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堂”劉氏祖先為漢高祖之弟,宋代遷至寶應

彭城堂”劉氏祖先為漢高祖之弟劉交,宋代遷至寶應,康熙進士劉師恕是劉氏家族的名人。

“彭城堂”劉氏祖先為漢高祖之弟,宋代遷至寶應

源於祁姓,出自豐縣

祖先為漢高祖劉邦之弟

劉姓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形成於夏朝後期。“譜中記載,祁姓之劉,出自劉累,形成於夏朝。劉累生於夏朝後期,曾經跟著精通養龍技術的豢龍氏學過馴化龍的本領,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馴養4條龍,因而被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劉累在為孔甲養龍時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後來,由於飼養不善,死了一條雌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帶著家眷南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累的名字為姓氏,自稱劉氏。”

清代光緒年間編修的《劉氏家譜》中記載,自己這一支劉氏出自沛郡豐邑(今徐州豐縣),祖先為漢高祖劉邦之弟劉交。“據《史記·楚元王世家》中記載,劉交自幼深受漢高祖劉邦的信任與寵愛,成年之後隨劉邦一同征戰天下。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廢原楚王韓信並封自己的弟弟劉交為楚王,定都彭城。彭城也是劉邦的家鄉,由此可見劉邦對劉交的信任。”

“彭城堂”劉氏祖先為漢高祖之弟,宋代遷至寶應

“劉交是位文武雙全的藩王。受封之後,息武興文,將原來的同學穆生、白生和申公都請到楚國擔任中大夫,並派兒子劉郢客到長安向昔日老師浮丘伯學習《詩經》,劉交還曾為《詩經》作傳注,號稱《元王詩》,成為當時《詩經》學中的一個派別。在劉交的倡導之下,楚國成為當時中國的《詩》學研究中心和學術空氣最濃厚的地區之一。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在位二十三年的劉交去世,諡號元王,後人稱之為楚元王。我們的堂號‘彭城堂’也是由此而來。”自劉交之後,彭城劉氏越發壯大,到了晉代時彭城劉氏與琅琊王氏、河東柳氏、清河崔氏等並稱為天下最有名的名門望族之一。

宋代遷至寶應北鄉

康熙進士劉師恕最有名

這一支劉氏族人,在南宋建炎年間遷至寶應, 始遷祖名為劉楫,他當時帶著家人落戶於寶應北鄉龍首村,在此建立莊園,開墾田地。可惜不久之後,此地便遭受兵亂, 劉氏建立的莊園也毀於一旦,族中子弟紛紛四散避禍。當時成為一片廢墟的劉氏莊園被當地人稱為臺墟莊,這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時四散而逃的族人不斷繁衍生息,人口也越來越多。如今,經過近千年的發展,我們寶應“彭城堂”劉氏一族已經遍佈寶應的城區、東鄉、下舍、魯垛等地,有300餘戶千餘人。

寶應劉氏一族最有名的當屬康熙年間的進士劉師恕,他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任帝王,曾歷任國子監祭酒、禮部侍郎、順天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內閣學士協理直隸總督事。如今,劉師恕的故居在寶應南街,室內有乾隆題寫的牌匾,門前立有石牌坊。劉師恕死後葬於寶應曹甸陶河,如今是寶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城堂”劉氏祖先為漢高祖之弟,宋代遷至寶應

崇文重教 為官清廉

家訓以道德樹立好人格

作為一個傳承了近千年的大家族,寶應“彭城堂”劉氏一族的祖訓,要求子孫後代要做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才能做到有禮、有節。以孝為先,廉潔自律,堅持平等和諧,事業、家業才能發展傳承並走向輝煌。

“師恕為官之時,非常推崇同朝‘天下第一清吏’(康熙讚譽)張伯行所著《卻贈檄文》‘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劉師恕也一直以此為鑑,嚴格要求自己,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劉師恕的行為符合祖先要求的以道德樹立好人格,規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德樹人、以德樹志,“彭城堂”劉氏一族後人,也繼承了先輩傳下來的優良家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