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大智近妖的邬思道其实是康熙皇帝安排的棋子

对于邬思道这个神秘人物,是除皇十三子胤祥外,最为令人着迷和捉摸不定的

“大智近妖”人物所在。

雍正王朝:大智近妖的邬思道其实是康熙皇帝安排的棋子

对于邬思道的来处,《雍正王朝》中只是数言带过,并未作出明确说明。根据二月河先生的原著描写,邬思道乃系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舞弊中,众多落榜举人闹事的带头人。之后,邬思道被下狱数年,等到太后崩逝,大赦天下,才侥幸被年羹尧救出。

在《雍正王朝》的演绎中,康熙皇帝和邬思道自始至终都没有接触,康熙皇帝也从来没有提及这个被自己下狱的举人;邬思道也只是通过局势的时刻变化、康熙皇帝文章的深入研读,才似乎走入了康熙皇帝的内心。

表面来看,康熙皇帝似乎并不清楚皇四子胤禛身后有一个为其制定夺嫡策略、规划夺嫡路线的“智囊”存在。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

雍正王朝:大智近妖的邬思道其实是康熙皇帝安排的棋子

康熙皇帝不但知道邬思道的存在,而且故意保持“知而不道”的状态,通过对邬思道的心思和阴谋的精准把握乃至消息可以透露,成功将皇四子胤禛扶上了皇位。

天天认为,至少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康熙皇帝明确知晓邬思道的存在!

01 “江南募捐”归来,康熙皇帝的话中有话

“江南募捐”尚未归来,康熙皇帝就已经决定开展对国库欠款的追缴事宜,而且从其对皇八子胤禩等众位皇子奏请皇四子胤禛担任追比大臣的提议并未拒绝,反而很欣慰、很满意的态度来看,康熙皇帝之所以决定追缴国库欠款,正是因为他看到了“江南募捐”过程中,皇四子胤禛的“孤臣”表现,也只有胤禛这样的“孤臣”才能真正完成对欠款的追缴。

更重要的是,也只有“追缴国库欠款”

这样极易得罪全体朝臣的差事,才能让康熙皇帝看到皇四子胤禛身上的“孤臣”精神是不是沽名钓誉,是不是能够进入康熙皇帝对皇储人选的考察范围。

既然已经对皇四子胤禛寄予厚望,已经将其纳入皇储人选的考虑范围,康熙皇帝会不知道“追比国库欠款”能够进一步考察胤禛的同时,也会让胤禛彻底落入被彻底孤立的境地吗?这样的考察是不是代价有点大?

雍正王朝:大智近妖的邬思道其实是康熙皇帝安排的棋子


康熙皇帝当然知道,所以,他在年羹尧当回京城以后,才做出了追缴国库欠款的决定。

为什么?

因为,年羹尧返回京城的同时,把邬思道也带回来了!

康熙皇帝想要看到皇四子胤禛的“孤臣”形象,还必须保证他不会落入尴尬境地,这就要求胤禛身边必须有一个可以指导其注意这些问题的“智囊”才行。

康熙皇帝怎么知道邬思道跟随年羹尧来到了京城?

皇四子胤禛返回京城以后,向康熙皇帝汇报江南之行事宜的时候,康熙皇帝对于胤禛“甘为孤臣”的态度大加赞赏,然后问道:

“听说,你这次从江南就带回一个孤臣来?”

康熙皇帝是听谁说的?

雍正王朝:大智近妖的邬思道其实是康熙皇帝安排的棋子

而且,那些在江南地区赞颂皇四子胤禛的歌谣,康熙皇帝也一清二楚,这说明康熙皇帝的眼线和卧底早已经遍布天下,遍布于每一位皇子的身份。

康熙皇帝能清除的知道皇四子胤禛带回了一个田文镜,又怎么会不知道年羹尧带回了一个邬思道呢!

也正是因为知道了邬思道的到来,才让康熙皇帝在

“知而不道”的状态下,放心的让皇四子胤禛担负了“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

02 皇四子胤禛“故意染病”,康熙皇帝不知道其背后用意?

“追比国库欠款”一样,在“花钱买命案”案发以后,康熙皇帝会不清楚,查办此案的人,肯定会背负扳倒太子的罪名,会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会成为不被自己所容的所在?

康熙皇帝之所以想让皇四子胤禛站出来接下这个差事,就是想让朝臣们看到皇四子胤禛并非以“孤臣”形象逢迎朕心,并非是太子一党,他是真正一心为国、一心为公的正面形象。

但是,康熙皇帝对于胤禛的期望也只是让其站出来表明个态度就行了,而并非真正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

如果真这样打算的话,康熙皇帝在皇四子胤禛主动提出接下这个差事的时候,就会立马答应,而不是

“看看派谁去吧”

雍正王朝:大智近妖的邬思道其实是康熙皇帝安排的棋子

皇四子胤禛主动提出接下“清查冤狱”差事以后,身处四爷府的邬思道立马得到了消息,就连皇四子胤禛也纳闷的自言自语道:

“谁透露的消息呢?”

这个透露消息的人,就是康熙皇帝派来的!

康熙皇帝听到了皇四子胤禛的表态,目的已经达到,才会派人将消息透露给邬思道。也只有邬思道能在最后阶段“拦住”胤禛想要接下差事的念头。

只不过,康熙皇帝不知道的是皇四子胤禛早就想到了自己的前面,甚至不惜用“自残”的方式完成“自我保全”

所以,在得知皇四子胤禛得了“伤寒”以后,康熙皇帝的震惊表情并也不是出于对胤禛突然患病的不解,而是对于邬思道能够给出如此“苦肉计”的震惊。

雍正王朝:大智近妖的邬思道其实是康熙皇帝安排的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