級的幹部呢,也這樣做,機構不免都爛掉了,大清就這樣腐朽的。

幸虧慈禧為人不蠢,清朝在她手裡延續了幾年,但是她忘記了,新君需要能臣輔佐才能保證國家不亂,朝廷留下的都是庸臣,自然鎮不住。

果然慈禧死後,被強行融合在一起的帝國分崩離析。袁世凱的北洋軍閥也是這樣。

袁世凱在都和和氣氣,袁世凱一死軍閥頭子誰都不服誰,各自佔山為王,劃分勢力範圍,對北京政府陽奉陰違。


良人說史


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針

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可以說就是大清朝的中流砥柱。她對大清朝來說,其實就像是定海神針的作用一般。

就晚清時期的政局來說,可以說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慈禧這一個人展開的。在這一時期中,其實也曾出現過幾個新的政治中心,慈安太后的短暫光芒,還有同治皇帝,還有光緒皇帝,但是也都是繁星與皓月之爭。

絕對的統治地位

在封建王朝,地位是決定著一切的。其實在慈禧去世以後,如果可以有一個人能夠代替慈禧的地位,而且還有著一些威懾力的話,那麼大清朝肯定還可以多存在幾年,儘管大清的地位已經是岌岌可危了。但是封建帝制的約束力絕對不會這麼輕易被克服。



可惜很不幸,偏偏慈禧太后走的時候,將光緒皇帝也給帶走了。大清朝算是失去了最後都一個可以震懾群雄的人物。


慈禧太后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震懾力,其實究其原因,她就是政治中心。她可以決定大清朝的所有事務,即使有些事情她不去管理,而這個位置其實就代表著皇帝。這是她經過長時間的權力收集才獲得的,而她在這一段屬於她的時期其實就是象徵著皇帝。

不可小覷的封建思想的約束力

在慈禧去世之後,其實如果光緒依舊活著,那麼很快以光緒為中心的新的政治中心就會建立。其實僅僅只是皇帝這兩個字,還有封建禮儀,文化傳承的威懾其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由於這些束縛,而叛亂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產生的。


實際上就光緒而言,實際上在慈禧去世之後,可以站在他背後的力量絕對是不容忽視的。但是很不幸,慈禧太后偏偏要選擇一個溥儀。

慈禧太后她是靠著自己的個人魅力還有手段強行的建立的地位,而大清朝只要有這樣的一箇中心,那麼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國破,就不會亡。所以有人可以取代這個中心,只要慈禧賦予他正統地位,那麼之後封建禮教的約束下,絕對可以為大清再次延壽,但是真是沒想到,慈禧竟然選擇了溥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