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為什麼北魏沒能趁劉宋,蕭齊末期衰弱混亂時南伐統一中國?

鈺眀


公元395年,北魏在三合陂之戰中消滅了後燕重甲騎兵主力之後,勢力越發強盛。公元397年,後燕皇帝慕容垂去世後,後燕再也無法阻止崛起的北魏佔據河北、山西。後燕的兩個分支分別到了山東、遼寧,又成立了兩個短命的南燕、北燕政權。

隨後北魏接連向東北、西北用兵,削平了北方的各個割據勢力,開始成為草原和中原地區的盟主一樣的存在,開始有統一的趨勢。北魏政權經過一次宮廷政變,太宗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即位。

(拓跋嗣即位時的北魏版圖)

這時,南方也出現了一個英雄人物,人稱“寄奴”的劉裕。在討滅桓楚時立下功勳,隨後劉裕擴大勢力,排斥異己,短短几年功夫,就已成為南朝軍中一哥。劉裕與拓跋嗣的交手是在劉裕出兵討滅後秦的過程中發生在黃河岸邊的一次戰鬥,在戰鬥中,劉裕採用了“卻月陣”抵禦住了北魏騎兵的衝擊,隨後又用批亢搗虛之計打敗了北魏軍隊。其後,北魏皇朝終劉裕在世不敢再生南向之志。

劉裕打下關中,本來計劃繼續經略西北,完成漢地統一,可是後來傳來了劉穆之病逝的消息。深諳權謀之爭的劉裕擔心後方生亂,因此就留下次子劉義真鎮守長安,自己率領主力部隊回到了江南,重複了一遍曹操、曹丕的故事,取代了東晉皇朝,建立起劉宋王朝。劉宋王朝成立的時候,周方各國懼怕劉裕的威名(這個不要命的賭徒,幹過屠城的事),紛紛派遣使者來表示臣服。北魏是中原大國,也派遣了使者來表示承認。

(劉裕時期是南朝軍事能力的頂峰)

劉裕在世的這段時間,北魏政權四面都是敵人,北方有柔然,西部有胡夏,這幾方勢力都曾對劉宋政權表示友好。因此,北魏在此期間只好採取守勢,由於北魏都城在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漠北的柔然騎兵武裝的兵鋒時刻威脅著都城的安全。因此北魏只好集中兵力優先解決柔然的襲擾問題,並且沿著陰山一線修築了1000多公里的長城。在長城之外,又修築了一系列的城堡作為前進基地。

這些城堡中比較有名的,有6個軍鎮,分別是懷荒(今河北張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西北)﹑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後來比較出名的關隴貴族軍事集團,多數是出自武川。

劉裕帶出來的一批精兵猛將在長安治亂中損失多半,朝中只有一個檀道濟還算是帥才。劉裕登基時已是老年,雖然他也想再次披掛上陣,完成北伐夙願,不過畢竟耗不過時間,公元422年劉裕就病逝了。劉宋王朝先換的掌門人是劉義符,在皇位上待著沒多久就被趕下去了,接著登上皇位的是劉義隆,就是開創了南朝有名的“元嘉之治”的那位皇帝。藉著南朝的政變動盪機會,拓跋嗣派遣軍將全面南征,想要拔除掉劉宋王朝建立在黃河以北的軍事據點,同時佔據河南。

(北魏發動南征佔據了劉宋王朝的河南)

雖然劉宋王朝勉力應付,最終還是被北魏軍隊佔據了300裡地。北魏雖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皇帝卻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拓跋嗣的長子拓跋燾即位,這就是北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魏道武帝。這樣,南北朝雙雄幾乎前後腳登上了皇位,他們年紀相仿,在位時間也基本相同,歷史的風雲畫卷就在他們之間展開了(南北朝後期還有一個雙雄會——高歡、宇文泰)。

劉義隆在位期間,一直有心恢復拓跋嗣趁著劉宋王朝換掌門人的時機佔據的河南地,為此,他發動了三次北伐,目的都是恢復劉宋王朝舊疆。可能劉裕的光環實在過於強大,劉義隆也想像他的父親那樣能夠威懾敵軍,後來更是在身邊人的忽悠下,“始有封狼居胥意”。

(宋文帝三次北伐皆告失敗)

劉宋王朝在劉義隆的治理下,物阜民豐,國家有了一定的財力,足以發動一場戰爭。不過他的對手——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前期陸續攻滅北燕、北涼,討平山胡,降鄯善,逐吐谷渾、滅夏國、大破柔然,武功赫赫。他不但消除了北魏的心腹之患,避免了南北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局面,北魏軍團經過歷次戰火淬鍊,挾勝利之威,士氣高昂。北魏內部政治也較為清明,民族矛盾、派系糾紛現象亦得以大大緩解,正所謂上下一心,兵鋒無敵。在這個時候進行北伐,和軍事實力明顯佔優的北魏進行硬碰硬的較量,顯然是不明智的。所以,劉義隆三次北伐,都是無果而終。第二次北伐,被北魏軍隊六路反攻,整個江北一帶被北魏軍隊輪番破壞,失去了往日生機,不復有之前興旺的氣象了。

如果要比較立國環境的艱難,北魏立國要比劉宋更為艱難。可是北魏勝在彎刀快馬,一力降十會,北魏成功地在北方建立起了軍事殖民政權。這樣的政權可能算不上穩固,經常爆發政變(北魏完成封建化之前,可算是草原部落的原始民主政權),可是能夠坐穩北魏皇位的基本都以軍功起家,這樣就形成北魏軍事能力一直處於強勢的一方。

(帝王中的常勝將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相形之下,劉宋王朝的處境就要複雜的多。在王朝內部,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是世家大族、地方藩鎮的兩大難題。劉姓皇族本來是寒族出身,以軍功起家,在門閥政治佔據主導地位的南朝基本能夠崛起本身就是一個意外。劉裕分封諸子出鎮強藩,同時削減地方強藩的官員屬吏人數,對於世家大族既拉攏又打壓。不過,這樣並沒有徹底解決東晉以來皇權不振,地方勢力離心的政治問題。劉義隆打破了東晉以來慘淡經營的舊秩序,卻沒能夠建立起新的政治秩序,世家大族的能量再次強大起來,並且藉助於地方宗王的名義向皇權發動挑戰。南朝後來的歷史上多次上演的宮廷之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劉義隆晚年因為立嗣問題被殺,南朝此後陷入長期的動亂狀態。北魏王朝卻也沒有閒著,他們也沒有辦法整合自己的國內各部勢力。作為軍事殖民政權,北魏一直在遊牧、農耕兩種經濟模式之間徘徊,尤其是柔然獨立後拉起了草原部落對抗北魏中央政府之後,北魏朝廷的立國根基必須要有所決斷——他們選擇以中原為腹地,羈縻草原的統治措施。為此,北魏必須要取得中原漢人的認可,他們要把自己的政權變成正統政權,並且取得漢地大姓的支持。北魏的早期的“三長制”就是過渡期出臺的政策,體現了北魏皇室轉向融合漢地的努力。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這樣的轉型本身也沒有問題,可是北魏政府操之過急,一刀切的政策嚴重傷害了六鎮軍民的感情。北魏在劉宋王朝覆亡至蕭衍重新建政這段期間(公元479年-502年),北魏一直在致力於政權本地化建設,他們在爭取統治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在積極的漢化改革,這以公元494年遷都洛陽為標誌。北魏在漢化改革之後,就一直陷入到自己內部的族群分裂的矛盾中,並最終爆發了六鎮起義,直接顛覆了北魏皇朝。

在此期間,北魏也並不是毫無作為,他們也有過南征的舉動,尤其是北魏的皇帝尤重軍功,他們皇位的合法性之一就是軍功,所以他們也時常有伐喪討亂之舉,不過北魏軍事力量重在騎兵,在河南、淮北平原一帶還有發揮的空間,一旦到了長江天塹,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所以北魏,以及之後的東魏、西魏,他們能夠憑藉軍事能量獲得的最大的利益即在於長江之北的土地。至於江東,還需要北方完成統一整合之後,有餘力建立起一支相當規模的水軍才可以討伐吞併。

(北魏開始和南朝競爭正統)

至於說到南朝混亂,這種政治上的混亂並不能代表世家大族和兩大軍事集團對抗外敵的意願和能力。南朝本來是有多次機會,優先於北朝完成內部勢力整合的,然而這種整合始終沒有形成。雖然南朝的水軍、步軍為主的軍隊北伐很難在北方完成穿插、佯動、分割、包圍等機動性較強的攻擊任務,但是在保家衛國(保的是他們自己的家族利益)方面還是可以達成相當一致,這也導致了南朝攻擊不足,自保有餘的狀態。

這樣,南北朝就在拓跋燾、劉義隆之後,分別進行各自政權內部的勢力整合,北朝無力南下吞併南朝,南朝同樣也無法北伐封狼居胥,雙方維持著這樣的局面一直到隋朝。說起來,隋朝也沒有照顧好內部的世家大族的利益,直到唐朝武則天之後,逐步發展的科舉制才逐漸消除了地方勢力離心的問題。所以,唐朝之後,大一統政權漸成常態,南北朝分裂越發少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拓拔北魏雖然經過幾次嘗試,還是無法征服南方的原因,如下:

1.拓拔燾時代,北方草原政權林立,因帝都在草原邊界大同,對北魏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北魏重點用兵北方。

2.後柔然崛起,基本統一漠北,是一股強勢力,與北魏互毆一百年,北魏無力南征.

3.孝文帝時期遷都洛陽,皇后干政等原因造成拓拔家族內部及君臣之間紛爭不斷,實力大衰。

4.拓拔北魏的核心軍種是鐵甲騎兵,不善於攻城戰和水戰 ,用兵南方不勝。


大漠文哥


北魏自孝文帝改革後,鮮卑貴族階級,已出現了嚴重分化,改革派和反對改革派彼此內鬥不休,後期演化為六鎮起義,環境上,西北的關隴集團和華北世家大族,相互內鬥,最後演化為,東魏西魏,沒有實力南侵的,再加上北方的如然汗國,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有心無力啊。


歷史的真跡


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拓跋燾乘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憑藉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重點進攻,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洛陽、滑臺(今滑縣東)等軍事重鎮。由於南朝宋軍善於守城,頑強抵抗,也使魏軍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


跪射俑


南北朝時期,南方內亂,南朝經歷宋、齊、梁、陳,地域是越來越小;北朝經歷數國分徵,北魏統一北方,但又分裂為東西魏,故無力南征,之後,周代西魏、齊代東魏;楊堅篡周建隋,選能人用良將,才平南陳滅北齊一統江山!


胡瑞嵐298


北魏自身內部不穩,拓撥燾天不假年,英年早逝,南征沒成功,後來北魏分裂成東西魏,一旦北方政權穩定了,南方政權的未日也就來臨了,畢竟算盤鬥不過拳頭


若水3171


北方的分裂比南方還厲害,宋齊梁陳,南方基本上是統一的。而魏之後北方就分裂了。


超哥侃古今


不要問這麼尷尬的問題,就想十六國更替更加頻繁。冉閔請東晉出兵,卻沒有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