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亲王胤禛的亲信李卫,到底有多么狡猾,如何躲避步步杀机?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李卫,四爷的亲信宠臣,是如何一步步躲过杀机的?

既然题主不是要真正的历史上捐官的那个李卫,而是《雍正王朝》中那个叫化子出身的李卫,那么小编就顺着题主的思路写。

其实李卫在《雍正王朝》中真的没有遇到什么来自雍正的杀机,危险倒是有二次。

一次是和翠儿偷情被高无庸发现,但是正好年羹尧求情,再加上邬思道向胤禛建议过,李卫正好派到年羹尧的四川做一个知县。逃过了四爷处罚,雍亲王府的规矩是最严的。

第二次,是狗儿(李卫)回京述职,得知坎儿(就是高福)死了,若不是邬思道提醒,没让他到高福房中念旧情,只怕又进鬼门关了。

其他的事胤禛不管是亲王,还是皇上,都不会杀李卫。

一,李卫太忠于老四了。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雍亲王府出去的奴才,忠于本分。连给自己的儿子起名都叫“李忠四爷”,老四听了也是哑然失笑,亲自给他儿子改名“李忠”。觐见四爷,把轿子停胡同外,宁可和翠儿步行来拜见四爷和福晋,他可已经是四品粮道了。

二,老老实实给主子办差,勤于王事。李卫不管是监督年羹尧,还是办差,都做得很漂亮。甚至判案,捉罪犯,都很强。后来推行新政改革,李卫的江苏就是全国的模范,当然,李卫的搭档尹继善也配合的很好,是个能人。

三,李卫很聪明,即使站队宝亲王弘历,也是不着痕迹。弘时阴谋败露,皇帝问李卫怎么办时,李卫不正面说,只是说,先帝爷什么都是好的,就是太宠爱八爷他们了,让老八他们处处与皇上作对。实质上就是提醒雍正至少把弘时圈禁了,别给弘历继位添麻烦。没有想到老四大义灭亲,杀了儿子啊!

李卫是老十三外,雍正最信任的人,是不可能杀他的,皇帝也要有心腹啊!









南雷霆峰


在《雍正王朝》里,李卫做人叫“狡而不猾”,通剧李卫的表现是没有两面三刀的地方,做人懂得感恩,更懂报恩。应变之处,处处为公。

在剧中,李卫其人出身乞丐,和高福一起耍诈乞讨。那也是走投无路之时,被南下筹赈的胤禛胤祥识破,也属正常。但从中可以看出李卫身上透出一股机灵劲,遇事不沉沦,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胤禛将其收进府中,有一点是明说的,那就是冲着他们落难的身世。人无难处不收,这是胤禛收人的准则。但满足这条件的不但李卫,还有高福。所以李卫还有一点,那就是李卫这种遇到困难,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案的特长。


而正是这一点使得李卫走得比高福远。在到永安当铺“赚”《百官行述》的时候,高福负责踩点;李卫负责“埋饵”。李卫扮作一个山西破落二代去当身家,一口山西腔,使得当铺老板毫无疑心。而事后店老板很快从口音、身形判断出踩点的高福是个南方人,从而打开来缺口。所以说李卫在这个过程种,对自己刻意的包装,也是后来被避免认出的一个因素,从而也是拯救了自己。


事后,胤禛亲自找他谈话,告诉他不适宜在京城露面了。他第一表现是”四爷要赶他走”,这又让胤禛产生了恻隐之心。于是就那么巧地发生了在年羹尧进京接受任命的时候,发生了他与翠儿偷情被高勿庸抓住的事情。电视剧里看起来只是巧合,但是根据李卫的秉性,这更可能是李卫顺水推舟,将自己变成“储备干部”的一条捷径。一手将自己”好色”的小辫子递给胤禛;一手当仁不让地利用年羹尧对自己的不设防承担起替胤禛看着年羹尧的责任。这是胤禛无法拒绝的。


十年后,当李卫成为一个四品粮道“荣归”雍王府的时候,自己仍然把自己定位成雍王府的一个三等奴才,不咋呼 给自己儿子取名”李忠四爷”,处处告诉胤禛,我李卫对您是感恩戴德的,是忠心耿耿的,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处境,我这辈子,下辈子都是雍王府的奴才。在这点上,年羹尧要是懂得李卫的十分之一,最终的下场也不至于此。


以及在后来曾静案中,虽然雍正为了大义,赦免曾静。但是对于常人而言,这种污蔑自己的气,实际上是无处可撒的。而李卫脱了官服,进到大牢里鞭打曾静。实际上着实替雍正出了气,虽然雍正罚了李卫,但是对李卫的信任更胜一层了。

李卫因为这种深入到细节里的“表忠心”,赢得了雍正的信任。雍正对李卫的信任是仅次于对胤祥的信任的,甚至是高于邬思道的信任的。


而李卫正是因为雍正对自己的这种信任,李卫才敢于管别人不敢管的事情;才得以在任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无论是协助李绂戳破“恩科舞弊案”,还是在任上替刘王氏翻案“赚黄伦”。从路径上来说,都特别刁钻,不符合常规行为,但是目的和本质而言,都是大道为公,为了公平正义,为了国家与老百姓。

另外李卫的说话艺术的确非一般人可及。通常可以直戳问题要害,又避免了与自己身份不符而引火烧身。

在年羹尧的事情上,实际上是雍正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对于年羹尧的处理结果,雍正实际上是背负着“功高不赏”、“兔死狗烹”的道德包袱的。雍正试探李卫态度,但是他却看似答非所问地说了在底下听到的“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的童谣,又说了“邬先生早就说过年羹尧迟早闯出天大的祸。”没有一句话是李卫自己的态度,但实际上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另外在弘时的问题的处理上,李卫更是登峰造极了,那一句“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明知道八爷他们使坏、使绊子,还要加封他们亲王贝勒,这不是,到您这里麻烦了,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看似什么都没说,但是弘时的命运又被决定了。


所以像李卫这样的人,你无论如何也搞不倒他。在一般政敌面前,他任何破绽都不会留给你。而在雍正面前,除了留个似有似无、可大可小的“好色”的小辫子外;剩下的就是你解决不了的事情,李卫有办法;还有深入到每个细节里的表忠心。雍正有什么理由杀他?为什么要杀他?



炒米视角


李卫算不上狡猾,更准确的说李卫情商高又绝对忠诚所以他一直得到雍正最大的信任。如果要说狡猾八阿哥胤禩的种种行为才称得上狡猾,他为了扳倒太子最开始以大阿哥胤禔为挡箭牌,只要有太子胤礽的不好行为就透露给大阿哥胤禔让他去和胤礽争斗。通过诱审肖国兴的方式想要将太子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李卫之所以避开了步步杀机

第一,他绝对忠诚

第二,心怀感恩

第三,情商高,办事灵活

第四,定位清楚

李卫从11岁还是小乞丐的时候就被雍正选中跟在身边办事,当时李卫就翠儿的英勇举动和能说会道的嘴皮子给雍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卫在雍正潜邸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雍正从“万永当铺”得到《百官行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扮演家境落寞的太原公子哥,典当财务,丝毫没有漏出破绽,可以说办事能力十分出色。这件事后,李卫抛头露面如果被八阿哥胤禩识破,必然落下把柄,所以他借着四阿哥胤禛想要监视年羹尧的想法,顺水推舟与翠儿偷情后,离开了雍亲王府。



在监视年羹尧期间,李卫也是尽心尽力,向雍正汇报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雍正得以更好的把握年羹尧这个定时炸弹,让其为自己服务,成为后来登基的重要助力。李卫没读过书,一心向着百姓,跟随年羹尧外出不到十年就从一个无名奴才成为四品粮道,除了四阿哥胤禛提拔,他的忠心和办事能力也是不得不强调的。邬思道在坎儿死后曾对李卫说

他的官位,多少读书人求而不得,他一个大字不识的奴才却有如此成就,一定要记得他的根在四爷府。

李卫确实也一直这样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李忠四爷”,也不会撇下四品高官面子,下轿亲自步行去拜见四阿哥胤禛。李卫一直清楚自己的定位是四阿哥胤禛耳目,是他的心腹,他要做的就是绝对的忠心,不是年羹尧和隆科多的首鼠两端。

李卫对雍正的感情很微妙,表面君臣,实际情同父子,《雍正王朝》整部剧中只有李卫一个人能够像家人一样和雍正一起面对面吃饭,充满和谐和温馨。即使雍正的亲儿子都没有这样的让人感觉舒服,五阿哥弘昼多了一些胆怯,四阿哥多了一些君臣,三阿哥多了一些猜疑。即使是和雍正关系密切的老十三胤祥到后边也多了一分退让。唯有李卫他像家人一样关心雍正,甚至几次落泪,这是雍正最优秀的三个儿子都做不到的事情。



李卫对雍正是一种可以甘愿赴死的忠诚,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己诺必成,蹈死不顾,死不旋踵”。雍正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大清王朝,奉献给了天下黎民,李卫则作为雍正的尖刀,为他在最前线披荆斩棘。雍正曾对年羹尧说,他们要做千古君臣的典范,我想不如把这样的名头给了雍正和李卫。


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里的李卫,靠着雍王府奴才出身的“优势”,一路顺风顺水,青云直上。很多人都认为李卫从街头小流氓到封疆大吏都是雍正提拔的功劳,这一点确实存在,但是,李卫自己的谋略应该才是根本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以“猜疑”著称的雍正帝面前明哲保身



事件一:推行新政

李卫首次到浙江任职,就被雍正寄以厚望,希望他能在新政的推行上取得突破,堵了质疑雍正那些人的嘴。

李卫到了浙江后不但受到当地官员的蔑视,甚至在新政推行上还受到刻意阻挠。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李卫不但找了一群叫花子用街头快板的形式去推广,还费尽心思找到那位领头反对官员的把柄,并以此为要挟,才将新政推行下去。

李卫确实没念过书,所以,也只有他能使出这些官场人所不齿的“下三滥”手段,而且还有效!!通过浙江这件事我们看到一个脑子灵活的李卫,也看到他对雍正的忠心,这样的人,最合雍正的心意。李卫被提拔,只是早晚的事;



事件二:坎儿之死

坎儿是《雍正王朝》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和李卫有着同样出身,可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

坎儿因为中了八爷管家的奸计,说出四爷手里有太子写给任怀安的一封信,最后被邬先生利用,扳倒了太子。这件事本来对雍正是有利的,但是,坎儿的行为也被雍正视为一种背叛,对于一个下人来说,坎儿的命运也就走到终点。在利用坎儿传递出那封信之后,一杯毒酒赐死了坎儿。

李卫和坎儿从小玩到大,李卫当官回雍王府的第一次,大老远就下轿步行,时时表现出对雍正的感恩和效忠,深得雍正赏识。

当李卫问“坎儿呢?”时,雍正面不改色的说了句“病死了”。李卫就没有再问任何话,因为他不敢,雍正刻意隐瞒的事绝对都不是什么好事!他不想因为坎儿再惹怒雍正,为自己埋下祸根!!

李卫的心机可见一斑



事件三:弘时之死

弘历被行刺后,李卫专门保护他回京。雍正单独问李卫:“想必你也知道谁干的,该怎么处罚?”,李卫当即表示自己什么都敢说,可这件事真不敢说。

雍正知道是弘时干的,李卫也知道,这时他一改往日“坦率”作风是因为这件事牵涉到了皇位之争,这是雍正心里的大忌,而且属于皇家内部事务。李卫深知,雍正问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自己是断不敢卷入这场争斗去的。

这又是李卫的一个聪明之处,这样的李卫,还有人认为他傻吗?


回眸满清




李卫和高福都是雍亲王府的家奴,雍亲王胤禛对他们有救命之恩。起初,两个人仅仅负责一些日常工作,根本无法执行秘密任务。在雍正王朝中,江南巡盐道任伯安利用自己的工作关系,绘制了一套百官行述,记载了很多京官们的秘密。雍亲王胤禛命令四川提督年羹尧千里奔袭江夏镇,获得了当铺的当票。但是京城的那家当铺属于老八胤祀的产业,为了获得百官行述,雍亲王胤禛起初命令高福前往,但没有成功。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卫冒充富家公子,利用各种问题成功的获得了百官行述。



经过这次事件,李卫和高福卷入了皇子们的斗争。对于他们这些家奴来说,风险非常大。因此,李卫选择了金蝉脱壳。在此之前,雍亲王胤禛对年羹尧的忠诚已经产生了怀疑。谋士邬思道建议派人监视年羹尧,而且派去的人必须靠得住。作为雍亲王的小厮,李卫很有可能听到了雍亲王和邬思道的谈话。因此,李卫上演了一出苦肉计。李卫和王府的女仆小翠关系非常好。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李卫和小翠在花园中约会,正好被总管太监高无庸发现。这一切太巧合了,很有可能是李卫故意制造的。



雍亲王府的规矩非常严格,下人违反了规矩,当然不能继续留在王府。但李卫的罪过并不是很大,根本不至于从重处罚。与此同时,胤祥、邬思道、年羹尧都在为李卫求情。最终,李卫带着小翠离开的王府,前往四川担任了一名知县。经过一番运作,李卫离开了京城的漩涡。此后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李卫都可以置身事外。李卫自己虽然非常狡猾,但是应该想不出这样的办法,他应该得到了邬思道的真传。邬思道曾经给了李卫两个建议,第一,对雍亲王胤禛保持绝对的忠诚,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资本。第二就是不要过多的介入机密事件,这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雍亲王胤禛成为雍正皇帝以后,邬思道离开的京城,没有投靠声势滔天的年羹尧,当时,年羹尧已经担任了抚远大将军,指挥20多万军队。邬思道投靠了陕西布政使李卫,由此可见,邬思道对李卫的能力非常认可,认为投靠李卫才是最合适的。在处理年羹尧的问题上,也能看出李卫的狡猾。年羹尧平定了青海蒙古贵族的叛乱,但是自身出现了狂傲自大的情况,对各地的总督、巡抚也敢呼来喝去。各地的官员对年羹尧非常不满,雍正皇帝最终对年羹尧忍无可忍,撤销了年羹尧的一切官职。



此时,众多的官员都上书要求斩杀年羹尧。当时,李卫已经担任了两江总督。李卫的态度非常重要,那么,李卫做了什么呢?李卫建议斩杀年羹尧,其实,这个建议对雍正皇帝并没有好处,李卫完全是为了自保。年羹尧已经是墙倒众人推,即使李卫上奏也救不了年羹尧。在这个时候,李卫根本不敢与整个官场为敌,他只能上书要求杀掉年羹尧。通过这个举动,可以洗干净自己与年羹尧的关系。不得不说,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卫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狡猾,这种狡猾是很多读书人不具备的。例如李卫的同行河南巡抚田文镜,就没有这样的能力。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想多了,这是编剧的活儿,是编剧让他躲过的,就这么简单~皮影戏里面每一个角色再复杂,也是背后玩皮影的人设计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