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了大唐的沙陀騎兵

874 年(僖宗乾苻元年) 7 月, 在王仙芝起義影響下, 黃巢也聚眾數千人起於冤句, 攻下曹、濮二州後, 轉戰于山東、河南一帶, 勢力日益壯大。鑑於北方藩鎮勢力強盛, 為圖更大發展, 從878 年(乾符五年) 開始, 黃巢採取避實擊虛的大規模流動作戰方式, 向敵人防禦力量薄弱的江南進發, 先後轉戰於淮南、浙東、福建、廣州, 一路之上勢如破竹, 唐軍望風瓦解。在廣州, 義軍不服水土, 疾病流行, 部隊嚴重減員。黃巢遂於879 年(乾符六年) 率軍揮師北上, 進湖南、入浙西, 至淮南, 攻河南。880 年(廣明元年) 11 月, 義軍順利攻克東都洛陽, 遂即夾攻潼關, 打開了通往唐都的門戶。12 月, 義軍就順利佔領長安, 唐僖宗狼狽南逃。至此, 義軍人數超過60萬,“甲騎如流, 輜重塞途, 千里絡繹不絕” , 勢力發展到巔峰時期。義軍在長安建立了農民革命政權——大齊政權, 設立了文武百官, 大有取唐而代之之勢。

挽救了大唐的沙陀騎兵

黃巢起義爆發後, 唐政府曾連續派遣平盧節度使宋威、陳許節度使崔安潛、鴻臚卿李琢等為諸道行營招討使, 指揮各地藩鎮軍隊對義軍圍追堵截,企圖致義軍於死地。但因諸鎮軍隊皆保境自全, 並不盡力作戰, 而中央禁軍 , 毫無作戰能力。

當是時,巢已陷東都,留守劉允章以百官迎賊。巢入,勞問而已,里閭晏然。帝餞令孜章信門,齎遺豐優。然衛兵皆長安高貲,世籍兩軍,得稟賜,侈服怒馬以詫權豪,初不知戰,聞料選,皆哭於家,陰出貲僱販區病坊以備行陣,不能持兵,觀者寒毛以忄慄。承範以強弩三千防關,辭曰:“祿山率兵五萬陷東都,今賊眾六十萬,過祿山遠甚,恐不足守。”帝不許。賊進取陝、虢,檄關戍曰:“吾道淮南,逐高駢如鼠走穴,爾無拒我!”神策兵過華,裹三日糧,不能飽,無鬥志。《新唐書》

再加上義軍作戰勇猛, 官軍皆有畏敵之心, 從氣勢上被義軍嚇倒。因此, 官軍雖然人數眾多, 卻是一盤散沙, 各自為戰,並沒有對義軍構成實質性威脅。在義軍的不斷打擊下, 唐軍屢戰屢敗, 勞師無功。879 年(乾符六年) ,在義軍連戰連捷, 勢力日益發展壯大的形勢下, 宰相王鐸只得親自掛帥, 率諸道兵討伐義軍, 但同樣未能阻擋義軍之兵鋒, 王鐸被打得棄城而逃。再加上義軍作戰勇猛, 官軍皆有畏敵之心, 從氣勢上被義軍嚇倒。因此, 官軍雖然人數眾多, 卻是一盤散沙, 各自為戰,並沒有對義軍構成實質性威脅。在義軍的不斷打擊下, 唐軍屢戰屢敗, 勞師無功。879 年(乾符六年) ,在義軍連戰連捷, 勢力日益發展壯大的形勢下, 宰相王鐸只得親自掛帥, 率諸道兵討伐義軍, 但同樣未能阻擋義軍之兵鋒, 王鐸被打得棄城而逃。

挽救了大唐的沙陀騎兵


882 年(中和二年) , 義軍佔領長安後, 南逃至成都的唐僖宗發佈詔令, 命諸道鎮兵火速趕赴關中, 討伐義軍。重新任命王鐸為諸道行營都統, 崔安潛副之, 周岌、王重榮為左右司馬, 指揮諸軍, 務必克復京師。但唐軍被義軍頑強作戰的勇敢精神所嚇倒, 都不敢與義軍進行正面交鋒。史稱:“自高潯之敗, 諸軍皆畏賊, 莫敢進。”唐軍畏敵不前, 唐將亦進退兩難, 惶恐不安。王重榮曾謂行營都監楊復光曰:“臣賊則負國, 討賊則力不足, 奈何?”楊復光為其謀劃一計:“雁門李僕射, 驍勇, 有強兵,彼亦有殉國之志⋯⋯誠以朝旨諭鄭公而召之, 必來, 來則賊不足平矣! ”雁門李僕射者,沙陀貴族李克用也。王鐸從其計謀, 以墨敕急招李克用入關。11 月, 李克用率沙陀兵火速趕赴河中。李克用沙陀騎兵的到來, 使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總起來看, 沙陀騎兵及諸鎮兵對義軍的圍剿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從882 年(中和二年) 12 月至883年(中和三年) 3 月, 沙陀軍克復長安, 起義形勢發生逆轉, 義軍轉入被動。

882 年(中和二年) 12 月, 李克用率4 萬沙陀兵進至河中, 引兵自夏陽渡河, 軍於同州。首先派從父弟李克修帶領五百士兵進行試探性進攻, 以瞭解義軍之實力和反應。之後, 李克用破黃揆軍, 於883 年(中和三年) 2 月進至乾坑, 與河中、易定、忠武軍會合擊黃巢。黃巢命王、林言軍居左, 趙璋、尚讓軍居右, 義軍共15 萬與唐軍大戰於梁田陂, 自午戰至哺時, 義軍大敗,“俘斬數萬, 伏屍三十里”, 損失慘重。這是義軍自興起以來首次受到重創。梁田陂失利後, 王與黃揆襲華州, 據之。李克用得知消息,乘勝進圍華州, 掘塹環州, 並分騎屯於渭北。黃巢火速派尚讓前往救援。

挽救了大唐的沙陀騎兵

李克用先發制人, 主動出擊,“迎戰於零口, 破之, 遂拔其城, 揆引眾出走”。李克用佔領華州後, 迅速率軍進軍渭橋, 在渭北安營, 每晚派薛志勤、康君立等將領潛入長安, 燒軍資, 殺義軍, 製造恐怖氣氛, 以搖軍心。此時義軍困守孤城, 作戰屢敗, 士氣低落, 軍糧已盡, 已無法堅持下去, 遂有撤出長安、另謀發展之心。黃巢派3萬士兵扼守藍田道, 以保障自武關南走之路的順暢通行, 為撤軍做好準備。是時, 諸鎮兵四面而至, 包圍長安。李克用與忠武將龐從、河中將白志遷等引兵先進, 與義軍戰於渭南, 三戰三捷。

義成、義武等相繼而至,“於是諸節度兵皆奮, 無敢後, 入自光泰門。克用身決戰, 呼聲動天”, 黃巢力戰不勝, 只得撤出長安。長安系唐都, 是皇權的象徵。克復長安, 就起到穩定軍心、鼓舞士氣的作用。在克復長安的過程中,李克用率領的沙陀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史稱:李克用時年二十八, 於諸將最少, 而破黃巢, 復長安, 功第一, 兵勢最強, 諸將皆畏之。克用一目微眇,時人謂之“獨眼龍”。那麼, 為什麼在諸鎮軍隊被義軍打得落花流水, 龜縮躲避的情況下, 李克用率領的沙陀軍卻能獨擋一面, 連戰連捷, 並扭轉了整個戰局之發展呢?這主要是因為沙陀軍是由少數民族組建的一支軍隊, 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多有習兵尚武之俗, 尤其是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騎兵更是驍勇善戰, 銳不可擋。據史書記載, 沙陀為西突厥別部處月種, 居金山之陽, 蒲類之東, 有大磧, 名沙陀, 故號沙陀突厥。沙陀勁雄,“素健鬥”。

沙陀騎兵更是驍勇無比, 兇猛異常,“弛射 悍過吐蕃”。沙陀曾助唐討伐淮西吳元濟, 平澤潞劉稹。龐勳起義後, 沙陀首領朱邪赤心率突騎三千助討義軍, 因功被賜姓李, 名國昌, 進封大同軍節度使。876 年(乾符三年) , 李國昌之子李克用擅殺唐雲州防禦使段文楚, 不聽朝廷號令,暴橫無比, 因而與朝廷發生矛盾, 朝廷亦曾發兵征討。李國昌父子見勢不妙, 北奔達韃, 暫時棲身。黃巢佔領長安, 中原各鎮畏敵不前, 皆無鬥志。前來助戰的代北軍又“囂縱”難制, 不聽調遣。

挽救了大唐的沙陀騎兵


無奈之下, 朝廷只好赦免李氏父子之罪, 起用李克用來鎮壓義軍。沙陀騎兵皆起於伐北,“皆一時雄傑 武之士”, 作戰驍勇兇狠,“懍銳”異常, 有很強的作戰能力。李克用曾居代州, 為雁門節度使, 在代北軍中有很強的感召力, 沙陀騎兵皆願為其效力。李克用擇軍中魁偉有勇力者如李嗣源、李存信、李存進、李存賢、李存孝等為養子組成義兒軍, 作戰時衝鋒在前, 銳不可擋, 對義軍構成很大威脅。史稱:“克用軍至, 賊憚之, 曰:‘鴉軍至矣, 當避其鋒。’克用軍皆衣黑, 故謂之鴉軍。”

說明義軍對李克用所率領的這支勁旅也是畏懼三分。更重要的是李克用沙陀軍的到來無疑給灰心喪氣的諸鎮軍隊打了一針強心劑, 起到了壯膽、鼓氣、穩定軍心的作用。果然, 沙陀軍的到來使諸鎮軍一改遲疑不進、顧盼觀望的徘徊心態, 他們與李克用互相配合, 積極出兵作戰, 逐漸扭轉了戰局。

第二階段: 從883 年(中和三年) 3 月至884 年(中和四年) 4 月, 沙陀軍解陳州之圍, 形勢於義軍更加不利。

黃巢率領15 萬義軍撤出長安, 由藍田東出河南, 派驍將孟楷將萬人為前鋒, 襲蔡州, 蔡州節度使秦宗權逆戰而敗, 遂降於黃巢, 與之連兵。孟楷既下蔡州, 移兵擊陳。陳州刺史趙 足智多謀, 早已做好迎戰準備,“完城塹, 繕甲兵, 積芻粟⋯⋯多募勇士”。陳州城周圍60 里民有資糧者, 悉遷入城內, 堅壁清野, 以逸待勞。孟楷軍於項城, 趙擺出一副不敢與義軍交戰的弱勢以麻痺孟楷, 隨後乘其不備, 突襲義軍,“殺獲殆盡”, 生擒孟楷。黃巢震怒, 親自率眾屯住 水。6 月, 黃巢與秦宗權合兵圍陳州,“掘塹五重, 百道攻之”。

挽救了大唐的沙陀騎兵

趙率銳兵迎戰,小有收穫。黃巢“益怒, 營於州北, 立宮室百司, 為持久之計”至883 年(中和三年) 底, 趙與義軍主力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役, 兵食將盡,力不能支, 乃遣人求救於鄰道。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感化節度使時溥及左司馬周岌引兵救之, 都不是義軍的對手, 乃共求救於河東節度使李克用。

李克用自克復長安後即率軍回雁門, 不久因功被命為河東節度使。2 月, 李克用率蕃、漢兵五萬由陝濟河而東, 會關東諸軍於汝州。時尚讓屯住太康,黃鄴駐軍西華。4 月, 李克用率軍破尚讓, 進拔太康, 隨即又敗黃鄴, 佔領西華。黃巢見李克用來勢兇猛, 不敢硬拼, 只得暫避其鋒, 退軍故陽裡。陳州之

圍始解。這一階段, 義軍勢力“尚強”, 完全可以重振雄風。但黃巢卻在戰略指揮上犯了一個嚴重錯誤, 圍攻陳州, 在堅城之下相持三百日, 失去及時向他方發展之良機。而唐政府乘機調兵遣將支援陳州, 再次起用李克用鎮壓軍。陳州失利後, 義軍陷入更加被動的境地。

第三階段, 從883 年(中和三年) 4 月至6 月,沙陀軍乘勝追剿義軍, 消滅義軍主力, 起義失敗。

陳州失利後, 黃巢引兵東北赴汴州, 取蔚氏。5月, 尚讓率驍騎五千進逼大梁, 進至繁臺。朱全忠不敢與黃巢交鋒, 復向李克用告急求救。李克用與忠武都監田從異從許州出發, 追及黃巢於中牟王滿渡,“乘其半濟, 奮擊, 大破之, 殺萬餘人, 賊遂潰”。尚讓兄弟見義軍大勢已去, 率眾投降。

黃巢率殘兵逾汴而北, 又被李克用追敗於封丘。黃巢收餘眾近千人東奔兗州, 李克用率軍窮追不捨。至冤句, 黃巢兄弟拒戰, 不勝, 走兗、鄆間。李克用獲黃巢幼子及乘輿器符印。此時李克用晝夜追奔, 亦兵疲食盡, 乃還汴州, 欲裹糧復追。

6 月, 黃巢帥餘眾走保泰山, 行至瑕丘, 又被武寧將李師悅及尚讓打敗。此時義軍殆盡, 黃巢見敗局已定, 行至狼虎谷自刎而死。黃巢起義之失敗固然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如義軍進入長安後, 未能及時追剿南逃的唐僖宗, 致其喘息發展, 捲土重來。另外, 義軍困守孤城, 未能向其他地區發展, 未能建立穩固的根據地, 等等。但李克用率驍勇善戰的沙陀騎兵參戰也是使起義形勢逆轉, 義軍走向被動以至失敗的重要因素。李克用也正是借鎮壓黃巢起義而起家, 並使實力不斷髮展壯大, 最終為建立後唐政權奠定了強大的軍事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