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幼时为了汤和杀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杀尽功臣也不杀他,汤和有何过人之处?

湘西木鱼


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后,生性多疑,始终担心的手下官员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对于明朝的开国功臣大杀特杀,有功之臣能够有个善终结局之人寥寥无几。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汤和,此人有着“大明王朝不倒翁”之称,他就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表现不俗、立下战功无数,像他这样功绩显赫之人,其实很难逃脱朱元璋的猜忌。只是朱元璋在做皇帝以后,杀尽了无数功臣却也不杀他,汤河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

朱元璋画像

汤和之所以能够在诸位功臣中得以善终,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汤和是朱元璋的同乡,他深知朱元璋的脾气本性。他们二人自幼在一条街上长大,这种类似于“发小”的关系,让他和对朱元璋本人的了解,要远胜于朱元璋身边的其他功臣。更何况,汤和自幼年期就是童年好友之中的“小领袖”,这与他沉稳、极善谋略的性格有关。朱元璋登基以后,汤和早已经知道皇帝的“心病”所在,他知道自己手中的兵权会威胁到朱元璋的地位,看破这一点后,汤和以自己“年事已高”为由,主动交出了兵权,这让朱元璋十分满意,甚至专门为汤和拨款在老家修建豪宅。

汤和画像

第二:朱元璋与汤和一起投奔郭子兴以后,逐步成长为红巾军领袖的朱元璋令众将士不服,唯有汤和对其支持有加。汤和比朱元璋的年龄要大三岁,他们二人于公元1352年一同结伴投奔郭子兴,成为了这支起义队伍中的一员。虽说朱元璋加入红巾军较晚,不过他却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很快成为了这支队伍中的重要将领。那些比他更早加入起义军的老将士,都要比这位新将领低上一等,所以他们对于朱元璋的命令置之不理,手下将士更是是有养学样对他不服。唯有汤和一直站在朱元璋这边,凡事言听计从,关键时刻挺身相助。朱元璋并非无情无义之人,汤和所做这一切始终都铭记于心,这也是他不杀汤和的重要原因所在。

朱元璋剧照

第三:汤和为人极为低调,对于功名利禄抱有一颗平常心。史书中记载,汤和受到朱元璋的批评后,他从来不在私底下发牢骚,也从不多说一句话,毕竟朱元璋一手打造的“明朝锦衣卫”的势力,一句无心之词足以让那些大臣掉脑袋。深知这一点的汤和,私下里处事谨慎、小心,对于所有共事之人也采取一种宽厚的态度,即便他被册封为信国功,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而骄傲过。

汤和剧照

汤和深谙君臣之道,因此辞官还乡之后,荣耀加身的汤和不在外炫耀自己的功臣地位,对子孙后代都严厉教导,教育他们要以乡邻为善。此后他再也没有讨论过国事,只是在家中安心养老。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汤和才能够70岁高龄时与世长辞,得到一个善终的结局。


鸢飞九天2018


汤和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比他年长两岁,朱元璋17岁的时候,老家安徽凤阳闹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死于瘟疫,那时候穷,至于穷到什么程度,老鼠去他家都能哭着走,是汤和大哥用一顶席子帮朱元璋将他的父母和大哥埋葬,我想这个恩情在朱元璋的心里恐怕能记一辈子。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家放牛,在他小的时候,就有领导才能,所以每天有一帮小伙伴跟着他,称呼他为大哥,看着伙伴们挨饿,朱元璋也受不了,于是乎,他偷偷的杀了地主刘德家的牛,这才让小伙伴们吃了一顿饱饭,这件事被刘德知道之后,朱元璋免不了遭受一顿毒打,但是他觉得,就能让伙伴们吃上饭自己遭受一顿打还是值得的,所以他并不感觉身上疼,反而觉得心里美滋滋的。

朱元璋父母和大哥去世以后,嫂子也带着小侄子回了娘家,家里实在是混不下去了,朱元璋听说,附近的皇觉寺正在招收小和尚,于是他便和二哥一起去了皇觉寺,但是那个时候,人们都食不果腹,所以寺庙的日子也不好过,没过多久,寺庙竟然揭不开锅了,老方丈把大家召集起来说:“我实在养不起你们了,大家去云游吧”说是云游,其实就是要饭,于是乎,朱元璋又踏上了要饭之路。



这一要饭便是三年,在要饭这条路上,朱元璋不但不觉得苦,反而学了不少东西,让他知道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坚韧不拔,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经历,让朱元璋受益匪浅,正当他悠哉悠哉要饭的时候,有一天,他碰到了一个老乡,这个老乡的出现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个人就是汤和,汤和告诉朱元璋,郭子兴那边儿正在招收兵丁,让朱元璋去投军,朱元璋先是犹豫,后来觉得他和大哥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于是他们就结伴而行去了郭子兴那里。



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这句话放在朱元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去了没多久,他就开始崭露头角,他骁勇善战,又颇有头脑,让郭子兴很是喜欢,不但封他为元帅,而且把自己的义女马秀英嫁给他,这对朱元璋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啊,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队伍,他灭了陈友亮,灭了大元朝,于1368年,在奉天称帝(今江苏南京)。


总结:朱元璋的晚年大开杀戒,有三十个开国功臣的脑袋被朱元璋搬了家,但是汤和,却得到了善终,我想他是因为汤和对朱元璋来说,既是发小,又是恩人,还是引路人,朱元璋虽然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但他还比较念旧的人,他是人,不是木头,他觉得,他和汤和感情和别人不一样,汤个是他患难与共的兄弟。


佳宁谈历史


汤和最后得以善终,有老朱晚年对童年美好的怀念,更多的是汤和这个人下面几个原因:

  1. 两人知根知底,关系从小就好。和朱元璋是发小,汤和是个朱元璋一个村的,比朱大了三岁,小时候一起给地主家放牛,还偷过一头牛,一起杀了吃了。可见两个人小时候是有过患难经历的,感情基础比较好。
  2. 汤和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尊敬有加。汤和先在郭子仪军中干上了千户,然后邀请朱元璋参军,在他手下干的时候,汤和就对朱元璋很好。很快,朱元璋干到了汤和的上司,汤和仍然一心为朱元璋唯亲,听从他的安排,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到郭子仪去世,朱元璋接任,此时有很多人并不服从朱元璋的首领位置,而汤和是第一个支持朱元璋的人,帮其顺利渡过了困难的时期。

  3. 汤和懂得审时度势,及时放弃兵权。大明建国之后,汤和又带兵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从候被封为国公,此时,汤和知道朱元璋已经对开国功臣痛下杀手了,就及时交出了兵权,告老还乡。
  4. 汤和懂得低调做人,做事不逾规。回到老家以后,汤和深知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性命,所以他非常低调,像闲云野鹤一般,不敛财,也不与乡绅和官员过多交往。终于得以善终。

汤和可以善终,一是自己的豁达,二是与朱元璋的感情,也可是说自己把自己变得没有威胁了。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汤和这可是个明白人,军事能力咱就不说了,虽然比不过徐达,常遇春这些个名将,一般的大胳膊小腿的,也掰扯不过人家的。

但让俺来说他这揣摩人心的能力比军事能力更胜一筹,刘伯温刘基这都欠点火候。咱就不说揣摩别人,尤其是揣摩朱元璋,一摸一个准,不然跟着朱元璋一起起事闹腾的小伙伴,这地盘开大了,都能容下一个帝国的时候,独独他落了个善终,其他人都不得好死。

话说,读史可以明智,那么今个咱就把汤和的事掰扯掰扯和大家伙聊聊。

小时候的汤和

话说汤和和朱元璋,这不仅仅是同乡,而且还是一条街面上,光屁股溜达大的发小,一起吹鼻涕泡,一起玩鸟泥,就这情义一般人还真比不了。

当年一帮子小屁孩聚集起来给东家打工放牛,两人还是一起的。

还一起饿了,一起扒了牛的皮,一起抽了牛的骨头,不管不顾的一起烤了一头小牛犊子吃了。

为了这事,朱元璋不仅丢了差事,还遭到一顿毒打。

您就说吧,俩人都掰扯到这份上了,情义当然深厚了。

也因为如此,汤和深深的知道,朱元璋这人要么不做,要么就一定会把事做绝了。留后路,这三字压根就不在朱元璋的字典里。

但这三字在有着相同情义,也一起吃过牛犊子的周德兴不明白,落了全家被杀的死局。

所以打小汤和都很尊重朱元璋,朱元璋杵到前边,他总是落后半步,甚至更多,他明白自己的位子在哪?

说道这里,您千万可别不信。

再大一点的事

想当年朱元璋全家挨饿,父亲饿死,母亲饿死,大哥一家子全饿死,顺带三哥当了人家的上门女婿的时候,汤和已经带着十几个人参加了起义军。

当汤和都熬成了千户的时候,朱元璋还蹲在皇觉寺做和尚呢,过着吃一天饭,撞一天钟的日子。

这不汤和知道了朱元璋的地址,一家伙就写信给老朱,让他和自己个一起带兵。

咱说造化弄人,其实老朱开头的时候,就一个想法,有口饭吃,有个疼自己的老婆给自己缝缝补补,弄几个大小子,随便起个名字,啥朱九六,朱三四啥的,这就得了,也没啥大的想法,一辈子糊弄糊弄也就过去了。

搁皇觉寺当和尚,那也是为了那小肚皮能吃饱了而已。但架不住老天爷他就不答应,非要找个人,要举报他(汤和的信),这要是举报成功了,这小命可就没了。

那会大元已经是强弩之末,就等着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他了。大家伙也知道,这老朱就是这最后一根稻草,没得说了,老朱直接就奔着汤和去了。

话说,老朱这人长的不地道,瞅见过月牙吗?他那张脸就这样,脑门突突着,下巴突突着,到了地,想要投军。

郭子兴(汤和的顶头上司)好悬没把他给剁了,以为是大元派来的间谍。

等把这事掰扯清楚了,郭子兴也就赏了他一个九夫长的职务,搁现在也就是个班长。

但汤和可不这么看,他可是千户,搁现在少说也是个团长。

但凡汤和和朱元璋凑一块,还是向小时候那样,老朱杵前头,他蹲在后边跟着。您要知道这俩人开头的地位不仅悬殊,而且汤和还比老朱大三岁,您要搁在红巾军里头,汤和算是领路人。

但汤和可不这么认为,他一直就把自己个当朱元璋的小弟看待,这也是汤和能得善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打仗的事

话说汤和把朱元璋给坑到了当皇帝的路上,但这一路走过来,这汤和可真是至死不渝。

后来朱元璋在红巾军中一路可就崛起了,毕竟是块金子,您搁那他都发光不是。

就在这红巾军的队伍里,别人都不听朱元璋的话,毕竟他出道晚,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他朱元璋。独独这汤和竖着俩耳朵听着,您老朱说吧,这事咋干,一条道俺就跟着你干到底了,就算是黑的俺也认了,大不了咱再重新来一把。

所以小时候玩鸟泥和一起啃牛犊子的情义,加上出道之后听指挥的情义,汤和在老朱的心里不可谓不重。

朱元璋表示很喜欢汤和,但当朱元璋这个平台容纳了徐达,常遇春这些个名将之后,汤和的地位就开始靠后了,毕竟论军事能力汤和差这两位可有一截。

当然汤和也没啥怨言,该干嘛干嘛。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那么汤和和朱元璋就没有啥冲突吗?”

瞧你说的,这小两口日子过久了,还有一个七年之痒的,锅台做饭做久了,还有一个锅勺碰锅檐的时候,俩人起矛盾哪能没有呢?但也仅有一次。

唯一一次的冲突

其实这也不算啥冲突,当年汤和奉命蹲在常州这地防守,结果好死不死的周围全都是敌人,张士诚那私盐贩子,瞪着俩大眼珠子玩命的盯着他,还时不时的搞个间谍啥的,往汤和的地盘上溜达。

大家伙也知道,开头的时候,朱元璋是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人之间生存的小萝卜,两人要是掉起膀子弄他,一家伙就能挤掉老朱。

汤和那叫个小心谨慎的防守,话说这事还真不好弄,期间张士诚还时不时的搞点小动作弄他一下,这让汤和不好受。

“咋弄呀?”汤和想问问老朱。

可老朱就没功夫搭理他,连一句回话都没有。

这一下子,汤和就闹点小脾气,蹲在家里的屋脊上喝酒,吹风。他就感觉自己的处境,就和屋脊差不离,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不然都得掉下去,可问题是他的屋脊在哪,没人告诉他,哎!

“骑虎难下啊!”汤和自己个蹲在屋脊上发了一通牢骚。

得咧,这事后来让老朱知道了,老朱心里有了个小疙瘩。

所以有人就说了,开国六公爵里头塞了个文臣李善长,也没把汤和塞进去,原因就在这里。

可让俺看,老朱确实是个小心眼,但也不至于这么小心眼,咱看事情,不能单独拿出来瞅,这要搁到大局上瞅。

汤和没有进入六公爵里头,何尝不是老朱拿这事敲打一帮子老哥们,老家伙。

“瞅见没,俺这领路人,光屁股长大的发小都没当公爵,把公爵给了别人了,其他人消停消停,吵吵啥?做啥事,咱得论功劳来,谁让他汤和舟山作战被人偷袭,丢了咱大明两指挥使,不办你就不错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汤和这就让朱元璋给做了个样子,毕竟论功行赏这种事,弄不好就要出乱子不是,所以汤和在开国的时候,就捞了一个侯爵。

这不八年后,汤和还是捞了一个信国公回去。

后来的事

后来没有战事,汤和蹲在朝堂上干脆就做起了哑巴,毕竟他就是个武官,您没事跑到文官堆里搞事,这搞不好就要进入朱元璋的眼珠子里。

所以这个时候的汤和是谨小慎微,不该问的不问,就算是该问的,你老朱没问俺,俺也不搭话。

因为汤和知道,朱元璋这人可是有个有主见的人,一旦他拿话来问你,基本上他的肚子里已经形成了计划,所以操哪闲心干嘛?

当年李善长的淮西集团和刘伯温的浙东集团,搁朝堂上斗的你死我活的,最后刘伯温败了一层,结果就是浙东集团败了稀里哗啦。

其实明眼人瞅到这里,都知道朝堂上就剩下个淮西集团,老朱能让淮西集团一家独大吗?显然不能,这不后来就收拾了淮西集团。

而李善长作为淮西集团的灵魂人物,老朱老早就想弄他了,但因为李善长毕竟是有功的,不能随随便便的弄了,他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

赶巧了,李善长想要修房子,最后就找到了汤和,让他找三百人来修一修。

得咧,汤和那就是朱元璋的肚子里的蛔虫,回头就把李善长给卖了,最后一根稻草落到老朱的手里,李善长也就玩完了。

其实,这事有人说是汤和出卖了李善长,但照俺看,汤和何尝不是自保。

那会老朱的眼线遍布天下,这三百人的事是瞒不住老朱的,与其最后被挑开,还不如自己挑开了了事。

这不后来,老朱不想老人们把持着兵权,汤和又是第一个找机会:“俺老了,这打仗的事干不了了,这就想着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的退休了。”

你说老朱这是瞌睡了,汤和又给送来了枕头,榜样的力量又给树立了起来,立马就解除了汤和兵权,还在凤阳这地给汤和修了个大宅子。

赏赐的黄金布匹啊,那都是双份的,一份是汤和的,一份是他老婆的。

这马骨头有了,就等着其他人效仿了。

您就说吧,汤和都做到这份上了,老朱还能干嘛呢?

后来汤和得病,已经不能说话了,其实搁现在也就是脑血栓,朱元璋专门去瞅了瞅汤和。

老哥俩还能说啥,用手摸着这汤和,啥也不用说了,老朱自己慢慢的说,说他们的家乡,说他们的战斗,说他们的艰难。

因为只有这个老蛔虫,才能知道老朱想啥,但这个老家伙也快死了。

死后,老朱追封汤和为东瓯王。

好了,今天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作为朱元璋手下仅有的几个能够善终的功臣,洪武二十八年,汤和以七十高龄去逝,死后追封为东瓯王。

对汤和的死,皇帝还伤心了好久。

在朱元璋手下活到善终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汤和能活到寿终正寝,有着他独到的本事。


(汤和)

那就是低调做人、不贪权势、忘记从前。 汤和与朱元璋一起长大,也是朱元璋的最初领导。

《明史》说汤和“沉敏多智数”,是个低调的聪明人。

汤和比朱元璋大,又是曾经的上级,可是当这个小弟崭露头角之时,那些资格比较老的都不大服气,只有汤和百分百服从指挥,朱元璋十分高兴(“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领导也是需要支持的,汤和在一开始,就站在了和别人不同的起跑位置。

在与老朱的相处的过程中,他也犯过错。在与张士诚的战争中,汤和对领导也有过不满,他说:“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做,右顾则右。”


(汤与朱)

朱元璋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好多年,以至于后来封功臣时,只封汤和为侯,不肯封他为公爵。

朱元璋曾把汤和的缺点和错误刻在铁券上,赐给汤和。应该是这份礼物让汤和铭心刻骨的记住了,所以从此他夹着尾巴做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皇帝与开国功臣,关系向来很微妙。处置功臣是一门高深的帝王术,功臣如何处理与皇帝的关系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历代功臣结果各异,有惨死的文种、韩信;有归隐的范蠡、张良;也有一辈子富贵的郭子仪这样的智者。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越是出身高贵的开国帝王,对功臣越宽容,越是出身低微的对功臣越苛刻。


前者如唐之李氏,宋之赵氏;后者有汉之刘邦,明之朱元璋。钱穆先生认为,越是出身高贵的皇帝,自信心越强;而出身低微者,权力越大就越怕别人抢走,普遍多疑。

朱元璋废除宰相,是因为对权力极度迷恋。


黄宗羲评价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具体到汤和个人,保命绝招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低调做人、不贪权势、忘记从前。


当天下彻底平安无事之后,朱元璋是不希望军人出身的老兄弟们继续掌兵的。

汤和就能做到不贪图权势,主动提出:“臣年事已高,不能再指挥军队驰骋战场了,希望能返回故乡,为将来死去找一片容身之处。”

这正是摸准了朱元璋的心理,大投所好。所以朱元璋对汤和大加赞赏,赐钱让他在中都修建府宅。

之后,倭寇犯境,汤和受命清剿。

在顺利完成任务之后,他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交还兵权,请求回中都养老。

这样的臣子,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圣心大悦,马上赐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纸纱三千锭、彩帛四十多套,同时下诏褒奖,准许他他每年都能与自己见一面。


汤和行事非常谨慎。太师李善长与他是多年旧交,可是当李太师借三百士卒修房子时,多年的交情就是用来出卖的了。

汤和向朱元璋告密,所以后来胡惟庸案继续扩大时,李善长和许多老战友都牵连进去,死于非命,汤和安然无恙。

汤和的谨慎还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上。国家大事他从不外传,也不妄议,不让人抓住把柄。

他有上百个小妾,后来全部遣送光了,所有的赏赐,都分给了穷苦乡亲,言官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他的毛病,虽然活得累点,但总比被杀好多了。

所以洪武二十三年病重时,皇帝亲自上门探病。当时汤和病得说不出话来,拉着朱元璋的手叩头不止。

朱元璋也许是想起了以前的事,环顾自己身边,那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兄弟都杀得差不多一个不剩了,也有点触景生情,泪流满面。

朱元璋很少如此流露真情,也这也说明在朱元璋心里,汤和这个人与其他大臣的区别。

汤和死后,子孙世袭灵璧侯,直至明亡。 汤和用一生写尽了与领导相处的艺术。

他不是个将领,他是个艺术家。 原创文章,请多关注!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朱元璋在历史上杀尽功臣是很出名的。但是却没有取汤和的命,我想有两个原因:

首先他和朱元璋是发小,而且这个发小关系是特殊中的特殊,人都是念旧情的,朱元璋在当皇帝以后虽然杀尽众臣,但是念及汤和的发小关系,内心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怜悯的。但是发小关系并不是汤和幸免的主要原因,只是一个基础性原因。

我想汤和之所以未被杀,还主要是因为汤和的小心谨慎和功成隐退。在长期的征战中,汤和也逐步看清了朱元璋的为人,因为屁股决定脑袋,自己到了皇帝这个位置就要在这个位置上考虑事情。大人物是站在他的位置上权衡利弊的,他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巩固住自己的皇权和大明王朝的江山。

这样他就不得不清除掉身边的文臣武将,但是汤和是一个聪明人,在长期的征战中早就把朱元璋这个人看透了。人家在征战中认真服从朱元璋指挥,做到绝对服从,这一点老朱很高兴。其实,人家汤和不争功,淡泊名利,和他同等的将领都封公了,他即使被侯,也没抱怨。

最主要的还是他的审时度势,主动隐退。还未等朱元璋开口,主动便主动返乡隐居起来,回家后游山玩水,不问世事;不结交权贵,慎独谨慎;不议论政事,免去猜疑,这些都让朱元璋很放心。在这一点上汤和做的很出色,这是主要的,又加之发小关系和引路人的角色起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才使得汤和保住了自己。


听月谈史


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是汤和推荐的,而且直接推荐到郭子兴的耳中。

朱元璋当时还是和尚,他加入红巾军的时候,因为长得丑陋,被红巾军抓住,还被五花大绑,郭子兴一问才知道他就是汤和推荐的朱元璋。

朱元璋后来成了红巾军的首领,手底下的大将,大都是他的同乡,谁也不服谁,朱元璋很难管教,只有汤和很听话,对朱元璋很恭敬,而且汤和比朱元璋年长几岁,汤和从来也不以老大哥自居。因此朱元璋很喜欢汤和。

明朝建立的过程中,汤和立了很多战功,但是他从来不像别人一样暗自尊大,以功臣自居,对朱元璋也没有什么怨言,让他打哪,他就打哪。

只有一次,汤和奉命镇守常州,因为常州左右都是敌人,汤和就去问朱元璋,怎么办?朱元璋没理会他,他就喝了点小酒,醉后抱怨说,自己就像坐在屋檐上,往左会掉下去摔死,往右也会掉下去摔死,只能蹲着,一点也不能动弹,简直是骑虎难下。这话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很不高兴,这是史书里记载的朱元璋唯一一次对汤和不悦。

平定浙东时,汤和的功劳尤其大,后来他又跟着大将军徐达北伐元朝,一次性缴获十多万头牛马羊。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徐达常遇春等大将都封了公爵,汤和只封了个侯爵,他也不抱怨,等到平定浙东和北元以后,汤和也被加官进爵,才加封了一个公爵。

汤和在明朝建立后,变得越来越谨小慎微,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因此,他对朱元璋越来越听话,什么事都不敢自作主张,都要请示朱元璋。

他听话,他谨小慎微,他胆小怕事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他上朝的时候,朱元璋不问他,他从来不会主动讨论国家大事,在朝廷内外,他也从来不肯多发表任何意见,反倒是见了他小时候村里的老乡,跟老乡们聊家常时,却相谈甚欢。

丞相李善长回家养老,为了享乐,便大兴土木,建造府邸工程,由于短缺工人,李善长便去找汤和,让汤和从手底下借给他三百兵马。

如果换做别人,面对李善长和淮西集团的势力,派了兵也就完事了,可是汤和比较胆小怕事啊,他一面派兵给李善长,另一面,又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因为此事,朱元璋又找到了一条李善长的罪状,为打倒李善长加了一把火。

明朝洪武中期,朱元璋派大军平定了四方,国家一片安定,所以朱元璋开始担心手下的大功臣们,担心在和平时期还让他们带兵会有隐患,于是要削夺功臣们的兵权。

汤和是第一个站出来交兵权的,还说自己年老了,不适合再带兵了,自己想回家养老了。朱元璋听到以后大悦,狠狠得夸奖了汤和,还亲自给汤和在中都选定府邸,拨给银子,让手下给汤和盖了个好宅子。

同时,朱元璋也开始给其他的功臣盖府第,意思很明白,让他们效仿汤和,用兵权换取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strong>汤和主动交兵权,一方面是他胆小怕事,对朱元璋很听话,另一方面是他谨小慎微,察觉到了朱元璋这是不放心功臣。

所以因为这次事,朱元璋后来再也没有为难过汤和。

自从汤和在中都有了朱元璋御赐的府邸以后,他就整日和自己的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一年才去一次京城,点个卯了事。

因此,朝廷里的那些大案,胡蓝党案,李善长案等等,都没怎么牵扯到他。

在中都的时候,汤和喜欢跟自己的老乡在一起,这些老乡不是他的功臣老乡,而是他村里的那些穷苦乡亲,他把自己得到的俸禄,也分给老乡们很多。

古人说,苟富贵,勿相忘,汤和做到了。

汤和在朱元璋后期,还做了一件惠及后人的大好事。特别是对浙江老百姓。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倭寇就已经开始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了。

朱元璋于是请汤和出山,到东南打击倭寇,毕竟,当时朱元璋那些功臣老将杀得杀,死的死,只有汤和还堪一用。

汤和听到朱元璋的任命以后,没敢拒绝,但是他请求让方鸣谦一起去,因为方鸣谦懂海事,对海战很了解。这个方鸣谦是方国珍的侄子,而方国珍是靠从海上贩私盐起家的。所以汤和也有识人之能。

从汤和推荐方鸣谦也可以看出来,汤和即使老了,仍然非常谨小慎微。他不懂海事,让他去海上打倭寇,那不是赶鸭子上架吗?万一搞砸了,自己晚节不保事小,朱元璋以此为借口,把自己弄死,落得个满门抄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汤和带领方鸣谦到达浙江沿海以后,方鸣谦负责打造战船,训练海军,修建海上堡垒,而汤和则在浙江沿海陆地打造卫所。

汤和在浙江总共打造了59座卫所,后来嘉靖朝的时候,东南倭寇特别严重,攻陷了很多城市,而这些卫所所在地却阻挡了倭寇的侵略,保护了一方百姓,因此老百姓非常感恩汤和,朝廷还拨款给汤和修建了庙宇,让老百姓祭拜。

汤和共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和最小的儿子,都死于明朝军中,说起来,汤和家可谓满门忠烈。

朱元璋大杀功臣,却没有动汤和,除了汤和谨小慎微,审时度势,胆小怕事之外,汤家满门忠烈,忠于大明朝,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汤和死于七十岁,是病死的,他重病的时候,朱元璋派汤和的儿子把他接到京城养病,朱元璋还亲自去探望他。

据说汤和有一百多个小妾,也不知道这老小子怎么受得了,而且还活到七十岁高龄。当然,后来汤和把这些小妾给点钱都遣散了。


西堤君


老朱虽然爱杀人,但他不是个没情义的人,至少他对自家子侄外甥什么的都很看重,即使他们不争气,他也不下杀手。

因此,若有部属和他感情深,信得着,他还是可以放过的。

譬如汤和。

汤和与老朱早年结下情谊

汤和是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和老朱是同乡,他早年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有千户之职。从资历来看,汤和比朱元璋要老。

老朱加入郭子兴军后,得到汤和的支持。朱元璋在义军中现出才能后,又是汤和站出来拥护他,率先承认他的领导地位。

老朱自立门户后,汤和全心拥护

《明太祖实录》有载:

(汤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用现在的职场表现来说,汤和与领导有旧,但并不提起这茬,反而在公私场合中对领导恭谨有加。

估计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在草创之初,对于老朱的态度都没有汤和这般恭谨。因此,老朱对汤和的印象很好。

汤和审时度势,急流勇退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60岁,对开国功臣们不放心了——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

汤和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第一个提出辞官归隐: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朱元璋很欣慰汤和的识时务、知进退,于是赏他金银,放其归乡。

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重,朱元璋很是伤心,召其进京叙旧。次年,汤和病逝,终年70岁。

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襄武。


钱多多读文史


其实不仅是汤和,实际上来讲,徐达他因为吃了烧鹅,然后病发身亡,这个事也不能够相信!总体来讲,朱元璋对自己这批老弟兄还不错,只要你们不去参加淮西勋贵集团,你就有可能善终。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刚刚创立了明朝,大家都是从战壕里面滚出来的生死弟兄,不至于说因为权力争斗的问题,朱元璋对自己曾经的生死弟兄下手,所以对于李善长为了防止出现类似于刘邦一样的悲剧,把自己的淮西勋贵抱成一个团,朱元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在这个时候,汤和就展现出了自己非同寻常的政治眼光,朱元璋起义那会儿,他指挥手底下的将领根本就指挥不动,谁也不听他的,当时只有汤和老老实实的在朱元璋手底下听他的指挥,为朱元璋对这个老兄弟也是抱有一种感激之情的,朱元璋后来开国工臣里面封侯,汤和更是表现的既不鞠躬,也不自傲,而且不去争抢,朱元璋对这个兄弟表示十分满意。

在李善长,这能够更加把控朝局,组建了淮西勋贵集团以后,汤和跟这个集团的利益往来相当少,他不像胡惟庸,李善长那样,甚至于希望利用这个集团来完成自己的某些事情,他更多的对朝堂之上的各大集团表示敬谢不敏,我既不参加,谁也不反对谁,我就作为一个孤立的臣子,但是又不同于刘伯温那样的,手里没有权力,像乱世浮萍一般,(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汤和手里面有兵权,而且是整个朱元璋集团里面的老大哥,谁也不敢招惹他,因此汤和可以稳稳当当的一直度过洪武前20个年头。

他自己不用像胡惟庸那一样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又不用像刘伯温一样被别人给害死,自己还无处申冤。

一直到洪武21年,胡惟庸案爆发以后,朱元璋开始清洗一些新权贵,就是借助胡惟庸,爬起来的那些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将,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去处理曾经的淮西勋贵,因为这个时候朱彪还在,兰玉还在,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还在,所以这也是淮西勋贵的一道保命符。

但是,汤和却在这件事情里面嗅到了危机。胡惟庸何许人也?胡惟庸是当朝宰相,跟淮西勋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于有的淮西勋贵将领就在他手底下听用,这样的人你都敢杀了,更何况是那些淮西勋贵曾经干的那些荒唐事,迟早会被你给清算,所以在朱元璋还没有动手对付怀胥勋贵的时候,汤和自己站出来,主动选择放手,他把兵权给交出去了。

朝堂之上都是自己的老弟兄,又没有人能够威胁他生死,冰泉现在在手里面简直就是一块烫手山芋,我以干脆就把这个军队直接交还给了朱元璋,自己选择告老还乡,朱元璋当然是不答应,他也不明白自己这个老弟兄究竟看到了什么,但是汤和想要离开的心思,没有人能够阻止。

也顾及到这位老兄弟戎马一生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年纪大了,想要回家享福都不行,所以朱元璋你就同意了他的奏请,让汤河远离了是非之地,从此汤和和朝宗的太子和淮西勋贵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才是他真正的保命手段,两边不靠我,谁都不去沾光,如果出了事情算到我头上,算我倒霉!

汤和最后活了下来,就好像当初有人劝商鞅一样,你如果能够做到激流勇退,善莫大焉,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的权利摆在手里面,总不想把它给放手。


漩涡鸣人yy


在大明朝,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武将功臣里面,汤和才真正算得上是大人物大智慧的人。随着大明的建立,朱元璋大开杀戒,文臣武将,能够幸免者不多,汤和是极少数善终者之一。为什么汤和能够做到善终呢?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或者大智慧?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逢乱世,一条街的玩伴不相忘。

汤和与朱元璋同出生在今安徽凤阳一个贫困的村庄,在同一条街上长大,汤和小的时候很喜欢骑射,经常带着街上的小孩子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有将来做大将军的理想壮志。长大后的汤和身材魁梧,机智敏捷,且善于谋略。

元末农民军起义如火如荼,公元1352年,汤和带领十几个老乡参加了郭子仪的红巾军,不久即因作战勇敢被封为千户,这时候,汤和就给还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写信,邀约他参加起义军。当时天下不平,老百姓如在水深火热之中,皇觉寺的供应也难以为继,朱元璋在寺内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参加了义军。

汤和之所以写信给朱元璋参加义军,主要还是因为两人曾是儿时的穷困玩伴儿,希望给朱元璋一口饭吃,另外朱元璋少时也有壮志,汤和希望增添人手,能够在元末的乱世之中分的“一杯羹”。

南征北战,朱元璋大显身手不焦躁。

朱元璋跟随汤和参加义军之后,大显身手,比汤和更加厉害,战功赫赫,逐渐展现出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水准。后被郭子兴提拔为镇抚使,级别高于汤和,当时很多将领都和朱元璋同辈,不愿屈于朱元璋之下,朱元璋从大局着想,自己重新组建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重新创业,其中就包括汤和。

在这样的情况下,汤和没有显露出焦躁和不平的情绪,他认为朱元璋的确比自己的能力要强,所以甘愿和朱元璋一起创业。随着朱元璋逐步消灭元政府及地主反抗军,与张士诚和陈友谅决战,汤和因为战功卓著,深得朱元璋信任。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汤和与徐达等高级将领继续平定周边,直到1385,即洪武十八年,汤和还在征讨思州蛮族叛乱,时年汤和已经59岁。汤和于洪武十一年被晋封为信国公。

洞察天威,交兵权不串联保平安。

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朱元璋60岁,汤和62岁,朱明王朝的江山外患皆除,内部环境已经趋于稳定。朱元璋担心朱家的江山落入手握重兵的武将之手,便有了剿杀功臣的计划。

汤和洞察到朱元璋的天威,于是对朱元璋说自己身老多病,请求告老还乡,交出自己的兵权。朱元璋虽然假意挽留,实则心中十分高兴,便准允汤和辞职,并给他在凤阳老家修建府邸以安享晚年。

1389年,倭寇在江浙沿海纵患,朱元璋请汤和再次出征,汤和没有拒绝,他在江浙等地筑造了59座城池以防倭患,再次得到朱元璋的肯定。汤和完成任务后,依然交还兵权,毫不留念,朱元璋对他及全家妻儿赐金赐银,重重奖赏。

据说,即便如此,朱元璋对汤和也并不十分放心,常派人监视汤和,但是汤和一不和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串联,二不乱评妄议朝政,只和凤阳老家的一些普通士绅或者百姓来往,所得赏赐也经常分与周边的百姓。

据说他还养了上百名小妾以消除朱元璋的怀疑,恐是传说,不足为证。总之汤和不像李善长贪权,不像蓝玉骄霸,时刻避免与朱元璋发生冲突,从而获得朱元璋的好感和信任。

以上三点易说不易做,大明的很多功臣之所以被朱元璋诛杀,有的是贪慕权力,有的是贪墨钱财,有的是骄横霸道,像汤和这样低调沉稳的人不多,故而能够得以善终。

至于说到朱元璋小时候为汤和杀牛的事,没有正史记载,估计来源于野史传说故事,不足为信。汤和之所以得以善终,还是在于他不贪念权力,不干预权力,不影响权力,在朱元璋皇权高度集中的条件下,只有远离权力才可能安身立命,汤和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