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

西游梦红楼


这个问题很有想象力,极具挑战性。

首先,如果赵云守荆州,以赵云一贯的谨慎和沉稳,可以肯定的说绝对不会失荆州,也就不可能走麦城。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关羽大意失荆州,和他的刚愎自用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诸葛亮临走前给关羽交代“北拒曹操,东联孙权”,实际上关羽一句都没有听进去。孙权为了讨好关羽,还主动和关羽联姻,可关羽一句“吾虎女怎能嫁犬子”,还骂孙权是鼠辈。

所以,孙权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不仅袭取荆州,而且对关羽绝对是赶尽杀绝,以报被关羽侮辱之恨。事实证明,孙权到处设伏,关羽在逃亡至临沮的路上就被斩杀,孙权一刻都没有犹豫耽误。

弄清楚了关羽失荆州的来龙去脉,就可以轻松的解答问题了。

赵云已经败走麦城了,我们也只能想象了。

赵云在长坂坡曹操的百万大军中能杀个来来回回,估计被包围的赵云也会单枪匹马的再次上演“长坂坡”,而且一定能杀出重围,回到成都给刘备汇报,卷土重来。


赵云平时行事低调,曹操和孙权对赵云也不会赶尽杀绝,在他们眼里,赵云只是守荆州的一个将领而已,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荆州重地,也就是说,取荆州对事不对人,这只是国家之间的事,和个人无关,只要占领了荆州,一个赵云也左右不了大局,随他去吧,曹操和孙权也不可能到处设伏非要杀敌方一个将领。

但关羽就不一样了,不是说关羽不如赵云,只是关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早都惹急了曹操和孙权,尤其是孙权对关羽是恨之入骨,曹操和孙权袭取荆州是对事又对人,关羽只能是死路一条。


智者无疆风清扬


我觉得不会。

关羽和赵云,虽然都位列五虎上将,但不论是名气,还是战绩,关羽都要胜过赵云的。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提起赵云呢?貌似只有两次救阿斗了,一次是长坂坡救阿斗,一次是跨江截阿斗。


然而,赵云虽然名气不如关羽,战绩不如关羽,但是武功并不弱于关羽,而且赵云还有一点要强过关羽许多,那就是做事成熟稳重,顾全大局,不似关羽目中无人,骄傲自负。

而且,赵云还是个非常有远见的人。刘备夺下益州之后,有人建议将益州的房屋和田地赏给诸位将领,赵云竭力劝阻,说了这样一番话: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国贼未除,还远远未到分功的时候。益州百姓刚刚经历战乱,人心不定,应该把田地分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得民心。”

这段话,看似不像是出自武将之口,倒像是出自政治家之口。


后来,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名,举全国之力发动了夷陵之战,出征之前,赵云竭力劝阻道:

“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灭了曹操,孙权自然会臣服,如果贸然进攻孙权,必然陷入漩涡之中,绝非上策。”

但刘备固执己见,最后全军覆没,国力大损。

这番真知灼见,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然而诸葛亮明明知道此番出征凶多吉少,但并不敢全力劝阻,反倒是武将出身的赵云冒死力谏。

综合来看,赵云不仅一身是胆,而是一身都是智慧,这一点,关羽要比赵云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樊城之战前,孙权曾经派诸葛瑾来到荆州,替孙权的儿子求亲,哪知道关羽听说了来意之后,勃然大怒,都没听诸葛瑾把话说完,就把他轰出去了,还说了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你弟弟诸葛亮的面子,一刀把你咔嚓了。

吓得诸葛瑾抱头鼠窜,回去见了孙权之后,孙权大怒,发誓要弄死不识好歹的关羽。

假如换做赵云,绝不会做出如此弱智的行为。作为镇守要地的大将,怎能如此意气用事,怎能如此恣意妄为,怎能如此鼠目寸光呢?


最后关羽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假如赵云败走麦城,能否突围成功呢?

我觉得概率很大。

赵云是个突围高手,当年长坂坡之战,赵云单枪匹马,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砍倒了两面大旗,夺了三条槊,杀死了五十员大将,就算最后陷入了马坑,也能全身而退。

所以说,就算赵云兵败麦城,全身而退应该问题不大的。


一半秋色


如果赵云从麦城突围,东吴的将士们谁能拦住他?谁又敢拦阻他?看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在那个时代,要说突围能力,赵云若说自己是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突围时候的赵云比平时对阵厮杀时候更加恐怖,正常和赵云单挑对战,你支撑不住了,还能拔马而逃(赵云很少穷追不舍),如果你想包围他,一个回合就会被干掉。

在三国时代,赵云破围的水平是其他所有猛将都忘尘莫及的。赵云最鲜明的特点――斩将破围。咱们举几个例子:

1.穰山突围战(一合挑高览)

刘备和赵云在穰山与曹军对峙,后方遭到袭扰,决定趁夜撤出战场。没想到曹操早已设下重重埋伏,层层堵截。先是许禇追来,“与赵云力战”,随后于禁和李典又左右包抄,刘备见势不妙,独自逃走,而赵云在包围圈中混战一夜。


“比及天明”,刘备在逃跑途中又遇埋伏,前有张郃,后有高览,进退不得。正在危急关头,赵云出现了,从后阵冲出来,一个回合就挑翻了高览,杀散后军,再与张郃交锋,体力严重损耗的状态下,三十个回合击败张郃。

2.长坂坡突围战(斩将四十余)

曹操兵锋直指荆州,刘琮束手请降,曹操派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夜行数百里,奇袭刘备。长坂坡一战,刘备集团被打得四散奔逃。

赵云负责保护刘备家小,主母和幼主在战斗中失散,这把赵云可惹急了眼,疯狂地在战场上四处搜寻,见了人就下狠手。


一合刺死淳于导,救下糜竺;

一合刺死夏侯恩,夺青釭剑;

不三合刺倒晏明;

力敌马延、张顗、焦触、张南四将,枪挑剑砍,所到之处,“衣甲平过,血如泉涌”;

不三合刺死钟缙;

一个大回头剁掉钟绅半拉脑袋;

斩将四十余,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

3.雒城解围战(一合擒吴懿)

庞统殒命落凤坡,刘备的西进战略严重受挫,急调荆州兵将前去支援,张飞独领一军,与诸葛亮、赵云异道并进。张飞率兵先到,立即与蜀军交锋,双方大战,蜀将张任诈败,将张飞诱入重围,张飞在张任和吴懿的包围圈中左冲右突,杀不出去。


此时赵云赶到,杀入阵中,一个回合擒住吴懿,救出了张飞。

4.米仓山解围战(斩焦炳,杀慕容烈)

汉中之战,得知曹军在米仓山囤积粮草,黄忠率兵突袭,欲烧毁曹军囤粮。结果被张郃和徐晃、文聘领军包围,黄忠奋力死战,无法突围。

赵云闻知,单枪匹马杀入包围圈,一合刺死慕容烈,再一合刺死焦炳,救出黄忠,再救出副将张著,破围而出,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5.彝陵解围战(一合挑朱然)

刘备征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败退途中,被吴军重重堵截,难以突围,手下诸将也多已负伤。

正在危急关头,赵云赶来,所到之处,吴军兵将“纷纷落涧,滚滚投岩”,赵云解围时,正遇东吴大将朱然,不一合,一枪将朱然刺死于马下。

这就是赵云,你敢包围他?你比他的处境都危险!

再看看赵云在包围圈中救出过的人:公孙瓒、刘备(两次)、简雍、糜竺、张飞、黄忠、张著、阿斗、吴班……

如果是赵云在麦城遇到包围,像潘璋、朱然、马忠这些负责包围的将领自己能不能活都没有把握,最好的办法是远远看到蜀军,就赶紧率人马撤退三十里,以避其锋芒,免得不知道时候,身边就突然冒出个白马银枪将来,瞬间被刺中腰子,翻身落马,一命归西。

结论:如果当时在麦城的是赵云,不仅赵云能够百分之百突围,连关平、周仓、赵累这些部将也都能安全返回西川。


馋嘴肥猫铲史官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败走麦城,丧命于自己最为瞧不起的“吴狗”之手,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令人唏嘘不已。当时的关羽,已经年近花甲,身体机能退化严重,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更兼有伤在身,故于东吴的重围之中,未能突出去;那么,若处于该情景之下的是赵云,能否突围成功?

答案是肯定的。若赵云被包围,必然能够成功突围。

关羽一项于乱战很不在行,但凡是陷入重兵包围之中,关羽从来没有成功突围过。关羽前一次被围攻,应当是在下邳城。当时曹操已经拿下徐州,刘备落荒而逃,仅关羽带着刘备的家眷守在下邳—这个已经被曹军围成铁桶一般的小城。程昱告诉曹操,对付关羽应当智取,于是曹操用计将关羽骗出城,然后以大军将其围在土山。面对曹军,正处于巅峰时期的关羽,表现可谓是一言难尽:

次日,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 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馀合,惇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 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 许褚接住交战。
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关公于山上遥望下邳城中火光冲天,却是那诈降兵卒偷开城门,曹操自提大军杀入城中,只教举火以惑关公之心。关公见下邳火起,心中惊惶,连夜几番冲下山来,皆被乱箭射回。

关羽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第二天,曹操派张辽来劝说关羽投降,关羽在约定三事之后,归降了曹操。

从罗贯中的描写来看,关羽在战斗中,遭遇了地方的弓弩攻击,同时奋力击退了几名象征性前来攻击的将领,再无进展。可以看出,关羽的乱战能力很差。这是因为关羽本人更善于一对一的攻防,他本人在武技和战斗意志方面并不突出,因此,关羽一旦陷入重围之中,他的体力流失将会很快,随着体力的不支,战斗意志也会削弱。

赵云则不然。赵云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为出色的乱战将领,这得益于赵云本人的战斗特点和性格。赵云是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以武技出名的将领。赵云并不像其他武将那般仅仅依靠自身的身体天赋作战,而是更多依靠技巧,这也使得赵云能够通过此方式来尽可能地保存体力——体力,在乱战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再者,赵云本身并没有任何包袱。关羽性格孤傲,他对于混战是很不屑的,因为他不屑于斩杀无名之辈;但赵云则不然,赵云的战斗意志是很强的,在混战之中,他甚至能做到愈战愈勇,包围的人越多,他的小宇宙爆发得更厉害。

所以,赵云的乱战记录,几乎是全胜。长坂坡面对曹军数十万大军的包围,赵云如入无人之境,斩杀曹营名将四十余人。虽然曹操下令不准放箭,但在如此众多大军的围攻之下,赵云依旧有如此高光的表现,可见其能力之卓越。另外,在汉中,黄忠限于徐晃和张郃大军的包围,赵云又是单枪匹马杀入曹军,这一次,可没有说不能放箭。但赵云依旧视曹军的包围如无物,甚至吓得徐晃和张郃不敢还手,眼睁睁看着赵云救走黄忠,这足以说明,赵云,就是一位乱战高手。

因此,当面对东吴军队——一支战斗力远逊于曹军的部队之围攻时,赵云轻轻松松便能突围成功。


庭州行者


关羽被潘璋部将马忠擒获,是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原文记载【关公横刀前进,行至初更以后,约走二十余里,只见山凹处,金鼓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到,为首大将朱然,骤马挺枪叫曰:“云长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马轮刀来战。未及三合,朱然便走,公乘势追杀。一棒鼓响,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战,望临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杀。关公所随之兵,渐渐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声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骤马舞刀杀来。公大怒,轮刀相迎,只三合,潘璋败走。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关公不胜悲惶,遂令关平断后,公自在前开路,随行止剩得十余人。行至决石,两下是山,山边皆芦苇败草,树木丛杂。时已五更将尽。正走之间,一声喊起,两下伏兵尽出,长钩套索,一齐并举,先把关公坐下马绊倒。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关平知父被擒,火速来救;背后潘璋、朱然率兵齐至,把关平四下围住。平孤身独战,力尽亦被执。】



关羽之所以败走麦城,最终被杀,除了因为东吴和曹魏政权的军事实力强大外,其实还和他的性格有关。大家要知道,关羽一生十分孤傲,识天下英雄如草芥,更是丝毫看不上“东吴鼠辈”,导致他在作战过程中,十分轻视东吴的力量,这才导致吕蒙能够兵不血刃袭取荆州,自己最终陷入到身首异处的境地。


如果换成赵云镇守荆州,他一定会听从诸葛亮的八字方针“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赵云也不会冒然发动襄樊战役,凭赵云胆大心细的性格和超强的武艺,率四万五千精兵镇守荆州绰绰有余。抛开这些话题不说,如何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能突围吗?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关羽突围的时候总是自己在前开道,让关平断后,一路被吴兵从背后掩杀,士兵损失殆尽,最后被伏兵擒获,负责断后的关平也力竭被擒。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赵云在兵败撤退的时候显然要稳重的多。赵云在撤军的时候总是让大队人马先行,自己负责断后。作为三国中排名第二的猛将,最出名的战绩都是发生在断后上,赵云一生共四次负责断后:第一次,长阪坡之战。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向南逃亡江陵。此时曹操率领虎豹骑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当时情况非常危机,刘备丢下妻儿,仅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继续向南逃亡。赵云单枪匹马杀回曹营,不仅救出了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还成功的为刘备逃跑争取了时间!这一场杀:赵云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有诗赞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此战后赵云名震天下!第二次,夷陵之战。公元221年,夷陵之战刘备兵败,被陆逊一路追击,赵云赶来救驾,遇到东吴名将朱然,被赵云一枪挑落马下,陆逊知难而退。第三次,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听取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夏侯渊被黄忠斩杀。三月曹操亲率大军救援汉中。并运送了大量的粮草到北山下。黄忠、赵云奉命火烧曹军粮草,黄忠被事先早有准备的曹军围困,赵云带领数十骑救出黄忠,赵云让黄忠先行,自己断后。赵云且战且退,撤回到营寨。曹操大军将至,赵云下令打开营门,令汉军偃旗息鼓,单枪匹马立于寨门前,曹操见状,疑有伏兵,不敢向前,于是就下令撤兵,赵云把枪一招万箭齐发,曹军大乱,蜀兵从背后掩杀,曹军大败而归。此战可谓是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人们除了敬佩赵云的忠勇外,其智谋也让人敬佩。次日刘备亲自来赵云营寨查看,称赞子龙一身是胆!封赵云为“虎威将军”。第四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命赵云,邓芝为疑军,佯功曹真大营,命马谡守街亭,结果马谡大败,街亭失守,赵云军也因兵力相差悬殊,被曹真打败。诸葛亮被迫退兵,赵云亲自断后,撤退途中蜀军几乎没有任何损失,诸葛亮对赵云大为称赞!


如果是赵云败走麦城,赵云会命关平开道,率残部先行,然后亲自断后。看到赵云亲自断后,吴兵也不敢冒然追击,更谈不上背后掩杀。如果吴兵执意要追,武艺不如赵云的文鸯能单骑退雄兵,杀退这点吴兵对赵云来说更不在话下。

因为主将赵云负责断后,副将关平在前开道,首先受到伏击的就是关平,被马忠绊倒坐下马,伏兵向前将其生擒。然后赵云突然从后方杀出,遇到马忠,只需一合就能将其刺死,杀散伏兵,救出关平,撤回成都。


仰望明月754


这个问题主要要先看一个前提,即赵云败走麦城会不会被马忠他们所擒。这就要看看赵云的能力了和当时的情况了。

赵云的战绩有长坂坡七进七出,汉中之战一身是胆,用疑兵吓退曹操。

长坂坡主要是曹操爱才,没有让人放箭,赵云才得以逃脱。汉中之战,主要是曹军疑神疑鬼,才得以获胜。

而这两种情况在东吴的马忠这里,是不会存在的。而赵云的武力与关羽差不多,所以他基本也会失败被擒。

然后是赵云会不会被杀的问题。

其实败走麦城,只要不投降东吴,换谁都是会被杀的。

孙权不会因为他们的忠义就放过他们,因为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看看曹操放关羽回到刘备身边,关羽对曹操产生了多大的威胁。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使得曹操差点要迁都以避关羽的锋芒。不能为我所用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像关羽、赵云这种都是万人敌的将军,孙权得不到,那也不会还给刘备来增长他的实力。

所以即便是赵云,他也会和关羽一样被杀。





趣史夜话


这个恐怕不会。

关羽,赵云都是万人敌,三国顶尖高手,但也不是没有缺点。

关羽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往往霸气十足,两军对阵,一马当先,斩颜良就是最好的例证。可往往就是三板斧,如果遇到挫折,就会士气大跌。是属于打胜不打败的性格,可以说善胜而不善败。襄樊之战,就说明了问题。

形势不利,就应该及时果断撤军,回到荆州再等待机会。

但关羽已经清楚孙权准备偷袭后路,军心已经开始动摇。但还是犹豫不决,下不了撤军的决心。等到被徐晃战败,就彻底失去了斗志,没能收拢部队,想办法突围。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吗?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而赵云的性格却恰恰相反,赵云是谦谦君子,习惯于后方制人,置之死地而后生。长坂坡之战、汉水之战,都是如此。被逼到绝境,更能激发他的斗志,突破重围是赵云的拿手好戏。七进七出那可能是有些演义,但赵云的确是来回冲杀,势不可挡。

赵云看似是谨慎有余,冒险不足,但遇到困难决不退缩,反而是经常超水平发挥。

如果换作赵云主持荆州,首先他不会如此冒险去攻打襄樊。即便不得已而为之,也必然把荆州后方处理的相对稳健一些。

其次,遇到徐晃等曹军重重围困,恐怕长驱直入的不会是徐晃,而是赵云。

汉水之战,赵云仅率领几十骑就大破曹军重围,那可是曹操的精锐部队。

赵云是否能攻破樊城并不好说,但曹军想围困赵云也很难,赵云必定能死里逃生。

赵云率领大部分军队突破曹军包围,遇到孙吴潘璋、马忠这个级别的将领,更不会被他们阻拦,被杀的就可能是孙吴那帮家伙啦。


豹眼看历史


这个问题难度太大。但其实答案不言而喻。

赵云是人不是神。如果败走麦城的是他,恐怕也难逃厄运。

第一,关羽被杀,不仅因为武艺问题。

关羽乃是万人之敌,但是岁月不饶人!败走麦城的时候,关羽已经是年近60的老人了。战斗力有所下降,赤兔马也是高龄,人和马都老了,不复当年之勇。


但这些,都不是关羽被杀的根本原因。关羽被杀,主要是因为东吴意狠心毒,早就派出重兵切断了荆州通往益州的一切通道。关羽此时全军覆没,收下只有几个人,面对东吴的大军,怎么可能冲得出去?再勇猛也没用啊。

除非是年轻30岁的关羽,神威无敌,那还有点可能。

第二,赵云也冲不出这样的包围圈。

赵云虽然武艺高强,擅长混战,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

但是别忘了,这是有条件的。是曹操下令要活捉赵云,曹军不敢对赵云下毒手!赵云才得以冲出包围圈。

而且长坂坡的赵云,年纪不过40岁,正值武力巅峰。关羽走麦城的时候,赵云也已经50来岁!

东吴可不像曹操那么好心。面对意狠心毒的东吴,很难闯出重围了。


上将嗳福斯


赵云不会步关羽后尘,赵云不会死。

关羽和赵云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关羽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自己太傲造成的,都败走麦城了,都被活捉了,竟然还不懂得低下他那高贵的头,依然昂首挺胸等待被杀,如果换做赵云,情况则不同。

当时关羽关平父子,连同手下十几个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我想换云也一样被抓,但不会被杀,孙权杀关羽是因为恨,关羽一直看不起孙权,觉得他是毛头小儿,有一年孙权前去关羽家提亲,可是关羽不同意也就算了,竟然羞辱了一番前来提亲的人,孙权当时恨的几乎把后槽牙都咬烂了,那时候,孙权对关羽就有了杀心。



关羽等人被吕蒙活捉,押到孙权处,孙权先是劝说关羽,没想到反造关羽一顿破口大骂,这时候孙权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不管三七二十一,命人把关羽拉下去,砍了,也许孙权说的是七话,但是关羽真的被杀了,被东吴大将吕蒙所砍。


还有一点关羽一直看不起老年人,觉得人老了就得回家养老,军中那些老将让关羽不爽,甚至听到老将说话关羽都会无缘无故的破口大骂,关羽败走麦城之时,有一些老将借机投降了孙权,人人恨不得杀了关羽而后快,孙权把关羽脑袋砍下来之后,送给了曹操,曹操爱才,一向喜欢关羽,当他看到关羽的脑袋自然心疼的不得了,最后曹操下令厚葬了关羽脑袋,曹操厚葬关羽其实有两个意思:

第一,孙权杀死关羽然后把脑袋送给曹操就是故意让刘备知道杀死关羽是曹操的主意,故意激怒刘备,曹操厚葬他是为了消除刘备的戒心。

第二,曹操爱才,一直喜欢关羽,但是苦于得不到,曹操对关羽的情说也说不清,关羽死了曹操也心疼,所以厚葬他,送他最后一程。

总结:从关羽被抓,乃至被杀都是关羽自己造成的,完全是因为他太傲,关羽觉得孙权的江山不是通过自己打拼的来的,所以一直看不起他,觉得他低自己一等,关羽的态度让孙权很是愤恨,所以借此机会杀了他,但是,如果换做赵云,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佳宁谈历史


在三国时期,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蜀国了。而蜀国的国运走下坡路,起始于关羽的襄樊之战。在这一场战中,关羽被盟友孙吴背后捅刀子,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最后荆州失守,蜀国国力大损,丢失了进攻中原的桥头堡。

关于云长公为什么最后会败走,在学界有很多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关羽太过于骄傲,使得孙吴没有办法放着他不管。也有人认为,蜀国失去荆州是必然的情况,因为荆州地理位置太过于重要,孙吴和曹操即使没有关羽,就不会就这样放着荆州让蜀国占据。

但是关羽的大意,的确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使得人们开始争吵,若是换了其他将领过来,荆州是不是就不会被夺走。如果将荆州的守将换成赵云,那么赵云在这个时候,还会和关羽一样败走麦城么?如果败走麦城了,是否会像关羽一样,被马忠所杀呢?还是能够逃出生天,重新回到成都东山再起呢?

个人认为,答案其实是肯定的。如果换成是赵云,虽然说按照时代的发展,他必然会配合诸葛亮的北伐攻势,积极进攻曹操。但是他也绝不会被孙吴在背后捅刀子,自然也不会落得一个失荆州丢性命的下场。其原因就在于,荆州的问题,其实是长久以来的积累。为什么要让关羽去守呢?

因为关羽是在刘备军当中,为数不多能够压制的了双方的人物,赵云或许也能算,但是威胁度比起关羽,要差上不少。在演义里,关羽的问题其实主要在人。

据《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中描述道:

士仁曰:“关公去日,痛恨吾二人;倘一日得胜而回,必无轻恕。公细察之。

这里面就说到了,作为荆州的守将,为什么傅士仁和糜芳这两个人,会舍弃掉荣华富贵投靠孙吴,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糜芳这个人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对手下的士兵和百姓很不好。而关羽素来以爱惜士兵为名,自然是和这种小人不对付了。

甚至在出兵的时候,还放下狠话,自己回来就收拾他们。这自然是逼得这两个人,不得不投降孙吴,好留下性命。然而换成赵云,先不说他会不会放狠话威胁这两个人,以人缘好著称的赵云,想必也有更好的办法说服他们,并且在暗中对这人多加看管。

其次,还有个原因就是,赵云和关羽两个人,对待孙吴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在荆州丢了之后,刘备曾经出兵孙吴,想要对孙吴报一箭之仇。但是在蜀军当中,为数不多劝阻刘备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而赵云就是其中之一。

据《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中描述:

赵云谏曰:“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云曰:“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

而在此之前,为什么关羽会被孙吴所警戒呢?

原因有三,第一是他占据这荆州,而荆州在诸葛亮和周瑜鲁肃等人的天下战略中,都是必要之物;

第二,那就是关羽在此后的战争中,使得曹操大败,而另外一边孙权却是被张辽杀败十万大军,灰溜溜地回军。

第三,就是孙吴希望和关羽联姻,逐渐蚕食荆州,但是关羽心高气傲,再加上自己的身份不适合与孙吴联姻,因此拒绝。这就使得孙吴对关羽的戒心是很重的,和曹操联手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赵云虽然也想要报仇,但是他更多地是考虑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他还是能够看的出来,在仇恨的背后,哪些是更加重要的东西。

因此在和关羽对待孙吴的态度上,赵云更多地,是偏向于孙吴维持盟友关系,哪怕牺牲一些利益,也要先将曹魏击败,最后向孙吴下手。这与诸葛亮的规划不谋而合,实际上也是贴近孙吴的利益的。在赵云入荆州之后,必然会寻求缓解孙吴矛盾的方法,以赵云的功绩,对孙吴自然也有一点威慑作用。

最后就是赵云和关羽在孙吴的威胁了。

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描述道:

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

要知道,关羽并不是直接战死在沙场上的,而是趁夜被人偷袭而被抓。在这之后,关羽被马忠押送到了孙权面前,在孙权征询意见的时候,他手下大臣反对,才让关羽身死。

假设一切都是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赵云替了关羽,被抓到了孙权面前。他还会有这种威胁度,能让孙权觉得,不杀他就是放虎归山么?这不见得,对孙权来说,如果抓到的是赵云,恐怕他就会借此和刘备谈条件,在维护荆州利益的基础上,厚待赵云,将他放回去,好缓解两国之间的尖锐矛盾。

如果换成赵云败走麦城,赵云是否会步关羽的后尘被马忠所杀的话,您怎么看?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