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軍編制是怎樣的,一個聯隊長管轄多少人?

gaoyan1989pm


二戰日本陸軍的編制分為“臨時”和“固定”兩大類,這是由戰爭規模和日軍數量的不斷擴大造成的。總體而言,“派遣軍”、“混成旅團”(非獨立混成旅團)、“支隊”為臨時性編制,“總方面軍”(總軍)、“方面軍”、“軍”、獨立步兵旅團則為增設的固定編制,師團以下為始終存在的固定編制,雖顯紛亂,但其實有規律可循。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日本陸軍最大的編制僅僅是“軍”,並且只有三個沒有數字番號的軍,即盤踞東北的“關東軍”、根據《辛丑條約》賴在華北不走的“中國駐屯軍”和佔領寶島的“TW軍”。由於是非戰時狀態下,所以這三個軍級單位的部隊編成數量並不多,無非是級別和地位在師團之上而已。


比如關東軍平時僅以一個師團(各常設師團輪換)為基幹,加上若干獨立守備隊,發動“九一八事變”時東拼西湊才只有16000餘人(常設師團非戰時只編有12000人)。而“中國駐屯軍”直到挑起“七七事變”時,也只轄有一個步兵旅團和若干鐵路守備隊,連10000人都沒有,但它們都屬於日本的“海外駐軍”,是顯示“國力強盛”的重要標誌,所以設定的軍政級別較高而非戰役編成。


在1937年7月之前已有的所有17個常設師團中,都編有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即所謂的四單位師團),師團部直轄騎兵、炮兵、工兵和輜重四個特種兵聯隊。各聯隊再下轄大隊(營)、中隊(連)、小隊(排)、分隊(班)等編制。前面講過,各師團非戰時狀態下只有12000餘常備兵員,因此各步兵聯隊均不超過2000人。


戰爭爆發後各師團迅速補充兵員形成戰時滿編,因此投入中國戰場的各常設師團兵力普遍達到25000到28000餘人,步兵聯隊可達3800人左右,炮兵聯隊也可達2900人左右。包括1937年動員的一批“特設師團”也遵循了這個建制原則,比如第101、第106、第108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師團,雖然它們的戰鬥力不如常設師團,但編制和兵力是基本相同的。


1931年以後在東北戰場上由於關東軍兵力不足,日軍將國內各常設師團抽出一個旅團加強炮兵、工兵等組成“混成旅團”投入戰場,但任務完成後就·會歸建,所以這時的混成旅團屬於臨時編制,兵力幾達10000人。在戰役進行中,日軍也習慣從駐防部隊中抽出部分兵力投入野戰戰場,兵力從幾個中隊到一個聯隊不等,甚至一個旅團都有可能,這樣的臨時性任務部隊被稱為“支隊”,戰役結束部隊即行歸建,支隊番號撤銷。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日本陸軍動用三個師團馳援,由於在此之前並沒有師團以上的戰役編成,遂臨時命名為“上海派遣軍”,侵入華北的部隊則一度命名為“北支派遣軍”,佔領上海向南京入侵的過程中,上海派遣軍又更名為“華中派遣軍”。及至正式開始編組“軍”和“方面軍”以後,這些臨時性的番號就被取消了,至於“中國派遣軍”的名稱是有特殊含義的,容後詳解。


從1938年起,日軍為鞏固佔領區“治安”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開始編組“獨立混成旅團”(不設聯隊建制)和“警備師團”(三單位師團,不設旅團建制)。獨混旅團和警備師團都是固定編制,仍然有數字序列番號,前者直轄五個獨立步兵大隊約5000餘人,後者取消旅團司令部改設“步兵團”編制,師團兵力在15000人上下,每個步兵聯隊2600人到2800人左右。


全面抗日戰爭初期日軍以三個師團編組成一個“軍”級建制,以兩個以上的軍組成“方面軍”建制 ,以兩個以上的方面軍組成“總方面軍”(總軍)建制,這都是隨著日軍總兵力的增加、戰場的不斷擴大逐步建立的。後期因各戰略區擔負的任務和受到的軍事壓力不同,各總軍、方面軍、軍內部的所轄兵力有所調整,並非一成不變的,比如第11軍高峰期就擁兵九個師團。


武漢會戰結束以後,日軍將所有常設、特設的“四單位師團”全部改成三單位師團,取消步兵旅團建制,師團直轄“步兵團”(三個步兵聯隊)和各特種兵聯隊(騎工炮輜),調整完的這兩類類師團兵力在20000人左右。因此步兵聯隊的兵員不降反升,可以達到3800到4000人(原來的三單位警備師團所屬聯隊還是2000多人)。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華日軍精銳師團紛紛南調,戰鬥力強的常設師團沒剩幾個了,“中國派遣軍”不得不“矬子裡拔大個”,將剩下的第3、第13師團和選中的一批特設、警備師團內部命名為“甲級師團”,補充兵力和重武器擔負戰役主攻任務。因此甲級師團的步兵聯隊均能達到3800到4000人左右,其它師團屬聯隊普遍維持在2600到2800人左右。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陸軍共組建了六個總方面軍(按時間順序為中國派遣軍、南方軍、關東軍、第一總軍、第二總軍和航空總軍),前後組建的方面軍番號約有20個,軍級番號約為60個,師團番號累計達到168個,同時還有數十個獨立混成旅團和獨立步兵旅團(四大隊制的末流部隊),總兵力達到近600萬人。至於步兵聯隊兵力則基本分為兩檔:太平洋戰場上的“重裝備師團”和中國戰場的“甲級師團”滿編聯隊在4000人上下,其他師團滿編聯隊在3000人以下。


度度狼gg


二戰時期的日軍編制體系為: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師團。

  1. 分隊:日軍最小的戰術單位,相當於中國軍隊的班。每個分隊13人,包括分隊長、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四名機槍手只有一挺機槍,四人分別為組長、射手、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


  2. 小隊:一般由三個分隊和一個裝備三個擲彈筒的擲彈筒分隊構成,共54人。稍大於中國的排。


  3. 中隊:由一個19人的中隊部和3個54人的小隊組成,共計181人,大於中國的連隊。(中隊部有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


除上述步兵中隊外,日本軍隊還編有174人的機槍中隊和122人的炮兵中隊。

4.大隊:約1100人,由一個30人的大隊部,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四個步兵中隊(一些大隊只有3個);一個機槍中隊;一個55人的炮小隊組成。大於中國的營,但小於中國的團。



5.聯隊:約為3800人,由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一個81人的彈藥小隊,三個步兵大隊,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組成。大中國的團。

6.師團:日本陸軍最高級的編制單位,師團下轄2旅團、 旅團下轄2步兵聯隊,共計四個聯隊。(師團有馱馬制與挽馬制兩種,馱馬制師團有28500人,挽馬制師團有25000人)師團制從1886年實行,以上是日本在七七事變前的師團制,在抗日戰爭中,為了適應侵略戰爭需要,日本又設立了三聯隊制的師團和特設師團,這裡就不贅述了,因為——————

打字實在太累了。😫😫😫

最後說一句,勿忘歷史,復興中華!!!


大蒜味兒的可樂


日軍聯隊按照兵種,編制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步兵聯隊的話,會編入3個步兵大隊,早期還會編有步兵炮中隊,速射炮或聯隊炮中隊,後期這些加強中隊都取消了。步兵聯隊在1939年前編制人數在3747人到3818人不等,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麾下是不同的。1939年後減少了支援兵力,所以減少到2909人。

附日軍常設四單位挽馬師團編制:

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1個騎兵聯隊、1個野戰炮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輜重兵聯隊、1個通信隊、1個兵器勤務隊、1個衛生隊、4個野戰病醫院。

每個步兵旅團編兩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編3個步兵大隊、1個步兵炮中隊、1個速射炮中隊,每個步兵大隊編4個步兵中隊。

師團人數:約25000人。

步兵旅團人數:約7800人。

步兵聯隊人數:3747人。

步兵大隊人數:1091人。

步兵中隊人數:194人。

騎兵聯隊人數:452人。

野戰炮兵聯隊人數:2894人。

工兵聯隊人數:672人。

輜重兵聯隊人數:3461人。

師團衛生隊人數:1101人。

通信隊人數:255人。

每個野戰病院人數:240人。

附日軍三單位挽馬師團編制(1939年後):

師團下轄1個步兵團(下轄3個步兵聯隊)、1個搜索聯隊、1個野戰炮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輜重兵聯隊、1個通信隊、1個兵器勤務隊、1個衛生隊、1-2個野戰病醫院。

每個步兵聯隊編3個步兵大隊,每個步兵大隊編4個步兵中隊。

師團人數:約12800人。

步兵團人數:約8700人。

步兵聯隊人數:2909人。

搜索聯隊人數:319人。

野戰炮兵聯隊人數:1745人。

工兵聯隊人數:402人。

輜重兵聯隊人數:370人。

師團衛生隊人數:376人。

通信隊人數:178人。

每個野戰病院人數:239人。


陶式防務評論


聯隊,日文原指連隊,但考慮到與他國軍隊的連級作戰單位容易搞混淆,所以中文翻譯成聯隊;聯隊是二戰時期,日軍非常重要的作戰單位,日本陸軍的軍旗,就是由天皇授予的,只有聯隊級作戰單位擁有軍旗。

與二戰時期其他交戰國軍隊作戰編制師、旅、團、營、連、排、班不一樣,日本陸軍則是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分隊,所以日軍的編制非常具有日本的特色。

聯隊是一級作戰單位,日軍單一兵種最大的作戰單位,聯隊長軍銜一般為大佐,大佐軍銜相當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上校,一般上校軍銜是團長,一個齊裝滿員的團級作戰單位1500-2000人不等。

而戰時一個日軍聯隊卻有3500人以上,甲級師團的聯隊擁有高達3800人的兵力,滿員的步兵聯隊一般有3個步兵大隊,1個10餘門火炮的炮兵中隊,500餘匹馬,所以不能簡單地將日軍的聯隊等同於其他交戰國軍隊的團級作戰單位。

以兵力論,實際上日軍聯隊相當於國軍的一個旅,國軍2-3個團組成一個旅,每團1000餘人而已,因此,聯隊有時比國軍一個旅的兵力都要高,出川抗戰的川軍一個步兵師有的也只有5000人左右。

所以聯隊這個作戰編制非常特殊,具備日本國情日軍軍情,根本就找不到完全對等的編制,既不能簡單地將聯隊等於其他交戰國的團級作戰單位,也不能與其他交戰國軍隊的旅級作戰單位相比擬。

聯隊下面是大隊,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大隊有1200餘人,遠大於國軍的營級作戰單位,稍小於或相當於國軍的一個團級作戰單位。

大隊下面是中隊,一個標準的步兵中隊大概有180人;中隊下面是小隊,一個標準的步兵小隊有54人;小隊下面是分隊,一個標準的步兵分隊約有13人。

二戰時的日本軍隊,儘管採用了西方化的組織結構,但同時卻沿用了很有日本特色的編制,最典型的就是聯隊作戰單位,聯隊是能遂行獨立作戰單一兵種最大的編制。

聯隊組成了日軍作戰的骨幹力量,4個聯隊組成了一個旅團,8個聯隊組成了最高常用軍事單位齊編滿員且戰鬥力強悍的一個甲級師團。


國平軍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軍的編制和其他國家的編制存在很大的區別。日本的編制主要以師團為基本單位,雖然日本也有軍的編制,但是日本的軍一般都是在戰時建立,而師團則是一種常設單位。日軍的師團分為甲乙丙丁四種師團,甲種師團的人數最多,戰鬥力最強,其次是乙種師團,然後是丙種師團,最後是丁種師團。日本一個師團的人數大約為28000人—10000人之間,不同級別的師團,統轄的人數各不相同。

除了四類師團之外,日本還有獨立混成旅團的獨立編制,獨立混成旅團的人數大約有5000人,雖然獨立混成旅團的編制屬於旅團,但是卻不受師團的管轄。日軍師團的下面設置旅團,日軍一個旅團的人數大約有3000人—8000人,旅團人數的差異主要是因為不同旅團管轄的聯隊數量不同,管轄聯隊數量越多的旅團,其旅團的人數也就越多。

日軍聯隊的人數比較穩定,一個步兵聯隊大約有3000多人的編制,一個工兵聯隊的編制有600多人,一個騎兵聯隊的編制大約有400多人,野戰炮聯隊的編制大約有2800多人。很多人將日軍聯隊和我國軍隊的團比較,這種比較方式並不客觀,因為日軍一個步兵聯隊的兵力,大約相當於我國抗戰時期的兩個普通團。抗戰時期很多雜牌軍都存在編制不全的問題,有的部隊一個師只要一兩千人,還不如日軍的一個聯隊。

一般來說日本的聯隊長都是由大佐擔任,大佐在日軍中已經屬於比較高的軍銜。日軍聯隊的下面還設置有大隊,大隊的下面設置有中隊,中隊下面還設置有小隊。日軍一個大隊的人數大約為700人—1000人左右,大隊人數的多少,主要看聯隊所屬的師團級別。因為甲級師團的大隊人數比較多,一些甲級師團所屬的聯隊人數能夠超過4000人,幾乎接近於一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兵力。


軍武小咖


說到編制,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軍銜。相比較同時期的軍銜就可以大致對比出當時不同國家的軍隊編制。



二戰時期,中國國軍的軍官軍銜主要分為準尉、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將、中將、二級上將、一級上將、特級上將這幾等。而日本呢,則是准尉(特務曹長)、少尉、中尉、大尉(上尉)、少佐、中佐、大佐、少將、中將、大將(上將)這幾等。

相比較之下,日本總是這麼喜歡特殊,在校官級別上,就與別人不同,改成了佐官。但是換湯不換藥,日本的佐官就可以近似的看成校官,而聯隊長的軍銜級別就是在佐官。

《亮劍》這部劇一開始便是李雲龍團和坂田聯隊的一場激戰。在劇中,聯隊長的衣領上是兩槓三星,也就是意味著,這個坂田聯隊的聯隊長是大佐級別的,換而言之,也就是上校。

反觀咱李團長是啥軍銜呢?看不出來,因為當時的八路軍並沒有特別明顯的軍銜佩戴在衣服上,但我們可以比較劇中的另一號人物——楚雲飛。

楚雲飛可是正規的國軍啊!從劇中他的衣服來看,是兩槓三個三角,也是屬於上校級別。

因此從軍銜上看,日軍在二戰期間,日軍的一個聯隊相當於中國國軍中的一個團的概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團級單位。

日軍構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這個體系是常設的一個體系。

一個甲級的師團編制為28000人,有著接近3萬人的規模,乙級師團則是16000人。而從歷史記錄的奉軍改革中可以瞭解到,奉軍的一個師也僅有一萬到一萬一千人左右。

因此可以說日軍的編制在規模上顯得與眾不同。雖然在軍銜上,聯隊和團似乎是一個概念。

但是日本總是喜歡搞特殊,在編制人數上來說,日軍的一個聯隊擁有3800人的規模,而當時奉軍的一個旅僅有5000到7000人。因此,日軍的一個聯隊甚至可以和中國軍隊的一個旅叫板。在日軍常設的這些戰術單位中,最小的就是分隊,相當於中國軍隊的一個班。大約13人,其中包含了一名分隊長,4名機槍手和8名步兵。

日軍的一個小隊由三個分隊組成,並配備有一個小隊部和擲彈筒分隊,共約62人。而中國的排一般只有三十人左右,稍稍小於二戰期間的日軍一個小隊。

日軍的一箇中隊由三個小隊組成,並配備有司號員,通訊員等軍士,一箇中隊大約181人。而中國軍隊的連級單位,大約也就100人左右,日軍的中隊已經比同等級的中國軍隊人數已經多出了一點五倍之多。

而日軍的大隊和中國的營比較呢?那差距不是一點了。同時期從《亮劍》的山崎大隊一戰中可以獲知,當時的一個建制營是360人,而日軍的大隊呢?

日軍的大隊有三至四個步兵中隊,大隊部,還配備有炮兵中隊,機槍中隊等等。一般一個建制大隊可以達到1100人,當時的李雲龍團也不過一千多人。

由此可見,當時日軍的一個營級單位已經可以和當時的中國軍隊的團級單位媲美。接下來就是聯隊,一般日軍將聯隊視為團級單位。一個聯隊由三個步兵大隊,聯隊部,運輸隊,通訊中隊,以及各個直屬的中隊組成,編制可達3800人。

再相比較同時期的中國軍隊的一個旅。從《亮劍》中可以獲知,386旅的正式的編制團只有三個,按照當時約一千五百人的團來算,再配備上一些直屬部隊,一個旅大約也就是5000人左右。

再相較於當時的中日兩軍軍備和軍人體質,一個3800人的日軍團級單位完全可以與一個5000人的中國旅級單位相抗衡。

聯隊作為單一兵種的最大單位,接下來的旅團、師團則是由各個兵種的聯隊混合組成的單位。一般一個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以及其他兵種的聯隊若干。而師團則是下轄兩個旅團以及一些師團屬的聯隊。

能上升到旅團長的軍官也步入了將官的殿堂,也就是一名高級軍官。劇中觀摩團一戰中,陣亡的旅團長便是少將軍銜。

至於軍,方面軍等單位,這些單位不是日軍常設的編制單位,而是根據戰爭需要臨時安排的單位。因此,下轄的單位也不一定。


自二戰以來,日軍和中國軍隊在多地進行了大型的會戰。一兩個甲級師團已經無力左右戰局了,此時就出現了軍級單位。因此,可以說軍的產生就是由於戰爭需要而產生的。

一般來說,軍級單位下屬約三個師團,兵力可達10萬人。而方面軍,則是再建立在軍級單位之上的戰鬥單位。

例如,臭名昭著的華北方面軍,這個華北方面軍就下轄了當時日軍的第一軍和第二軍以及部分的直屬師團,兵力達到了20萬人,控制的地區也達到了80萬平方公里。

方面軍的出現僅僅是為了應對戰爭時的一些特殊需求,而臨時組建起來的,並不屬於常設的戰鬥單位。因此,在戰爭結束後,軍、方面軍這些單位也會被解散。

這樣一看,確實,一個聯隊長頂著團長的頭銜,管著兩個多團的人。再根據當時的實力對比,確實一個聯隊可以與中國當時的一個旅叫板。

怪不得一開始李雲龍擊斃坂田聯隊長的之後嘚瑟了好一陣。劇中的一開始,李雲龍說坂田聯隊是當時386旅的敵人。為啥不是新一團的敵人呢?

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一個一千多人的團在人數上只能與聯隊屬下的一個大隊人數相仿,怎麼可能能成為一個三千多號人的聯隊的對手呢?


史之策


二戰投降前的日本軍隊編制師承西方,經過了多年發展後形成了一套較為獨特的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

日軍的分隊,相當於班級建制,每個分隊包括隊長1人,步槍手8人和1個4人機槍組,合計13人。分隊以下還能分解成2-3個戰鬥小組,可在機槍掩護下執行分隊級戰鬥任務。

分隊的上一級為小隊,相當於排級建制,是日軍最小的戰術執行單位。小隊的編制相對複雜,一般有甲乙丙三種編制方法,一個標準的日軍小隊轄7人小隊部、3個分隊和8人的擲彈筒分隊(3具擲彈筒),合計54人,其他分隊編制在此基礎上進行又條件的增減。

小隊上一級就是中隊(連級),日軍的中隊級編制相對穩定,一般轄1箇中隊部和3個小隊,人數在180-250人左右。戰時可加強重機槍、迫擊炮、步兵炮等支援火器,戰鬥力相當於國軍一個營。

偷襲八路軍總部的日軍益子挺進隊僅有百餘人,相當於一箇中隊

大隊是營一級編制,日軍大隊以上編制基本屬於隨心所欲,不同年代不同部隊的大隊編制各不相同,兵力則在600到1100之間徘徊,不過兵力明顯多於正常的營級部隊。以一個標準的甲種師團野戰步兵大隊來說,其下轄1個大隊部,4個步兵中隊,1個機槍中隊,1個輜重中隊和1個大隊炮小隊。共1100餘人。這樣編制下一個大隊計有步槍500支左右,輕機槍36挺,重機槍12挺,步兵炮2門,還有可能得到若干反坦克槍和迫擊炮的加強,戰時除能得到上級火力掩護外,主力大隊還會配屬坦克進行支援,具備很強的獨立作戰能力。抗戰期間,日軍一個標準大隊能吊打國軍一個師,如果當年進入根據地的岡崎支隊是這種編制,那八路軍是無論如何拿不下關家堖陣地的。

日軍大隊不裝備迫擊炮而直接配備了92式步兵炮

說完了大隊就是聯隊,日軍聯隊相當於團一級作戰單位,日軍的聯隊編制複雜多變,除步兵聯隊外還有騎兵聯隊、炮兵聯隊等。我們常說的是日軍的步兵聯隊,一個日軍步兵聯隊除正常下轄的3個步兵大隊外,還聯隊部、輜重隊、炮兵中隊(有的為大隊)和各種支援部隊。比如按1938年日軍第五師團配置表上統計,一個步兵聯隊下合計有兵員3747人,馬526匹,步機槍2590件,擲彈筒76具,輕重火炮14門,各種非機動車256輛。在抗戰中,雖有很多日軍聯隊長級軍官(大佐級)被擊斃在戰場,卻從未有一個日軍步兵聯隊被成建制殲滅,這從側面證明了日軍聯隊的戰鬥力之強。

日軍騎兵聯隊的編制比較特殊

旅團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級別高於聯隊低於師團。步兵旅團屬於早期侵華日軍的常規戰鬥序列,受西方軍事學說影響,早期侵華日軍採用方塊師編制,即1個師團轄2個步兵旅團,1個步兵旅團轄2個聯隊,約8000人左右。在戰爭中,日軍發現原有編制較為臃腫,指揮不暢,因此逐步縮減編制,取消了旅團級建制,到抗戰中後期,日軍一個師團直轄三個步兵聯隊。

還有一種旅團叫獨立混成旅團,獨立混成旅團是為守備佔領區和對付抗日武裝而成立的獨立作戰部隊,這些旅團直轄步兵大隊,配屬有炮兵、工兵、通信兵等支援部隊,兵力在5000-6000左右。獨立混成旅團靈活機動,戰鬥力強,具有豐富的反游擊戰經驗,對抗日根據地的危害很大,被擊斃在黃土嶺的中將阿部規秀,就是日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的旅團長。

日軍關於阿部規秀陣亡的新聞


師團是日軍最高一級的常設編制,有甲乙丙丁4種編制的師團。抗戰初期的日軍常設師團為2旅團4聯隊,均為甲種師團,其中挽馬師團2.5萬餘人,馱馬師團2.8萬人,戰鬥力相當於國軍主力集團軍。1938年後,日軍師團改為三聯隊制,兵力維持在1.8萬人左右,是為乙種師團。丙種和丁種師團屬於戰場日趨擴大後兵力不敷使用後的無奈之舉,兵員和戰鬥力下降嚴重,因此不再贅述。


日軍師團以上的編制為軍-方面軍-總軍。 這些編制不固定,根據戰時具體情況進行抽調使用。總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期間的最高編制,每個總軍負責一個戰略方向上的所有作戰任務,總軍下轄若干方面軍,兵力從數十萬至百萬不等。二戰中,日軍先後建立了第一總軍、第二總軍、航空總軍、關東軍、中國派遣軍、南方軍共6個總軍。

日本關東軍

方面軍是總軍的下級編制,下轄若干軍。日軍的方面軍不太受人關注,在二戰期間共建立了21個,大部用於太平洋戰場。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派遣軍下的華北、華中、華南派遣軍都屬於方面軍編制。

日本的“軍”同樣不固定,會根據需要抽調組成,以侵華日軍第11軍為例,其最盛時編有7個師團又3個獨立混成旅團,總兵力超過15萬人,可獨立執行戰略進攻任務。

岡村寧次曾任第11軍司令


最後,再附送一個“支隊”。日軍的支隊屬臨時編制,一般為執行某種任務通過加強部分配屬部隊臨時組成。通常在戰前從各部隊中臨時抽調,戰後解散迴歸原來建制。支隊的規模大小不一,一般多為步兵聯隊+炮兵、騎兵、工兵各一部組成數千人規模的旅級支隊,也有數百人的大隊或中隊級支隊。臺兒莊大捷中被重創的“瀨谷支隊”,總兵力估計接近萬人,超過兩個日軍步兵聯隊之和,而偷襲八路軍根據地的岡崎大隊,僅有500餘人,不足一個大隊。

日軍為奪取臺兒莊專門成立了瀨谷支隊和坂本支隊


水井土城


在中日戰爭爆發前日本一隻保持著17個常備師團的步兵力量,這17個常備師團也被稱為甲種師團,它們分別是1-14、16、19、20師團。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也將部隊開始擴招,新組建的部隊被稱為乙種師團,並且為了與甲種師團區分開來,乙種師團的番號都是三位數的,而甲、乙兩種師團的戰鬥力都比較強悍。到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一共擁有51個師團、39個混成旅團,其中深陷中國戰場的有35個師團和38個獨立混成旅團。


日本的旅團是戰時編制,一般一個師團下轄2個旅團,其一個師團的人數規模與中國一個軍的兵力類似,一個師團下轄3個步兵聯隊、1個炮兵聯隊、1個騎兵聯隊,1個工兵聯隊,1個輜重聯隊以及其他配套的作戰單位共計2萬多人。而日本一個步兵聯隊的規模和中國的一個步兵團的規模差不多約2千多人。日本的最小作戰單位稱為分隊,對應其他國家的步兵班,逐漸遞增的單位為小隊(排)、中隊(連)、大隊(營)、聯隊(團)、師團(軍),和我們平常認知的中國軍隊編制相差一個旅。


以甲種師團為例,日本一個步兵分隊為13個人,4個分隊為一個小隊(52人),3個小隊為一箇中隊(156人),4箇中隊為一個大隊(624人),三個步兵大隊為一個步兵聯隊(1872人)。光是單純的戰鬥人員就有1872人,而除了步兵大隊以外,還有一個通訊中隊兩個炮兵中隊,分為一擁有6門反坦克炮的反坦克中隊以及裝備4門75毫米聯隊炮的火力支援中隊。而我們所熟知的九二式步兵炮是屬於大隊(營級)炮,所以以後看到電視劇中日本只要是出現九二式步兵炮的肯定就是營級單位,而中隊(連級)配備兩門迫擊炮,每個步兵分隊(班)配備兩具擲彈筒,這樣的步兵火力在亞洲戰場上是可以說是非常好的,可是針對其他歐洲國家這點火力還算是可憐。
偽裝成八路的日本鬼子,你看看這火力,6門九二式步兵炮,至少是2個步兵中隊(營)的火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首先是步兵聯隊。 步兵聯隊長一般是大佐(上校)軍銜;炮兵、騎兵、輜重聯隊長一般是中佐(中校)軍銜。 一個齊裝滿員的聯隊大約有3800多人。下轄一個步兵聯隊指揮部,三個步兵大隊。

第二是騎兵聯隊,一個步兵師團,會有一個獨立騎兵聯隊,無論是東西方這時候的騎兵圖都是小團大連制,加強基層連隊能力,日軍也是如此,騎兵聯隊只有四個騎兵中隊和一個機槍中隊,人數一千左右。

第三是炮兵聯隊,下轄3個688人的大隊,各裝備12門75mm山炮或者75mm野炮,只有少數師團會有一個大隊換成105mm炮,人數大概2300多人

第四偵查聯隊,編制730人,包括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 兩個160人的摩托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至少在紙面上可以運輸那兩個摩托化中隊)。

第五,工兵聯隊編制900-1000人 ,幾乎沒有機械裝備。

第六,輜重兵聯隊,編制3461,主要靠馬為主的運輸。


風吹臉膀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團部和直屬各連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藥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藥。

    三個步兵大隊;

    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連部, 1個觀察班, 一個31人的彈藥排,三個31人的炮排(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

    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連部,21人的彈藥排,3個33人的炮排(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

    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排(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排(5到8臺電臺),在戰鬥中電話和電臺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

    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 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