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蜀作戰,大將張郃究竟死在誰的手上?

一葉碧雲


張郃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追擊諸葛亮撤退的軍隊,在木門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右膝中箭身亡。在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從歷史記載來看,張郃只是作戰陣亡而已。作戰總會死人,張郃的死亡無可厚非。但是,從史書的另一方面的記載,張郃的死卻透出一絲詭異。那就是,張郃的死並沒有那麼簡單,他本是不該死的。史書記載: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張郃並不想追擊諸葛亮,是司馬懿硬逼著他去追擊的。張郃不得已,才去追擊。結果張郃中了蜀軍的埋伏,被亂箭射中而死。在這裡,司馬懿為什麼要逼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呢?而張郃是為什麼中伏的呢?

我們可以從諸葛亮的用兵看到,諸葛亮用兵十分謹慎。他在幾次北伐中,沒有吃過大虧。尤其是在撤退的時候,他發揮了蜀軍的專長,步步為營,沒有給敵人留下可乘之機。除了這次伏擊追兵殺了張郃,在第二次北伐撤退的時候,他還設伏殺了追擊他的曹魏大將王雙。

張郃久經戰陣,對諸葛亮的這些手段知道得十分明瞭。在打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在街亭大勝後,也沒有乘勝追擊諸葛亮。再加上有王雙的教訓,從他的本意來說,他根本就不會選擇追擊諸葛亮。

而且,諸葛亮的撤退是在曹魏軍隊的監視下進行的。張郃用兵謹慎,又知道諸葛亮必有埋伏,又怎麼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而且,這一次諸葛亮的軍隊更像預先早有準備的斬首行動,直接擊殺張郃。張郃作為主將,不會突出在前,怎麼可能會被蜀軍盯住。這又是一個疑團。

我們可以看歷史記載,那就是,諸葛亮的軍隊“乘高布伏”。要想佈設一個埋伏圈,而且是在曹魏軍隊監視的眼皮底下,並且目標指向主將張郃,既需要時間,又需要佈置,還需要對敵人的將來的行動有準確的判斷。這個難度可以說大到了不可能的地步。除非有人和諸葛亮配合才有可能。

那這個人是誰?就只有司馬懿了。我們從歷史上,可以看到司馬懿和張郃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他與張郃的關係和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一樣。司馬懿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接管關隴軍團,在這個軍團裡,他掌權最大的阻力就是張郃。

張郃是曹魏家的老將,在關隴軍隊時間長,威信高,最重要的是對曹家忠心耿耿。對於司馬懿企圖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有所察覺。他對司馬懿的行動做了抵制。通過實際的較量,司馬懿看清了,只要張郃在,他是無法掌控關隴軍團為己所用的。

因此,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司馬懿才會逼張郃出戰。至於說諸葛亮是否得到司馬懿的示意那就不知道了。不過,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眼中,張郃都是必須要死的。所以,張郃如他們所願而死了。

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中,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他撤退軍隊,把魏延丟給了司馬懿。可惜魏延不是張郃,他機斷而退,沒有被司馬懿幹掉,落得個張郃的下場。

張郃的死訊傳來,曹睿也不由得又驚又悲,可是,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從此,關隴軍隊落入了司馬懿的手中。在他的刻意經營下,這支軍隊後來成為司馬氏的支柱。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三國演義》中,魏國大將張郃,究竟怎麼死的?



這個問題要從曹魏後期,張郃所處的地位說起。曹操時期,猛將很多,張郃只是其中一位很平常的將軍,不說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就是外姓將軍中,比張郃牛的,張遼、徐晃、于禁、樂進;武力上,許褚、典韋更出類拔萃。可以說,那時張郃不顯山,也不露水。隨著曹仁、曹洪、夏侯兄弟去世,張遼、徐晃、于禁等,死的死,叛的叛,能挑大樑的魏國武將,開始捉襟見肘。特別是,軍權日益集中,讓當時的魏明帝曹睿,寢食不安,日夜擔心,這時候,異軍突起的張郃,就凸顯出來,雖然張郃不姓曹,也非夏侯,心機也難抗衡司馬懿,但牽制、平衡、扼制某些膨脹野心,綽綽有餘。



在這種情況下,張郃的職位不斷高升,到曹睿時,左將軍都沒攔住,成了車騎將軍,張郃成為三國時期,非嫡系將軍中,僅次於馬超驃騎將軍的軍職。就當時看,曹魏軍隊中,張郃僅次於撫軍大將軍司馬懿,曹睿讓張郃制衡司馬懿的企圖,十分明顯。



張郃之死,歷史記載中,是有矛盾的。一說死於戰場。比如,《三國志·張郃傳》:【 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這裡的說法,與《三國演義》中描述,基本是一致的。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曹睿昭張郃督率諸將,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退軍時,張郃追擊至木門道,中了埋伏,被亂箭射中右膝,最後陣亡。按說,射中膝蓋不至於致死,估計是箭傷導致併發症,連鎖反應,最終造成張郃去世。這一年是曹魏太和五年(231)曹睿約二十八歲,還很年輕,但曹睿總共只活三十六歲,聽到報告後,對著司徒陳群無奈哀嘆 : “蜀未平而張郃喪,如奈之何”?曹睿可能有某種預感,原打算落空,對其打擊非常大,八年後,曹睿無奈離去時,給八歲的兒子曹芳,留下大禍患--司馬懿,也只能遺憾無限,無法挽回了。



另一個說法,張郃身亡死於陰謀。看《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



這是魏國郎中魚豢個人撰寫的,一部反映魏國曆史的著作。魚豢這個人,據說比較直率,記錄的事件,善於揭示真相,有一定可信度。具體生卒年不詳,可能活到晉建立以後十多年。這裡說的很清楚,司馬懿派張郃追擊諸葛亮,張郃明確反對說,按兵法,包圍城垣時,必須留缺口,撤退的敵軍不能追,以避免敵軍作困獸之鬥,拼命反抗。何況諸葛亮本身,就十分謹慎精明,但可能囿於軍令如山,冒險出擊,結果被逼上梁山。



其實,一般稍微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會有幾種說法,有人喜歡相信所謂正史,有人專門在野史雜記中翻找,這都是各人喜好,至於真假,只能自己辨識、分析、理解。


流譽後


張郃是曹魏名將,與張遼、徐晃、于禁、樂進並稱為“五子良將”。他善於戰術奇謀,常以巧變著稱,善於排兵佈陣、觀察地形,料敵如神。蜀漢集團的諸葛亮、劉備等皆對其有所忌憚。

張郃自官渡投靠曹操,風風雨雨為曹家服務了三十年,期間南征北戰,取得了無數的軍功章。

比如渭南之戰,張郃與夏侯淵多次擊敗馬超的西涼精騎,是曹操收復關中地區的主要功臣;比如漢中之戰,張郃多次阻擊劉備軍成功,被劉備恨的咬牙切齒;比如蜀漢北伐戰役,張郃是諸葛亮最大的絆腳石。他創下的一系列輝煌成績,曹營將士無人能比。

公元228年,張郃官至徵西車騎將軍,領爵壯侯,增邑一千戶,共計四千三百戶。是曹營中享食邑最高的將領。即便他的上司曹真、夏侯淵等人,都遠及不上他。甚至同時期的夏侯淵、夏侯惇、曹真、曹休、張遼等人,都相差好幾千戶。這些封邑,都是他一點一點戰功積累起來的。

張郃在關中、漢中等地,征戰長達數十年,他在關中軍的威望無人能及,即便他的老上司曹真,也遠不及他統領關中軍的時間長遠,更別說司馬懿了。或許也正是這個原因,張郃對司馬懿接替關中軍造成了一定的威脅,所以司馬懿才處處的為難他。

公元231年,諸葛亮復出祁山,司馬懿留守費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上邽,親自統領大軍支援祁山。張郃請求分兵往雍縣、郿縣,司馬懿並不採納,堅持以全軍救援祁山。但是,司馬懿把所有部隊都開到祁山之後,又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導致諸葛亮留小部分兵力駐守祁山,暗中進攻上邽郭淮,收割了魏軍的糧草。

司馬懿支援到上邽,仍然不敢與諸葛亮交戰,只是依險要防守。結果諸葛亮收割了糧草,大搖大擺的就走了。司馬懿卻又不甘心,於是沿途追擊到滷城。追上了又不敢打。

張郃於是又進言:

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司馬懿仍然不採納。只是追諸葛亮,追上了又不敢戰。賈詡、魏平等數次請戰,皆被司馬懿拒絕。反而被魏延、高翔、吳班等打得大敗而逃。

後來諸葛亮糧盡退軍之際。張郃認為不能追擊,這次他索性搬出了《孫子兵法》勸說司馬懿,但仍然被司馬懿拒絕,堅持要張郃領兵追趕諸葛亮。原文如下:

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張郃之死,是否是司馬懿故意為之,這邊我們不去討論這個問題。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張郃的死因跟司馬懿脫不了干係,至少是司馬懿的幾番失誤,才導致了張郃戰死木門道。

張郃在木門道被亂箭射中,由於年事已高不治身亡。至於射他的那個小兵,我們無從去查考。所以只能把張郃之死,歸咎在豬隊友司馬懿的頭上。


愛尚文史


大家都知道,曹魏有“五子良將”,分別是張遼、于禁、樂進、徐晃和張郃,他們個個都智勇雙全,英武善戰。

但是,大家受到的待遇公平嗎?咱們來看一下,五位優秀的將領在曹操生前最高的軍銜和調兵權:

于禁:左將軍、假節鉞

樂進:右將軍、假節

徐晃:後將軍、假節

張遼:徵東將軍、假節

張郃:蕩寇將軍、假節

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這“五子良將”中,張郃所受到的待遇是最低的。

別人最起碼的都混到正牌將軍了,而張郃還是個比別人低三個級別的“蕩寇將軍”的雜牌子,這個軍銜,張遼在隨曹操北征烏桓前就已經獲得了。而張郃是在蒙石、宕渠和瓦口關被張飛打得落荒而逃後,曹操晉升給他的。這就奇怪了,以前多次東征西戰,張郃也立功很多,打了不少勝仗,沒有晉升,打了敗仗反而晉升了。

是曹操對張郃有意見嗎?當然不是。大家注意,當曹操死後,曹丕上位,立即晉升張郃為“左將軍”(于禁的位置),連升三級,正式進入正牌將軍的行列。

瞭解政治手段的朋友們會明白,這是曹操有意的安排,恰恰是因為曹操對張郃極為重視,認為他的才華能夠挑起國家的未來,所以對張郃百般壓制,把晉升張郃的權力留給繼位的曹丕,以獲得張郃對曹丕的感激和忠心,這就是曹操的“帝王心術”。

所以張郃對曹丕是感激涕零,忠心不二,為曹魏天下操碎了心。曹丕死後,曹叡對張郃抱以極度信任,甚為倚重,“加合位特進,遣督諸軍”,在諸葛亮一出祁山,連下三郡的嚴重形勢下,張郃奇襲街亭,直插蜀軍後路,導致諸葛亮全軍震動,匆忙後撤,收復了雍涼地區。

曹叡是個很精明的帝王,當時魏國在軍事上主要倚賴兩個帥才:司馬懿和張郃。司馬懿雖為主帥,但大家都知道,司馬懿對諸葛亮始終懷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司馬懿打別人都是主動進攻,長途奔襲,但一遇到諸葛亮就萎了,被捉弄得灰頭土臉,龜縮不出。

而張郃呢?他的軍事才能絕不亞於司馬懿,他久在軍中,受到軍士們的愛戴和崇敬,他的戰術風格也比較鐵血,要打就打個你來我往,有攻有守,這也很符合將士們的性情。所以在曹魏軍中,大多數將士們對張郃很有好感,內心裡都有些瞧不上司馬懿的忍者神龜的戰術。

那曹叡為什麼不讓張郃為主帥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張郃為副將,他是能對司馬懿形成牽制作用的;但要是張郃做了主帥,司馬懿為副,司馬懿是絕對牽制不住張郃的。

曹叡是想像他爺爺一樣玩帝王操縱之術,但他的手段卻遠遠不及曹操。曹操是大軍事家,手下也能人輩出,又心狠手辣,智謀深長,所以能如魚得水地搞操縱,曹叡可沒這水平。司馬懿就鑽了他的空子,曹叡偏偏也奈何不得他。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無功而返,蜀軍後撤。曹魏大軍聞訊,追還是不追呢?按照史書記載,一種說法是司馬懿不想追,但張郃堅決要追;另一種觀點是張郃不想追,司馬懿堅決讓他去追,《魏略》就是這樣認為的: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合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合髀。

其實我們大家很清楚,張郃這個人雖然勇武鐵血,但實際上他打仗非常謹慎,絕不是個莽夫。而且,上次諸葛亮退兵時,魏國猛將王雙曾經率兵追擊,結果中了埋伏戰死沙場,日子並不久遠,張郃能不警惕?就算是張郃糊塗了,一定要追,做為一軍主帥的司馬懿,龜縮了那麼久,把大家摁得忍氣吞聲,如今就摁不住了?

所以說,張郃之死,司馬懿負有重大責任,不需要疑問,就是他乾的。張郃活著,司馬懿就隨時都有被替換掉的危險,只要有張郃在,曹叡是不需要忌憚司馬懿的。

張郃中伏犧牲,僅僅從軍事角度上那是絕對說不通的。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陰謀家心照不宣地搞了一次配合。


饞嘴肥貓鏟史官


答:哈哈哈😂😂😂,這個問題一般人很難回答。我敢打賭,只有一個人知道張郃到底是怎麼死的,他臨死也沒敢說實話。而且,這段歷史明顯是被他或者他的後人給故意篡改了!

《三國志·張郃傳》“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是說張郃不聽司馬懿勸告,主動出擊,追至木門中箭。

《魏略》: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天壤之別!按照《魏略》的記載,完全是司馬懿指揮失誤!張郃已經提醒司馬懿“歸軍勿追”,司馬懿不聽🙉!張郃不能違令,於是陷入埋伏。如果《魏略》是事實的話,張郃就是死於司馬懿之手。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賈詡。有一次,張繡就犯了這樣的錯誤,曹操退兵,張繡要去追,賈詡不讓!張繡不聽,結果被曹操打的落花流水。張繡回來剛坐下,賈詡就說,你快去追!張繡又去追,大獲全勝……繳獲物資裝備不計其數。

如果當時張郃就在曹操的軍營裡,那麼,《魏略》說的就是事實!


中行偃1


要想分析張郃到底死在誰的手上,就要看他死後,誰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曹氏軍團的大權,一直都握在自己的手中

自曹操統一長江以北後,曹操就將版圖分成了六大戰區,其中而這六大戰區的統帥,都是曹氏家族自己人。

揚州軍區,督揚州、淮南、淮北,負責對吳作戰第一線,主帥夏侯惇。

雍涼軍區,督雍州、涼州,負責對蜀作戰第一線,主帥夏侯淵。

荊州軍區,督荊州,負責荊州戰務,是京畿南部防禦第一線,主帥曹仁

薊遼軍區,督幽州、幷州,負責北部邊防,主帥曹彰

京畿軍區,負責京畿洛陽的衛戊工作,主帥曹休

豫州軍區,督兗州、豫州,負責揚州軍區的援助工作,且是曹操的大本營,主帥曹洪

由此可見,曹操一直很注重對軍權的把控。

雍涼軍團主帥夏侯淵在漢中之戰被黃忠砍了腦袋後,雍涼軍團的主帥就被鎮西將軍曹真取代。曹真是曹操的養子,從小和曹丕一起長大,親如兄弟。所以,曹真對曹氏家族也是十分忠誠的。

公元231年,曹真去世,而諸葛亮抓住時機,舉兵進行第四次北伐。

此時,曹家沒有能抗衡諸葛亮的將才,外臣司馬懿可以抗衡諸葛亮,但司馬懿自曹操時起,一直被曹氏家族以“狼顧之相”而防備,所以司馬懿一直在政治上做貢獻,從來沒有機會掌握軍權;而張郃雖然也有抗衡諸葛亮的能力,但張郃聲望不如司馬懿,所以,曹叡讓司馬懿為統帥,領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這麼做的目的,即可抵禦諸葛亮,又有其他幾位將領牽制司馬懿,防止司馬懿有不臣之舉。

司馬懿掌握兵權後,曹氏集團內部對他威脅最大的,就是張郃

張郃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漢中之戰,黃忠斬了夏侯淵,劉備感嘆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 意思是砍了夏侯淵有什麼用,砍了張郃的頭才重要。況且諸葛亮前三次北伐失利,其中都有張郃的功勞。所以無論在軍工,還是在西涼士兵心中的威望,張郃都高於司馬懿。

司馬懿要想完全接管雍涼軍團,就必須要踢開張郃。

所以在抵禦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過程中,司馬懿令張郃追擊退兵的諸葛亮,雖然張郃明知此時不能再追了“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但司馬懿作為一軍主帥,軍令難為,張郃才不得已領兵追擊,在木門谷遭到埋伏的蜀軍,身中箭矢而亡。

司馬懿令張郃強行追擊,不一定是想要了張郃的性命,也許他料定張郃追擊諸葛亮,一定不會有結果,因此,他希望用一場戰敗,打壓張郃在軍內的威望,提高自己在雍涼軍團的統率力。

總之,張郃是因為司馬懿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死的。所以我認為張郃是死於司馬懿之手。


始終先生


在三國曆史上,關於魏國名將張郃的死,有著許多的疑問。


張郃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在木門戰役陷入蜀軍的埋伏而死。

作為三國後期無敵的張郃,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張郃死後,不論是正史和演義,都對他死因有過猜測和疑問。

在《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話,或許能作為張郃死因的佐證。

《三國志·張郃傳》說“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諡曰壯侯。”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張郃確實是被諸葛亮設計埋伏所殺。

那麼,作為魏國的三朝元老,身經百戰的張郃難道會不知道諸葛亮的用兵風格嗎?

張郃當然知道,而且是再熟悉不過。


因為諸葛亮在之前的撤退中,曾經設計殺了前來追擊的魏國大將王雙。

張郃肯定會有所防備,但最後還是中計了。

這就顯得有點蹊蹺,在演義中所說是司馬懿故意命令張郃追擊蜀軍,間接地害死了張郃。

對於借刀殺人這個說法,也有史書佐證。

《魏略》中說:“亮軍退,司馬宣王(司馬懿)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而《魏略》是當時魏國的郎中魚豢編纂的,真實性應該沒有問題。


也就是說司馬懿讓張郃去追擊諸葛亮,張郃不願意去,但官大一級壓死人,張郃只能硬著頭皮去,結果被殺。

至於司馬懿為什麼要殺張郃,正是因為張郃的地位和威望。

張郃早年追隨曹操東征西戰,後來經歷了曹丕和曹睿兩帝。

在魏朝中屬於德高位重的一員大將,加上和他同時期的武將基本去世,所以他的地位更加超然,連司馬懿都要敬畏三分。

而且關隴地區的士兵有許多都是他的部下,司馬懿想在關隴地區站穩腳跟,不採取措施是不行的。

司馬懿後來的動作,似乎更加印證了他這次的行為是故意的。

司馬懿苦心經營十幾年,就是為了不出手則已,出手就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


從結果看司馬懿是最後的受益者,所以他的嫌疑還是最大的。

—End—



冷月鉤沉


對蜀作戰,大將張郃在木門道被諸葛亮設下的埋伏,死於亂箭之下。還是演義說的詳細,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在祁山遭到司馬懿的阻擊,因糧草不繼無功而返。諸葛亮故意放言無糧草了,慌亂撒兵,引得司馬懿前來追殺,在中途設伏給魏軍致命一擊。司馬懿閒坐大帳無動於衷,大將張郃沉不住氣了,入見司馬懿,諸葛亮屢次犯境,蜀軍此以糧盡走得怱忙,蜀中必有變故,郃願領兵追擊,請大都督准許。司馬懿說,窮寇莫追,諸葛多謀,恐遭伏擊,老將軍國之重臣,不必冒險,休息去吧。張郃說機會難得,給蜀軍沉重打擊,看諸葛亮敢不敢再犯我大魏。即然將軍要去,小心追擊。張郃率二萬人馬快速追擊蜀軍,至木門道,道路崎嶇,只能容一人一馬,張郃藝高人膽大,率軍繼續前進,只聽一聲梆子響,蜀軍萬箭其發,先中張郃膝蓋,後全身中箭多處,張郃死於木門道上。魏軍大部被射殺,諸葛亮調侃地說,我本殺一馬,誤中一獐也。。。諸葛亮與張郃交手,就像玩一小兒,張郃淚氣、奸詐、惜命、好強,舍袁投曹。雖勇敢但又明哲保身,自認為不輸張飛,被張飛打得棄馬徒步登山逃走,謀略武藝與魏延不相上下,張郃是我在三國諸將中最不看好的一個。





劉坤忠120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張郃被蜀漢士兵亂箭射殺,死於沙場,關於他的死亡還存在疑點。具體怎麼回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張郃最為後人所知的戰績,是取得了街亭大捷,阻擋住了諸葛亮的大軍。其實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極有名氣。

張郃最初只是平民,是靠鎮壓黃巾軍起家的,先投冀州牧韓馥,韓馥被袁紹用計逼走後,冀州被袁紹佔領,張郃就投了袁紹。

官渡之戰中,張郃提出了很有效的建議,但袁紹輕信謀士郭圖,不信張郃,最終導致了大敗。郭圖還想甩鍋給張郃,張郃擔心被追責,索性投了曹軍大營的主將曹洪(曹操從弟)。

曹洪還有點懷疑,不敢收。手下謀士荀攸說:“郃計不用,怒而來,君何疑?”意思是袁紹不用張郃之計,他才怒而來投,您還有什麼擔心的?曹洪這才收下張郃,並趕緊派人報告曹操。

曹操當時沒在大營,知道此事非常高興,說:“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微子去殷,是指商紂王的長兄微子啟因紂王昏庸無道、且不聽勸諫,因而離開了殷商,後來投了周朝;韓信歸漢就不用說了,要沒有用兵如神的韓信,劉邦不一定能在楚漢爭霸中勝出。

曹操將張郃與這兩位相比,可見張郃在他心裡的重要性。此後張郃受到重用,跟著他一路南征北戰,立下大功。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和劉備爭漢中,夏侯淵是主將,張郃、徐晃是其部屬,雙方難分勝負,相持到了第二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後來劉備又率大軍來攻,夏侯淵派張郃守備東圍鹿角,自己守南圍鹿角。劉備視張郃為勁敵,猛攻其部。張郃不敵,夏侯淵分一半兵力去救,蜀漢大將黃忠趁機突襲,殺了夏侯淵。按理說夏侯淵是主將,他被斬殺劉備應該高興,但劉備卻沒有太大的感觸。

《魏略》對此的記載是:淵雖為都督,劉備憚郃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意思是夏侯淵雖是都督,劉備忌憚的卻是張郃,看不起夏侯淵。認為要殺就該殺張郃,殺夏侯淵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有時候敵人的重視,反而能證明一個人的價值。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經過長久的準備,發兵隴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意圖伐魏。此時曹操、曹丕都已去世,魏明帝曹叡在位,派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諸葛亮的大軍。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張郃大敗蜀漢前軍將領馬謖,諸葛亮失了街亭,進退無據,無奈退回漢中。

可以說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是被張郃給擋住了的。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陣亡,死因存疑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這次對抗蜀漢的主將不是張郃,而是司馬懿。

當時諸葛亮包圍了曹軍所佔的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張郃建議分兵駐紮雍(今陝西鳳翔縣)、郿(今陝西眉縣)兩地,以作大軍後鎮,司馬懿沒同意,留部將費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陝西渭南),率領主力趕赴祁山。

因天降大雨,道路泥濘,蜀漢大將李嚴運糧不利,延誤了時日。蜀漢軍糧草斷絕,諸葛亮含恨撤兵,曹魏追擊。

張郃就是死於此時,蜀漢已退軍,他窮追不捨,追到木門谷中了蜀漢的埋伏,被亂箭射死。

神奇的是,關於此戰的結果以及張郃的死因,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記載,弄得後人完全搞不懂這場戰到底是誰勝了,也不知道張郃為什麼要去追蜀軍。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司馬懿)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後,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

意思是司馬懿夜觀天象,看出蜀漢必敗,於是出奇兵攻打諸葛亮後軍,斬首五百餘,俘虜一千多,主動投降的六百餘人。是大勝。

而在《漢晉春秋》中:“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意思是諸葛亮派出大將魏延、高翔、吳班等人,大破曹魏的追兵,斬首三千級,還得了大批裝備和兵器,司馬懿退兵回營。

真相到底是什麼,已無可考證。《漢晉春秋》是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撰寫的,可信度很高;《晉書》是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齡等人合著,屬於正史。兩部史書的說法截然不同,無法判斷。

至於張郃追蜀軍的原因,《三國志》中的記載是張郃不聽司馬懿的勸告,非要窮追;《魏略》中的記載是張郃認為按照兵法,此時不應該追,不想去,可司馬懿非要他去追殺蜀軍,最後中伏而死。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也是二十四史之一,正史;《魏略》是魏朝郎中魚豢創作的,史學家裴松之註解《三國志》時多有引用,可信度也很高。

所以,後人大概永遠無法明白張郃為什麼要在那種情況下追蜀軍了。他的直接死因是被蜀漢射殺,更深層次的原因不得而知。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魏國大將張郃,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三國演義》中,都是一位作戰猛勇的大將。張郃原來是袁紹手下的將領,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後歸順於曹操,此後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屢立戰功,被任命為左將軍。諸葛亮北伐,張郃數次與蜀軍對抗,在街亭打敗諸葛亮的部將馬謖,使蜀國失去了街亭這個重要戰略地點,可以說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始作俑者。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寫張郃之死。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次北伐,魏軍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戰,連連被諸葛亮擊敗。都護李嚴在運送糧草時因道路泥濘出了差錯,未能及時送到,而李嚴為了推卸責任,謊稱吳國欲攻蜀,向諸葛亮告急,諸葛亮一聽不得不放棄北伐,只能回去防守吳國的攻勢。諸葛亮先令楊儀、馬忠率領1萬弓弩手去劍閣木門道埋伏,而諸葛亮自己則親自率領大軍依次撤退,讓魏延、關興二人斷後。魏軍先鋒張郃向司馬懿討令追擊蜀軍,被司馬懿勸阻後還是一意孤行。魏延、關興二人輪流與之對戰,但一直示敵以弱且戰且退。張郃認為蜀軍不足為據就放心大膽的追擊,一直追到木門道口。

魏延回馬再戰,露出破綻大敗而走。張郃殺得性起,又見魏延敗走,頓時信心高漲,駕馬追入木門道中。這時天色已漸昏暗,忽聽一聲炮響,蜀軍以石頭阻斷了張郃的退路,兩邊弓弩手萬箭齊發,將張郃與百餘部將盡皆射死。事後,諸葛亮還說:今日圍獵,本欲射一“馬”,卻誤射一“獐”,其中的“馬”指的就是司馬懿,而“獐”指的是張郃。

據《三國志》有關傳記記載:建興九年三月,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魏國以司馬懿、張郃等將領率兵相拒。諸葛亮攻佔祁山後,留王平守衛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戰魏軍,接連挫敗魏軍,司馬懿佔據地利優勢,以天險防守蜀軍,但也不敢再戰,只能龜縮防守,部下譏笑他“畏蜀如虎”,司馬懿又氣又惱,立刻便派兵出戰,結果還是大敗收場。

據此,可以總結兩點:其一,張部之死確實是諸葛亮“射殺”,但絕對不是諸葛亮“計射張”,更不是本欲射一“馬”,卻誤射一“獐”。其二,張郃追殺諸葛亮是司馬懿派去的,而不是張郃討令去追,不聽司馬懿勸阻,以致遇伏身死。事實上,恰好是張郃反對追殺,他認為:按兵法上說,圍城必須放開一條出路,歸軍最好不要去追殺,以此勸諫司馬懿,可司馬懿執意不聽,執意派遣張郃追擊,オ釀成了張部身亡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