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货以玄贝,秦,废贝行钱”——浅说“贝币”始末

中国最早货币一一贝币诞生之后,中国古代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贝作货币。海贝因多彩光洁、便于携带、坚固耐用,在人类进入渔猎、采集农耕劳作的原始社会阶段,仅作为饰品流传于世。有学者经过研究论证,认为中国最早使用的货币是新石器晚期的天然贝壳,时间上限约在公元前2000年。

《盐铁论错币篇》中就有"夏后以玄贝"的说法。《说文》解释,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海介虫"就是海洋中带甲壳的动物,"泉"就是"钱"。这段解释的大意是说,贝是一种带甲壳的海洋生物,古时代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周代开始有了钱这种货币形式,至秦代废弃了贝,而钱得以广泛流通。

从贝到货币,经历了一个氏族首领赐予到礼品交换的过程。用数颗"贝"穿在一起谓之"贯",氏族首领将这些"圣物"戴在自己的脖子上,当氏族成员狩猎丰厚、生殖繁茂或与外族征战有功时,氏族首领会从自己的项链上摘下一枚"贝"赏赐给她的臣民。得到"贝"的人,视为一种荣耀,他可以用这枚"贝"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心爱的人,或者以这枚"贝"换取食物、兽皮、石斧等物件。随着物质的渐渐丰富,人们之间的交换也越来越多,"贝"就有了货币的功能,成为日常生活中交换的一种信物,这就是钱的起源。那时候,拥有财富多少的象征,就看你有多少"贝"了。


“夏,货以玄贝,秦,废贝行钱”——浅说“贝币”始末

据郭沫若的考证,用贝作货币的时间约在商周之际。在西周时期,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贝币交换商品,互通有无。荀子的《王制篇》形容当时货物流通的情形说:北方的走马大狗,南方的羽毛象牙犀皮颜料,东方的海鱼海盐,西方的皮革毛织品旄牛尾,中国市场上都能买到,住在泽地的人可以得到木材、住在山地的人可以得到水产,农民不动刀斧不陶不治可以得到器械,工商不耕不种可以得到粮食。据此,商业的兴盛,乃货币从中使然。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经济也得到发展。而这些品种众多的贝币,成了中国质地最多的同形制货币。

直至秦(公元前221年)废除贝币体系,此间这种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它们不但为当时社会地区性商业繁荣起到了经济杠杆作用,而且也是华夏币史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实际见到远古人类使用贝币的场面,如何断定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呢?这就是根据考古发现。甲骨文中所见到的主要货币形式是贝,这是我国考古资料所能证明的最早的货币。考古发掘证实,商周的铜器铭文和甲骨文中都有关于用贝作赏赐的记载,墓葬发掘的陪葬品中有大量可推断用作货币的贝。

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贝币,见证了中国出现最早的原始实物货贝。考古发现了很多商代前期的贝,仅仅郑州白家庄一个奴隶主的墓葬中,就出土了穿孔贝460余枚,这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在青海省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墓葬中,均有发现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贝。在卡约文化墓葬中,海贝出土相当普遍,还发现骨贝石贝和铜贝,反映了当时商品交换的程度。


“夏,货以玄贝,秦,废贝行钱”——浅说“贝币”始末

商代晚期的墓葬中随葬贝的现象非常普遍,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市的大司空村发掘的165座墓葬中在83座墓葬中发现了贝,大多数含在死者口里或握在手中,代表财富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的金文中有"锡(赐)贝"的记载。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殉葬币也非常普遍,如河南浚县(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辛村西周墓出土3472枚贝。陕西沣西(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成新区)张家坡客省庄西周墓出土了千枚以上的海贝。考古发现不仅证实了贝币的存在,还论证了贝币的计量单位。贝币的单位是朋,最终定量为一朋十贝,即每10枚海贝为1朋。这结论来自一个称为"通伯葬"的青铜器的铭文,上面记载了"遽伯作宝尊彝,用贝十朋又三朋"的事,意思是说遽伯这个人用13朋贝的代价制作了这件青铜器。

在夏、商以前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狩猎和原始采摘为生。天的劳动所得勉强维持劳动者及其家族的温饱,没有剩余的东西供交换。生产力的发展,使不少氏族有了剩余产品去交换,人们当时用牲畜、器皿进行交易。所以,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以物易物作为商品交换手段。由于存在地域差,为获所需,部族之间以物易物是自然存在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剩余物品越来越多,交换的物品种类不断增加,实物交换就显得不太方便,于起就需要以某种天然物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当时我们的先民在商品交换中,寻找和探索过一种所有产品都能和它交换的物品,交换最多的马、牛、帛、刀、玉、贝等,它们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由于其他所有的一般等价物都太大,不便于携带,于是人们在交换中选择了最小也最美丽坚硬的贝。因为贝本身具有天然的单位,而且轻巧坚固,便于携带,同时在原始社会先民早已用贝作为装饰品,对它很熟悉。"贝"作为古钱流通较广,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贝壳不用分割,本身即可成为天然的计算单位,是充当货币的好材料。所以用贝作为交换商品的手段是最方便合适的。


“夏,货以玄贝,秦,废贝行钱”——浅说“贝币”始末

贝在当时社会还具有稀缺性。贝产自南方海中,对于北方的夏商、周来说,是一种外来物品。当时交通不便,内地居民很难获得海贝,它对于大多数内地区域的人们具有珍稀性,因此这种贵重的外来物被当作最初的货币是很自然的。河南仰韶村墓葬出土的贝饰距今约有7000年。显然这些贝多半是从别的沿海部落辗转到内陆交换,在物换中有产生货币形态的可能。进入奴隶社会夏代,经商族和南方各部族往来,商品交换日渐活跃,海贝随之增多的同时,其应用范围也从单一向多重性转变。由于商品不断出现,促使海贝开始有了商品交换充当媒介的资格,诞生了中国最原始的货币。

汉字中的"贝"字,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最早的贝字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字形,像贝売之形。西周金文中,逐步将贝字上部和下部的开口处写成闭合状,并在字的下部衍生出"八"形。战国睡虎地秦简字形进一步将字形顶部的两个尖角拉平,使字形主体部分写作"目"形,与繁体字"貝"已经十分接近。"贝"还具有民俗学上的意义。在今人的眼里,贝也许算不上什么,不过是一种海生物,一种在人类母系氏族社会被当作钱使的东西而已。但在当时,"贝"却是人们敬畏的图腾,是人类生命诞生的通道,是人们得以繁衍生息的圣物。在中国象形文字最初的甲骨文中,"贝"就是女性两条大腿中间的生殖器官的图示。

作为货币,贝的计量单位为"朋"。"朋"字的甲骨文、金文,形似两串玉或贝连在一起。原本连缀一体的字形后来逐渐分为两部分,同时笔画稍加延长,已近似于现在的写法。王国维《观堂集林·说珏朋》中写道,殷时玉与贝皆货币也…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以系之。所系之贝玉,于玉则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然二者于古实为一字。


“夏,货以玄贝,秦,废贝行钱”——浅说“贝币”始末

"朋"的数量是多少呢?有人说是五个,有人说是十个。《诗经小雅・青青者莪》:"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笺:"古者货币,五贝为朋。"这是一朋五贝的例证。而王国维则认为一朋十贝,其《说珏朋》中说,余意古制贝、玉,皆五枚为系,合二系为一珏,若一朋。郭沫若也赞同一朋即十贝的观点。就"朋"字的金文形体来看,双数似乎更具合理性。

作为代表古代流通货币的文字,贝与钱财有关,如贵、资、贪贫等。还有很多选择"贝"作义符,有"财、购、贷、赚"等。留心一下中国的汉字,但凡与财货有关的字,往往会有个"贝"字做偏旁、做部首,如贡、账、贿、赊、赎、赈、贯、货、赠、赡、赔,甚至连"贼"字也是"贝"字旁。这说明在汉字最初形成时,人们在观念上已把"贝"与钱财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货币的"货"字自然也离不开"贝"。《说文》:“货,财也。从贝,化声。”其实,其中的声符"化"在"货"的构形中也有示源作用。货的词源是"化",货表示通过交易使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发生变化。在文献中,也有将货币之"货"直接写成"化"的,如战国时期齐国的刀币上就写有"齐之法化",意思就是齐国的法定货币,这就更加证明了"化"和"货"之间的密切关系。


“夏,货以玄贝,秦,废贝行钱”——浅说“贝币”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