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爛泥扶不上牆,那麼真實歷史上胤礽是個什麼樣的人?

宋安之


不是胤礽爛泥扶不上牆,怨只怨康熙命太長。胤礽兩次被立為皇儲,總共當了將近四十年的皇太子,這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等待的時間越長,出現失誤的幾率就越大,胤礽就是這種情況,更何況胤礽還有眾多如狼似虎的兄弟,在背後不停地給他挖坑。所以,胤礽最後的結果,只能是折戟沉沙。



胤礽的母親是孝誠仁皇后,出身於赫舍里氏,家族背景十分強大,更和康熙琴瑟和諧深受寵愛。可惜的是,她在胤礽出生之後就難產身亡,當時年僅21歲。胤礽出生就失去了母親,這讓康熙對他十分戀愛,在他不到兩週歲的時候,就冊封他為皇太子,此舉在滿清王朝可謂是石破天驚之舉,在此之前的歷代帝王均未生前立儲,而康熙之後則是將立儲詔書存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待皇帝駕崩後才由指定的王公大臣共同開啟。康熙在自己春秋鼎盛之時,便將胤礽冊封為皇太子,可見對其孝誠仁皇后感情至深。

康熙對胤礽傾注了十分的心血,即便是在平三藩的最緊要關頭,仍時刻將胤礽記掛在心上,期間胤礽曾出了天花,但是情況十分危險,康熙放下手頭所有的事,全心全意地陪在兒子身邊,一直到他安全度過危險期。胤礽康復後,康熙一場歡喜地祭掃社稷宗廟,感謝上天和列祖列宗,將兒子還給了他。


在胤礽的教育問題上,康熙更是萬分上心,他在胤礽年幼之時,親自擔任了兒子的啟蒙老師,在兒子年紀稍長之後,又給他指定了張英、李光地和熊賜履等飽學之士為師。康熙曾對臣下說過,自己每天必須做兩件重要的事,一是給太皇太后(孝莊太后)請安,另外一件就是過問皇太子的學業,由此可見其對胤礽教育之重視。

胤礽沒有辜負康熙的期望,學習認真刻苦,哪怕是已經能夠倒背如流的文章,他仍按照康熙的要求繼續背誦上百遍,這種學習熱情讓他成績十分出色,經史子集無所不通,更精通滿、漢、蒙文,書法尤其令人稱道。他曾在十三歲的時候,當眾為朝廷大臣講解儒家經典,深獲眾人好評。在康熙的耳濡目染之下,胤礽的武藝也十分了得,弓馬嫻熟功夫出眾,還能左右開弓。


文武雙全的胤礽,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照耀著大清的萬里江山,康熙對他十分滿意,認為胤礽“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所以感覺自己“心意舒暢,事無煩擾”,並且認為有胤礽這個兒子,是“朕之福澤”,在多次離京期間,都放心地讓胤礽這個皇太子監國處理全國的政務。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胤礽繼承康熙的帝位,是鐵板釘釘的事情。當時有位法國傳教士名為白晉,他在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報告中評價胤礽說:他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皇太子……相信有朝一日,他像他父親一樣,成為中華帝國前所未有的偉大皇帝之一。

不過正所謂物極必反,康熙對胤礽的愛護明顯失去了應有的界限,已經變成了溺愛,再加上地位的鞏固和朝廷內外的擁戴,胤礽的性格缺陷也開始逐漸地放大了。他所用的儀仗規格幾乎等同於皇帝,康熙不管;他揮霍浪費搜刮民間財富,皇帝不管;他任意鞭打朝臣,皇帝不管;他蒐羅民間美女,甚至養面首,皇帝仍然不管。胤礽已經走在了作死的路上,而康熙難辭其咎。


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的一個舉動,把胤礽推上了被廢的不歸路。這一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大肆冊封成年的兒子們,年長的封郡王,年輕的封貝勒,並且讓他們全部參與朝政。這種舉動無疑會讓胤礽的權力受到削弱,同時他的如狼似虎的兄弟們也開始對皇位產生了覬覦,胤礽如果想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只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結黨對抗他的兄弟們。而胤礽結黨是有基礎的,他身為太子佔據了天然的優勢,朝堂之中自然不乏投效之人,再加上他的母親家族勢力龐大,以胤礽叔姥爺(赫舍裡皇后的叔叔)索額圖為首的一大票官員,就是太子黨的天然成員。

太子結黨,第一個感到威脅的自然就是康熙皇帝。不管他如何愛這個兒子,但在皇權面前,這種愛都是蒼白無力的,這對曾經和諧的父子之間,裂痕越來越深。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帝果斷地處置了索額圖"極其同黨,對太子黨給予了致命一擊,此後太子胤礽逐漸失勢。康熙處理索額圖的原因,表面上的定性是“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但實際是因為“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也就是說,索額圖幫助太子謀劃大事,結果被康熙知道了,所以才殺了索額圖。索額圖和太子所謀劃的大事,自然就是推翻康熙,讓太子提前登基,這肯定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他和胤礽的父子關係,已經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又過了五年,在康熙四十七年巡行塞外期間,父子兩人徹底決裂。這期間發生了幾件事情,都成為了康熙廢太子的導火索。第一件就是其他的皇子向康熙報告了胤礽不法的行為,這些行為康熙全都知道,但以前他愛胤礽時,都可以放縱不管,現在他討厭胤礽,這些事就都成了罪狀;第二件事,康熙在巡幸途中,他寵愛的小兒子、才七歲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生了重病,胤礽對此無動於衷,康熙認為他根本不在乎父子兄弟之情;第三件事也是最嚴重的一件事是,在巡幸回京的途中,康熙發現胤礽有一天晚上在自己的營帳外窺探,康熙認為胤礽欲圖不軌。

種種因素疊加,康熙決定廢除胤礽的儲君之位,並在回到北京後,將他禁錮起來。

但做出這個決定之後,康熙發現局勢變得更加混亂,他的兒子們開始互相撕咬爭鬥,並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胤礽做太子的時候,眾人目標明確全都將矛頭指向胤礽,現在沒了太子,卻演變成了眾人之間的混戰,這對朝局是極為不利的。康熙下禁錮了大阿哥,貶斥了八阿哥之後,決定讓胤礽復位為太子,以平衡朝局。

不過這仍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胤礽再次成為太子後,依然選擇了結黨之路。這似乎是個解不開的死結:太子不結黨,就不能對抗他的兄弟們,而太子一結黨,就對皇權構成威脅。這個問題其實也有辦法解決,那就是康熙提前退位讓權,或者他突然駕崩太子繼位。

但這兩樣康熙肯定都做不到,於是太子再次被廢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帝巡視塞外回京當天,即再次廢黜皇太子胤礽,宣佈將他拘禁看守,這一次一直到胤礽去世。

康熙可謂是雄才大略之主,但在處理太子的問題上,卻為人所詬病,可以說胤礽最後落了個圈禁終老的悲慘結局,他這個父親是要負很大責任的。皇帝越強勢,太子越難當,漢武帝唐太宗莫不如此,這好像已經成為一個規律,康熙自然也跑不掉!


李飛叨


我們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有看到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康熙廢儲。裡面的胤礽是一個“爛泥巴扶不上牆”的太子,那麼真實的歷史上,胤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他真的像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不堪嗎?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兒子,不到兩歲康熙就把他立為了太子,可見康熙對這個兒子有多疼愛。

康熙也是手把手的去用心栽培他,希望他能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所以對他也寄予了很高的厚望。

他們父子倆在早期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胤礽的表現也很讓康熙滿意,史書有記載:說他天資聰明,熟讀四書五經。(太子胤礽與鄭春華)

而康熙對他的評價是:胤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而行事乖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看康熙的這段評價,對胤礽各方面的表現也算是挺滿意,就是對他的品行有點不滿,所以給了他一個差評。所以歷史上的胤礽,其實並沒有電視上那樣的不堪。

電視劇裡的胤礽被描述的太糟糕了,貪財好色,極度沒有政治頭腦,這些都太誇大了。畢竟作為在宮裡長大的孩子,自幼失去了母親的疼愛,父親又是一個有道明君,怎麼可能行事會如此荒唐?

不過康熙太早立他為太子,把他置於權利的漩渦之中:上有康熙的期望,下有覬覦他太子之位的兄弟,中間還有一群大臣們都對他阿諛奉承、吹捧他。(《雍正王朝》康熙帝)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想想也是挺可憐的,所以康熙真是害了小小年紀的他啊。 康熙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而子胤礽可是前後當了36之久的儲君,皇帝與儲君=兩個權力中心=矛盾組合。

康熙在後面也越來越不信任他,兩個人的間隙也越來越深,再加上胤礽的品德確實不佳,這也是康熙廢除他的根本原因。


搞史人


先說點紅樓夢的最新研究成果,據說這書現在紅學界比較傾向於作者是胤礽了,還有書中的空空道人就是胤礽自己,反正人家理由論據一大堆,我也看不明白,不是紅學家。

之所以說這件有點沒譜的事兒,是從側面證明,胤礽是有才學而且很出眾的,他要真是個文盲,紅學界也不可能把《紅樓夢》的作者往他身上研究了。

事實上胤礽被廢掉的主要原因是對皇權造成了威脅了,他做了40多年太子,其悲慘大概也就查爾斯王子能夠體會。

皇室內部,權力面前無親情,康熙長壽,胤礽不能登基,心裡自然著急,備胎當了這麼久也可以理解。

兄弟之間,無論是滿清的風俗還是康熙的有意放縱,一個個都如狼似虎,各有一股子勢力,還都有實權差事。

康熙也越來越不放心胤礽,胤礽背後是索額圖,即使倒臺了,這麼多年下來,門生故舊的,很自然就歸入到胤礽身邊了。

再加上胤礽自帶太子光環,身邊也聚集了一夥子人,這兩股勢力一結合,康熙一疏忽,皇位都有可能坐不住了。

這一個人看一個人彆扭起來,自然是怎麼看怎麼彆扭,想挑毛病怎麼都有,所以康熙對胤礽越來越不滿意了,其實根兒上還是對胤礽的實力趕到忌憚了。

所謂說他爛泥扶不上牆,純屬後人胡說了,也是,廢都廢了,還怎麼誇啊?誰還肯誇?誰還敢誇?

其實,真實的胤礽無論治國理政,還是才華學問,至少都是水準以上,畢竟是康熙打小精英教育出來的皇太子,差不到哪兒去!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在清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康熙帝的二子胤礽是唯一公開冊立過的皇太子,僅此一家,別無分店,非常的稀缺。

          胤礽,出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其生母是仁孝皇后赫舍裡。胤礽並不是老爹康熙的長子,他還有個哥哥叫胤褆,比老二胤礽大兩歲,但他卻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子,按照中國封建宗法禮制,是嗣襲帝位的第一人選。況且,生母赫舍裡因生他而亡,所以康熙特別珍視這個嫡子,很小時便冊立他為皇太子。

          儲位人選定之後,康熙帝便開始傾注大量心血,對胤礽的各方面進行精心培養,甚至不惜親自教授胤礽學業,以期將來能夠成為接替自己執掌大清江山社稷的一代明君。

          這份待遇和榮寵在諸皇子之中可是獨一份的,胤礽自身的天賦也極好,各方面都進步飛快。精通滿漢文字,熟讀詩文經史,並且練就一身嫻熟的騎射技藝,成為了康熙和所有大臣眼中的“完美太子”。

           可惜,這個“完美太子”當了沒多久,就開始不那麼完美了。

             康照二十九年十月,本來非常融治的父子關係,開始有了隔閡。當時,康熙御駕親征噶爾丹,不料軍前突然患病,持續的高燒不退,被迫回京醫治。當時,太子胤礽在京監國,見到病體未愈、面容憔敗的老爹時,神情舉止之間竟然沒有一絲的擔憂,令老爹康熙十分心痛,感覺到自己多年精心培養的太子居然沒有至孝之情。而且,堆積如山、混亂不堪的政務,使他對太子胤礽的能力產生了質疑。

         隨著太子胤礽的成長,他參與的國事也越來越多。面對許多阿諛逢迎之輩,胤礽逐漸膨脹了,感覺自己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儲君。不僅如此,他還開始籠絡人心,培植親信,逐漸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勢力集團。

           老爹康熙對此已有察覺,但卻繼續冷眼觀察他。康熙三十六年,再次親征噶爾丹之前,仍留胤礽監國,但明諭留守官員,對貪贓枉法、結黨傾軋者,一律嚴懲。這相當於是在警告胤礽小心收斂。可是,這貨繼續我行我素,利用留守監國之際唯我獨尊,打擊異己。康熙回京後,直接下旨嚴懲太子集團的相關人員,而太子竟沒有上折乞罪,康熙開始對胤礽日漸冷淡。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老爹康熙帶著幾個兒子前往木蘭圍場狩獵,年僅七歲的皇十八子突患重病,幾乎生命垂危,康熙舐犢情深,憂心如焚。可是胤礽對自己的弟弟,竟全無一點手足情誼,冷血至極,令康熙皇帝開始心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正式下旨,以“賦性奢侈”、“暴虐淫亂”、“語言顛倒,竟類狂易之疾”為由,廢黜了胤礽已經當了三十三年的太子之位。

           在之後的幾個月中,皇長子胤褆和皇八子胤禩分別因為結黨謀取儲位而被查處,同時還發現了之前陷害廢太子胤礽的一些罪證。

           康熙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在好多地方,或許是錯怪胤礽了,自己的兒子或許能力有限,但卻也不是大惡之徒。於是秘密召見胤礽,而被關了一陣的胤礽也回過神來了,知道和老爹鬥他必死無疑,積極懺悔以前所犯的過錯,同時也澄清了一些過去造成誤解。

         隨著父子關係的逐漸恢復,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時,胤礽被複立為皇太子。

       按理說,人應該吃一塹長一智,胤礽這小子經過上次的慘痛教訓,這回該學乖了吧,起碼要收斂一下吧,討老爹康熙開心開心,做幾件讓他高興的事情。可這貨!馬上故態復萌,連個過度的時間段都沒有,重新結黨營私,很快就打造好了一個嶄新的太子黨。

        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等理由,再次將胤礽廢黜並且禁錮,從此之後徹底玩兒完。

         老四胤禛繼承帝位之後,除准許廢太子胤礽為父皇康熙哭靈外,仍舊將他軟禁在原處。雍正二年十二月時,被囚禁十二年的廢太子胤礽病故,終年五十一歲。

         就這樣,皇子胤礽高開低走,稀裡糊塗的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文史不假


《雍正王朝》對廢太子胤礽做了一定的醜化,真實歷史中的胤礽沒有那麼不堪,但確實存在不少問題。

作為嫡長子(長子早夭,其實他是嫡次子),康熙對他是十分喜愛的,為此不惜打破滿人不立儲君的傳統,把年僅兩歲的他立為太子,並昭告天下。

康熙十七年,胤礽出了一次天花,愛子心切的康熙不理朝政,親自陪侍左右,直到痊癒。

可以說,早年父子的感情是十分融洽的。

胤礽的表現也不錯,史書記載他天資聰明,熟讀四書五經。年長些,康熙出巡,他坐鎮京師處理政務,十分得體,康熙也是十分滿意。

他給太子的硃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敦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

父子關係的轉折點在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下旨,處死了太子膳房人花喇、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頭等人。可見雙方已經產生裂痕,康熙用這種方式來對太子發出警告。

雙方正式決裂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大阿哥帶頭髮難,把太子的很多行為向康熙稟奏,其實許多事情子虛烏有,但康熙卻深信不疑,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在其期間,另外發生的兩件事情,加劇了父子關係的矛盾。

一件事情就是康熙十分寵愛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老來得子的康熙對這個兒子十分喜歡,而作為儲君的太子卻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讓他十分心寒。

第二件事情就是心虛的太子夜晚到康熙帳篷外偷聽被發現,康熙認為太子有謀逆嫌疑。

平心而論,這幾件事情都是人之常情,太子監國,不可避免的要分走皇帝部分權威,但權力自帶的自私屬性決定了縱然是親生兒子,也不能染指半點,父子之間矛盾的爆發就不奇怪了。

至於後兩件事情,也不能怪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太子已經三十四歲,和一個七歲的同父異母弟弟有什麼感情,縱然悲傷,不過是礙於父親喜好,故作姿態罷了,但康熙卻把這種姿態看的很重。也只能說是太子監國日久,過於傲慢,全然忘記了自己還是儲君。

至於帳篷外偷聽,就連《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也覺得這事不夠大,索性編造成太子與康熙妃子偷情,大大加重了太子的罪惡。

當年,康熙廢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僅僅過了不足一年,康熙就後悔了。

廢掉一個覬覦皇位的太子,迎來了一群野心勃勃的阿哥,大阿哥和八阿哥為了爭奪大位,爭的頭破血流,尤其是八阿哥,擁躉眾多,比之太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此期間,康熙屢屢夢見孝莊皇后和赫舍裡皇后,疑神疑鬼心生疑竇,於是自打耳光,又復立太子。

但大悲大喜的太子心理上已經趨於崩潰,他先是一反常態,行為瘋癲,復立後又處心積慮計劃逼父親退位,一勞永逸。

無可奈何的康熙在五十一年再次廢掉了太子。

《雍正王朝》對這段歷史的交代總體偏差不大,只在部分情節做了誇張,並加入了很多演義情節,增強了故事性。

胤礽的悲劇可以看做是極權社會儲君命運的一個縮影。作為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之一,他沒有能力處理好自身權責與皇帝權威之間的關係,而身邊的人也沒有給他良好的建議,以至於他一錯再錯,最終失去了康熙的信任。這點倒是與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有幾分類似。

而清朝對皇子的培養制度也對胤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漢人王朝雖然有立儲君的傳統,但儲君一旦確立,其他皇子便很少有機會參與到政事中來,從根本上斷絕他們爭位的野心(此處不絕對),但滿人卻推崇兄弟同心(這可能是源於關外時期家族制的做法),看似合理,實則給了其他皇子奪位的機會。

上有多疑的皇帝, 下有野心勃勃挖牆腳的一幫兄弟,儲君的位子實在不好做,稍微行差踏錯,便是萬丈深淵。

康熙和後來的皇帝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雍正以後不再立儲,雍正更是創造性的發明了秘密立儲這一看似古怪實則有效的方式。避免了類似問題的出現。



日慕鄉關


說實話,胤礽在康熙諸子之中的確才具一般,論學識不如三阿哥胤祉,論實心用事不如四阿哥胤禛,論聲望更比不上八阿哥胤禩,論孝順比不上十三阿哥胤祥,論才幹不如十四阿哥胤禵。作為皇儲來說,與眾兄弟相比的確差之遠矣。

作為孝莊皇太后親自指定的太子,胤礽從小便受到康熙帝的精心栽培,他言談舉止、文學書法都頗為不俗,不到十歲就跟隨康熙帝到處巡幸,學習如何處理政務。為了培養他太子的威信,甚至給他制定了儲君的一切儀仗,眾人見到胤礽都要行二跪六叩的首禮。康熙三次親征葛爾丹,都是把他留在京城主持大局,可謂是信任有加。可是就在胤礽做了三十三年太子之後,康熙突然宣佈廢除其太子位,朝野震驚。半年之後,又重新將其立為儲君,但是好景不長,四年後再度被廢。



康熙對臣下說過,儲君必備的三個條件。一要忠於皇帝,不可結黨營私。二要勇於任事,將來可以為政清明。三要孝悌為懷,敬老愛幼。

從實際情況看來,三個條件胤礽幾乎不符合一個。

  • 從忠於皇帝來看。從人類社會進入“家天下”以後,立儲便成了歷朝歷代的頭等大事,那麼自然在皇儲身邊會形成小團體。而胤礽也難以免俗,以索額圖為主的大臣們圖謀胤礽早日登基,康熙帝在自己皇位和生命在受嚴重威脅之下迫不得已處死索額圖,同時提醒胤礽,讓他勿輕舉妄動。但就在康熙四十七年從木蘭圍場返回京城途中,胤礽每天在康熙大帳周圍活動,甚至從縫隙處窺視父親的舉動,這讓康熙帝很不安,認為太子要為索額圖報仇,於是在四十七年九月,突然宣佈了廢除太子的決定。


  • 從勇於任事來看。儘管康熙三次親征葛爾丹期間,胤礽留守北京處理政務也算四平八穩,但主要是由索額圖等人處理的,的確沒有亮點。在處理揚州鹽案、戶部追繳欠款還有賑災大案中的表現,實在是差了胤禛太多。而且他貪財好色,貪圖享受,性格暴虐且還驕縱狂妄,一生氣便毆打下屬,甚至大臣。處理政務大臣不得有所違背,動則罰跪,甚至上書房大臣都難逃其毒手,連康熙帝聽後也認為這“非人君之道”,對於聖明天子的康熙來說,這些表現皆不是一個好的繼承人所表現的。



  • 從孝悌來看。康熙是出了名的“以孝治天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他所尊崇的倫理道德,他自己對孝莊皇太后的孝順之情,也寄希望於胤礽對他。哪知在第三次徵葛爾丹期間康熙帝重病,胤礽不僅不顧其病情好壞,反而慶幸父親得了不治之症,還為自己大肆置辦天子儀仗,冕冠龍袍,因此康熙認為他“絕無忠愛君父之念”。木蘭秋狩期間,皇十八子病重,而作為兄長的胤礽的冷漠讓康熙大為惱怒,對待兄弟況且如此無情,哪能成為仁君?將來一旦登基,其他兄弟下場豈不是更慘?


除了能力不足取,更多的是胤礽的人品欠佳。

從小被立為儲君的胤礽狂妄自大、唯我是從、奢靡縱慾,八旗子弟的惡習,他無一不備。他甚至隨父親出巡時,把蒙古進貢給父親的珍貴馬匹私自據為己有。性情暴躁,毫不剋制,曾當著皇帝的面把官員推入水中,毆打連平郡王納爾素,貝勒海善等。這樣恃寵而驕,暴虐不仁哪是明君之相,顯然是禍國殃民暴虐之君。


太子這樣的雖然跟他自己天性有關,但是更深刻的原因則是三十多年的儲君所扭曲而導致的。

在康熙看來,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最終是要讓胤礽去治理,所以不得不對他進行非同一般的強化教育,經常讓各部院的奏章送往太子處,“凡事俱著皇太子聽理,若重大緊急要事著諸大臣會議定,啟奏皇太子”,不僅僅是要學習聽政,更重要的是他安排的學習漢文、滿文、騎射、經史子集,書法繪畫等,“雖元旦佳節封印之期,亦不少輟”。

同為皇子,他在勤學苦讀,他人卻在遊戲玩耍。他隨駕出巡受顛簸行路之苦,他的兄弟們在各自府中恣意享樂。這樣巨大的反差,引起胤礽的強烈不滿,於是才會幹出皇帝親征期間他在京城尋歡作樂的事情。


長達三十多年的太子生涯,也是胤礽倍受煎熬的三十多年,他沒有天真的同年,沒有歡樂的少年,也沒有充滿生機的青年,他唯一擁有的就是太子的身份。這個身份規定他必須事事循規蹈矩,但這個身份又逼迫著他不斷無意冒犯皇權,他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誠惶誠恐,如履薄冰。

他想父皇之所想,急父皇之所急,言談舉止都要與父皇一致。他的生命是康熙生命的延續,他的儲權也是康熙皇權的延伸,那麼他必然不會有自己的思想、不會有自己的好惡、甚至不敢走自己的喜怒哀樂,精神已經被太子之位禁錮,一旦太子之位受到威脅,那麼反噬終將會更嚴重,胤礽在最後的瘋狂足以說明了一切。


結語:胤礽是否爛泥,能不能扶不上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康熙讓他上不上這個牆。所有一切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皇權,他在廢太子諭中說道:“國家惟有一主”已經說明了一切。


望風瑟瑟


歷史上的胤礽並非是爛泥扶不上牆,恰恰相反,他是具備治國理政之才能的,只是人品不行而已。他沒能處理好與康熙、諸兄弟及朝臣之間的關係,反而大舉拉幫結派,導致他被康熙兩度廢立,直至政治生命的完結。

影視劇中將胤礽刻畫成一個懦弱、無腦的形象,當然這是為了突出主角胤禛的精明與才幹。而真正歷史中的胤礽並非如此,他不到兩歲就被康熙立為太子,之後一直以太子身份接受教育及處理人際關係與部分政事。

胤礽還是很有才能的,不到十歲就跟隨康熙四出巡幸,學習處理政事。康熙本身也有意培養他的威信,專門給他制定了儲君的特有制度。其中體現太子威嚴的著裝、禮儀及用品與皇帝相差無幾。

國家三大節中的元旦、冬至以及太子的千秋節,百官都要給康熙進表、朝賀之後,到太子住所進行同樣的儀式,要行二跪六叩首禮。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都是胤礽留守京城處理政事,當時的表現很令康熙滿意。

如果胤礽此時能夠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他與康熙、諸兄弟及朝臣的關係,那他的順利登基是沒有大的問題的,但胤礽卻是沿著相反的方向在前行。胤礽雖然年輕,但他做太子的時間卻很長,周圍難免會有小勢力。

將胤礽推向不歸路的首先是他的叔外公索額圖,此人是胤礽生母孝成皇后的親叔父,是康熙前期的重臣。他處心積慮的提高胤礽的太子地位,為使胤礽早日登基,竟讓意欲推翻康熙,當時康熙為保護太子,只懲治了少數人。

三十年康熙征討噶爾丹回到京師附近,下令處死私自在太子處行走的內廷人員。四十二年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為由,將其囚禁致死。太子黨人的活動,勢必將胤礽推到與康熙對立的位置。你也可以理解成為他“無腦”。

除此之外,胤礽本人的人品還是有些問題的,他貪婪貨財,性情暴躁,令康熙感到十分失望。結黨之後,讓胤礽的缺點完全暴露。康熙認為太子應有三個條件:一是要忠於父皇,二是要為人仁義,三是要孝友為懷。

胤礽目前顯然與此標準相去甚遠,康熙擔心胤礽當政會出現“敗壞我國家”的惡果,父子感情日漸疏遠。康熙四十七年發生的一件事情促使康熙作出廢黜太子的決定,而且是迅速付諸行動。

當時康熙帶著胤礽、胤褆及幾位小皇子在返京途中,皇十八子胤衸患重病,胤礽是毫無關心,康熙為此責備他,他不以為然,反而態度惡劣。此後,胤礽經常夜間在康熙帳篷周圍窺測康熙的行動,這讓康熙十分不安。

於是,康熙決定立即將胤礽鎖禁起來。回到京城後,正式宣佈廢黜胤礽。胤礽事出,康熙命胤禩署理內務府,可見康熙對他的信任。胤禩的結黨活動很快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他明令禁止諸子結黨謀求儲位。

後來胤褆對胤礽搞厭勝之事,讓康熙以為胤礽是受人巫術致病,而發瘋暴戾,宣佈將視其病情變化再做安排。大臣中出現不斷站隊的現象,康熙在懲治馬齊,譴責佟國維的同時,決定啟用胤礽,四十八年復立其為太子。

胤礽再立,並非是他的才能打動康熙,而是康熙明確反對結黨謀位的體現。胤礽並不是康熙的理想太子,再次冊立他,只是用他填補儲位的空缺,以扼制諸皇子結黨謀位,因此胤礽的地位很不牢固。

胤礽也已意識到這種危機,他暗中結黨,希望早登大寶。他常對人發牢騷說,自古以來,哪有四十年的太子,覬覦之心溢於言表。康熙察覺之後,職責胤礽無恥之極,與惡劣小人結黨。最終將胤礽廢除圈禁。

由此可見,胤礽在當太子初期,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周圍黨羽的聚集,讓胤礽逐漸失去自我,為了皇位而迷失心智。他的人品是有很大問題的,腦袋並不愚昧,反而是太過聰明而誤了卿卿性命。


野史也是史


真實歷史上的胤礽絕對沒有電視劇中那麼不堪

不可否認,《雍正王朝》是一部製作優良的電視劇,但是該劇只是歷史題材電視劇,改編自二月河同名長篇小說,並非100%忠於史實的,也不是歷史正劇。其中很多橋段和人物性格都是虛構的,跟真實的歷史有很大差距。

太子胤礽是《雍正王朝》中最具爭議性的兩個人物之一,另一個則是該劇主角雍正本人。雍正在劇中的形象塑造地太過於“偉光正”,而太子胤礽在劇中的樣子則是過於不堪。

《雍正王朝》將胤礽塑造成了一個貪圖利益,枉顧民生,任性狂妄,圖謀不軌的人,甚至在劇中他竟然與皇帝妃嬪私通。當然,這些情節都是假的。

清朝歷史上一共出現過兩個太子,一個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另一個就是康熙的嫡長子胤礽,不過這二位太子最終都沒能繼位。

褚英作為努爾哈赤的長子,作戰勇猛,深得努爾哈赤器重,曾早早的將他立為汗位繼承人。但褚英脾氣暴虐,對下屬十分的嚴酷,因此得罪了諸大臣和兄弟,最後被努爾哈赤給殺了。相比之下,胤礽的結局稍好點,至少康熙沒有殺他。

(愛新覺羅·胤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長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裡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篤,她在生育胤礽時遭遇難產去世,康熙對此大為悲慟。

康熙出於對赫舍裡的思念,在胤礽剛滿週歲時就將他立為皇太子。當然作為嫡長子,按照漢人的傳統胤礽當太子也是無可爭議的。

胤礽這個人還是非常聰明的,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愛,父子倆人的關係也是特別好。而且胤礽從小就被立為儲君,不出意外的話他就是日後大清帝國的皇帝,康熙對他的栽培也是非常用心,極為地疼愛他。

在胤礽五歲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個時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務,全心全意的陪在兒子身邊,直至胤礽大病痊癒。平心而論,康熙對胤礽的父愛超過了其他皇子總和,而胤礽的表現也確實很好,滿文漢文、弓馬騎射都不錯,並且經常代替父皇參加祭天的活動,代理朝政也是井然有序,頗得康熙滿意。

不過可能是從小嬌生慣養,胤礽在康熙面前確實有些任性,他跟康熙感情出現裂痕是在1690年康熙出征準噶爾期間。當時康熙身體不適,而前來探望的胤礽卻面無表情,毫無關切之意,這讓康熙大為傷心。此事讓康熙銘記在心,始終難以釋懷,直到他十多年後第一次廢除胤礽時還提及此事。不過這時胤礽僅僅只有16歲,估計就是青春期叛逆,但沒想到康熙卻十分地在意。

後來康熙諸子漸漸長大,康熙於1698年首次冊封皇子爵位,並安培皇子們參政。滿人最初是沒有貴嫡貴長的傳統的,從努爾哈赤開始,後面的皇太極和福臨都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對於太子也沒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參政之後,諸皇子的明爭暗鬥已經悄然拉開。

1708年康熙巡行關外,太子隨御駕同行。期間早有奪嫡之心的皇長子胤禔向康熙誣告太子的種種劣跡,希望能像當年扳倒褚英那樣扳倒胤礽。

康熙對於大阿哥的彙報非常憤怒,也沒有去調查其中真偽就遷怒於太子。而就在此時,正在隨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見狀十分擔心,但太子對此又是無動於衷。

太子的表現讓康熙不滿至極,康熙心中大概是想:“十多年前我生病之時你面無表情,我當你是年幼無知,不與你計較。如今你都34歲了,面對病重的兄弟竟然還是無動於衷,實在是太冷血了。”於是康熙大為斥責胤礽。

不過面對康熙的斥責胤扔寸步不讓,反而頂撞康熙,鬧的父子關係更加不和,康熙於是下令起駕回京。可就在回京的途中,康熙發現胤礽在夜間窺伺御帳,康熙認為胤礽有弒君之心,於是返京後在暢春園把胤礽廢除了,這是胤礽首次被廢除。

胤礽被廢除後,諸皇子立即掀起了奪位大戰,其中以皇八子胤禩呼聲最高,得到了群臣的推薦。不過胤禩最後並沒有如願榮登太子之位,反而是招致康熙的反感。康熙在事後慢慢地冷靜下來,並在不久之後重新復立胤礽為太子。

胤礽在被複立之後與康熙的關係開始漸漸回暖,而康熙也顧及往日父子感情,對以前之事絕口不提了。但好景不長,胤礽在經歷了一次冷宮之後性情大變,不僅沒有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更加變本加厲的網絡黨羽,大有逼宮之意。這讓康熙對他徹底失去了希望,最後又一次將他廢除,此後再也沒有立過太子。

(晚年的康熙)

縱觀胤礽的一生,雖然有種種的失誤和任性,但是在治國上還是很有建樹的。在康熙外出之時他曾多次監國,工作乾的挺不錯,絕對不是《康熙王朝》中的紈絝子弟形象。試想,他可是太子啊,以後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他對錢應該是最沒興趣的,怎們可能如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去佔國庫的便宜。

太子之位大家都想去做,可一旦當上太子,就不願意在這個位子上坐太久,總想著再往前進一步。胤礽一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估計是當煩了,這才引爆了他與康熙之間的一些列矛盾,最後落得個幽禁而終的下場。


千佛山車神


在《雍正王朝》中,為了突出胤禛的個人能力,過於“醜化“了胤礽。一代英主康熙精心培養四十餘年的接班人。如果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不僅是對胤礽的輕視,也是對康熙的侮辱。綜合各方面因素的考量。胤礽都是合格的太子。唯一錯誤就是康熙太長壽。

清史對胤礽的描寫已經淡化。而朝鮮實錄對胤礽的記錄卻依然存在,而且評價頗高。應該說,早年的康熙對胤礽十分愛護。精心栽培,康熙自己沒有享受過父愛。所以給予胤礽極大的感情。可謂是父愛滿滿,也是個人的情感寄託。而在康熙的栽培下。胤礽也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水平和能力,朝鮮使臣在給朝鮮國王的報告裡,對於胤礽有極高的讚譽。而胤礽後來的變“壞“也是康熙給慣出來的。



自古焉有四十年太子乎?無論胤礽是否說過這句話。但這絕對是胤礽內心深處的真實寫照。換成誰,都得“瘋“。誰也等不起。老爹啊,你太能活了。康熙一廢太子,出現“九子奪嫡”這樣的局面絕不是康熙帝所願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不得不復立太子胤礽(權宜之計)當出現廢黜太子這樣的重大政冶事件時,即意味著康熙帝一生政冶佈局的徹底失敗。


胤礽一歲被立為太子,36歲被廢。原因就是胤礽等不急了,就算他等得,他麾下那些利益集團也等不得。胤礽再低調,再內斂,也必將聚集一些朝臣宗室。不結黨也得結了。畢竟還有數十個弟弟虎視眈眈。而皇權和儲君的地位是天然矛盾的。太子過於精明會被認為是覬覦皇帝之位。而過於平庸則被認為是沒有能力。左右為難。胤礽大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逼瘋的,“帳殿夜警“不過是康熙的一個藉口。

而胤礽被廢而復立,也就徹底破罐子破摔。父子相疑就是常態了,但康熙對胤礽還是很有感情的,只是圈禁而已。臨終時大概也應該有話告訴雍正,不得加害胤礽,所以胤礽得以善終。康熙最終也對這個兒子徹底地失望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有好下場嗎?沒有,一個被漢武帝逼死了,有人告太子劉據謀反,漢武帝信了;一個被朱元璋的高壓氣場累死了。這兩位帝王都是明君,都很強勢,太子在位的時間很長,劉據和朱標去世時都才37歲,都不得善終。康熙的太子也是這樣,不得善終,被康熙廢了又立,立了又廢,最終被關至死。



太子的位子是不好做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一人一死,他就可以當皇帝。所以位子很尷尬,被皇帝信任又提防,如果太子兄弟多,還要防兄弟們從中作祟,打暗槍。太子太努力吧,父皇擔心他結黨營私,搶班奪權。太子不努力吧,父皇又擔心他將來不能子承父業,不能替祖宗守好江山,這樣一來太子位可能坐不穩。



當太子難,在強勢的父皇手下當太子更難。康熙的太子是康熙皇帝和原配皇后赫舍裡的嫡子,赫舍裡是順治皇帝託孤大臣索尼的孫女,兩家原本不是近親,血緣遠,加上赫舍裡出身名門,家教很好,基因不錯,太子胤礽基因是沒問題的。康熙皇帝很喜歡他,在他週歲時就將他立為太子。胤礽自小聰明伶利,幼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都深得康熙皇帝喜愛,成年後也還可以,到後來太子的弟弟們長大了,是非就多了,眾口鑠金,人多嘴雜。



太子胤礽在兄弟們咄咄逼人的情況下,沒能穩住陣腳,亂了方寸,經常出漏洞,逐漸引起康熙皇帝不滿。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被廢除太子位,理由是一些牽強附會的理由,說白了就是幾十年來,康熙在兒子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太子的失望,眾多小事累積起來,爆發了。在康熙眼裡,太子胤礽行為粗俗,不孝敬父親,不友愛兄弟,日積月累,終於被廢。



康熙皇帝在這件事上一開始以為深思熟慮,但不久就後悔了,半年後復立胤礽為太子,說明康熙皇帝處理這件事的草率,被廢過的太子有何威信呢?三年後,康熙皇帝以太子胤礽陰謀逼宮為由,再次將胤礽廢掉,從此不得翻身,直到四弟雍正即位第三年去世。胤礽的悲劇是封建皇權專制政體的常見悲劇,不是胤礽無能,才德淺薄,而是在風口浪尖上呆的時間太久,加上有十幾個兄弟虎視眈眈,明槍暗箭,幾十年下來,不出事才怪。



康熙皇帝當年就是沒明白太子的難處甚至是無辜,相反,康熙皇帝也不知不覺和其他皇子走到了一起,厭惡太子。這是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之重大失誤,最終造成九子奪嫡,太子諸兄弟內訌,把一個天賦很高的太子逼瘋了。康熙皇帝要是忍一忍,多和太子一條心,斷絕其他皇子的非分之想,解除太子的擔憂,這才是長久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