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时赵国除了廉颇还有李牧田单乐毅等名将,为何偏用赵括?

范清k1ng-bAby


李牧还没出名,不是在代北驻防就是还没冒出来;乐毅田单老得不成样子了,感觉田单这货的军事思想不是很先进(看他与赵奢的辩论);不就剩下赵括了。

哦,还有个乐乘,但他一直就被廉颇压过一头。


李一桐老公永结桐心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这一年赵国有四大名将,分别是连下七十城的乐毅,连收七十城的田单,还有位列战国四大名将的廉颇和李牧,即使赵孝成王不满意廉颇的固守,那么他为什么不用乐毅、田单、李牧,而偏偏用马服子赵括呢?

我们先来看乐毅和李牧;

乐毅是中山国人,中山国被赵武灵王所灭后,他也就成了赵国人。他哪年生人那年死我们无从知晓,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知道的,他在赵国曾被人推举做官,赵武灵王死后他离开了赵国到了魏国。

赵武灵王死是在公元前295年,这一年之前乐毅已经做过官了,古人二十行冠礼以示成年,所以这一年乐毅已经超过20岁了。

所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的时候,乐毅已经超过55岁了,那时候超过40就是老人了,所以让一位年近花甲甚至已经花甲了的老人指挥这一场战斗,是不合适的!

至于李牧死于公元前229年,长平之战后的31年,而他死的时候,史书上对他未曾有过老将军的记载,那么他应该不超过40岁,而31年前的他,应该不超过九岁。

当然如果你认为这个理由太过牵强的话,但是李牧毕竟死于鼎盛时期,所以我们即使认为她死时已经50岁了,31年前他也只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依旧不适合指挥这样的一场大战。

至于不用田单, 一是因为他不如廉颇,李牧,田单虽然成功的收服了70城,但是他打败的是名将乐毅已经离开,具有很大比例打秋风、墙头草的六国联军,他打仗更多靠的是奇谋,至于打硬仗,赵孝成王看的清楚,田单不如廉颇;

二是田单是齐国人,把举国之兵交给一个外来的名将,把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一场举世大战交给一个外来的名将,赵孝成王同样看的清楚,这不合适;

至于为什么用赵括,一是赵括早已经名声在外,这家伙自小就很牛,众所周知;

二是因为赵孝成王当时自己也很年轻,他认为自己少有所成,他相信上党是慕名而来,他是众望所归,所以他也相信同样的赵括可以一战;

三是廉颇惜名,所以只守不攻,而赵括是自己人,他会替自己疯狂的进攻,事实证明,赵孝成王这一点看对了,长平一战赵括的疯狂的进攻令大秦伤亡过半国内空;

当然如果我们相信史记的话,第四就是秦国的反间计,令赵孝成王盲目的任用赵括的。







Callme不韦


长平之战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上最惨的一幕,在这场战争中,秦国与赵国两败俱伤,秦军死伤过半,而赵军因主帅赵括战死而投降秦军,结果被白起统统坑杀,据说人数有四十万之多。

这场战争让历史记住两个人,造成两个人千秋万代的污点——一个是白起,因坑杀40万赵军而被称为“杀人狂魔”,一个是赵括,被称为“纸上谈兵”。

说起赵括,不得不说他的父亲赵奢,那可是一代名将,立下赫赫战功。“虎父无犬子”,这也是赵孝成王选择赵括的重要原因。

赵括小的时候就喜欢谈论兵法,讲起排兵布阵头头是道,他曾与赵奢辩论,战阵布设之道,而赵奢也被他的口才打败。虽然如此,但赵奢对这个儿子忧心忡忡,认为他不是名将的材料——

赵奢对妻子说:“战争,是关乎士兵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说得如此轻松,将来赵国如果不用他便罢,如果任用他为将,让赵军一败涂地的,除了赵括,并不做第二个人选。”(“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将领要爱兵如子,因为这些士兵都是替他卖命,替他送死的,赵奢为将领的时候,亲手捧着饭碗伺候士兵吃饭,得到君王赏赐的财物都给了士兵,而且忙得连家都没法回,在兵营里和士兵同吃同住,这样带出来的兵,一定会为他尽全力,即使战死也心怀感激。

赵括则不同,他没有责任心,也没有父亲那样的爱心,他吝啬贪婪,不仅将君王赏赐的金帛都拿回家藏着,还到处买地。私心太重的人,势必急功近利。

后来赵孝成王一定要任用赵括为将,换下作战经验丰富的廉颇,此时他的父亲已经死了,母亲竭力阻拦,赵孝成王不听,其母说:“我现在只有一个要求,日后他一旦不称职,我能不受株连吗?”赵孝成王答应了。后来赵括战死,其母逃过一死。

赵孝成王为何要临时换将,他不知道比起初出茅庐的少年赵括,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对战争局势更为了解,对敌人的计谋更为洞悉吗?

其实,要从当时赵国的国力说起。

在长平之战开始之前,廉颇与王龁已经耗了三年了,城中的粮食都快吃光了,别说士兵没的吃,再耗下去赵王的口粮也不够了。而秦国的国力要胜于赵国,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库粮食充裕,但秦国是侵略战国,长途跋涉,粮食要从陕西运到河北,也是越来越吃力。

有人说,即使不临阵换帅,最先崩溃的也是赵军,因为赵国农业经济落后,没出现像商鞅这样的人进行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十分急躁,也很怨恨廉颇,在谋臣的唆使下,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贪生怕死,对廉颇的防御战术认为是廉颇怯战。

对廉颇而言,这是他的一个策略,坚守不出,目的是挫伤秦军锐气,找个机会进行歼灭。而且廉颇做过进攻,但失败了,他一看敌强我弱再打下去对赵军不利,就错开秦军控制的小道(刚好是赵括在这条小道上被秦军包抄的),依托有利地形建造防御工程,坚壁清野,让敌军无懈可击。

与此同时,秦国发现廉颇的战术毫无破绽,他防御的城池无懈可击,就心生一计,让奸细范雎带着千金到秦国去收买人心,顺便造谣,说——“秦国不怕廉颇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秦军就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让赵括做统帅,秦军必然全军覆没。”

在平原君赵胜的唆使下,赵孝成王决定换赵括代替廉颇,赵括也信心满满,他说——“如果秦国派白起来,我得慎重,现在是王龁统帅,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括这番话也并不自大,可惜秦昭王就是想用白起换下王龁,来跟赵括对决,他让秦国上下严守秘密,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

当年轻的赵括带着零作战经验和一颗年少轻狂的心,率领二十万赵军到长平战场时,他没想到,一只老狐狸正等他自投罗网。

白起一开始就用计,不恋战,假装一触即溃率兵逃跑,赵括以为王龁这个不中用的贪生怕死,就乘胜追击,一直追击到秦军大营。

白起命令一支精锐部队从背后袭击赵军,趁赵军大乱,让一支五千人的骑兵插入赵军和营垒之间,将赵军一分为二,彼此孤立,然后派人截断赵军的粮草和后勤援助道路。

赵括被迫就地建立防御,等待救援,整整四十六天,士兵差点饿死,吃树皮啃草根,粮食早已吃光了,此时救援还未赶到。

赵括险中求胜,率领士兵突然冲杀出来,想要冲出包围圈。当时赵军一波一波向前冲锋,其威力让秦军也为之胆颤,可惜赵括不慎被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只能投降秦军。但谁也没想到,白起将四十万投降的赵军集体坑杀,此举震惊各诸侯国,白起也得到“人屠”的骂名。

历史将错误都归咎于赵括,说他只知道死读兵书而不懂变通,但其实言过其实,并不公允。

当赵括率兵到长平战场时,五十万赵军齐声欢呼,这说明他们都知道这个少年是个有能力的人,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白起·王翦列传》里,白起曾对秦昭王说:“秦军经过长平之战,死伤过半……”如果白起没有能力,又如何能在断粮的情况下,以疲惫的军队,灭掉秦军一半的兵力呢?值得一提的是,秦军五十万大军死伤过半,而赵军在战争后还剩下四十万人,死了十万,战斗力孰强孰弱呢?

赵王和赵括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是60岁的白起,而非王龁,赵括初出茅庐,败给白起并不丢人,也不能说他能力低下。

赵括不是低能,只是差了时运。

那么赵孝成王为何不用经验丰富的李牧对付赵军,这样不是更稳操胜券吗?

因为李牧早被安排在代郡防御匈奴,这个地方战略位置重要,一旦有失,赵国危矣,所以赵王不敢动李牧。

而田单乐毅,两个都是客将,是逃跑到赵国求收留的,乐毅曾经为燕国立下大功,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让齐国亡国。他们刚到赵国,其心未归附,赵孝成王怎能放心将赵国压箱底的兵力交给两个来历不明的人?

无论如何长平之战是历史的悲剧,其胜负荣辱,是非功过,只能留待后人评说了。而那长埋在异国的年轻的四十万赵军的魂魄,却时时刻刻在想念自己的祖国,他们又何其无辜?或许实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角。

青山有幸埋忠骨。


静说历史


长平大战初期,赵国任用廉颇为将抵挡秦军,由于长平地区的地形复杂,廉颇利用地形组织了严密的防线,只守不攻,秦军曾攻破第一道防线,廉颇继续退守,以后便是漫长的对峙。

长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秦赵粮草供应都很困难,秦国相对更困难,为保证前线补给,秦昭王亲自赶赴前线督运粮草,而赵国国力不如秦国,粮草供应同样是问题,赵王决定要速战速决,所以有了临阵换将的念头。

赵国当然能拿的出手的将领真不多,赵括的老爹赵奢已经驾鹤西去,廉颇年纪也不小了,平原君虽然有威望,作战指挥不行,乐毅和田单这家老对手,同样的功高震主被排挤,年纪也都不小了,被迫跑到赵国,基本处于养老状态,而且长平大战那会,田单估计还在齐国做丞相吧,他和新王的蜜月期还没结束。

至于李牧,那会还是个帅小伙,估计还是小兵,他的传奇人生才刚刚开始。李牧两次大败匈奴声名鹊起的时候,白起的坟头草估计都一丈高了吧。

赵括就不一样了,老爹牛逼,打败过秦军,军队里好多将领都是他爹的部下,赵括又从小聪明,熟读兵法,与其父辩论,说的他哑口无言。然赵奢对他评价很低,轻言兵事,没有经验,带兵必败,事实证明,知子莫如父。

赵王临阵换将用赵括,客观上讲,赵国国力不行,赵王没信心耗下去能赢,主观上,又想主动进攻破局,我大胆猜测一下,赵国庙堂召开开战前会议,赵括舌战群臣,力主进攻,谈兵事论谋略说的赵王心花怒放,然后赵王大笔一挥,好,就你了。

长平大战,秦赵各40万精兵,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倍责击之,赵括熟读兵书,估计心里想,敌我双方都是40万,就算有陷阱,我也能冲出去,没十倍的兵力,怎么包围我。

可惜,赵括的对手是白起,而且白起是秘密挂帅,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家都知道了。

说起廉颇,老爷子也是个悲剧人物,后燕赵打战,赵王又临阵换将,以乐乘替廉颇,廉颇气的带兵攻打乐乘,乐乘不敢应战,后廉颇逃到楚国去了,后来就有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也不知道是廉颇人员不好,赵王老和他过不去。


嘿瞪嘿眼


个人觉得赵王之所以临时换将,用年轻的赵括将老将廉颇换下,我们看到的表层原因是秦国使了反间计说:廉颇要投降秦国了,而秦国最怕的是赵括,赵括才是赵国人民的大救星。于是赵王一听,就按秦人的想法,把廉颇换了下来。这简直比儿子还听话,这也就太低估赵王智商了。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赵国的国力已经不支持廉颇再这样打持久战消耗战了,赵国已几近崩溃边缘,所以必须要主动出击速战速决,这也是为什么赵王对廉颇不满,多次责令他主动出击的原因。但是廉颇老成持重,知道主动出击就是死路一条,所以才一直深沟高垒,避而不战。在赵王面对廉颇对自己命令的置之不理和国力不济的情况下,换将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了。

可是换谁呢?就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赵国是全世界名将最多的国家,比秦国还多。有廉颇,乐毅,田单,李牧,但李牧那时还小,他是在十多年后才逐渐从赵国北部边界崛起的,所以他不可能上,乐毅,田单虽然也是名将,但是他们是从敌人军营从过来的,而且此时的乐毅已经年老了,田单刚来没多久,把几十万军队交给他们是各种不放心。即便是赵王放心让他们领兵,但就他们的风格很可能会采取跟廉颇一样策略,这样一来换了等于没换。

最后之所以选中赵括,首先是因为他是名将赵奢之子,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赵奢是名将,那儿子赵括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赵括作战计划,完全迎合了赵王的心里。赵王的心里就是主动出击,速战速决,而年轻气盛的赵括,对于廉颇的那种坚壁不战的老年人打法,也是不屑一顾。他也觉得主动出击速战速决,潇潇洒洒轰轰烈烈才符合年轻人的作战风格。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于是赵括上了,廉颇下了。至于说什么秦人使诈挑拨,这是表面的原因,只是更加坚定的赵王换人的决心。



我的兄弟叫酱爆




在长平之战前期,因秦军力量更为强大,赵国统帅廉颇决定避免过早地与秦军直接交手,而是根据地形构筑坚固堡垒,以逸待劳,形成僵持状态,再寻找有利时机出战。应该说这一战略是切实合理的,毕竟秦国的后勤保障线更长。无奈之下,秦军同赵军不得不僵持一年多。

对于赵国孝成王来说,40万精壮力量不事劳作,白白地耗费国力一年多,很想尽快结束战争,最终选择赵括替代廉颇统帅长平方面军队。那么,当时赵国名将如云,如李牧乐毅田单等俱在,都是成名已久的战将,为何不选他们,反而选择没有什么亮眼战绩的赵括?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秦国散布传言说秦独畏赵括出战。赵括出身军事世家,熟读兵书。其父赵奢是赵国名将,赵括对其父留下的兵书讨论得头头是道,名气很大,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其言过其实,对兵书掌握得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可是孝成王认为赵括年轻有冲击力,把传言当真。

二是李牧镇守代郡防御匈奴,不可轻动。李牧在代郡防御有方,是赵国北部边疆的重要闸门,一旦调李牧南下代替廉颇,赵国担心代郡有失,毕竟李牧旗下的军队是李牧一手带出来的,不到万不得已,李牧不可轻动。再加上李牧旗下主要是骑兵,而长平前线大都是山地,不太适合李牧作战。

三是乐毅田单毕竟是客将,赵国不放心把关系国运之战交与他们。乐毅虽然算是赵国人,但先是出仕在魏国,后受燕昭王重用,立下率五国联军连下齐国七十多城的赫赫战功,几乎灭亡齐国,后与继位的燕王不合,逃亡至赵国,封望津君。田单也是乐毅的老对手,在齐国仅剩两城的情况下,利用燕国换将的时机,用“火牛阵”大破燕国,立下复国大功,后因在齐国不得意,流亡至赵国。虽然乐毅田单都是名将,但毕竟是客居赵国的外国将领,赵孝成王不太放心把关系到国运的40万大军指挥权交与他们。


沧海拾遗录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原因是赵国政治腐败,赵王年轻优柔寡断,不重用廉颇李牧,平原君赵胜,贪图利义,结果损兵折将,赵国最终灭亡。赵国廉颇被换掉,不用赵括,也可以用李牧乐毅田单啊!但是最后赵国用的是,从来没单独带兵打过仗的赵括,最终使赵国四十万赵军先后被杀掉。表面上看长平之战,赵国是因为比秦国实力弱,才打输的。实际上是赵国政治腐败,新的赵孝成王,己经不像他父亲一样重用廉颇,蔺相如了等贤臣了。他急于用赵括换掉廉颇,因为赵括是赵姓赵国本家人,廉颇是外人。长平之战,大将李牧为什么不能上长平之战当主帅,因为从赵惠文王,赵孝成王,到赵王迁,几个赵王都不喜欢李牧,李牧经常不听赵王的话,赵王让他出战攻打匈奴,他认为实力太弱,就不出战。几任赵王都对他很上火,但又没有适合的大将防守匈奴,只好让他在雁门关外吹西北风,亡国时才想过李牧,可悲。赵国对乐毅只是口头上,给他封了个丞相。只是让他在赵国震住燕国和齐国,跟本没想过用乐毅做大将去长平打仗。乐毅虽然是赵国人,一生成名却是在燕国,回到赵国是燕王不信任他。赵国有廉颇,赵括,自然不会考虑让他去带兵打仗的。大将田单,出奇制胜,使用反间计逼走大将乐毅,用连环计,火牛阵打败燕军。大将田单去做四十多万赵军主将,秦国大将白起也不一定能打过他,更不可能歼灭赵军。可是田单是齐国人,不是赵国人。赵国不想用外国人带兵打仗。想一想,当年兵圣孙武带领吴兵打败楚国,卫国人吴起带领魏军,打败齐国,都是用外国人做统帅的。赵国不信任自己本国能打仗的大将廉颇,不用能攻能守的大将李牧,不想用一代军事天才,乐毅和田单。长平之战,不败才怪呢?想想长平之战,如果不换掉老将廉颇,继续用大将廉颇,结果只能是秦国和赵国打个平手。秦国灭不了赵国,赵国也打不赢秦国。两国同时实力下降,等二三十年以后,两国实力恢复以后,是打一仗。如果长平之战,赵国用大将乐毅或大将田单,白起绝不可能全歼赵军,乐毅和田单的军事才能和大将白起的军事才能差不多。只可惜赵王年轻不会选将,四十五万士兵全被消失了,可惜!。。。


茶山文哥


长平之战,赵国最为重要的一战,甚至说是战国最为重要的一场战役之一,也是秦统一还是赵统一中国的转折之战,那么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双方都已经心知肚明,也为此拼劲了全力,赵国为何放着国内的李牧,田单,乐毅这些名将不用,却启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赵括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以下几点:

赵括剧照

其一就是忠诚度,我们知道轮名声,轮实战经验,田单,乐毅这两位名将在战国的地位是肯定要高于赵括,但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然君主不会完全放心,而且又是一场这样的国运之战,最为重要的是这两位虽然有本事,但却是客卿,不是赵国人,忠诚度大打折扣,即便再厉害,但是很少会有君主有这么大的魄力敢去重用他们(当然放在秦朝或许还有可能),而赵括呢,赵氏宗亲,名将之后,忠诚自然没问题,还听君主的话,又名声在外,加上虎父无犬子,自然放心。

其二,对于为何不用李牧,而用赵括,这是因为当时的李牧名声不显,比起盛名在外的赵括大大不如,自然也就不会想到后来的李牧原来会这么厉害,所以在当时的那么条件下,可能压根就没把李牧这个人当做选择对象之一来考虑的。

其三,赵括的选用也并不是赵王一时的头脑一热决定的,也是经过朝臣的讨论推举,以及咨询乐毅等名将后的一种决定,毕竟如果大臣们都反对的话,后世也不会仅有说蔺相如与赵母反对的声音了,可以推测到,在当时这可能是一种大众的选择,这可能也是赵括的一种名声和能力的体现吧。

当然,毕竟是成王败寇,赢了自然就是万世之名将,输了自然人人唾弃,还是再无翻身之日的那种,就如同李牧,若是当初那场预谋一战灭十万匈奴之战失利的话,那谁还会再去公正的去评说这样一个人呢。


历史微探索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260年,然而这个时期,题主所谓的除了廉颇以外,李牧田单乐毅三人是否活跃在这个时代呢?

先说李牧,《史记》中并没有记载李牧这个人的家世,以及出生时间,开篇就说李牧昌南驻扎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直到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投奔魏国,于是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这个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45年,距离长平之战过去了15年。

在这15年的时间里,是赵孝成王主政时期,长平之战发生于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59年,也就是长平战败后的一年,赵国割让六城求和,秦昭襄王同意了,然而正当赵孝成王准备割城的时候,大臣虞卿却剧烈反对,认为割六城只会让秦更强,不如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

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还联合东方诸国合纵抗秦,于是在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国度邯郸,王陵打到了第二年,仍未能取胜,秦国再增兵十万,秦五校阵亡,秦昭襄王想以白起替王陵,却被白起以病推辞。后改王龁接替王陵,然秦军死伤过半,依不能取胜。

秦军虽不能取胜,但邯郸被包围日久,城内粮食快要耗尽,于是被迫向魏、楚求救,派去求救的,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接下来就是毛遂自荐说服楚考烈王出兵 10万相救,魏信陵君窃符夺兵权出8万救赵。

两国援军于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先后抵达邯郸城郊,赵国守军配合援军,在三国军队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秦将郑安平所部两万人被联军包围,最终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接。

这一战是赵国在长平之败后生死存亡之战,赢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也使得赵国得以苟延残喘,而并没有直接灭亡,此后接近9年时间里,赵国实力得到进一步恢复,主要是去欺负了燕国,而秦国在这10年里再未伐赵。可见,邯郸之战,确实把秦国打疼了。

笔者为什么提及这一战,因为在这生死存亡的一战中,并未见李牧的踪影,如果李牧这个时期成名,焉会不参加邯郸包围战?从后面的记载分析,李牧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断然不会坐看国家灭亡。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李牧在这一时间段内,尚未崭露头角,甚至都还没有在北方镇边郡,还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而后来他与匈奴发生的那一惊天动地的一战,估计是赵国实力恢复后的一段时间里了。

是故,李牧是不可能有任何机会参与更远的长平之战中的,赵孝成王知不知道这号人物都还两说呢。

再说田单,田单的生卒年依然不可考,但他即墨之战以火牛阵破燕军,收复70余城发生在公元前279年,田单也是在这一年,被齐襄王封为安平君的。但田单因为受到齐襄王的猜忌,于是不得不跑到了赵国,此时赵国的国君是赵惠文王。虽然田单在赵国为相,但因为心念齐国,没多久就回齐国了,据闻,齐襄王在君王后的劝导下,良心发现,派人去吧田单接回国的。但无论真假,田单的晚年绝对是在齐国度过的,因为他死后是葬在封地安平。

所以,田单仕赵的时间段是赵惠文王时期,距离长平之战至少还有4年的时间,而其仕赵的时间段很短,很快就回齐国了。作为已经在赵国辞职归国的齐国人,他又有什么道理听赵王的吩咐?

最后说乐毅,乐毅的成名时间比田单要早,毕竟燕国伐齐功败垂成就是因为一个田单,而燕国功败垂成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燕惠王以骑劫替代乐毅为将,所以乐毅心里很不爽,就投奔了赵国。

燕惠王怕赵国用乐毅伐燕,于是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乐毅愤慨地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报燕惠王书》(关于此文是不是乐毅写得学术界存在极大争议),燕惠王于是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也往来赵、燕之间,与燕国重修旧好,最后死于赵国。

由此可知,乐毅仕赵的时间,也是在公元前279年之后,而田单在赵拜相,是平原君失策而被赵惠文王乘机夺取相印的缘故,而此处并不见乐毅。田单那么爱国,如果乐毅此时间段还活着,没道理不撕逼,撕逼不见记载,这也说不过去。

是故,笔者有理由相信,乐毅在田单奔赵之前已经死了,既然乐毅死了,又怎么会出现在长平之战时期的赵国政坛呢?

综上所述,赵国在长平之战时,李牧还未成名,田单已回齐国,乐毅早已生死,至于其他将领,除了廉颇以外,基本都没有多大本事。而且,赵括这个人,并非是个蠢材。他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最失败的并不是战略,反而他的战略相当高明,他最失败的是,不能服众,领导能力太差(或许是因为初出茅庐的原因),当他以奇兵出河谷袭击秦国粮道时,驻上党的赵军主力居然没有听令配合主帅出兵,最终导致赵括几万人坚守了40多天后,全军覆没,赵括也身中数箭而亡。

至于上党主力赵军40万人,那些因为没有执行命令的赵军将领害怕事后追责,直接投降了秦军。所以长平之战,实际上只是赵括用了几万人在秦军后方独自奋战而已,要不然怎么可能坑杀赵卒40万之众?


江畔初见月


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唯一的超级强国秦国和当时的军事大国赵国的一场惨烈大战。这场战斗以秦国的惨胜告终。而赵国之所以会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方面,无疑是赵王的临时换将了。

我们都知道,战国四大名将,秦国得其二,赵国得其二,这足以说明赵国的名将并不逊于秦国。那么为何赵王会选择用毫无战斗经验的赵括来替代老将廉颇呢?要知道,当时赵国还有李牧、田单、乐毅等名将,为何偏偏选择赵括呢?

我们来看看当时赵国名将的情况:

一、李牧

如果说,在战国四大名将之中,大家最推崇谁,那么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李牧。的确,在秦国独强的年代,李牧能够凭借着悬殊的实力,数次败秦。光是这份功绩,就足够吹一辈子了。那么为何赵王当时没有选择让李牧接替廉颇呢?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史记·秦本纪》

我们先来看看长平之战发生的事件。根据史记中记载,长平之战的起因大概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60年。

而李牧则是在赵悼襄王元年,即公元前244年才有记载。此前,只是描述了李牧的事迹,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记录。不过依旧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李牧一开始只是在边境防守匈奴的边将,由于经常采取退守的策略,所以连匈奴人都看不起他。于是,赵王一怒之下就把他撤离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时的李牧应当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将领,否则不至于连匈奴人都不怕他。而在这一年以后,因为匈奴的屡次骚扰,赵王才不得不再次让李牧回去防守匈奴。也就是这一次,李牧打出了赫赫威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称:“其後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之后就是廉颇离开赵国前往魏国的事了(公元前244年)。

也就是说,当长平之战发生时,李牧很可能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边境守将,赵王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还不一定,怎么会舍弃名将之子赵括而选择他呢?

二、田单

田单是齐国名将,其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帮助齐国收复故土的“火牛阵”了。而此事发生在乐毅破齐以后,也就是公元前284年之后。也就是说田单是齐闵王时期的人。其后田单便一直在齐国为官,直到赵王用城池换田单入赵。

田单崛起于齐闵王时期,就算真活到了长平之战,只怕也命不久矣,因为此时就连以长寿著称的秦昭襄王也已经六十多岁了。赵王自然也不会再任用他。

退一万步讲,田单除了一个“火牛阵”外,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就算田单真的还能打仗,赵王也未必会用他。因为当初赵王用三个大城池将其换来,他却只为赵国拿下了三座小城池(《战国策·齐策四》)。

三、乐毅

田单富国和乐毅破齐本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事情,田单命不久矣,乐毅也应该差不多,这里就不加叙述。


由此可见,无论是李牧,还是田单,亦或是乐毅,在长平之战之时,要么是名声不显,要么是垂垂老矣,都不是合适的人选。赵王任用他们,还真不如任用赵括,毕竟赵括好歹还有虚名在身,又是名将之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