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境,下面这首诗有意境吗,意境是什么?标示为“五绝”符合正格平仄吗?

碧水青松随笔


意境是什么?

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

意象是人类大脑意识活动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希望能通过诗词表达的世间万物在脑海中的形象映射,这种形象,是带有写诗者感情的投射,是主观的,不再是简单客观的形象描述。

境界既是指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其可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如何,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水平如何。其实也就是一种相对高度。

意象是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增加我们思维的广度;而境界,是灵光一闪,是我们思维能达到的高度。

一首好诗,广度和高度必须同时存在,才能称之为有意境。

题主给出的这首五绝是否合平仄,有没有意境?

孤树的呻吟五绝·仄起(首句不入韵)旷野怜孤树, 甘霖未幸根。害虫摧病叶, 枝干尽伤痕!

平仄分析

起句“旷野怜孤树”平仄为“仄仄平平仄”,是仄起仄收格式,整诗平仄关系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第三句首字可平可仄,其他位置的平仄都是合规的。“枝干”的“干”发第四声,仄音入韵。同时“根”、“痕”两字同属平水韵“十三元”。所以从格式上来分析,这首五绝是合平仄的。

意境分析

平仄合规只代表这是一首格律诗,是否好诗还需要进一步看内容,也就是作为诗的意象说话到底如何。

首先,文法上没有遵从格律诗普遍文法,起承转合,只有从前两句大的描写到后两句具体的描写。这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仅限于树的描叙,意境上就提不上去。

第二点,用词过于浅白。包括标题“孤树的呻吟”,这是典型的现代诗命名方法。古诗词讲究含蓄、内敛,标题更加不会有这种情感外放的表达。而“害虫”这类的词语,过于口语化,拉低了整首诗的水平。

不是说直白、与时俱进的词汇写不出好诗,而是既然选择了古诗词来表达内涵,在意境上表达得古色一些,必然有助于作品在古诗词类别中的可识别性。

而且前两句使用“旷野”、“甘霖”这些相对古旧的词汇,忽然出现“害虫”,让读者产生一种思维上的不连贯。

便有好的意境,也因为这种不连贯的意向表达而被打破了。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梧桐树边羽


《夏天的花絮》(第18集)

一他抢救了一条路―

一条山路

早没有人迹了

风怎么找也找不到

尘封的脚印

山着急

路更着急

路旁的石头与树萌

等人更着急

不懂事的小草

学着人走路

突然

有个人影在路上移动

像滴血液在血管里移动

他抢救了这条路

这条路向山坡蹿去

路知道

一旦失去了步履

就不再是自己了



根言木语


意境,即饱含诗作者思想感情的意象组合环境,是通过景语组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即饱含主观情感的物象。具有鲜明情感色彩的物象词汇,叫做“景语”。例如“树虫”与“害虫”,前者 是物象词汇,没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后者才是意象词汇,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使用鲜明情感色彩的景语与诗歌“含蓄内敛”的整体风格,概念不同且不相矛盾! 诗贵真情实感,有明确的主旨,切忌无病呻吟。 意境服务于诗的主旨。没有明确主旨,“意境”再“优美”,也不是好诗。 景语服务于意境情感。离开情感的“景语”,堆砌华美的词藻,只能是哗众取宠的无病呻吟! 此诗意境是:孤树遇旱灾、虫灾多重恶劣环境的摧残。主旨是以树喻人,寓意人生不易,没有顽强乐观精神的人,很难适应恶劣环境,过完自己的一生! 诗句意境与主旨,请看下文分析。 旷野怜孤树:“旷”突出“孤”,旷野里换位思考,谁不“怜”呢? 甘霖未幸根:写旱而不直言“旱”,以收含蓄内敛之功。 害虫摧病叶:叶“病”再加“虫”害,无异于雪上加霜!句内前后用字有递进关系,以突出主旨。本句转写感受与议论,而又不直接抽象议论,以形象表达议论,旨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岂不更好吗? 枝干尽伤痕:交代多重恶劣环境给孤树留下的是遍体伤痕,照应诗题,突出红尘不易的人生主题主旨,以收束全篇,意在言外而令人回味无穷!历尽沧桑的人,可以闭目回味一下,漫漫人生,有谁风平浪静,一帆风顺,而没有风波低谷呢? 替、对、粘、韵,是律绝和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基本规则,满足者是律绝,可标示为“五绝”;不满足者是古体诗,宜标示为“五古”(五言古诗)。 旷野怜孤树, 仄仄平平仄; 甘霖未幸根, 平平仄仄平。 害虫摧病叶, 仄平平仄仄; 枝干尽伤痕, 平仄仄平平! 首句第二字是仄声为“仄起”,末字是仄声为“首句不入韵”。 从启功先生“平仄竿”上可截取出首句正格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 再依据“对、粘”规则,可截取出后三句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竿”上截取出来的平仄,完全符合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一用字组句原理,称之为正格。 此诗符合正格两平两仄交替用字组句原理,没有失替;上下句平仄相反,符合“对”;首联第二句与次联第一句,平仄相同,符合“粘”;韵句末字都是同韵部的平声字,且一韵到底,符合“韵”。、 因此,此诗完全满足“替、对、粘、韵”的基本规则,是名副其实的正格律绝,标示为“五绝”恰如其分。


碧水青松随笔


什么是意境?

意境即是从诗的文字中可以看到大自然中的风景或符合情理的境况。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孟浩然的这首《春晓》中,透过字字句句的意就看到了大自然中的境了。

下面这首诗有意境吗?

题主给出的这首诗,我看到意境是一颗病树,反映作者对该树的同情怜悯之意。

标示为“五绝”符合正格平仄吗?

我认为不符合正格平仄,除第一、第二句符合正格平仄外,第二句与第三句开始已不符合正格平仄之要求。所以,此诗就不符合正格平仄要求了。

答题完成,谢谢。


彩霞对联诗词集


意境即带情感色彩的意象组合,意象就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事物。例如,“战马”、“骏马”、“千里马”、好马、“驽马”、“害群之马”等都是富于感情色彩的的词语。

先说说此诗的起承转合与意境。

起承转合,只是诗的章法之一,并非所有古诗都必须套用的固定不变的章法!要不,这位“国学大师”自己敢保证古诗作每篇都是这种固定章法吗?

诗贵真情实感,意境服务于主旨,景语服务于意境。一旦脱离了作者的主旨,“意境”再好,堆砌的“景语”再多,再“优美”,也只能是无病呻吟!要不,谁能保证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及“三观”与作者相同吗?

再者,意境的有无与优劣,取决于读者是否有过类似人生体验与感受。诗中的“旷”与“孤”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孤寂”之感。没有“甘霖”来滋润根须,已是奄奄一息;再加“害虫”的伤害,更是“伤痕”累累!前两句已是不幸,后两句无异于雪上加霜,首联与次联是递进关系,意境构思难有理由说缺乏严谨!以树象征人,以树的处境象征人生处境,含蓄而不露痕迹。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处境,世间人若无顽强拼搏精神,能扛得过去么?


具体分析如下供探讨交流。

第一句“旷野”与“孤树”为领“起”全诗,第二句“甘霖”不降临滋润根系为“承”。在“孤树”干旱基础上,第三句转写“害虫”对“孤树”的加害,第四句写害虫加害的结果是“枝干尽伤痕”为“合”,以完成突出“孤”、“旱”基础上又加“虫伤”的意境,反映了对处于人生低谷者的无助与无奈,以及作者的同情,以拟人手法寓意人生的不易,以突出诗的主旨。

有位自诩不凡的“国学大师”偏说此诗没有“起承转合”,“毫无意境”,“此诗纯粹垃圾”等,对诗作者人格横加侮辱,其“意境”修养德性可见一斑!还有什么资格居高临下,指手画足,老生常谈好诗在于“灵感”,在于“修养”,恐怕他自己连起承转合是什么,作者的主旨是什么,都没读懂,什么是灵感,修养都没弄清楚,就偷梁换柱,信口雌黄,妄加断语,故作高深,误导初学者!

再从体裁形式上分析。

仄仄平平仄,

甘霖未幸根

平平仄仄平。

害虫摧病叶

仄平平仄仄,

枝干尽伤痕

平仄仄平平!

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杆”两平两仄向两端交替无限延伸,充分体现了马蹄韵的整齐的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声律美。



诗的首句第二字和末字都是仄声字,可推知首句类型属于“仄起首句不入韵”,再按字数要求可从“平仄杆”上截取出首句正格平仄格式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再利用格律诗“粘对”原理,继续从“平仄杆”上截取后三句的正格平仄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从“平仄杆”上截取的平仄,符合两平两仄用字组句原理,故称为“正格”。不难看出此诗是采用正格平仄来创作的。

“害虫摧病叶, 平平平仄仄”——这也是这个自诩不不凡,到处教训人的“国学大师”,在诗评他的诗评文章中标注的平仄。“害”竟然被他视为“平声”,依据何在?这明摆着是误导初学,实在不敢恭维这位“国学大师”!一个连平仄都辨别不了的人,却指手画脚,妄评上述律绝,说什么“害”字情感“直白”、“不含蓄”。难道必须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才是所谓的“含蓄”吗?在他眼中,除他自己之外,别人的诗作都是“垃圾不值一改”,但这位“国学大师”自己比肩古名篇的东西在哪里呢?不客气地说,动辄以“专家、学者、”甚至是“青云计划获奖作者”自居,居高临下板着冷面孔教训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垃圾作品”,而又拿不出他自己的像样的东西来说话,这样的“国学大师”,不过是哗众取宠之辈,在头条骗取点赞量,“优质”获奖混饭吃而已!


敬请酌词炼句


通过字义词意的引领,令读者感知到某种心知肚明却又难以言表的情境即为意境。

这首诗意有了,然而境比较浅。但是已经尝试写自己的东西。这个非常值得肯定。无论诗或词,都要写自己的东西,不要写别人写过的。

另,旷野孤树,一般人的理解是:孤树生命力极强。因此起句与其他三句的意思不切合。建议修改怜字,令起句与下三句意思吻合。

平仄的事有人作答了,就是不啰嗦了。


意会胜言传


简单点说吧:诗的意境是诗叙述的场境与读者人境相撞击的场境。


歌夫谢宝光



汀洲自绿


试分析一下

此诗格律

旷野怜孤树,甘霖未幸根。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害虫摧病叶,枝干尽伤痕。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枝干之干字应读仄声,所以此诗格律至少没有问题。

意境方面,诗词有赋比兴三种手法,直接描写事物的称作赋,用形象寄托思想的叫比,文章已尽,而含义深远的为兴。

我看此诗是以树喻人,想说明这个人被众人忽视并得不到理解,估计也没有得到领导(或者老师一类人)的眷顾。而且身体又有疾病。

不足之处为第三句,害虫二字太过浅白。


海浮山顽石


意境在诗词中的表现,大多以场景加人物的方法出现,如李清照的那个什么秋千,就是一个很好意境诗词,意境诗词应是活的,是小小故事,不要太抽象,太抽象了让人能想出很多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