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启兴详述苏氏宗祠里的“三点蘇”与“四点蘇”的故事

苏氏宗祠里的“三点苏”

苏启兴详述苏氏宗祠里的“三点蘇”与“四点蘇”的故事

新兴江,西江的一条支流,流经云浮市新兴县、云城区和高要市活道镇、白诸镇、新桥镇、南岸城后注入西江。

白诸镇金平长村委会平沙村人口三百多人,位于新兴江下游,村庄坐北朝南,与对岸水口圩相望,背倚一片田野。水浅之时,沿河沙洲随处可见。

平沙村前面的河床也有沙洲,周围地表层属沙质土,看似平地一片,因此便有了平沙之名。这里除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还有互相连接的五个山岗(水山岗、蛇咀山、李岗山、禾地岗、庙岗山),五个山岗似五只秋雁一字形排开,于是便有了“五雁落平沙”之形象比喻。

清代古屋雕梁画栋

走进平沙村,你会看到许多雕梁画栋的清代古屋。这些清代古屋虽然经历岁月沧桑,依然保存了原汁原味。时光,在这里刻下了斑驳古朴的岁月痕迹。

平沙村现有五排保持较为完好的清代古屋一百多间,每间面积大小一致,高低统一,材料相同,均为青砖作墙,瓦面盖顶;墙外壁上或有灰塑,或有彩绘,每幅都蕴含着祈求平安、幸福、长寿的寓意;巷道,南北纵向共计十三条,东西横向的有五条,纵横皆直,通风透亮,地面以咸水石铺砌;第一横排民居中,依稀可见旧时的店铺名号,门侧墙壁也留下曾经作过营业窗口的痕迹。在染布坊墙外的空地上,堆放着一条条石块,通往新兴江边,还有一个石砌码头……

平沙村文化底蕴厚重。小小平沙村竟然有书室三座,均为清代所建。祖祠前广场南边一个斜形坐台上,嵌着十条旗杆石,其中阴雕有:“道光七年丁亥岁贡元”、“道光壬辰科第十名举人”、“咸丰元年辛亥恩科解元”字样的各二条,共六条,其余四条则空白无字。旧时为了防贼防盗,平沙村东南角、西南角各设有更楼(又称炮楼)。古屋前宽阔的直道出入口原来设有竹闸门,日间大开,晚夜闭锁,但是这些设施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就拆除了。

“三点苏”与“四点苏”

平沙村民大多为苏氏。据民国《高要县志》以及1996年的《高要县志》所载,平沙村苏姓属高要梅坑(现新桥镇一村)苏氏。梅坑苏氏有塘头系、罗落系、柑园(现金园)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安排外地至此的梁姓父子插村耕作。从此,平沙村有苏、梁两姓人共同生活,和睦相处,同建家园。

平沙村建有苏氏宗祠和达叟苏公祠。两祠门额上的“苏”字皆为繁写体,其“鱼”结构最下部分却有“一点”之差别,苏氏宗祠写的是“三点”,而达叟苏公祠写的是“四点”。对这两个不同写法的“苏”字,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三点苏”、“四点苏”。

翻阅字典,只有“四点苏”字而无“三点苏”字。缘何有“三点苏”呢?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举人苏浚为平沙人。据说,苏浚考举试,试毕,主考官阅卷,发觉其文章甚佳,文字清秀,惟署名时写的苏字是三点底。主考官想:不录取他,太可惜;要是录取他,连姓氏都写错,难以令人信服。遂召之到学宫问话:“你文章、书法俱佳,应是亚魁之才。可你写错了自己的姓,苏字只得三点,有何解释?”苏浚下跪启禀宗师:“晚生自童蒙入学起,亦写三点,因见家祖祠门额上的苏字亦是三点的。晚生曾请教过前辈祖公,祖公解释说,苏氏人自迁居平沙村未曾有过功名,重修祖祠,便将门额上苏字改为三点,皆因苏字乃草花头与鱼、禾相合而成。四点属火,花草遇火烧焦,鱼虾遇火煮熟,禾苗遇火枯干;若三点则属水,花草有水滋长,鱼虾有水生活,禾苗有水茂盛,是故以三点苏字矣。”宗师见苏浚说得颇有道理,即点其中第十名举人,是为亚魁。

苏氏宗祠,建在村宅之东,背有近山面有近水。一条两旁绿树成荫的村道从东而至。祠前一块宽阔的平地,是聚众庆喜的广场。逢年过节的日子,祠门前步廊悬挂着两个大红灯笼,增添喜色。它们是喜事的征兆,示意光明远照,祝福个个家庭幸福,人人身体健康。

该祠始建于清代同治八年,宽二十二米,深三十米,合六百六十平方米。砖木结构,人字封火墙,为三进三开间院落式的建筑。前进博古脊,后进龙船脊,均为陶瓷制作,色彩艳丽,闪耀夺目,显得一派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气氛。当年能工巧匠的技艺由此可见。

“三点苏”是苏氏宗祠的一大特色,让人们领略到深厚多彩的汉字文化丰富内涵。


苏启兴详述苏氏宗祠里的“三点蘇”与“四点蘇”的故事

苏氏宗祠门匾上的“三点苏”

苏启兴详述苏氏宗祠里的“三点蘇”与“四点蘇”的故事

高要新桥镇北寨村苏氏宗祠

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