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皇八子胤禩被人稱為“八賢王”,為何引來父親康熙的厭惡和哥哥雍正的報復?

尼采廣寒宮中坐


康熙的皇八子胤禩,他其實挺努力的,為人處事都想做到最好,在康熙眾多皇子中,也是最優秀的幾個之一,善於交際,與王公大臣們關係和睦,做人體貼,處事細緻,是個有德有才的皇子,人稱“八賢王”。

胤禩,又名允禩,康熙八子,生母良妃衛氏。

但是,康熙48年一次推舉皇儲事件時,皇八子胤禩讓康熙十分厭惡,後來甚至要斷絕父子關係,胤禩直接被康熙打入谷底,再無任何爭儲機會。當年康熙廢黜了皇太子胤礽,過後覺著後悔,想著復立胤礽太子之位,私下讓太監打好招呼的情況下,結果朝臣推舉的竟然是皇八子胤禩,這讓康熙大感意外和氣憤,當場就言明,皇八子胤禩是決不可能的,理由有三:太年輕、犯過錯、出身低。

圖為晚年康熙像。

康熙的理由,仔細揣摩一下,就能分析主要的原因是什麼,說胤禩年輕,一點都不年輕,都快30歲了,說胤禩犯過錯,這都是翻篇的事情,重提就沒意義,再者康熙早都原諒了,剩下的原因是出身低,這也是康熙對胤禩印象陡變的重要因素之一。

辛者庫,早期為八旗的賤籍。

皇八子胤禩的母親是衛氏,出生八旗“辛者庫”,什麼意思,就是賤籍,可以理解為是八旗裡戴罪的家庭,身份最為低賤,當年是以宮女身份服役,年輕,容貌不錯,被康熙給那啥了,生下皇八子胤禩,按理有了龍種應該給封號給地位,結果是衛氏熬了快20年,才給了個嬪的封號。

在宮裡還有個跟衛氏同等命運的女子,是密妃王氏,她是漢人姑娘,給康熙生了3個皇子,可是王氏苦熬了30多年,才給了個密嬪的封號,而且這3個皇子長大成人後,都是普通的白板皇子,沒有任何爵位,還是雍正登基後,才給了爵位,從以上可以看出,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其實也是有矯飾的一面,看出身,會區別對待。

圖為康熙景陵妃園寢,胤禩生母,良妃衛氏墓。

皇八子胤禩如果不努力,不優秀,肯定也是位默默無聞的皇子,但他知道起點低,長大後勤奮好學,讓康熙刮目相看,獲得貝勒封號,但依然改不了母家低賤的出身,更不可能讓一位出身不乾淨的登上皇位,特別是為了讓康熙覺得胤禩能成大氣,竟然讓江湖算命的,去誇讚一番,讓康熙覺得實在是虛偽透頂,沒擺自己的位置,產生厭惡。

圖為雍正讀書像。

胤禩自己奪儲慘敗後,並沒有像三阿哥胤祉一樣,退出競爭,反而繼續蹚渾水,自己奪儲無望,就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再一次押錯寶,在雍正即位後,作為胤禵一黨的重要成員,胤禩當然沒逃脫雍正的打擊,與胤禟、胤禵一起,列罪狀四十大款,被圈禁,不久死去。


圖文繪歷史


平心而論,康熙爺的第八個兒子胤禩,有點冤。胤禩活著的時候並沒有殺人放火,貪汙受賄,謀財害命,弒君篡權。相反他倒是親切隨和,靈活溫潤,自幼聰慧,並且通曉世故,在眾大臣和眾兄弟中廣有善緣。

皇子中的老九老十和老十四都是他的鐵桿兄弟,上書房大臣中的佟國維馬齊都是他的擁戴者。但就這樣一位優秀的皇子,生前卻被康熙和雍正兩代皇帝一再的打壓與壓制。最後還被雍正從宗藉除名,並被改名阿齊那(大約是豬狗不如的意思)

到底是為什麼?我們結合正史與野史,分別說一下,胤禩是如何得罪了兩代皇帝。

1.胤禩與他的父親——康熙皇帝的二三事,得人心者不一定得天下,但得聖心者一定得天下。

第一件:胤禩與張明德(野史)

張明德是康熙年間一個算命的。他曾經給八皇子認識,算了個命,其中包含三個內容:

(1)王上加白。張明德說胤禩身上有白氣灌頂,而胤禩當時是一個王子,這王上加白就是一個皇字,暗示胤禩有當皇帝的命

(2)一人執圭。胤禩的小名中有一個叫佳字,這個佳字是一人執圭之像,圭(是古代帝王在舉行典禮時拿的一種玉器),這也暗示著意思,有可能當皇帝。

(3)八王大。胤禩的小名中還有一個美字,這個美字拆開了就是八王大(當然也可以解釋為八大王,大王八)。但張德明的解釋就是八王將來會是最大的一個王,那就是皇帝。

這件事就像一根針深深的扎進了康熙老佛爺的心中。



第2件事:推舉太子時的百官擁戴(正史)。

前太子胤礽被廢后,康熙皇帝下了一道旨,讓百官推舉新太子人選。他沒想到有八賢王之稱的胤禩,竟然被百官異口同聲的推選為新太子。

重點是異口同聲這4個字,康熙帝深刻的感受到了胤禩在朝廷百官中心中的人望,已經威脅到了他這個在世的皇帝,所以他將廢太子第2次復立,就是為了胤禩削減在百官心中的威望。

這件事又向另一個針深深的扎進了康熙老佛爺的心中。



第3件事:死鷹事件(正史)

《雍正王朝》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描寫,就是十四王子從西北給康熙賀壽送了一塊隕石,讓胤禩給換成了一隻死鷹。

但真正的歷史是:康熙53年的時候,康熙帝熱河巡視,身處北京的胤禩,給康熙帝挑選了兩隻上好的海冬青送給康熙。但不知為什麼,這兩隻鳥到了康熙手裡的時候,卻變成了兩隻奄奄一息的死鷹。

而這被康熙看成了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隨後康熙帝一怒之下說出了“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的狠話。

正是這句話,將胤禩徹底打入了塵埃,再無繼位的可能。


2.我們再說說胤禩與雍正的矛盾:歸根結底只因胤禩太強

雍正二年四月。雍正曾經發布了這樣一道聖旨:

“爾諸大臣內,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謂允禩賢於朕躬,為人足重,能有益於社稷國家,朕即讓以此位,不少遲疑!”

一個帝王與一個臣子擺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進行比較,這本身從側面已經說出了胤禩他的能力。

就這一條已經足夠雍正殺他100次了。



在這裡我引用易中天老師的話:“實際上胤禩對雍正的威脅倒不一定是有暗殺或政變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威望太高,雍正和胤禩都有資格當皇帝,他們都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


少校柳下惠


康熙皇帝的眾多皇子中,要說最有人緣的一定要數老八胤禩,在清朝的很多典籍中,對胤禩的評價,大多都說他非常的聰慧,通曉世故,待人非常的親切隨和,所以在大臣和皇子中評價都很好,也因此得到“八賢王”這個稱號。

愛新覺羅·胤禩畫像

胤禩待人親切,為人圓滑,在朝野之中很有口碑

在胤禩參與奪嫡的過程中,胤禩就壞在了這個“賢”字上,在胤禩還在年輕的時候,康熙皇帝非常的喜歡胤禩,他也是康熙皇帝的皇子中最早一批被封為貝勒的,這個時候的胤禩才十七歲,康熙皇帝就開始讓他和老三胤祉一起處理政務了。

胤禩非常的圓滑,知道體貼下屬們的難處,也因此很多王公貴族跟他關係都不錯,換句話說就是和他在一起能得到好處,而他和自己的兄弟們相處得也很好,比如胤禟,胤䄉,胤禵,其實他和胤禛的關係也不差,但是沒有胤禛那麼城府深。

影視劇中的胤禩

康熙皇帝對胤禩很信任,將很多重要的事務都交給胤禩來辦理,胤禩也很有才幹,他的辦事能力也得到了康熙皇帝和很多大臣的肯定,胤禩不只是在大臣中很有口碑,在士紳階層中也有美名,他和當時的很多名士交往密切,其中就有很多人因為他的推舉,才得以入朝為官的。

廢太子事件中鋒芒畢露,胤禩引發康熙皇帝的猜疑,胤禛的暗中打擊

康熙皇帝和赫舍里氏感情很深,所以直接把胤礽立為皇太子,胤礽就算沒有才能,只要不犯錯,以後繼承大位是穩穩的,但是胤礽因為出身尊貴,所以漸漸形成了驕縱,暴戾的性格,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帶著皇子們出去圍獵,皇十八子胤祄病逝,但是胤礽對此無動於衷,康熙皇帝十分的生氣,胤礽被廢。

康熙皇帝畫像

至此本來暗流湧動的奪嫡之爭,變成了波濤洶湧,最開始躍躍欲試的是大阿哥胤禔,他建議康熙皇帝除掉胤礽,還表示自己願意代勞,被康熙皇帝痛斥一番。胤禔反應過來自己沒戲了,但是他也不想別人好過,當時就胤禩最有希望接任太子,他能力出眾,黨羽眾多,所以胤禔就推薦了胤禩,結果康熙皇帝本來就在氣頭上,聽他這麼一說,讓康熙皇帝開始警覺起來。

不久之後,康熙皇帝召集皇子們討論國事,就說道了胤禩黨羽眾多,陷害胤礽,準備將胤禩圈起來,結果胤禟和胤禵為胤禩求情,胤禵還和康熙皇帝大吵了一架,康熙皇帝氣得拿刀就要砍胤禎,皇五子胤祺拼命勸阻,胤禵才跑了,但是因為這件事情,康熙皇帝和胤禩之間已經產生了隔閡。

愛新覺羅·胤禵畫像

沒過多久又發生了一件事情,康熙皇帝召集滿朝文武推舉一個皇子為新太子,結果佟國維、馬齊這些重臣全都一致推舉了胤禩,康熙皇帝本來是想要重新立胤礽,這個結果就讓他非常的擔心,康熙皇帝斥責了這些大臣們,說道胤禩本來是有罪的,他的母族身份卑微,你們還選他,這是何居心?其實到了這裡胤禩的奪嫡之路就已經走到頭了。

而胤禩得到那麼多的大臣支持,除了讓康熙皇帝開始提防他,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感到了威脅,那就是胤禛,胤禛的人緣不太好,當他開始參與奪嫡之後,看到胤禩的呼聲那麼高,就連皇帝都會感到心驚,更何況還是競爭對手呢?所以雍正皇帝繼位之後,立刻開始剪除胤禩的黨羽,找各種理由處罰胤禩,革退了胤禩的爵位,最後將胤禩圈禁在宗人府內,折磨致死。

雍正皇帝畫像

結語

胤禩最後以悲劇收場,說到底就是因為他太賢能了,處處都留下有德有才的美名,王公貴族,朝臣名士都賣他面子,這在皇帝看來算個什麼事呢?廣結黨羽,柔奸成性,妄蓄大志?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威脅到了自己的地位,就算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

胤禩就輸在這一點上,雍正皇帝為什麼要打壓胤禩,臣下或者是皇子的能力,和皇帝相當,甚至比皇帝還出色,人緣也比皇帝還好,就這一條胤禩就該死了,所以太賢能未必就是好事。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玄坤文史


胤禩看似聰明,其實很多事情他沒看透。

歷史上的“八賢王”,其原型是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及趙光義的第八子趙元儼等人,經過小說家的藝術加工,成為《楊家將傳》、《三俠五義》、《楊家府演義》、《萬花樓》等書中的虛構人物。

人們希望有這樣一個位高權重、正義忠誠的權貴,不懼皇權仗義執言,保護忠臣、懲處權貪。

也就是說,“八賢王”產生的土壤是朝中有奸臣,皇帝不賢明。

胤禩以“八賢王”自居,沾沾自喜於那個賢字,卻沒想過這樣置康熙於何地?是在說康熙不賢,需要有賢王勸諫嗎?還是在說朝中有奸臣,需要他去剷除?這就是對漢文化了解不深吃的虧。

而且,結黨營私是康熙最忌諱的事情,胤禩卻堂而皇之的結交大臣,讓眾大臣都心甘情願推舉他為新任皇太子,看在康熙眼裡,這就是巴不得自己早死的節奏。

從這個時候起,康熙就已經在防備這個兒子了。胤禩卻一點也不瞭解老父親的心思,依然上竄下跳努力奪嫡,之後就發生了“斃鷹事件”。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巡視熱河,胤禩本應隨侍在側,但因恰逢生母良妃兩週年祭日,所以他去祭奠母親,沒能隨行。

不過人雖未到,禮卻到了,胤禩精心挑選了兩隻上等海東青,派人送去進獻父皇,康熙收到時卻變成了死鷹。康熙勃然大怒,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詛咒,發了一通火,最後絕情地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海東青是怎麼死的?可能性很多,胤禩得罪的人不少。但重點是,康熙真是因為這兩隻死鷹生氣嗎?未必,他只是因為之前的諸多事情,認為胤禩的狼子野心終於露出來了。

“斃鷹事件”是果,不是因。胤禩卻還沒認識到自己的危機,也有可能是騎虎難下,依然參與奪嫡,自知上位無望,轉而開始支持同一陣營的十四阿哥胤禵。

胤禩的名聲是真的好,深受康熙信任的大臣李光地,直到此時還認為他是諸皇子中最賢明的。

但越是如此,康熙對胤禩越是厭惡,斃鷹事件的第二年又罵胤禩“行止卑汙,凡應行走處俱懶惰不赴”,停了胤禩本人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

不過,康熙對胤禩再差,至少還有著幾分父子情。四阿哥胤禛上位為雍正後,胤禩的日子就難過了,最後被削了王爵除了宗籍,圈禁而死。

但站在雍正的角度,這樣對待胤禩很正常。

以前奪嫡就不說了,大家都是皇子,機會一樣,爭一爭無可厚非。可在他繼位後,胤禩還沒認輸,夥同著九阿哥胤禟及其他對雍正不滿的王公大臣,妄圖顛覆政權,還把雍正的長子弘時拉為黨羽。

雍正氣死了,直接把弘時過繼給胤禩,一同治罪。他連兒子都不放過了,當然更不會放過胤禩、胤禟等人。

總之,成王敗寇,胤禩的悲劇是他自己決定的。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臨終傳大位之前,對胤禛一一點評了自己的幾個兒子。其中,他對胤禩的評語是:“胤禩,處處學朕,卻處處學得不像。”

因此,胤禩雖得“八賢王”之名,但卻無“八賢王“之實。原因是康熙以寬仁治人、治國,但是胤禩卻以寬仁邀買人心,結黨營私。可以說,他以寬仁甚至縱容為籌碼,籠絡人心,達到其培植己黨的目的,全然不顧國家和朝廷的根本。康熙因為對臣下的寬仁,使得其後期國庫空虛、吏治腐敗,官場一片蕭條。如果胤禩繼承大統,則國將不國。為了刷新吏治,康熙必會選擇一位剛正不阿、意志堅定的繼承者,完成他的遺願。

胤禩和雍正的矛盾則更多來源在大統繼承過程中的爭鬥。在皇位爭奪中,雍正勝利、胤禩失敗。雍正在繼位之後,本不計前嫌,希望能夠和胤禩兄弟聯手,完成康熙臨終的交代。

但是胤禩卻並不甘心,他利用自己的勢力,處處與雍正作對,手段卑劣殘忍,可以說無所不用其極。在與雍正作對的過程中,完全置祖宗江山和天下社稷於不顧,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人們口中“八賢王”實則是一個心胸狹窄的卑鄙小人。


不信青史盡成灰


胤禩是康熙的第八子,母親是良妃衛氏,他待人親切隨和,禮賢下士,他的諸多兄弟和朝中大臣都很稱讚他,故人們戲稱他為“八賢王”。那麼如此賢德又多才的兒子康熙為什麼很厭惡他呢?他與哥哥雍正又有什麼恩怨,使得雍正登基後瘋狂報復他呢?

我們先來說康熙帝為什麼不喜歡這個兒子,其實早年的康熙是非常喜歡這個兒子的。胤禩自幼便聰明懂事,平時學習詩文、騎射都是跟幾個哥哥一起,他雖然是其中最小的一個,但各個方面都不比哥哥們差。所以康熙對這個優秀的兒子很喜愛,康熙三十七年給各皇子封爵時,年僅十七歲的胤禩和年長的哥哥們一塊被封為貝勒。康熙為了鍛鍊他,讓他和哥哥胤祉一塊辦理事務,幫助裕親王福全料理廣善庫、建東嶽廟,甚至在康熙帝要廢太子的時候,讓他署理內務府總管。但也就是從這往後,康熙漸漸地開始厭惡起這個兒子了,究其原因就是其私結朋黨,圖謀儲位,這兩點都是康熙的大忌。



在胤禩看來,自己表現的越好,越是能得各大臣的支持,自己就越可能被康熙看好,進而成為太子。這看似沒什麼毛病,皇帝肯定會選最優秀的兒子當繼承人,實際上卻是大錯特錯。康熙一廢太子時心裡只有氣憤,氣自己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太子不遂自己的心,根本沒有想其他的。而胤禩的積極活動圖謀儲君只能是火上澆油。同時他的聲勢浩大也引來了同樣圖謀儲君的大哥胤禔的忌憚,於是胤禔便在康熙面前推舉他,說張明德曾經給胤禩相過面,說他以後必大貴。康熙聽後大怒,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互勾結謀害胤礽,這當然是沒什麼證據的,但他說胤禩聽到了張明德的話而不報告,是懷有他心,所以革去了胤禩的貝勒。這就是赤裸裸的欲加之罪了,我想無論是哪個皇子聽到這話都不敢報告吧,否則不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了嘛!





後來因為三阿哥胤祉的舉報,知道了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大阿哥胤禔,康熙圈禁了胤禔,但卻並沒有給胤禔恢復爵位。經過此事,胤禩如果能看透,懂得韜光養晦,那麼康熙應該也不會厭惡他的。後來康熙帝幾次向朝臣們暗示自己想復立太子,然後再讓他們推選一位皇子做太子,康熙本想著大臣們應該能懂自己的意思,誰料這些大臣卻都齊刷刷的推舉胤禩當太子,這讓康熙非常吃驚,胤禩的影響力居然已經大到這種程度啦!這次的百官保舉結果,康熙不但沒采納,還重責了保舉胤禩的大臣。後來在二立太子時,康熙雖然恢復了胤禩的貝勒爵位,但當初和他同時立為貝勒的哥哥們都已經是親王了。



康熙五十一年,太子再度被廢,再也沒有復立的可能了!此後的太子之爭是愈演愈烈,胤禩雖然先前受了打擊,但聲望仍然很高,而且他還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和十四阿哥胤禵這幾位忠實粉絲的支持。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打碎了胤禩的太子夢。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前往熱河巡視,胤禩因為母親良妃的祭日沒有跟隨,而是派人送了兩隻海東青過去。給父親送老鷹這寓義本來很好,可是不知怎的,這兩隻海東青送到時已經奄奄一息了(很多影視劇中都把這說成是雍正所為)。康熙大怒,認為胤禩這是在詛咒自己。並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回到京都,康熙就下令停了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執事人等銀米。就連胤禩因此大病一場,康熙也表現的極其冷漠,後來父子之間關係雖然有所緩和,但皇儲之爭他算是徹底出局了。



胤禩雖然很優秀,但是卻沒能摸透康熙的想法,這是他失敗的最主要原因,與之相反的勝出者胤禛就非常聰明,做事情很會迎合康熙帝。胤禛一開始就是太子黨,太子在位時,他就支持太子。太子第一次被廢后,胤禛搞不清狀況時就不表態,與各皇子(包括胤禩)關係處的都非常好,誰都不得罪。後來看到康熙有復立太子的想法,就明確表示支持太子。太子二次被廢后,各皇子爭儲大戰不斷升級,胤禛卻是非常懂得韜光養晦,他研究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康熙看著他的兒子們為爭儲君之位爭的頭破血流,再看看這個不爭不搶的兒子自然要舒心些,為討康熙歡心,他還把西藏畫在大清版圖上,表達自己的仁孝。但暗地裡他卻拉攏年羹堯和隆克多,積極謀劃儲君之位。



胤禛和胤禩在爭奪儲君之位時,暗地裡應該是交手過很多此,所以雍正登上皇位後才會瘋狂的報復。雍正剛登基時,為穩定大局封胤禩為親王,辦理工部事務。可不到一年,雍正皇位坐穩後,就開始慢慢找茬了。雍正元年九月,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廟,在端門前設更衣帳房,因為這個帳房是新做的,所以油漆味大,雍正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務的廉親王胤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廟前一天一夜。可憐了工部侍郎和郎中完全就是陪罪呀!後來就是動不動就因為一點小事找理由訓他,而且漸漸的變本加利,派人跟隨監視他,後來又休掉了他的福晉,不許兩人往來。最後終於在雍正四年,革去了他的爵位,把他圈禁起來,並逼他改名為“阿其那”(滿語豬的意思),直到最後被折磨至死。



胤禩雖然貴為皇室,但是早年父親打壓,後來又是哥哥報復,一身才華沒有施展,一世賢名卻不得善終,實在是太令人挽惜了!


孔六十三


導語:

龍生九子,各個不同。康熙皇帝生了不少兒子,其中正式參與奪嫡的就有九個之多。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每個皇子都有各自的本事,比如說大阿哥胤褆,戰功卓著,年紀最長。二阿哥胤礽,子憑母貴,生下來就是太子的命。三阿哥胤祉,文武雙全,飽讀詩書。四阿哥胤禛,隱忍不發,沉穩幹練。

所以說八阿哥胤禩,作為奪嫡的熱門人選,自然是有一套別人沒有的特殊本領。那麼他靠什麼來奪嫡呢?我認為就是人緣。

01八阿哥出身低微,卻不影響他良好的人緣。

八阿哥胤禩的出身,確實比較低微。康熙皇帝臨幸時,他母親不過是出身辛者庫的一個婢女,毫無身份可言。

就算是為康熙生下了八阿哥胤禩,她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提升。一直等到胤禩九歲的時候,他母親才被封為嬪,這個時候還不是正兒八經的妃子。

  1. 胤禩28歲的那年,48歲的母親才被封為良妃,據說還是辛者庫裡唯一走出來的妃子。辛者庫是包衣管領,地位比罪奴要高,可是卻也比正兒八經的官員或者八旗子弟要低的多。

  2. 所以胤禩的母親壓根就沒有撫養胤禩的權力,一直由康熙的四妃之首惠妃撫養。這個時候的胤禩並沒有氣餒,他也在暗暗發力,希望能夠得到康熙的賞識。

  3. 胤禩處處都尋找康熙的特點去模仿,尤其是在對待下屬方面,康熙那叫一個仁慈。所以胤禩對身邊的人,也非常客氣。

所以很多阿哥們都願意跟著胤禩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以八阿哥胤禩為核心的團隊八爺黨。

八爺黨的工作重心,那就是把八阿哥胤禩推舉成為皇太子的人選,從而讓他繼承皇位。成員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以及十四阿哥胤禵。

未幾,上命諸大臣於諸皇子中舉可為太子者,阿靈阿等私示意諸大臣舉允禩。上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上釋允礽,亦復允禩貝勒。四十八年正月,上召諸大臣,問倡舉允禩為太子者,諸臣不敢質言。上以大學士馬齊先言眾欲舉允禩,因譴馬齊,不復深詰。---《清史稿》

除了有皇子們相助,八阿哥跟朝中的官員們相處的也十分融洽。所以官員們也會時常在康熙面前誇讚八阿哥的賢能,稱他為八賢王。

02康熙討厭八阿哥處處學他。

人可以不討厭自己,但是一定會討厭那個行為作風很像自己的人,因為每個人對自己的處事方式都不會很滿意,康熙也絕對不會例外。

康熙對手底下人好,那是因為當年四處征戰的時候,這些人都是他的戰友,是他的生死弟兄。他不忍心在他們犯錯的時候,處罰他們,戰友之間的感情,是非同一般的。

太子允礽既廢,允禩謀代立。諸皇子允禟、允礻我、允昷,諸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皆附允禩。允禔言於上,謂相士張明德言允禩後必大貴,上大怒,會內務府總管凌普以附太子得罪,籍其家,允禩頗庇之,上以責允禩。---《清史稿》

而你八阿哥胤禩為什麼也要對人這麼好呢?你學這件事就顯得有點自作聰明的意思,因為你沒有參加戰爭,也沒有所謂的戰友。

就算是有,滿朝文武,身邊兄弟也不是你的戰友。你無緣無故對這幫人這麼好,康熙會怎麼想呢?肯定會覺得你為了拉攏這幫人才這麼做,沒安好心。

雖然八阿哥胤禩是皇子,可是一旦他開始拉攏朝臣以後,性質就變了。自古以來,父子之間爭奪皇位的鬥爭,還真的不少,難道說八阿哥胤禩想要學習唐太宗一樣,架空康熙嗎?

再說了,你這種老好人在現實當中,並不討喜。因為康熙雖然善待手下人,卻也有賞罰分明的一面。

八阿哥胤禩只學到了康熙的表面動作,卻沒有學到康熙的內在韜略。這麼一來不僅顯得有些愚蠢,而且更加顯得做作。康熙對自己本身就不太滿意,再看到一個兒子跟自己很像,他會作何感想呢?

03雍正和八阿哥胤禩,那是死對頭。

既然是奪嫡關係,那麼就是競爭對手。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之間,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鬥爭。

因為這兩個皇子,是奪嫡希望非常大的兩位。八阿哥處處籠絡人心,所以眾望所歸。而四阿哥胤禛卻絲毫沒有人情味,身邊的皇子和大臣少之又少。除了忠心耿耿的十三阿哥胤祥和陝甘總督年羹堯是他的人,其他人都處於中立狀態。

三年二月,三年服滿。以允禩任總理事務,挾私懷詐,有罪無功,不予議敘。尋因工部制祈榖壇祖宗神牌草率,阿爾泰駐兵軍器粗窳,屢下詔詰責允禩;允禩議減內務府披甲,上令覆奏,又請一佐領增甲九十餘副。---《清史稿》

所以說相比較而言,胤禛的處境是相當危急的。在這種情況下,胤禛壓根就沒有跟胤禩鬥爭的資本。

  1. 尤其是在前期,胤禛忠心於太子胤礽,壓根就不是八阿哥胤禩的對手,兩個人不對等的情況下,胤禛當然是落了下風。

  2. 好在胤禛處事的風格,康熙非常欣賞,這就挽回了胤禛沒有競爭力的局面。後來胤礽徹底倒臺以後,胤禛果斷填補了這個奪嫡的位置,開始正式參與奪嫡。

  3. 這個時候的八阿哥胤禩和四阿哥胤禛之間,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的地步。皇位只有一個,這麼多皇子去爭,當然沒有誰會把其他競爭對手當成兄弟來看待。

等到胤禛奪取了皇位以後,你認為他該怎麼對待八阿哥胤禩呢?期初還是厚待胤禩了,給了他參與政事的權力,可沒多久胤禛的本姓就暴露了,胤禩也只有低頭吃虧的份。

總結:不管誰奪嫡成功,其他兄弟都不會有好下場。

現實中,八阿哥胤禩,在老年康熙的壽辰上,為他獻壽禮的時候,居然送了一隻奄奄一息的老鷹。從此胤禩失去了康熙的寵愛,這是史書上記載的原因。

我們有理由相信,康熙的確是這麼個性格,因為他當時歲數不小了,身體也不好了,看到這隻奄奄一息的老鷹,認為兒子在期待自己早點報銷了,當然會覺得胤禩很討厭。

胤禛奪取皇位,成為雍正皇帝以後,對自己的兄弟們下手也的確比較狠。三阿哥胤祉被罰去守皇陵了,八阿哥胤禩被抄家下獄,九阿哥胤禟被抄家下獄,十阿哥胤䄉被抄家圈禁。十四阿哥胤禵被罰去守皇陵。

這些都是參與奪嫡的皇子,都受到了雍正不同程度的懲罰,有些甚至懲罰致死。其實換任何一個皇子上臺,其他這些皇子都不會有好下場。畢竟當初大家是競爭者,為了皇位甚至你死我活過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說,我們不能認為雍正在這方面有些殘暴,因為沒有哪個皇帝會容忍自己的兄弟跟自己爭奪皇位。

《雍正王朝》

《清史稿》


江湖小曉生


九子奪嫡的大戲在各種清宮劇中都有所演繹,因此很多人對這段歷史十分感興趣,八阿哥胤禩作為奪嫡失敗者,實際上在康熙生前就已有定論了,雍正即位後的清算只不過是出於對曾經政敵的打擊,因此我們今天只討論康熙為何會厭惡胤禩。

關於這個問題,許多的人都曾經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大致上都是胤禩由於結黨導致勢力急劇膨脹,以至於一廢太子之時多數朝臣擁戴胤禩,對康熙構成了威脅,因此使得康熙對他的態度由喜歡變成了厭惡,甚至說出了“允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自此朕與允禩父子之恩絕矣”(《清聖祖實錄》)如此剜心刺骨決絕無情的話。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不過今天我試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件事。

貴族政治

漢人的貴族政治在李治、武則天打擊關隴集團時就基本名存實亡了;到了“安史之亂”,叛軍蹂躪中原大地,將世家大族又犁掃一遍,至此貴族政治徹底退出了漢人政權。

但滿清在努爾哈赤起兵時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之際,尚存有濃厚的奴隸主貴族軍事民主的習俗,之後發明的八旗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等等都屬於因循部落遺俗的變種。順治時期確立皇帝領上三旗,王公貝勒分領下五旗;而議政王大臣會議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才正式撤銷。因此清朝初期,宗室勳貴在政治上的話語權很重,甚至皇帝(大汗)的繼承方式,都是通過推選產生(皇太極、順治)。到了康熙時期,雖然皇權得到了加強,繼承人的選擇也改為了“立太子制”,但貴族政治的性質還得以保留,即康熙皇帝並不能乾綱獨斷,既需要考慮滿清勳貴的利益,又要提防這些人侵蝕皇權。

在這種背景下,康熙早早地確立了胤礽太子之位可以看成是穩固、增加皇權的一種手段,因此康熙最初肯定對於胤礽是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順利繼位。但在貴族政治背景下,康熙立了太子就必須要分一部分權力給太子,讓胤礽建立自己的班底,有自己的勢力,這樣才能夠在勳貴的覬覦下順利繼位。但與此同時,太子一旦有了權力又會對皇帝構成潛在威脅。為了消除這種威脅,或者說政治平衡,康熙又不得不搞起了唐王朝之前十分出名的“司馬炎模式”。

“司馬炎模式”

所謂司馬炎模式,指的就是貴族門閥政治興起盛行、皇權衰落的情況下,皇帝為了太子順利繼位,從而給太子配置了一整套文武班底,而為了防止太子覬覦皇位提前奪權,因而設置同姓親王,給予親王們一定的權力來牽制太子。

司馬炎立了太子司馬衷(也有說是為了讓司馬衷之子司馬遹順利繼位,而選擇司馬衷過渡),但又大封司馬氏各種王,同時自己的皇后楊氏與司馬衷的皇后賈氏兩個外戚家族互相牽制。簡單來說,“司馬炎模式”就是在貴族政治的大背景下搞各種政治平衡,既給太子權力,也用親王來限制太子權力。

這一模式在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朝初期,都是封建統治者們所喜聞樂見並貫徹執行的,當然,這與貴族門閥政治的盛行是分不開的。但這一套模式經常有玩脫的時候,司馬炎死後的“八王之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的儲位之爭等等這些,都是“司馬炎模式”的著名失敗案例。但即使有這麼多失敗案例,在貴族政治的背景下,採取這一模式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畢竟古人有他們的侷限性。

胤禩過界了

扯了這麼遠,並不是跑題,而是做鋪墊。現在回到題目中來,通過上面的這些鋪墊,我們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實際上也是在採取“司馬炎模式”。

而這一模式的關鍵就在於,只要太子沒有起異心想提前繼位,那麼皇帝實際上就會一直支持太子而非起牽制作用的親王。要知道胤礽在一歲多的時候就被立為了太子,此後幾十年間康熙皇帝一直對他悉心教導,他的講師團由康熙親自掛帥,集合了當時的很多大儒,陣容堪稱豪華,而且胤礽也多次監國處理政務。可以說康熙對胤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因此最後胤礽被廢,並不是康熙的本意,只能說是他自己佈局的失敗。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白,無論胤禩有多優秀,康熙多喜歡他,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胤禩明白自己的身份與使命:做一個合格的皇子與臣子,牽制太子的權力但不能替代太子。不僅僅是胤禩,對其他皇子也一樣,這一條就是康熙心中默認的“紅線”,敢於觸碰這個紅線的人,都不會好下場,胤禩如此,提出殺了胤礽的大阿哥胤禔更是被圈禁至死。

一廢太子的時候,幾乎滿朝文武一致舉薦胤禩,這已經超過了康熙心中的紅線,再加上“張明德案”,因此胤禩終於被康熙所厭棄。這在歷史上也早有先例,孫權的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被賜死;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被廢,魏王李泰也沒有成為太子。孫霸和李泰都是超過了紅線,因此即使太子被廢了,他們也沒有好下場。把胤禩與孫霸、李泰做一個對比,就會發現雖然有所差異,但本質是一樣的。

胤禩的好人緣也是厭惡的原因

雖然網上各種吹八阿哥的人,但實事求是地講,胤禩的政務能力並沒有多強,至少沒有太多機會展現。胤禩最強的能力在於,他太能拉關係了,以至於一廢太子時滿朝皆舉薦他做新太子。當然了,除了胤禩本身的能力外,與他的出身也不無關係。

胤禩的生母是良妃衛氏,即康熙口中的“辛者庫賤婦”。這裡大家可能有個誤區,辛者庫並非都是獲罪的人,實際上辛者庫是包衣的一種,和包衣佐領一樣,為皇室服務。雖然有些辛者庫人是罪籍,而大多數辛者庫人則是正常的包衣籍。良妃的父親、胤禩的外公是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所以胤禩生母的出身雖不高貴,但也不算特別低賤。

康熙不選擇胤禩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他生母的出身位份太低了,也就是沒有母族可以依靠,而這也真是滿清勳貴們相中胤禩的地方。大家喜歡胤禩而不喜歡太子胤礽,說白了更多還是為了自己的私心。由於已經培植了多年的勢力,加上母族的扶持,胤礽登基後肯定一個強勢的帝王,這不是滿清貴族們所樂意看到的;而胤禩由於沒有根基,相對會弱勢許多,便於控制,使貴族們的利益最大化。

康熙皇帝熟讀史書,當然知道這其中的貓膩,他絕不能容忍已經慢慢集中的皇權再被貴族們分走。因此當胤禩聲望達到空前高點的時候,也正是康熙最為厭惡他的時候。“允禩甚是狂妄,竟不自揣伊為何等人”(《清聖祖實錄》),康熙評價胤禩的這句話可以看成是我上面觀點的佐證,胤禩並不清楚自己不過是被八旗勳貴們所利用和康熙打擂臺的一個工具而已。又或許胤禩明白,想火中取栗,但不論怎樣,他都就此被康熙所厭棄。

綜上,在貴族政治還盛行的清朝前期,胤禩遭到康熙的厭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越過紅線,走到了太子胤礽的對立面,想要取代太子胤礽;二是他的母族過於卑微,卻被朝臣擁戴。胤禩沒有看清自己,更沒有看清康熙的心意。


大黃扯點歷史


康熙煩老八,有2個原因。一是出身,老二因為他媽才當太子,老八媽比不了。二是老八陰,陰險之人,不堪大用,最終壞事,騙老四家地2個兒弘時與弘晝,忽悠通州大營統領私自調兵,是最明顯佐證。



地水火風432


八阿哥胤禩太會做人了、太會收買人心了,這樣的兒子隱隱對皇權構成了威脅,所以康熙厭惡他。有一次胤禩得了大病,康熙不聞不問,不管他的死活,父子之間的感情隔閡到這種程度,宮廷裡面權力鬥爭的殘酷性可見一斑。四阿哥胤禛不喜歡胤禩那非常正常,他倆本就是奪嫡的死對頭,無論誰當皇帝,都不會對對方心軟。

胤禩的出身不好,他母親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妃嬪,他想上位非常困難。由於他知道自身的劣勢,所以走了一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條道路。他想得到大多數大臣的支持,這樣對他爭位非常有幫助。

正好太子胤礽與康熙不和,康熙一怒之下廢了太子。康熙命群臣推舉一個新太子,百官幾乎都推薦八阿哥,康熙非常忌憚,自己還沒有死,那些官員就這麼擁護八阿哥。如果真立胤禩做太子,他的勢力豈不是更加驚人。康熙於是出爾反爾,重新立二阿哥做太子。

四阿哥胤禛登基以後,首先就對付那些兄弟,他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八阿哥。先讓他做總理王大臣,後來再找一個茬把他圈起來,後來八阿哥離奇死亡,胤禛應該有重大的嫌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