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平海黄杭进士创办九十九间学堂

 黄杭进士创办九十九间学堂

作者 阿 寿

明朝1523年,黄杭考中进士以后,弃官回到了家乡。听从母亲之言,在平海卫西门村朝阳山的南鹿,家居地盖了几间土屋当校舍,招收农家弟子读书。教学的质量高,学生后来都有了出息,不久名声远扬。每年送来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有的外村的岱山境、颖川境的农家子弟送来读书的,学生一天来往要走几里路,遇刮风下雨,很是辛苦。于是黄杭决定扩大校舍的规模,可是在平海卫西门村的条件受到限制,再说倭寇经常侵犯骚扰学堂,学生不安全。所以选择颖川境螺山山脚下盖校舍办学。这地点就是今天平海镇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地理位置比较中心,有利条件诸多请见:《黄杭进士与下马桥》这篇文章中已阐述。教室、住宿都在学堂里,外村的学生,不要每天来回走读,按现在的话叫做学生可以住校。九十九间的房屋校舍,是逐年盖几间扩大起来,盖到第一百间时,该间据传说盖了几次倒塌了几次。后来找风水先生卜卦,说螺山的山脚下是块福地,九十九是个吉利的数字,寓意教学办学,天时地利人和,久久不衰,生生不息。如盖一百间阳气太重,会把福地风水给压住了。

莆田平海黄杭进士创办九十九间学堂


九十九间的具体位置,现存的西南边遗址墙角开始即:江堤村江西162号和163号门牌向东到255号门牌之间。162号门牌位置,是九十九间西南角最后一间。原宅基还保存一段,房屋是盖新的。据几位知情的老人回忆,从162号门牌位置往东30米,是东西方向的中线,总面积是南北方向,约50米宽度,东西方向,约60米宽度。从162号门牌位置,向东有三个明朝板砖埕,板砖埕东高西低分三层,每层约5X7米的面积。板砖埕砖地面前几年还在,后来修水泥路被破坏了。据现场考察,255号门口,有个朝南门洞,地面有遗留是明朝的板砖碎片(见图片)。


莆田平海黄杭进士创办九十九间学堂


九十九间的大门是朝东。以遗址墙角线,按二十四向山定位为戌山辰向。大门朝东,旭日东升,朝东方向也纳入了甲、乙、木。看风水,校舍朝东就是最吉利的即:天干中甲、乙,是第一第二。木,百年树人,十年树木。另一个传说是门朝东是向平海卫城,遥望朝阳山下的进士牌坊,风水互应。九十九间的大门离下马桥约350米,离放哨屋有400米,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位置,九十九间房舍依山坡度而建的,错落有层的。一间有多大的面积?据最后西南角这一间的尺寸推断为,12尺X18尺,换算成今天的米数应为,3.63,X5.45米面积,房屋结构是木梁、瓦片、土墙、地砖。九十九间学堂在明朝、清朝时很旺盛。由于平海卫学,两次被毁和清朝光绪年间的废除,这期间卫学的学生,官家和卫军的子弟都转到了九十九间学堂。平海卫学复课以后,九十九间学堂,为卫学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为平海卫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比如: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九十九间走出来的“十二支白扇子,不如一个无连子”(莆田话)的民间故事。十二支白扇子是指江西境黄氏家族,十二房头掌门秀才。 一个“无连子”的是指岱山村杨祖家族的两个姑姑。清末在九十九间学堂念书,后来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女飞行员和女官。九十九间学堂建筑,由于沿海的倭寇猖獗被破坏,再加上1661年到1682年 莆田沿海的截界运动,采取三光政策,好多古建筑、古文物受到毁灭。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又毁灭许多古文物,给现在的考古取证,带来非常的困难。


莆田平海黄杭进士创办九十九间学堂


历史永远不会遗忘,黄杭进士的功绩。盛世兴史,期盼有朝一日,后人重建九十九间学堂,弘扬历史文化,重现江西村古文化名村。

相关链接平海卫学的资料:

1443年明正统八年,创卫学为国办,选本卫军户子弟入学。1473年成化九年,奏请朝延,让平海卫临近的民户子弟入学。1562年,嘉靖41年,倭陷卫城焚毁卫学仅存圣庙。1574年万历二年,分守宋豫卿,知俯吕一静,知县孙谋拨官金二百重建卫学,1603年万历三十一风雨成灾,卫学堂所毁之。知俯李茂功,教授刘玄修重修卫学,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莆田截界平海卫废除。平海卫学迁附府城文昌宫(古谯楼的西侧)。,1875年光绪时,至1908年卫学为废除。

作者:黄永寿,笔名:阿寿。现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平市作协会员,秀屿区作协会员。省政协第七至第九届委员,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现南平烟草退休干部。己出版多本著作和发表百万字文章如:《名烟营销》、《火石山风情》、《砥砺青春》等著作。2019年12月14日于平海湾火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