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文武双全,康熙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

用户64181860165


俗语有云:“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是老三”。俗归俗,其实也不无道理。年龄代表的是经验,是阅历,有时候甚至也能决定一个人的地位。所以,在年龄方面,十三阿哥丝毫没有优势。而"立嫡立长“又 向来是封建社会的主流传承制度,十三阿哥胤祥虽然文武双全,康熙也对他甚是喜爱,但想要继承皇位,或许需要更多的条件。

一、出身得好

在子以母贵的封建社会,皇后之子被称作嫡子,嫡子也是正儿八经,最有资格立为储君的人。所以,作为康熙钟爱的皇后赫舍里所生之子,胤礽无疑是储君的不二之选。康熙十四年,胤礽就被立为太子了。其他的皇子想要后来居上,唯有拼命抗争了。相反,十三阿哥胤祥的出身并不好,胤祥的生母原只是镶黄旗的包衣,作为宫女出身,她有幸得到了康熙的宠幸,这才生下了胤祥。康熙三十八年, 胤祥生母病故,康熙追封其为敏妃。直到去世才被追封为妃,不难看出,胤祥生母在后宫地位,可谓相当之低。相比之下,四阿哥胤禛,十四阿哥胤禵为德妃所生,大阿哥为惠妃所生,九阿哥胤禟为宜妃所生,“惠宜德荣”是康熙早年非常宠爱的四妃,这些阿哥,想来,都比十三阿哥出身要好许多。

二、储君得有储君之相,不论是性格,还是言行得具备领袖气质。

胤祥不仅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而且精于骑射,可谓文武双全。因此,康熙对胤祥也是极为喜欢的。从康熙三十七年到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每次外出巡幸,均会带上胤祥。尽管如此,胤祥的性格还是不适合继承皇位。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一废太子,胤祥不幸卷入了夺嫡斗争之中,被圈禁一年之久。胤祥遭逢此难,说明在康熙眼中,胤祥的言行并不是那么循规蹈矩,超脱于世。而且胤祥又一直与四哥胤禛交好,唯胤禛命是从。从这里可以看出,胤祥的性格与言行,没有皇帝的气质, 并不适合继承皇位。

三、胤祥的年龄与阅历、地位,决定了他当不了储君,而且胤祥的身体也不怎么好。

康熙一废太子后,大阿哥被圈禁,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二废太子,胤礽也被圈禁了。尽管储君之位悬空。但是在十三阿哥的前面,文武双全、出身优良的阿哥太多了。三阿哥,四阿哥,十四阿哥均高出胤祥许多。胤祥又如何去争呢。终康熙一朝,胤祥并没得到康熙的重用,连最起码的封号都没有。就连十四阿哥胤禵最后都当上了大将军王,而胤祥,一无所有。而且在康熙五十年后,胤祥的身体也不如意,胤祥腿部生疮,虽然不是什么重疾,但在康熙眼中,胤祥无疑又失分许多。

综上所述:胤祥继承皇位的许多条件都未能满足,要扛起大清的万里江山,又谈何容易呢。康熙是一位睿智的皇帝,他必然要选一位能担当大任、能再造乾坤的雄主。这位雄主,很显然不是胤祥,而是他的四哥雍正。雍正上台后,胤祥迎来了他的春天,铁帽子王怡亲王,这也是最适合胤祥的结局。


风雪梦不逝


先认识一下康熙的老十三胤祥。

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1月16日—1730年6月18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卒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享年四十五岁,老爹清圣祖康熙帝,老妈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比他老哥雍正胤禛小八岁,自小就是胤禛的忠实粉儿,小跟班,所以哥俩的感情非常好,而老十三本人也聪颖异常,文武双全,史书中记载其文治方面"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武功方面“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 而其履历也曾出任军职,掌管驻京禁军,这充分说明老十三也备受器重。

先说说康熙为什么会选胤禛(雍正),这样也许就回答了为什么不选胤祥的原因了。

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六十九岁的千古一帝康熙玄烨,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后,在京西的畅春园去世。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九龙夺嫡”大戏天天在身边上演,康熙真是被这些儿子们搞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导致在康熙朝后期朝政倾向松弛,吏治上面也开始腐败。但康熙毕竟康熙不是怂主,对身边的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遂暗自在诸子中属意合适接班人。皇子中唯有雍正表示不争夺皇位,但是如果康熙只要有事儿安排给自己,无不竭心尽力的办完美,这一切康熙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觉得皇四子胤禛很能为自己分忧。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雍正则表现得醉心藏传佛教,爱好田园高雅,似乎无意皇位。我这里有一些胤禛还是在做皇子的时候一些珍贵的画作资料--《耕织图》,图里的主要人物,如农夫、蚕妇都被画成雍亲王胤祯和他的太太和姨太太们的容貌。他们一家人男人在田间勤劳耕耘,女子在家养蚕织布,男耕女织,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表现出还没当上皇帝的胤祯四爷对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次胤禛在家长期韬光养晦,既不接织党羽也不勾连,终于在其和其他兄弟的挣位大战中脱颖而出,通关ko赢得了皇帝位。

而且康熙在其传位诏书中写到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恭,必能克承大统”。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套路,目的只有一个,那个高高在上的龙椅!

自此老十三和老哥雍正比,显然是嫩了太多了。不被传位实属正常不过。

但老哥雍正对他也是非常的不错的。是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

下面是雍正继位后对老十三的封赏。

雍正元年 (1723)——赐增护卫,四月命其总理户部事

雍正二年(1724)——因功增亲军。

雍正三年—因其总理户部事务谨慎忠诚,复加封郡王,十二月命其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雍正五年(1727)——特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

雍正七年(1729)——因准噶尔部窜扰边陲,六月,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十月,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配享太庙。六月溢号贤,并命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贤字上。又命入把京师贤良词。 命怡亲王子弘晓袭封亲王,弘皎别封郡王,均世袭。建贤良祠,以怡亲王允祥功勋卓著而奉为首位。设立军机处。

为了纪念他的功劳,还下旨将其名中的“允”字改回“胤”字,成为雍正朝唯一位最终得以在名字中保留“胤”字的皇帝兄弟。这真是天大的恩典了。

所以有这么强大的四哥在,如果你是康熙,你会传位给老十三吗?


老猪的碎碎念


康熙的皇十三子胤祥在康熙“一废皇太子”事件之前,康熙非常欣赏和喜爱的一名皇子。

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章佳氏在世的时候没有得到册封,仅仅是庶妃,章佳氏死后才被追封为敏妃,所以十三阿哥的出身并不高贵。

在章佳氏去世后,康熙安排由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抚养尚未成年的胤祥,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结下了相伴一生的情谊,而让两人无比亲近的感情基础就是两人都有被寄养的经历,胤祥也就此成为了雍正最坚定的支持者。

十三阿哥胤祥曾经是康熙非常宠爱的皇子,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十二岁的胤祥第一次跟随康熙帝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整整十年时间里,只要康熙离开京城,必会安排胤祥随同前往。

康熙这样做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个时期的胤祥的确非常受到康熙皇帝的宠爱,甚至说康熙在这个时候对于胤祥的喜爱超过了太子胤礽,都不为过。

其次,胤祥是康熙皇子中,出了名的文武双全,义薄云天,不仅有着一身的武艺,并且够忠够勇,对康熙又极为孝敬,所以康熙将其带在身边更让自己放心。

再次,就是胤祥与太子胤礽的关系一直非常不好,而此时太子胤礽的表现已经为康熙所不满,所以康熙也需要借助胤祥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来牵制太子。

但是,康熙对于胤祥的喜爱和信任伴随着“一废皇太子”事件的发生戛然而止了。


“一废皇太子”后,胤祥消失在了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而在在这之后,引发了众位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

在这其中表现最为活跃的除了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等人外,十三阿哥胤祥也是非常的活跃,尽管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但是在彻底击垮太子党,使得胤礽无法东山再起这件事情上,他们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

众位皇子的行为引得了康熙的极度不满,于是将参与夺位的皇子纷纷予以了训斥与处罚。对于十三阿哥胤祥的行为,康熙并不相信是使其本人所为,一定是背后有人指使或者一定有同党,但是胤祥顶住了压力,自始至终都没有将雍正供出来,进而保全了雍正,没有将雍正拉下水。

但是十三阿哥胤祥却引得了康熙的震怒,于是康熙将胤祥圈禁在宗人府,前后时间为一年左右。也就是这一年左右的圈禁时光,对于胤祥产生了巨大的胤祥。

在圈禁期间,胤祥大病一场,致使其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并且其患上了严重的腿疾,

“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胤祥的行动开始不便,直至去世,都是只见恶化,不见好转。

所以此时的胤祥,一方面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已然没有了那个意气风发、义薄云天的“侠王”风采,另一方面,伴随着康熙复立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对于胤祥也产生了深深的芥蒂,于是胤祥就此消失在了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之中,也就此彻底退出了皇位的争夺。


尽管如此,但是丝毫不影响胤祥在清朝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登基。就在雍正登基的第二天,就册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而胤祥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的协助雍正皇帝处理朝政,成为雍正最为信任,也是最为倚重的兄弟。

“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
“朕弟怡贤亲王,天资高卓,颖悟绝伦。如礼乐射御书数之属,一经肄习,无不精妙入神,为人所莫及。而王自谦学力不充,总未存稿。是以王仙逝后,邸中竟无留存者”。

雍正的这些评价足克证明雍正对于胤祥的器重与宠爱。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后,雍正安排胤祥的儿子弘晓袭承了怡亲王的爵位。到了乾隆朝时期,乾隆皇帝更是将“和硕怡亲王”列为“铁帽子王”序列,以示对于胤祥的推崇与爱戴。


雍亲王府


比起清后期那些子嗣单薄的皇帝,清前期的皇帝们算是“硕果累累”了。不过,子孙满堂虽然是天伦之乐,但孩子多了倒也着实令人头疼:自己的皇帝宝座成了大家觊觎的对象,到底传给谁也成了一桩举棋不定的难题。说到这一点,康熙无疑是最苦恼的。

康熙皇帝在忙于政事的同时,还养育了一大批儿女,其中仅序齿的儿子便多达二十余人。在这二十多个儿子中,文武双全者不仅仅独有胤祥一人,论才能和学识,可能有一多半都具备做皇帝的资格。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康熙朝的夺嫡之争最为惨烈。

如今许多清宫剧都喜欢将九子夺嫡作为题材。但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势必会对某些人物进行拔高或贬低,以此来提高观赏性。十三皇子胤祥便是一个被放大了的人物。

比如在《雍正王朝》中,胤祥是胤禛的铁杆兄弟,自一出镜便站在四爷一边,甚至不惜在关键时刻牺牲自己的利益来保全胤禛。在雍正登基后,允祥(因避讳更名)更是于危难之际救驾,粉碎了允禩等人的阴谋。

然而,历史上的九子夺嫡却并非完全如同影视剧所演绎的那般。其实,胤祥最初也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甚至绝不次于胤禛。按《清史稿》所载:

“(胤祥)圣祖第十三子。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

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在康熙三十七年时,曾跟随父皇拜谒皇陵。在此次出行中,胤祥得到了康熙的喜爱,此后凡是有巡幸之事,康熙都会让他伴驾。由此来看,胤祥是深受康熙宠爱的。

不过,随着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和九子夺嫡的产生,康熙的内心也十分苦闷,并且性情大变。在此期间,胤祥很可能得罪了康熙,导致被疏远。不过,比起八皇子胤禩,胤祥的下场好得多。毕竟,当时被公开责骂、处罚的,主要是胤禩。

胤礽被废后,康熙内心十分矛盾,适逢胤禩结党夺嫡的行迹败露,加之康熙记恨内务府总管凌普依附太子胤礽,于是下了一道颇为严厉的谕旨:

凌普贪婪巨富,所籍未尽,允禩(胤禩)每妄博虚名,凡朕所施恩泽,俱归功于己,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誉胤禩,必杀无赦!——《清史稿》

事实上,康熙拿胤禩出气,也是在敲山震虎,告诫其他皇子不要觊觎皇位,应该顾及手足情谊,否则会遭到打压。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康熙也疏远了胤祥。

胤禛与其他兄弟相比,为人更为刚毅老练,处事果决,更为重要的是,他并未公开参与夺嫡,始终韬光养晦。这令康熙十分欣赏。皇位毕竟只有一个,既然选择了胤禛,那么其他人只能去做新君的臣子。

所以说,康熙之所以不传位给胤祥,并非他不贤能,而是因为在康熙心中,还有比胤祥更合适的人选。而这个人,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事实证明,康熙的眼光并没有错,史家对雍正的评价是相当高的,也算是继承了康熙的衣钵,为乾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海烂柯人


康熙晚年发生九子夺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有太多优秀的儿子,但皇位却仅有一个。清朝前期对皇子的培养是煞费苦心的,不仅注重骑射,也要求阿哥们勤奋苦读。所以,当时文武双全的人,并非仅仅胤祥一人。

很多人对胤祥的认识,多半是基于《雍正王朝》。尽管这部影视剧好评如潮,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康熙晚年和雍正朝的一些史实,但它终究不能等同于正史。

在九子夺嫡中,除了两立两废的胤礽,还有大阿哥党、皇四子党和黄八子党,大体可以分为四派:

大阿哥因过早的暴露了夺嫡之心,且不识时务地提出要替康熙手刃胤礽,因而遭到了严惩;皇八子胤禩则自始至终都没被康熙看在眼里,这种偏心是显而易见的,最后只能扶植自己阵营里的老十四胤禵;皇四子胤禛则韬光养晦,最后赢得了皇位。

正如前文所讲的,皇位只有一个,传位给谁也是令康熙十分头疼的一件事。大体来讲,康熙是看不起胤禩,也厌弃大阿哥的狠毒,而他比较喜欢的人,大体也就是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

有趣的是,胤祥早年间原本很受喜欢。据《清史稿》记载,自康熙三十七年开始,胤祥就经常伴驾左右。可是,随着胤礽的被废,康熙似乎有意开始疏远皇子们,胤祥也被冷落了。

都说女人心海底针,其实帝王心术更难琢磨。康熙可能是故意与儿子们保持距离,以便进一步观察他们的言行,从而挑选自己心仪的接班人。我们并不清楚康熙选接班人的标准,但却知道结果——老四胜出了。

在影视剧中,时常将胤祥演绎为胤禛的铁杆拥护者。这虽然不能说不对,但其实在胤祥心里,也曾是觊觎皇位的。不过,胤祥这个人在雍正即位后,心态摆的很正。面对雍正交给他的差事,胤祥都尽心尽力地区办理,故而雍正对这个兄弟也是厚爱有加。

作为后人,可以从零星的史料来分析胜负成败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不等同于揣摩透了康熙的心思。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在九子夺嫡过程中,胤禛显得更为成熟,而且他的性格也更适合做皇帝,康熙思来想去,还是选了更为稳妥的雍正。

总之,让一个人登上皇位的原因有很多,同样,一个人落败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是,胤祥他们与胤禛相比,可能还是差了那么一大截。


夕阳下的晚枫


向敬之

胤祥文武双全不假,能文能诗,书画俱佳,有《交辉园遗稿》。他是个神箭手,“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他从康熙三十七年起,就随父外出谒陵和巡幸,深得康熙帝宠爱。但是,康熙对他的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而不是皇帝对接班人的爱。因为康熙已成年的皇子中,个个优秀,且不说皇太子胤礽如何杰出,皇长子胤褆也是一个才华出众且立有军功的美男子。

光比能耐,胤祥在康熙诸皇子中,只是众多优秀者中的一个,占不到多少优势。

《雍正王朝》胤禛与胤祥剧照

而论生母出身,胤祥就明显处于弱势了。胤祥生母章佳氏,本为满洲镶黄旗包衣人,经内务府宫女选拔入宫,生前无册封记录,康熙三十八年七月病逝后才被追封为敏妃。这个追封,该是康熙看在儿子胤祥的情面,给一个逝者一个虚荣。至于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那是雍正对胤祥鼎力支持的一个回报。

像皇四子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在康熙十七年生育胤禛后第二年单独进封为德嫔,两年后再册封德妃。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比胤祥年长、且参与夺嫡的哥哥们,生母都是康熙册封的妃子。皇二子胤礽为赫舍里氏皇后所生,皇十子胤䄉之母为温僖贵妃、姨母为康熙的孝昭仁皇后。

康熙是很重视儿子生母出身的。当他厌恶胤禩时,不惜诅骂“其母亦微贱,宜别举”。胤禩之母良妃齐氏,旗籍为满洲正黄旗,其父为内府正五品管领。由此可推及,康熙不会考虑生母亦是内府宫女的胤祥承继大统。章佳氏曾在两年内相继给康熙生育一儿一女,足见一度很宠幸,但康熙只把她当了生育工具甚至是性伴侣,而舍不得名分的封赏。更何况,胤祥早早地就表现出了是皇四子胤禛的死忠粉丝,毕竟胤禛早早地找了无子嗣的孝懿仁皇后做养母。


以礼观书


怡亲王胤祥的的确确是个人才,这个必须要肯定。雍正皇帝一上台,就封这位十三弟为怡亲王,作为四个总理大臣之一,然后在雍正八年去世,享年44岁,他为雍正皇帝服务了8年。这8年,胤祥为雍正顶住了各方压力,顶住了来自其他兄弟的压力,开源节流,整理康熙晚年以来衰败的吏治。

对于胤祥的功劳,四哥雍正皇帝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雍正皇帝时常在各种场合表扬他,说他勤劳、谨慎、忠臣、刚直、敏捷、牢靠,这样的人是绝对是一员干将,是要个好助手。简直就是模范官员,是朝廷的一面旗帜

胤祥去世后,雍正皇帝特意给他世袭罔替的待遇,就是铁帽子王。康熙皇帝在位61年,除了原来就有的,他没有给任何人铁帽子王待遇,清朝对爵位是把的很严的。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这个十三弟有多么信任和器重。

那话说回来,既然这么能干,康熙皇帝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胤祥呢?这有两个原因:

1.人与人是有缘分的。

你有本事有能力,但是我们不投缘,最终没看上你。人世间的事情就这么奇怪,有人把你当垃圾,而有人却把你当宝,你还是你。这是为什么?这是缘分。

没有缘分,你再努力人家也看不上你;你再优秀,人家也不认同你。胤祥和父皇康熙皇帝也算是没有很深缘分,后来胤祥干脆被父皇康熙皇帝圈禁起来,省得出们惹是生非。

康熙的皇八子胤禩,能力也很强,而且礼贤下士,人缘超级好,但是康熙皇帝认为他是搞歪门邪道,刻意笼络人心,直接把胤禩排除在皇位继承候选人之外。

2.有能力的人并不少。

会做事的人其实很多,关键是要君臣关系好,相互信任,有这样的前提,手下再去干活,就容易的多了。胤祥是有能力,但是当年太年轻,性格太直,他一心向着老四胤禛,早早就把不喜欢拉帮结派的父皇康熙皇帝得罪了,不但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还失去了人身自由。相比而言,老四胤禛更符合康熙的心意,老四更稳重、做事更踏实、大局观念更重,而且老四胤禩隐藏的很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康熙就喜欢这样的人。

还是老四和父皇康熙皇帝有缘分,康熙皇帝觉得老四好,耐旧,经得起考验,心术正。其实,后来实践证明,老四雍正皇帝比其他兄弟更加心狠手辣,他当皇帝后,把自己一帮亲兄弟整的死的死、伤的伤,老八在雍正四年就被整死了。

在康熙皇帝那么多儿子当中,我觉得其实老八更适合当皇帝,老十三胤祥是一员干将,但要当老大、当皇帝,可能康熙皇帝觉得胤祥的气场和心胸还是有点欠缺。

不过,要是当年胤祥被父皇选中继承皇位,我想他也能把皇帝当的好好的。康熙是儿子多,才纠结,要是只有胤祥这么一个儿子,你也只能选他继位,不然你想咋滴?


坐看东南了


相信不管是看过雍正王朝电视剧或者是书籍的朋友对这位侠肝义胆的十三爷都喜爱有加,我也不例外。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康熙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他?

第一,他排行十三,既非年长皇子也非嫡子,年龄、出身都不占优势。

第二,他虽带兵多年且武艺超群,但论军事才能恐怕十四阿哥只会在他之上。

第三,他办过很多差事而且完成的都很出色,但在这些事件中他从来都不是主角。

第四,他虽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但眼里不揉沙子加上性格浮燥没有城府,因此也不是皇帝的好人选。


第五,在康熙众多阿哥当中,佼佼者太多,各自身上的闪光点比之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几点,康熙不传位给十三爷也就不足为怪。


卢赞荣


康熙废掉太子后个个都想争大子位。搞得康煕更加烦脑,而只有四阿不争太子位用心做事。老子说不争是最大的争。从有一次康煕看好了雍正家的儿子弘历就是后來的乾隆。后来就把皇位传给了雍正。康熙传位给雍正的诏书假的。我想说根据这样应该是真的,只不过雍正为了励志当时得罪了好多人。


qzuser3904103


这样的新闻少写不是正能量,会让人迷惑滴 生意能不能成功不是你说的都是看我们看不到猜我们猜不到的,有的人付出一生也没成功有的人付出一次却成就一生,世间本就没有可比性 还是写点人应该讲情份有人情味让世人活在希望里才是真理,未来的事情转变不是人们可以猜测的到,人世间没有比自由自在更舒服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