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严莱


多尔衮一案,是清世祖顺治皇帝钦定的,谁敢翻案?一代雄主康熙帝不敢忤逆皇父的意思,不敢翻案,铁腕治国的雍正帝也不敢翻案,可这个重孙子乾隆就翻案了。为何?

一、写入国史需要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68岁高龄的乾隆帝下诏:

“命追复睿亲王封爵”;

“朕以为应加恩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并令补继袭封。照亲王园寝制度,修其茔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

“其原传尚有未经详叙者,并交国史馆,恭照实录所载,敬谨辑录,添补宗室王公功绩传,用昭彰阐宗勋至意” 。

很明显,乾隆要讲多尔衮的相关资料补入国使馆。为何要写入历史?多尔衮功劳太大了,虽说清军入关写在顺治的功劳簿上,但谁都知道,1644年,顺治才6周岁,他懂个屁啊。所有的一切都是多尔衮的创造的,你不能写历史忽略掉这么重要的人吧,况且多尔衮也是皇族一员、太祖皇帝亲儿子,怎么说都是一家人,如果是外人完全可以在历史上屏蔽掉,但自家人还是要顾及面子的,也是对远支的皇族的安慰。

二、政治需要

给多尔衮平反,其实也不用补偿什么,不就是下发一纸空文,给多尔衮恢复名誉,重新给他造个墓地,给他的后代一些钱粮救济,哪怕让他们世袭睿亲王爵位,无非就是朝廷多开销一点点钱粮,在皇帝眼里,九牛一毛而已。

这样给历史一个比较好的交代,给天下臣民一个求真务实、宽大为怀的态度:看看,朕是最讲道理的,连罪臣多尔衮也给平反了!朕能容天下万物,你们好好遵从朕的旨意,服从大清王朝制度,做大清的良民,朕一视同仁,一定给你们安居乐业,好好生活!总之,你们永远听从朕的话,就对了!这和康熙拜谒明孝陵如出一辙。

三、乾隆大帝的野心

乾隆是很有野心的,乾隆控制朝政长达63年多(退位后依然控制),一直想让自己彪炳史册。文方面,编纂《四库全书》、一生写诗繁多(水平一般)、附庸风雅(到处都是题词和盖章);武方面,一生开战不止,号称十全武功(有些战争滥竽充数了);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六下江南;开创所谓盛世。

他一心要做千古一帝, 乾隆可不止平反了多尔衮,鳌拜(重新定位)、袁崇焕、甚至胤禩,他把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定案都给翻了。却把对清朝有功的祖大寿、李永芳等写进了《贰臣传》,可见其用心。而千古一帝除了政绩、最重要的就是胸怀。

当然,历史并没有满足乾隆的野心,客观公正的评价乾隆,他还算个不错的君主,但在那个时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晚年好大喜功、宠信和珅,都算是他的污点,甚至要为之后的“道咸衰世”负点责任。


黑水布衣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收拢人心。

乾隆为何要为多尔衮平反?

多尔衮一生战功赫赫,其实也是很受冤枉的人。当初,在多尔衮身边的正白旗人苏克萨哈是个有野心的人。善于察言观色的苏克萨哈见多尔衮拥立顺治有功,在朝中能够独揽大权,于是特意依附于他,很快成了多尔衮的心腹。后来多尔衮在一次狩猎时跌落马下,暴病而亡。而之前察觉到顺治对多尔衮不满的苏克萨哈 ,便向顺治告发多尔衮生前有谋反之心。此告正中顺治下怀,于是将入土为安的多尔衮被掘墓鞭尸、挫骨扬灰,剥夺所有尊谥和家产,家人也受到株连被治罪。


乾隆43年(1778年),乾隆皇帝掀起了一场翻案狂潮。被翻案的宗室成员分为两类:第1类就是为满清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功勋卓著,却被残酷对待的宗式成员。其中最重要的也是当时颇受争议的,就是多尔衮。乾隆恢复了他们的名誉、身份、封号, 并安排其后人继承爵位。而乾隆也借着此翻案时机,将爵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制度正式明确颁行,恢复了诸王最初封号。

乾隆进行翻案,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政治的需要。经过雍正13年的治理,乾隆接手的大清王朝,不仅国库充盈、官场清廉、国泰民安,国家达到盛世景象,版图也拓展到了清朝的顶峰。好大喜功的乾坤皇帝充满了足够的果敢和魅力,他认为自己此时不去平反,后世的人就更不敢了,他也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功德流传后世的体现。



其次,平反也是乾隆实行的怀柔政策。时间距离多尔衮被削夺已经过去150多年,恩怨情与家国矛盾已被时间冲淡,平反行为缓解了宗室之间的关系,让宗室更加支持自己,巩固统治的内部根基。同时这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表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已经化解, 现在的朝廷团结一致,从而进一步提升皇权的威严和自己的地位,为自己树立仁政的形象,保证皇位的稳固。


此后不久,乾隆皇帝还为袁崇焕平了反,缓和了民族矛盾,拉拢了汉族阶层,稳定了民心,维护了统治的基础,表达了乾隆皇帝的开阔胸襟。相反,对于洪承畴、孔有德、祖大寿等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明朝降将,却编入了《贰臣传》。

总之,对有功之臣平反,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实施的怀柔政策。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首先我们看看乾隆在平反多尔衮的时候是怎么说的:“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

很多人说,乾隆是为了恢复满足统治、政治需要等理由。但是通过乾隆本人的性格和他平反时候说的话来看,并没有如此深奥复杂。其实答案4个字就足够:承认功绩。

乾隆之所以想要承认多尔衮的功绩,主要是因为乾隆自己的性格所致。乾隆一直都以十全老人自居,说明他是一个有政治洁癖的皇帝,所以在皇族的问题处理上,乾隆秉承的是清者自清的原则。

多尔衮有功就是有功,而顺治皇帝因为却因为私人感情给多尔衮欲加之罪,这让乾隆不能接受。所以在乾隆执政的后期,选择了为多尔衮平反。因为这个时候他认为他自己有足够的功绩作为支撑,底气十足。另外,如果自己不为多尔衮平反,就意味着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为多尔衮平反了。

所以,我给出的最后答案有一下几条,

1、多尔衮确实功绩卓著

2、乾隆自恃十全老人,不容皇族的用功之人受冤,有罪之人逍遥。

3、乾隆有着十分严重的政治洁癖。

4、除他以外,没人敢给多尔衮平反。

至于其它的答案,比如政治需要等,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武品文史


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多尔衮这个人,他在清朝初期平定疆土,迎顺治幼帝入京,奠定了清朝的基石,功劳巨大。但是他的一生其实也是比较凄惨的,在他十多岁的时候,父皇努尔哈赤过世,异母兄长皇太极继位。

为了遏制多尔衮母亲大妃阿巴亥的势力,皇太极用弓弦将其勒死殉葬,也就是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多尔衮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之后他转战南北,为大清国开疆拓土,立下不世功业。

当皇太极去世后,由于拥立皇子的两黄旗和他所领的两白旗意见不统一,为了内部团结,多尔衮再次放弃了皇位的争夺,拥立福临登基,也就是顺治皇帝。

但是由于多尔衮在顺治期间摄政时表现强势,导致死后被顺治皇帝剥夺了全部的封号,并以“大逆之罪”开除宗籍,可谓下场凄惨。

百余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并封其后人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违背顺治皇帝的意愿这么做呢?

一、团结皇室

乾隆皇帝并不仅仅为多尔衮进行平反,还有雍正皇帝的八弟和九弟,都为其恢复了皇室宗亲的身份和王爵。

如此大规模的恢复皇亲贵族的爵位,让这些皇家人看到了乾隆对他们的重视,甚至为此违背顺治的意愿,赢得这些罪臣之后的真心感激,使皇亲们能够统一在皇帝的身边,尽心尽力为皇帝效力,从而让清王朝的统治阶层更加稳固。

二、人心所向

在乾隆为多尔衮的平反上谕里指出他的功绩:“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

充分肯定了多尔衮开国奠基的功绩。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迎帝入京,在大清朝立国之初,多尔衮的功绩都是无人可比的。

顺治皇帝当年仅凭一些人的风言风语给多尔衮定下谋逆之罪,为泄私愤而不顾事实抹杀多尔衮的功绩,其实在皇室宗亲里面是有很大的不满之声的。

乾隆恢复多尔衮的声誉,也是顺应大多数皇室宗亲的心愿,不希望开国功臣蒙受不白之冤,毕竟以当初多尔衮的权势地位,想要当皇帝非常容易。

三、好大喜功

乾隆皇帝的性格就是好大喜功,替多尔衮这些曾经的罪臣平反,能够赢得皇室宗亲的交口称赞,正好能够说明他明察秋毫,是个圣君。

而且无论是死了百余年的多尔衮还是死了几十年的允禩,他们的势力都消除的一干二净,对于乾隆的统治丝毫没有威胁,所以为他们平反就是一箭双雕的事情,既可以拉拢这些罪臣之后,还能赢得皇室宗亲的称赞,何乐而不为呢?

四、统治稳固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的时间是乾隆43年,经过了四十多年的统治,乾隆的统治和威望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做这些事情没有后顾之忧。

并且他当时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虽然身体健康,但是也不免会有一些担心。对于平反这些罪臣,他在上谕里说如果他不做,估计后世之君也没有敢做的。

(如您有不同见解,或者补充,请在评论区留言,这里是“铁匠聊文史”,愿和每位朋友分享和探讨那些前程往事……)


铁匠聊文史


多尔衮是满清政权绕不过去的坎。

作为摄政王,实际带领满清入关者,多尔衮虽然只有短暂的六七年时间,但满清坐稳江山之后就得厘清法统——这肯定很重要。而要厘清法统就始终绕不过多尔衮。

如持续否定多尔衮,则满清入主中原的理论依据从哪里来?

此外,多尔衮虽然跋扈专权,但他的权力基础是八旗贵族公议而来,并非武力夺取。此后多尔衮至死未篡权夺取皇位,顺治因愤恨其杀兄擅专,也出于快速控制政权、夺取正白旗的考虑才批判定罪多尔衮。

最后,正白旗成为上三旗已近200年,乾隆平反多尔衮不会有什么问题,反而可以凸显自己的能力。


四川達州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在政治上是没有对错之分。全看治阶级当时的需要 。

所以我们就要看看多尔衮为什么有罪。这个历史就可以推到努尔哈赤时代了。

女真人以黄色为尊。所以努尔哈赤为两黄旗旗主。 但当时最能打的却是两白旗 。能打,分的战利品也多,牛录也多。两白旗的旗主分别是多尔衮和多铎。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继承大统。 皇太极成为两黄旗旗主。这下问题来了 。作为皇上的皇太极实力还没有多尔衮兄弟大。所以皇太极把两黄旗和两白旗互换。以前的两白旗成为现在两黄旗,以前的两黄旗成了现在的两白旗。 这下两黄旗和两白旗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了。

清军入关,多尔衮是摄政王,两大助手就是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 这样两白旗在统一战争中立功最大。也就是说两白旗压过了皇上的两黄旗。 所以在圈地运动中两白旗独多。 这样以两黄旗为首的剩下六旗是大大的不满。

清朝是一个二元帝国,虽然皇上准确的说是汉人的皇帝,满人的可汗,蒙古人的大汗,藏人的法王。但在女真的内部 皇上的全称是镶黄旗第一佐领,多尔衮是正白旗第一佐领,平级。所以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作为两黄旗旗主他必须为两黄旗出气,两黄旗才是他的命根子。 多尔衮的必须有罪,两白旗必须有罪。

到了乾隆时期国家已经彻底安定下来。八旗旗主彻底变成摆设了。八旗之前已经没有不可调和矛盾了。相反乾隆要塑造明君的形象,就必须有功则赏,有罪则罚,给过去的一些事情平凡。


Johnny亲王


乾隆时期是康乾盛世的最辉煌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权力专制的顶峰,而乾隆皇帝对于“千古留名”的追求也是所有帝王中最为强烈的一个,为了显示自己“包容天下”的胸襟。乾隆为一大批前清时期遭遇迫害的家族成员洗去不白之冤,像被雍正帝迫害的众多兄弟,侥幸存活的都得到了乾隆照顾,当然,最出名的还要数多尔衮



要讨论乾隆为什么会为多尔衮“正名”,首先就要看一下多尔衮当时的罪名是否真的成立?我们正视历史的话,多尔衮的功绩显然要比过失要大得多:

清廷能够顺利入关,是多尔衮的功劳;清廷得以定都北京,是多尔衮的功劳;清廷在皇太极死后陷入权利争斗,又是多尔衮放弃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才换取了各方的退步,避免了大清的分裂;甚至说顺治也是沾了多尔衮的光,才登上了皇位!若没有顺治,哪有后来的康熙和雍正,也就没有强盛的大清,这一切,都是多尔衮励精图治的体现,所以,我们可以把多尔衮和皇太极并列认为是大清的奠基人



在肯定多尔衮功绩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他死后被定下的罪名:篡权、夺位、意图谋反等等等等,反正都是为了皇位。历史都是胜利者撰写的,显然,多尔衮不属于“胜利者”的范畴!可是我们看看当时这些罪名的具体所指:穿龙袍、以皇父自居!拜托,这些到底是谁赐予的?难道不是顺治吗?先是摄政王,然后是皇父摄政王,哪一道圣旨是多尔衮发的?再说了,多尔衮时期,如果他真想取而代之,那也真没什么难的,因为豪格、济尔哈朗等人都已经被他给摆平了,在“夺位”的路上,已经没什么可以阻止他了。可是,皇帝依然是顺治,而多尔衮再牛,权势再大,他也始终没脱离“摄政王”的称号。说多尔衮“谋反”,估计连顺治自己都不信

那顺治为何如此仇视多尔衮呢?在多尔衮的众多罪状中,有一条是“私入后宫”,这可能才是顺治的“心病”所在,因为当时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绯闻已经天下皆知,在很多野史中甚至记载了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事,这等于给顺治找了个“后爹”。没掌权的顺治除了“忍”,也别无他法,可是,当多尔衮不幸去世后不久,就借着有人揭发的理由对多尔衮展开了“清算”,这种仇视其实也和孝庄有关



孝庄太后亲历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顺治是她的亲生儿子,可是,孝庄太后和顺治的关系并不好,主要原因就是皇后的任命基本是孝庄做主。第一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女,结果和顺治根本没有共同语言,顺治几次要废皇后,都在孝庄或明或暗的反对下无功而返,致使顺治郁郁寡欢,无奈之下,孝庄只得同意了顺治“废后”的意愿。(顺治后来自己选了一个,又想废,没废成就偶了)

顺治认为由于多尔衮的存在,使得自己当了多年的“傀儡”;他还认为是孝庄的原因,才使自己的婚姻支离破碎;最主要一点,这两个他所不满的人还绯闻不断,这就更激化了顺治的愤怒,所以,多尔衮就这么定罪了

多尔衮被定的各种罪名显然根本站不住脚,更何况他对大清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所以,乐于被后人赞扬的乾隆就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


回眸满清


我觉得多尔衮可以说是清朝的开国功勋了,因为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努尔哈赤南征北战,但是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生母大福晋殉葬了,那时候多尔衮年幼只能依附于他的哥哥皇太极,并且后来辅佐皇太极。



后来没过几年皇太极就死掉了,而这时多尔衮总算是有出头之日了,并且在朝中他可以说算是数一数二的皇帝候选人之一了,但是多尔衮为了大清的稳定,竟然放弃了皇位之争,把孝庄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推上了皇位,多尔衮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在后世有传闻说他一直与孝庄有暧昧之情但是实际上两人到底有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就多尔衮的功绩来说,他为大清朝的稳定,为大清的开疆拓土放弃了皇位,顺治帝在他死后做的确实有点不尽人意。所以说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还是对的。


百团团长


帮助多尔衮平反,只是乾隆恢复满族统治的其中一部分而已。

到了乾隆皇帝的时代,满族因为人口太少,选拔人才的范围有限,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满族重臣表现的或平庸,或不称职。

乾隆内心非常焦急,长此以往,满族失去了精英性。在斥责一些派去各省当地方大员的满族高官时,明确表达了这种情绪。

于是,乾隆开始在族内斗争的失败者后人中提拔人才。但是要提拔这些人才,先要给他们祖先翻案。

多尔衮只不过是族内斗争的最后一个牺牲品而已,在他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的所谓罪人,也都翻案。

甚至近到被雍正皇帝打倒的满洲权贵,也统统翻案。毕竟能和皇室斗的,也是满族中的精英,都是人才。

从此之后,满族成了一体,乾隆选拔族内人才,也多了很多人选。


小胖的读书笔记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九日,年仅39岁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膝盖受伤,以药涂之,不久竟不治死于喀喇城。多尔衮死后,顺治帝追封其为“清成宗”,谥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简称“义皇帝”,以皇帝礼下葬,身后极尽哀荣。



然而不到两个月,多尔衮的命运就急转直下,13岁的顺治皇帝开始全面清算多尔衮一党,正式向全国宣布多尔衮十四条大罪,追论其生前谋逆罪,削爵擢宗室籍家产,罢庙享断其后嗣,掘墓开棺鞭尸。此后,一百多年朝野上下无人敢提及多尔衮。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亲自阅看清朝以来的重大档案,不仅对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重新定义编撰《贰臣传》,同时也对清朝开国功臣多尔衮开始重新翻案。

乾隆皇帝认为多尔衮手握重兵大权之时,何事都能干的时候,都没有谋逆篡位,可见其没有谋逆之心。再次,多尔衮对清朝入主中原实现大一统功劳太大,可堪功臣第一。乾隆皇帝阅览实录,以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乃清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最高功臣。其三,乾隆皇帝同情多尔衮死后的遭遇,对多尔衮有大功于清朝却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感到不平。从乾隆皇帝下达全国的上谕中,给多尔衮平反正是基于以上三点原因。


当然乾隆给多尔衮平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当时处在乾隆皇帝统治的中后期,天下承平日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给帮助清朝定鼎中原有大功的多尔衮平反,可以有利于缓解宗室矛盾,树立自己的威望,巩固满清的统治,所以给乾隆皇帝给多尔衮平反的政治意义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