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啟興詳述蘇氏宗祠裡的“三點蘇”與“四點蘇”的故事

蘇氏宗祠裡的“三點蘇”

蘇啟興詳述蘇氏宗祠裡的“三點蘇”與“四點蘇”的故事

新興江,西江的一條支流,流經雲浮市新興縣、云城區和高要市活道鎮、白諸鎮、新橋鎮、南岸城後注入西江。

白諸鎮金平長村委會平沙村人口三百多人,位於新興江下游,村莊坐北朝南,與對岸水口圩相望,背倚一片田野。水淺之時,沿河沙洲隨處可見。

平沙村前面的河床也有沙洲,周圍地表層屬沙質土,看似平地一片,因此便有了平沙之名。這裡除了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綠樹成蔭,環境優美,還有互相連接的五個山崗(水山崗、蛇咀山、李崗山、禾地崗、廟崗山),五個山崗似五隻秋雁一字形排開,於是便有了“五雁落平沙”之形象比喻。

清代古屋雕樑畫棟

走進平沙村,你會看到許多雕樑畫棟的清代古屋。這些清代古屋雖然經歷歲月滄桑,依然保存了原汁原味。時光,在這裡刻下了斑駁古樸的歲月痕跡。

平沙村現有五排保持較為完好的清代古屋一百多間,每間面積大小一致,高低統一,材料相同,均為青磚作牆,瓦面蓋頂;牆外壁上或有灰塑,或有彩繪,每幅都蘊含著祈求平安、幸福、長壽的寓意;巷道,南北縱向共計十三條,東西橫向的有五條,縱橫皆直,通風透亮,地面以鹹水石鋪砌;第一橫排民居中,依稀可見舊時的店鋪名號,門側牆壁也留下曾經作過營業窗口的痕跡。在染布坊牆外的空地上,堆放著一條條石塊,通往新興江邊,還有一個石砌碼頭……

平沙村文化底蘊厚重。小小平沙村竟然有書室三座,均為清代所建。祖祠前廣場南邊一個斜形坐檯上,嵌著十條旗杆石,其中陰雕有:“道光七年丁亥歲貢元”、“道光壬辰科第十名舉人”、“咸豐元年辛亥恩科解元”字樣的各二條,共六條,其餘四條則空白無字。舊時為了防賊防盜,平沙村東南角、西南角各設有更樓(又稱炮樓)。古屋前寬闊的直道出入口原來設有竹閘門,日間大開,晚夜閉鎖,但是這些設施上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就拆除了。

“三點蘇”與“四點蘇”

平沙村民大多為蘇氏。據民國《高要縣誌》以及1996年的《高要縣誌》所載,平沙村蘇姓屬高要梅坑(現新橋鎮一村)蘇氏。梅坑蘇氏有塘頭系、羅落系、柑園(現金園)系。

上世紀五十年代,政府安排外地至此的梁姓父子插村耕作。從此,平沙村有蘇、梁兩姓人共同生活,和睦相處,同建家園。

平沙村建有蘇氏宗祠和達叟蘇公祠。兩祠門額上的“蘇”字皆為繁寫體,其“魚”結構最下部分卻有“一點”之差別,蘇氏宗祠寫的是“三點”,而達叟蘇公祠寫的是“四點”。對這兩個不同寫法的“蘇”字,當地人分別稱之為“三點蘇”、“四點蘇”。

翻閱字典,只有“四點蘇”字而無“三點蘇”字。緣何有“三點蘇”呢?這裡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舉人蘇浚為平沙人。據說,蘇浚考舉試,試畢,主考官閱卷,發覺其文章甚佳,文字清秀,惟署名時寫的蘇字是三點底。主考官想:不錄取他,太可惜;要是錄取他,連姓氏都寫錯,難以令人信服。遂召之到學宮問話:“你文章、書法俱佳,應是亞魁之才。可你寫錯了自己的姓,蘇字只得三點,有何解釋?”蘇浚下跪啟稟宗師:“晚生自童蒙入學起,亦寫三點,因見家祖祠門額上的蘇字亦是三點的。晚生曾請教過前輩祖公,祖公解釋說,蘇氏人自遷居平沙村未曾有過功名,重修祖祠,便將門額上蘇字改為三點,皆因蘇字乃草花頭與魚、禾相合而成。四點屬火,花草遇火燒焦,魚蝦遇火煮熟,禾苗遇火枯乾;若三點則屬水,花草有水滋長,魚蝦有水生活,禾苗有水茂盛,是故以三點蘇字矣。”宗師見蘇浚說得頗有道理,即點其中第十名舉人,是為亞魁。

蘇氏宗祠,建在村宅之東,背有近山面有近水。一條兩旁綠樹成蔭的村道從東而至。祠前一塊寬闊的平地,是聚眾慶喜的廣場。逢年過節的日子,祠門前步廊懸掛著兩個大紅燈籠,增添喜色。它們是喜事的徵兆,示意光明遠照,祝福個個家庭幸福,人人身體健康。

該祠始建於清代同治八年,寬二十二米,深三十米,合六百六十平方米。磚木結構,人字封火牆,為三進三開間院落式的建築。前進博古脊,後進龍船脊,均為陶瓷製作,色彩豔麗,閃耀奪目,顯得一派雄偉壯觀、莊嚴肅穆的氣氛。當年能工巧匠的技藝由此可見。

“三點蘇”是蘇氏宗祠的一大特色,讓人們領略到深厚多彩的漢字文化豐富內涵。


蘇啟興詳述蘇氏宗祠裡的“三點蘇”與“四點蘇”的故事

蘇氏宗祠門匾上的“三點蘇”

蘇啟興詳述蘇氏宗祠裡的“三點蘇”與“四點蘇”的故事

高要新橋鎮北寨村蘇氏宗祠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