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姓——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陳田孫王本一家

據報道:中國是有著將近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2018年,在中國官方登記的王姓人口達到1.015億人,成為中國第一大姓。李姓人口以61萬之差緊隨其後。中國登記在用的人口姓氏共有6150個,但“百家姓”占人口總量的近80%。最常見的姓氏為王、李、張、劉和陳。五大姓人口總和約為4.33億,接近中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

中國第一大姓——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陳田孫王本一家

據相關資料介紹,王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媯姓和少數民族改姓。

上古時期夏、商、週三代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王”。“王”作為姓氏即來源於“王”這個至尊之位;東周時期的姬晉為王姓始祖。

主要源流:

1、源出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值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於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亂分別遷徙至山東琅琊、山西太原,最終發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兩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個分支

①源出東周畢公之後。周武王之弟畢公高封於畢國,春秋時其裔孫畢萬任晉國司徒,受封於魏,戰國時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秦滅魏後,後裔魏無忌之孫魏卑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卑子奉詔做官,被封於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王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後。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後,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

③源出週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後。桓公揭封於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於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後,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

中國第一大姓——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陳田孫王本一家

部分源流

1、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為氏。從先秦至漢唐,子姓王氏一直居於河南地區,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後來散播到甘肅、山東、河北和山西等地。

2、源出媯姓。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武王滅商後,虞舜的後代媯滿被封於陳,至陳完在齊國任官後,改為田氏。秦滅齊後,齊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漢朝王莽就源自此支王姓。

3、源出燕國太子丹之後。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

4、出自少數民族改姓。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少數民族的血液,少數民族用王姓的主要有: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時高麗人,鮮卑族人,隋唐時月氏人,唐朝時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朝時女真人,北宋時西夏党項人,元朝時蒙古人,清朝時滿洲人等。這些少數民族王姓隨著時間同化為漢族王姓。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與北方民族改用漢姓時優先使用王姓有密切關係。

中國第一大姓——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陳田孫王本一家

王姓分佈:

宋朝時期,王姓大約有5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7%,為宋朝第一大姓。王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4.7%。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四川、河南、山西,這五省王姓大約佔王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江西、陝西、浙江,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國形成了陝晉冀豫魯、贛浙以及四川三大塊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王姓大約有62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7%,仍為第一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山東,這三省王姓大約佔王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佈於江西和山西,這二省又集中了17%。浙江一躍成為王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王姓總人口的13.7%。南方王姓在宋元明600年中有了大的發展,兩廣和福建的王姓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宋朝。而宋朝的王姓大省河北、河南和四川,這個比率已經降了一半。全國重新形成了贛浙蘇皖、魯豫晉冀陝兩大塊王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王姓的人口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佔王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佈於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陝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區。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部為高密度的王姓地區。西部為低密度的王姓區。王姓分佈很廣,但很不均衡。王姓在人群中分佈在王姓在東北、內蒙古大部、山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大部、寧夏、陝西北部、甘肅東部和西中部、新疆喀什地區、海南大部,王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有的達到16%,其覆蓋面積僅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9%,大約54%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長江以北其他地區、青海東部、新疆北部、雲貴川、廣西西部,也是王姓常見的區域,王姓在人群中的分佈比例為4.4--8.8%,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36.3%,大約36%的王姓人口居住於此。

中國第一大姓——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陳田孫王本一家

3、陳、田、孫、王本是一家。研究兵聖孫武,可知陳、田、孫、王出自媯姓本是一家。

孫武,字長卿。《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孫子見吳王時間為公元前512年,此前孫武已完成《孫子兵法》的寫作工作,孫武好友、時任吳國大臣的伍子胥將他推薦給吳王闔閭,孫武以自己撰寫的兵法13篇呈獻吳王,希望能得到吳王的重用。據此專家推算孫子約出生於公元前544年前後。《史記》說:“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可見孫子出生地是齊國,經專家考證,孫子出生在今山東省惠民縣。

孫子的祖先最早是陳國人,名叫陳完,聲名顯赫,史書流傳。陳完,春秋時陳國公族,字敬仲(一說敬是諡號),陳厲公媯躍之子。他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陳國是我國曆史上西周至春秋時代的諸侯國,國君媯姓陳氏,是虞舜後裔。周武王滅商,訪求前代帝王的後裔,找到了舜帝的嫡裔媯滿,把長女太姬嫁給他,並封之於陳地,建陳國。國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最大時達十四邑,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陳國所在的位置原本是太昊伏羲氏的都城,稱之為“太昊之虛”。

春秋初期陳國國君陳桓公媯鮑的弟弟叫媯佗,他在周桓王十四年,即公元前706年陳桓公死後,殺死了太子媯免,自立為陳國國君,史稱陳厲公。公元前707年,陳國發生宮廷內亂,厲公被殺,太子完被貶為大夫。後宣公太子禦寇,被宣公寵妃謀殺;完和禦寇相好,恐禍及己身,便離陳出走,投奔齊國,史稱“完公奔齊”。完公奔齊後,齊桓公要拜他為卿,陳完推辭,齊桓公就封他為“工正”(管理百工的官),並賜給他很多田地。當時的“陳”和“田”同音(即音韻學中常講的“古無舌上音”),故或稱之為“田完”。陳完的後代以“田”為姓,陳完就是田姓始祖,這也是“陳田一家”的由來。傳九世至田和而代齊。

中國第一大姓——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陳田孫王本一家

“孫”姓的“陳”氏先祖,最早是指黃帝、堯帝、舜帝在開封三皇五帝“中央之國”觀測太陽運行,制定曆法的羲和氏、常儀(即昌意)氏,後裔以“陳”為圖騰稱作“陳”氏。淮陽的陳國由陳胡公自陳、留傳承而去,後來也曾屬陳留郡、開封府管轄。“留”是由卯、田組成,意為佔日的東方(卯)之田。也許這是陳完為什麼要改陳為田的緣由。

孫子的祖父是田書,為田完的五世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軍事家,在攻打莒國時立下了戰功,被齊景公封於“樂安”,並賜姓“孫”

史家認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國滅商紂王,封舜帝之子商均的直系後裔虞閼父之子媯滿於陳國留邑。周公平叛三監之亂後,將陳國遷於淮陽。宋代著名學者鄧名世《古今姓氏辨證》認為,孫姓出自媯姓,是齊田完的後代。媯姓孫氏遠古始祖為虞舜,其傳承順序為: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閼父→胡公滿(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寧→釐公孝→武公靈→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公子完(後逃往齊國)→山巨孟夷→泯孟莊→文子須無→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

孫武的父親是孫憑,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為齊國的卿大夫,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受其家庭影響和崇武尚智齊文化的影響,孫子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瞭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並受祖父、父親帶兵作戰耳聞目染的薰陶,對少年孫子軍事才幹的培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但後來的齊國內亂,危機四伏,在禍亂即將危及孫氏家族之時,孫憑不得不率全家於公元前517年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逃難到南方的吳國。此時的孫子20歲有餘,鑽研兵法成就卓著,但他藏形不露,過著亦耕(灌園耕種)亦讀(寫作兵法)的田園隱居生活。

陳氏子孫中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和孫武。田穰苴,齊王國最高指揮官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故其又稱司馬穰苴,其著有兵家鉅作《司馬法》。孫武,吳王國大將軍,其著有兵家鉅作《孫子兵法》。司馬穰苴和孫武在唐朝開元十九年被玄宗皇帝列入“武廟十哲”;《司馬法》和《孫子兵法》均列入北宋《武經七書》。

中國第一大姓——王姓,主要源自姬姓,陳田孫王本一家

王莽,新朝開國皇帝,亦是陳氏之後裔。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漢書·元后傳》:“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齊國,三世稱王。至王建為秦所滅,項羽封建孫安為濟北王,齊謂之王家,以王為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