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個起義領袖方國珍,為何能得以善終?

sgill-理


三條。

第一,都是明教徒。方國珍,明玉珍,朱元璋,陳友諒,名義上都是小明王韓林兒的部下,軍隊中的中高層軍官都是明教徒。根據明教教義,明教徒不能殘殺本教兄弟。所以朱元璋沒有對方國珍下手。



第二,方國珍識相。方國珍雖然玩的早,但是做不大,一直在沿海活動,沒有深入內陸,一有風吹草動就乘船往海里跑。朱元璋崛起後,方國珍第一個向他低頭臣服,還給朱元璋的軍隊供應過糧食。因此朱元璋對方國珍還是有好感的。



第三,方國珍投降信寫的好。這個至關重要。由於方國珍反覆無常,所以朱元璋給他下了最後通牒,讓他趕緊投降,否則格殺勿論。方國珍漂泊在大海上不敢回來,怕朱元璋說了不算,想到南洋小島上自立門戶。但是他的手下不願意跟著他賣命,一個儒生毛遂自薦,替方國珍給朱元璋寫了一封投降信,由於寫的太好,張廷玉編明史時全文照搬,小編曾經寫過一本明史的書,記得這個情節。



儒生把方國珍比作調皮搗蛋的孩子,把朱元璋比作嚴父,孩子犯了錯,父親應該批評教育,不能一棍子打死。其中有句話小編印象深刻,叫做大杖則走,小杖則受,意思方國珍之所以跑了,是怕朱元璋殺死他。朱元璋看了投降信,向方國珍保證,你回來,我繞你一命。



後來這個儒生給朱元璋打工,被殺了。


唐風宋月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方國珍的聰明之處。

朱元璋曾經有三大敵人: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

其中陳友諒實力最強,比朱元璋還厲害;

張士誠實力大體和朱元璋旗鼓相當。

而方國珍的實力最弱。他本來是浙江的私鹽販子。

私鹽走私在當時可是殺頭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國珍其實就是一股黑社會分子的頭目。

後來見私鹽賺不到太多錢方國珍乾脆下海做了海盜,集中了幾千人。

但方國珍根基不好,實力不強,僅僅盤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屬於土皇帝,地頭蛇。

相反,陳友諒的實力是方國珍的十倍,張士誠也比方國珍強得多。

然而,陳和朱元璋決戰時被打死,張士誠兵敗被朱元璋俘虜後斬殺。陳張死後,家族基本都被誅滅。

有意思的是,方國珍卻是善終。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7年後,方國珍病死,終年56歲。在當年,這個死亡年齡不算小了。

方國珍死後,被朱元璋賞賜葬於南京城東20裡玉山。朱元璋親自設祭,命翰林學士宋濂作《故資善大夫廣西等行中書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銘》為祭。

那麼,方國珍為什麼會有善終呢?

因為他聰明。

1362年,方國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陳友定結盟,一通對付朱元璋。

5年後,掃平強跌朱元璋出動大軍攻打方國珍。

僅僅1個月的時間,朱軍攻佔黃岩、溫州,並在曹娥江擊潰方水軍,方國珍退守舟山,

這種情況下,方國珍沒有頑抗,2個月後交出了地盤和軍隊,投降了。

因為主動交出地盤和軍隊,朱元璋雖惱怒,當年指責方國珍反覆無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無權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這就是識時務的好處,打的贏就打,打不贏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盤都是搶來的。


薩沙


在元末風起雲湧的起義者中,方國珍的名字不如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等人那麼如雷貫耳,但是他卻獨享一個記錄:元末第一個掀起反元大旗的領袖。

方國珍起義後,割據浙東二十餘年,遊走在各方勢力之中,最後得以善終,關鍵要素有兩個。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與招安之間率做文章,

方國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販鹽為生。

當時浙東的確百姓民不聊生,民間有句歌謠暗中流傳:“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的某個同鄉實在活不下去了,入海為匪,朝廷沒能平定,方國珍便認識到“天下亂自此始”。趕巧他的一個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殺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數千人開始打劫元朝的海運皇糧,正式開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來,他與元朝周旋,時叛時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萬水軍揖捕方國珍,兵敗。方國珍請命於朝廷,被授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國珍再次反元,攻打溫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討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國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與招撫之中,方國珍的勢力越來越大,官至行省參政,據有慶元、溫州、台州之地。

方國珍可謂諳熟懂得生存法則的,由此有個稱號:“海精”

不過方國珍的行為在史學家看來便是:反覆無信。其實在亂世,反覆無常也只是是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為識時務。

再一次次反覆之間,也使得方國珍太在於生存,目光有些短淺,只想著浙東這一畝三分地,缺乏爭奪天下的志向。

這也可以認為是識時務。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外,方國珍擁有“千百之舟、數十萬之眾”,算得上一方霸主,有爭奪天下的資本。

他身邊的謀士勸他主動出擊,成就霸業。

但方國珍卻認為“朝廷雖無道,猶可以延歲月;豪傑雖並起,智均力敵”,“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從事後馬後炮的角度來看,方國珍的選擇是正確的,很識時務。

在朱元璋和張士誠以及和元政府相互爭鬥之際,方國珍採取觀望的態度,立足割據浙東。當朱元璋做大後,他主動遣使納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讓他納土歸降,對他納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認為是“陰持兩端”。

最後朱元璋大軍出動,方國珍眾叛親離,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書乞降。

朱元璋也難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讓他進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國珍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這是《明史》中對方國珍的評價,對於第一個起來造反的人,方國珍最後卻得好死,連修史者都有些驚訝。

其實,“海精”的綽號就能解釋他的為何能善終了。


微史春秋


方國珍是元末第一個舉起反元大旗的起義領袖。甚至比後來在北方掀起巨大聲勢的紅巾軍起義還早。後期南方群雄爭霸割據,方國珍與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也是重要的角色。但是和其他反元領袖的命運相比,方國珍可謂非常不錯,既沒有被武力兼併,也沒有什麼兇險的大戰。 在南方局勢明朗之後,略帶狼狽的投降朱元璋,而且保留了一定的地位。病逝之後,朱元璋還親自設祭,劉伯溫撰寫神道碑銘。總體來看是一個元末時期錢俶的人物。

善於騰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勢力

方國珍雖然最早舉起義旗,但是他始終是割據台州、溫州、慶元(今寧波)等地,順便控制海運。在他的一生奉行類似吳越錢氏的保境自守的政策,以保證自己在浙江的利益為根本,和各方勢力都儘量不發生衝突。

  • 1348年,因為被仇家誣陷通寇,方國珍兄弟乾脆殺死仇家,聚集數千人逃亡海上,並且多次擊敗前來進剿元軍。這一時期是方國珍最困難的時期,當時北方的紅巾軍起義還沒有爆發,朱元璋還在當和尚,陳友諒還在作書吏。所幸方國珍面對的元軍都不是很強大,方國珍屢屢獲勝之後,元朝地方官都害怕且無奈的以官職來招安他。而方國珍也不斷的接受招安又進行反叛,反正就是逐漸控制慶元、台州、溫州等地。


  • 1351年,北方爆發紅巾軍起義,極大的打擊了元朝的統治,元朝政府的精力也就逐步針對聲勢浩大的紅巾軍起義了。方國珍開始穩穩佔據三郡之地,逐步成為割據一方的豪強。但是很快南方也爆發了許多反元起義,逐步形成了南方徐壽輝(陳友諒)、郭子興(朱元璋)、張士誠和方國珍等相互混戰割據的局面。

  • 從1348年起兵到1367年歸降朱元璋。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方國珍很少參與各方勢力的混戰。尤其是和陳友諒、朱元璋等實力強大的對手都刻意保持良好的關係。較為有名的爭鬥還是早期和張士誠發生了一些戰爭。到後來他基本不參與各方爭鬥,甚至和元朝都保持一定的交往,他接受元朝政府的封官,然後通過海運往大都運送糧食。直到朱元璋逐步掃滅群雄,他才無奈投降歸順。

由此可知,方國珍能得到善終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善於騰挪,基本不得罪各方勢力。因此也就為了日後面對真正的勝利者保留了一些善緣。

胸無大志,沒有成為“出頭鳥”

作為起兵最早的方國珍很好的詮釋了什麼叫“胸無大志”。他在起兵之初特別是對張士誠的戰爭中獲勝之後,一度有希望進一步拓展地盤,進一步擴充實力。但是方國珍似乎天生不喜歡出頭,得到慶元、溫州、台州三郡之地後,就安於固守。

  • 根據《明史》記載,曾經有一位叫張子善的人勸說方國珍溯江而上,窺視江東,北奪青、徐、遼海。這是一個頗具野心的計劃,但是方國珍卻直接了當的說:“我志不及此”,就謝絕了這一提議。

  •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今南京)之後。方國珍第一個開始向朱元璋表示善意和順從,派使者送去黃金和其他物品。隨後在朱元璋夾在陳友諒和張士誠之間苦戰之時,方國珍也沒有落井下石予以痛擊。假如方國珍有一定的野心,他要麼就應該與朱元璋結盟攻擊陳友諒和張士誠,要麼就和陳、張二人一起圍攻朱元璋,總之參與混戰才能有機會擴充勢力,雖然這樣必然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但是方國珍彷彿很滿足於割據三郡,對參與爭霸的事情毫無興趣。

  • 當然這種胸無大志的行為最終為他帶來較為良好的結局。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後,對屢屢耍小聰明的方國珍還是比較寬容的。在方國珍被朱元璋擊敗,率部重新逃入海上之時,實際上方國珍手上已經沒有了談判的籌碼,但是他寫信給朱元璋乞降,朱元璋仍舊接受他的投降,並保全他的性命和給予官職。

由此可知,方國珍雖然起兵最早,但是他胸無大志,沒有掃滅群雄稱霸天下的雄心壯志,始終滿足於割據三郡之地。再加上他很早就向朱元璋表示了歸順和善意,每年也進獻一定的財物給朱元璋,最重要的是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和張士誠苦戰之時,方國珍沒有落井下石參與圍攻。這就導致了朱元璋始終對方國珍保留了善意,最終即使失去了一切談判的籌碼,仍然得以保全了性命得到了善終。

圍爐品茗人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頭造反的人,通常都不會有好下場。

比如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軍首領王匡和樊崇,東漢末年的黃巾軍首領張角、張寶、張梁三兄弟,以及隋末的翟讓、唐末的黃巢、明末的兩代闖王等,都先後被殺害。

然而,在這些人當中,卻有一個人,竟然能夠做到善終,他叫做方國珍。或許很多人對他並不熟悉,但說起元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朱元璋、劉福通、徐壽輝、陳友諒、張士誠等,一個個都是耳熟能詳。但是,他們卻都不是最先起來反抗元朝的,唯有方國珍。

方國珍是浙江黃岩人,家中有五兄弟,主要靠在海上販鹽為生。後來方國珍的仇人,向朝廷誣告他通倭寇,方國珍一怒之下將仇人殺死,然後帶著兄弟們逃亡到海上,幹起了海盜的營生。

再後來,元朝政府派大軍征討,結果被方國珍擊敗,於是元朝只好招降方國珍,並授予他定海尉的官職。

但此後不到半年,方國珍再次反叛,並且直接豎起推翻元朝的大旗,由此正式拉開元朝末年農民起義的序幕。當時方國珍的反元,要比劉福通、徐壽輝等起義早兩三年,比郭子興起義早四年,為當之無愧的反元第一人。



朝廷聞訊後,又派兵前去征討,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主帥都被方國珍給活捉。沒辦法,朝廷只好再次招降,最後被元朝授予海道漕運萬戶。

不久,張士在浙江起兵造反,朝廷讓方國珍前去平亂,於是方國珍和張士誠先後打了七仗,七戰七捷,逼得張士誠率軍投降。

當時元朝在浙江的官員劉伯溫,對於方國珍招降張士誠一事非常不滿,他向朝廷提出要嚴肅處理方國珍,但朝廷又哪裡有精力和能力來對付方國珍呢?所以這個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隨著方國珍的勢力越來越大,他身邊也開始不斷有人勸他背離朝廷,自己建國稱帝。但方國珍認為自己的實力並沒有達到這種程度,於是就說自己沒有這麼大的志向,還是留在元朝做官。

後來,朱元璋開始崛起後,方國珍又奉命前去征討,結果大都以他的失敗而告終。方國珍自知打不過朱元璋,就有意想和朱元璋搞好關係,於是他就假意將溫、臺、慶元三郡獻給朱元璋,還派自己次子到朱元璋那裡為人質,但被朱元璋給拒絕。

朱元璋的要求很明確,希望方國珍能夠歸降自己,但方國珍卻不願意,於是雙方又繼續展開大戰,最終朱元璋一路打進溫州,方國珍終於害怕,他請求每年供給朱元璋大軍白金三萬兩並等朱元璋攻下杭州時,就馬上納土前來歸附,朱元璋這才下詔班師返回。



然而,等到朱元璋攻下杭州後,方國珍不但不來投降,反而聯手陳友諒,企圖共同對付朱元璋。朱元璋獲悉之後大怒,派徵南將軍湯和率大軍圍攻方國珍,方國珍的弟弟方國瑛戰敗逃走,方國珍也只好跟著重新逃亡海上。

在朱元璋的強勢進攻下,方國珍的隊伍逐漸被打散,部下中的將領也先後投降。方國珍自知堅持已經沒有多少意義,況且當時力量也十分微小,最多也只能勉力抵擋明軍的進攻。這時湯和也多次派人向方國珍說明順從與抗拒的不同後果,最終方國珍選擇向朱元璋投降。

這個時候的方國珍,真有點窮途末路的感覺,朱元璋都覺得他可憐,所以在警告他一番之後,便接受了他的投降。隨後,朱元璋授命他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也就是按照廣西省左丞的職位給他發工資,人則老老實實呆在南京。

後來,方國珍也算老實,從此呆在南京城裡低調做人,也不參與任何與政治有關的事情,再加上當時朱元璋正忙著統一天下,需要表現出心胸開闊的模樣以拉攏各方人才,所以方國珍得以一直活到洪武七年,隨後因病去世,享年55歲。

方國珍死後,朱元璋將其葬於南京城東20裡玉山之源,他還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為《神道碑銘》為祭。他的三個兒子,都在明朝擔任重要官職,最後也都是善始善終。從這層意義上說,方國珍的一生,算是擁有一個個比較圓滿的結局。


我是趙帥鍋


方國珍之所以得以善終,其實主要有兩點:

1、方國珍不同於陳友諒和張士誠,他威脅小並且是主動乞降的;

方國珍可以說是元末農民起義運動的首義,他在1348年(至正八年)就聚眾數千人,反抗元朝,不斷劫奪海運漕糧,比韓山童和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起義,還要早三年。

儘管方國珍是首義,但他的勢力卻並沒有發展到十分大,只是佔據著浙東慶元、溫臺等地區,始終都不是爭奪天下的有力競爭者。他不像陳友諒和張士誠那樣,都曾稱王稱帝。因此,方國珍對朱元璋所造成的威脅並不大,朱元璋自然也就沒必要非得殺掉他不可。

雖然,方國珍一向反覆無常,開始時一面討好朱元璋,一面又接受元朝加封官職;之後又開始轉而對抗朱元璋,與北方元朝的擴廓帖木兒和南方福建的陳友定聯通。

但等到朱元璋轉而對方國珍出手時,那時的朱元璋已經相繼蕩平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股主要的漢族勢力,大明王朝也建立起來了。加之,面對朱元璋的征討,方國珍抵抗沒多久,就主動乞降了,這與張士誠寧死不降的態度不同。因此,朱元璋也沒必要對方國珍下狠手,甚至還有點同情戰敗的方國珍。

2、方國珍得以善終,還有一點就是他死得早。

方國珍歸降後,被朱元璋授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實際上,方國珍之後就是頂著一個有名無實的官,在朱元璋的嚴密監視下活著。而且,沒幾年就離世了。公元1374年5月,方國珍病死,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撰《神道碑銘》為祭,那一年是洪武七年。

方國珍死時,朱元璋尚沒有開始對功臣勳貴們展開大肆殺戮。之後,朱元璋所掀起的“空印案”、“胡藍之獄”等,針對功臣勳貴們的大規模屠戮清洗行動,方國珍都很幸運的沒遇上。

所以,方國珍能夠得以善終,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死得早。而假如他再晚死十年八年,恐怕也是難以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這些歷史要讀


方國珍是浙江黃岩人,是我的台州老鄉。方國珍兄弟五個都是在海上販鹽的,古代台州海邊,這些海上討生活的人很多,往往同時又是海賊。在明末亂世,方國珍這個海賊頭子也趁機起事。\r\r但是方國珍佔據的地盤,浙南溫州、台州,再加上寧波,還是比較偏的,並沒有很重要的戰略價值,其實並不具備爭天下的實力。並且方國珍也確實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他所作的一切,無非就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有人曾經建議他率軍沿著海路北上,方國珍卻明確表示,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r\r但是方國珍有一種鄉土氣質的狡詐,通俗點說,就是很喜歡在元朝、朱元璋,還是張士誠等各方勢力之間左右逢源。他一直在觀望中原的局勢,不輕易下注投靠。元朝給封官,他接受;他跟朱元璋則是若即若離玩套路。他向朱元璋表示頭疼,而且他兒子過去做人質,但是朱元璋要封他官他就藉口年老不接受,因為那樣會坐實了他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是,也不是省油的燈,就直接寫信告訴他自己想清楚,點破他兒子作人質的目的,其實是想窺探朱元璋的虛實。\r\r這麼來來回回,方國珍一直拒絕徹底投靠朱元璋。但是方國珍很有分寸,這個尺度把握得很好。比如,朱元璋手下駐金華的大將胡大海,被叛變的手下殺了之後,帶著人頭來投靠方國珍,方國珍就果斷拒絕了,還截殺了叛將。 \r\r就這樣,方國珍跟朱元璋來來回回一直搞到張士誠覆滅、陳友諒覆滅,接近統一天下了,這時朱元璋大局已定,也不再跟方國珍客氣了,下了最後通牒。方國珍這時居然還想抵抗下,但形勢比人強,方國珍最終還是選擇投降,然後被遷居到南京,最後就死在了南京。\r\r方國珍之所以能善終,很大程度上因為他一直有名義的歸順,還有他沒有爭天下的野心,也就說對朱元璋的威脅不大, 不然依朱元璋的性子是絕對不放過他的。\r\r不過,朱元璋對方國珍的餘部其實是不怎麼放心的啦,他的很多部下,被朱元璋給遷到遠離海濱的安徽鳳陽——朱元璋老家去看管起來了。現在溫嶺還有村子叫天皇村,他們會唱那個花鼓戲。怎麼回事兒呢,據說是明朝中期,在鳳陽那邊過了好幾代之後呢,他們還是思念故土,所以唱個鳳陽花鼓討飯回來,回到祖宗故里。


毛劍傑


方國珍得以善終的原因在於:他的死恰逢其時,方國珍死的時候,朱元璋因為天下未穩,還沒有顧著大開殺戒呢。

(1)朱元璋是從1375年開始逐漸對功臣進行屠戮,1380年以後才第一次集中屠戮功臣,而方國珍1374年就病死了。

1375年三月(1375年4月),廖永忠因為僭用龍鳳等事宜被朱元璋賜死,死時53歲。廖永忠和廖永安兄弟乃是“巢湖水軍”勢力的領袖,屬於第二批次投降朱元璋的勢力,屬於朱元璋的親信。

他做的最秘密的行動就是淹死“小明王”(1366年),小明王一死,朱元璋就可以公開的沒有任何道德限制的“自立為王”了。

淹死“小明王”後,表面受到懲罰,但實際上一直被重用。對朱元璋如此重要的親信,因為“簪越”就被賜死了。由此,人們將廖永忠的死,視作朱元璋對功臣有目的做法的開始。

方國珍在1368年十一月徹底投降明朝後,仍然活了五六年,1374年病逝,顯然沒有趕上。1375年是“孤立事件”、1375年的“空印案”(一說為1382年)則屬於集體試探行為、1380年的“胡惟庸案”則是大規模正式屠戮地開始。因此,方國珍死得真是時候。

廖永忠

(2)怎麼一個病,為啥得病不知道,只能靠小說家的籌劃了,學歷史的人沒有證據只能當做其正常死亡

另外,方國珍投降後兩個多月就來到南京被“監視居住”,一直到死幾乎都在朱元璋地控制之下。他的勢力早已經被剪除了,他的心理其實一直處在煎熬中。

朱元璋實行“禁海政策”,大規模反元時期的“反元海上部隊”被朱元璋遣返。然而,在海上生活的人忍受不了“禁海”。

由此,“海上部隊”造反的情況非常多。而在這些部隊中,作為“海上反元領袖”的方國珍幾乎天天都得到自己的原有下屬造反的消息。最有名的就是舟山群島的蘭山起義。

您想,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四面八方都是朱元璋的人,天天接到自己的原有部隊造反消息後,這些人會對方國珍什麼態度。

由此,可想而知,方國珍的心理受了怎樣地煎熬。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大老粗居多。


坐古談今


元朝是金人建立的,很多前朝的中原人不滿意他們的統治,總是想推翻他們的統治,在元朝末年,方國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而且根據史書記載,他是一個起義的領袖。人們所熟知的歷史上的那些起義的人物多是劉福通、郭子義等人,但是方國珍的起義時間詞他們要早的多。


一,方國珍本心並不想起義,卻被腐敗的地方官誣陷

方國珍的出生並不富裕,他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賣鹽的小商販,家族中的兄弟也都是做這一行的,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是可以的。但是命運偏偏喜歡捉弄人,原本生活過得很好的方國珍,在正統七年的時候,被一個叫蔡亂頭的賊子打亂了人生計劃。當時的蔡亂頭是官府懸賞捉拿的對象,而當時方國珍的仇家卻汙衊他與蔡亂頭通敵,萬般無奈之下,方國珍只能走上逃亡這條路。


二,起義的開始

當時逃亡得不只有方國珍一人,他有很好的領導力,於是將這些人拉攏起來,培養成自己的勢力。慢慢的,為了解決生計,方國珍率領這些人開始當上了海盜,搶劫過往的船隻。當時的元朝政府見狀立即下令派朵兒只班前來剿匪,結果以失敗而告終,朵兒只班也成為了方國珍的階下囚。萬般無奈之下,朵兒只班只能像朝廷請命,任方國珍為海定衛。有了自己的勢力之後,沒過多久,方國珍就走上了起義這條路。


三,起義的結束

方國珍的勢力雖然初見成效,但是這一時期朱元璋的勢力也不容小覷。朱元璋在征討方國珍的時候,幾乎是屢戰屢勝,漸漸的,方國珍的隊伍開始有點吃不消了。後來,在面臨失敗的情況下,方國珍思考再三,決定投降,而朱元璋也是寬宏大度,對他只是警告一番,並授予他官職,只能享受俸祿而不能上任,因為自己能識時務,再加上朱元璋心胸寬廣,所以這個元朝的第一起義領袖,能夠在晚年的時候善始善終。


以史正衣冠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6年),鹽梟方國珍聚眾海上起事,是元末群雄中第一個扯旗造反之人,到西吳元年(1366年)投降朱元璋,稱霸浙東二十年。

浙江台州黃岩臨海,人多地少,無田可耕的農民只好冒險下海,靠海吃飯,有打魚曬鹽的,有走私販私的,有漂洋過海異域求生的,多數人的營生都和海洋有關,在陸上討生活的反而不多。

史載,方國珍兄弟四個,其他三人為 :國璋、國瑛、國珉,方家世世代代從事海上營生,靠販賣私鹽為生。方國珍是黃岩有名的土豪,身材高大,儀表威猛,膂力過人,健步如飛。

至正初年,浙東沿海海盜猖獗,劫掠商民,襲擊官船,氣焰囂張。

有一股海盜搶了運官糧的漕船,殺了監押官,地方官迫於壓力,千方百計緝捕盜寇,擾動很大。

有仇家向官府告發方氏兄弟私通海盜,搶劫皇糧,與賊坐地分贓,方國珍一怒之下,殺了仇家,帶領全家與鄰里惡少年逃入茫茫大海中,聚集了數千人,四處劫掠。

元廷發兵圍剿,方國珍挫敗官軍,俘殺將官。之後,他接受朝廷招安,被封為定海尉。不久璇而復叛,屢破元軍,俘虜元朝大將,動靜越鬧越大,隨後再次接受招安得做高官。如此時降時叛,反反覆覆好幾次,每反覆一次,就晉升一次官職。

方國珍出身鹽梟,生性狡黠,機警善變,但運氣一直不錯。

到至正十七年,他屢叛屢降不知幾番,卻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元浙東行省參知政事兼海道運糧萬戶。他率部討伐盤踞東吳的張士誠,七戰七捷,逼迫張士誠降元。

他以慶元(浙江西南,閩浙交界處) 為根據地,下轄溫州、台州,基本上浙東沿海一帶都是他家地盤,擁有水軍戰船千艘,控制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兄弟子侄全都做了元朝官員,他本無雄心壯志,早已心滿意足,只想守住這份基業,永保家族富貴。

朱元璋攻取婺州(浙江金華)後,和方國珍毗鄰而望。方氏地盤逼仄,兵力弱小,而且強鄰環伺,個個虎視眈眈,北有張士誠,南有陳有定,他和這兩家都交過手,關係不太融洽,見元璋兵多將廣,氣勢正盛,害怕被其吞併,於是派使臣向元璋送上厚禮,表示願意接受龍鳳官誥,還口頭答應願意獻出三郡,唯一不肯尊奉龍鳳政權的年號。

朱元璋多次派人去慶元呵責國珍,國珍推脫道:“當初答應獻三郡,是為保地方百姓免遭兵燹之災,請您多發兵馬來守,我定交還城池......” 。

“......若我遽(倉猝)奉正朔(指奉龍鳳年號),張士誠 、陳有定必來攻,若援軍不能及時趕到,情況就危險了。不如仍舊以至正(元朝年號)為名,張、陳就找不到藉口攻伐。如果非要我奉龍鳳年號,您必須多派人馬前來助守,待大軍一到,我立刻就將三郡交給您。我情願領兄弟子侄到應天(今南京)聽命,做不做官無所謂,以報元朝恩德 ”。

朱元璋是何等精細之人,豈能聽不出國珍弦外之音?他冷笑道:“也好,且將三郡放在那裡。等我攻取平江(今蘇州,張士誠老巢),那是他再要奉正朔(指龍鳳政權)也就晚了” 。

方國珍依舊打著商人的算盤:一面向西吳(朱元璋稱吳王)納貢,一面為元朝轉運糧草,腳踩兩隻船,審時度勢,左右搖擺。

朱元璋率領西吳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東吳(不是三國東吳,元末張士誠稱吳王,與朱元璋一東一西),很快攻克杭州,方國珍這才感到恐懼,於是派人北聯元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南通陳有定,打算與其結為犄角之勢,共同抵禦西吳的進攻。他算盤打得很精,還盤算萬一南北兩頭的盟友都靠不住,或不是元璋對手,自己麾下還有近千艘大海船,到時見情勢不對,大可以滿載金銀財寶,攜家投奔怒海,找一個域外之國安身立命,何愁下半輩子沒有榮華富貴?

打定主意後,他一面觀望局勢,一面蒐集珍寶,打點行裝,整飭船隻,隨時準備逃奔大海。

1366年9月,元璋麾下猛將朱亮祖率軍攻佔台州、溫州,湯和率軍直搗慶元,方國珍無力抵禦,乘船逃入海中,逃到盤嶼時又被廖永忠指揮的水軍追上並擊敗。

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好跪地哀求投降。朱元璋從發動進攻到大獲全勝,前後只用了三個多月。

這一年,小明王韓林兒已被西吳大將廖永忠溺死在瓜步江中,龍鳳年號也被廢黜,大元也在苟延殘喘,至正年號更不能用。朱元璋見東吳已被圍困萬千重,張士誠已是甕中之鱉,便下令改這年為吳元年。

方國珍投降西吳後,元璋揶揄他道:“你來的豈不是太晚了嗎”?話雖如此,但卻沒有虧待他,一直好好贍養著,直到明朝建立。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封方國珍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俸祿不必赴任,留居京師(今南京)。方氏餘部被收編為船戶,打散編入各衛所。洪武七年(1374)5月8日,一代梟雄方國珍病逝,葬於南京城東二十里之玉山。朱元璋親自為其主持祭祀,大學士宋濂為其篡寫《神道碑》。元末大亂,方國珍率先扯旗舉事,一生屢降屢叛,反覆無常,最後又乞降元璋,竟奇蹟般得以善終,也算是福大命大了。《明史》如此評價他:“長身黑麵,體白如瓠,力逐奔馬......國珍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 。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