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比較好的除夕詩詞?都是表達喜悅之情的嗎?

減肥動霸tua


除夕之說,淵源甚久。《詩經·唐風·蟋蟀》雲:“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歲月其除。”“除”者,又去一歲之意也。《呂氏春秋注》提供了另一種解釋:“前歲一日,擊鼓驅疫癘之鬼,謂之逐除,亦日儺。”則“除”為祓除兇邪之意。作為舊年的最後一日,除夕既是兩個年度的界碑,也是人生里程的重要節點。當萬家燈火,歡聲盈沸,或笑對親眷,或獨守青燈,或佇立風寒,或孤酌逆旅,不僅過去三百多日的甘苦酸甜會在此夜歷歷回放,以往鐫下的生命印跡也都會奔來眼底,兜上心頭,做一個階段性的綰結。

於是,“除夕”就成為了一個特殊的時間觸媒,以其為主題的詩詞作品即育涵著豐厚的生命意蘊。當然,祈福迎祥和刻寫風俗者多,儘管也表現出生命的躍動,卻畢竟過於浮淺,缺乏審美的深度和情感的張力。除夕作為特殊的時間點而引發的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感慨,使得除夕詩滲透著詩人深層的生命意蘊,具有獨特的審美感染力。

一、迎新生命激情的迸發

關於除夕風俗的淵源,《風俗通義·桃人》記載“謹按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菱,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兇也。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由此可知它大概起源於某種驅鬼逐疫的宗教儀式。從一些文獻中可見這一儀式一直盛行,《呂氏春秋》亦記載“歲前一日驅疫厲鬼,曰驅儺。”唐李淖《秦中歲時記》雲“除日而儺皆作鬼神狀,二老人為儺公儺婆以逐疫。”唐代除夕的各種風俗活動已非常豐富。每到除夕,則會有許多慶祝活動,唐時風俗,除夕之夜守歲,

所謂“守歲”就是除夕之夜達旦不寢,迎接新年。唐太宗《守歲》詩“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孟浩然《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臥”即指此事。除夕“守歲”,除了閤家團聚、大設酒宴之外,還有許多娛樂活動。張說《嶽州守歲》“除夜清樽滿,寒庭燎火多。舞衣連臂拂,醉坐合聲歌”、羅隱《除夜》“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都反映了當時的歌舞娛樂。唐人還進行燃放爆竹、驅儺逐鬼的活動“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振子亂驅妖”、“蘭萎殘此夜,竹爆和諸鄰。祝壽思明聖,驅儺看鬼神”,這種驅鬼逐疫的迷信活動在唐代成為帶有除夕節令標誌的娛樂方式。此外,除夕日唐人還用很多物象來表示慶祝,祈求吉利,如“桃符堪辟惡”、“歲炬常燃桂,春盤預折梅”、“對局探鉤柏酒傳”等等。

除夕的種種除舊佈新的風俗禮儀活動寄寓著對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的嚮往,表現了求新的精神。這種求新精神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禮記·大學》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傳·繫辭上》雲‘舊新之謂德”,“生生之謂易”。唐人如此熱烈地渲染除夕的風俗氣氛,如此隆重的歡送除夕、迎接新春,正是傳統的民族文化精神的體現,是唐人生命激情勃發的表現。

以《唐太宗守歲》為例:“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人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詩歌從大處著眼,宏觀把握,表現出宏偉、壯闊的境界,顯示了作者闊大的心胸氣魄。詩人毫不留戀逝去的歲月,以“梅”作為迎歲、報春的天使,延引著曙光的駕臨,顯示出大唐帝國正如一輪噴薄而出的朝陽,冉冉東昇,反映了大唐王朝上升的時代精神。詩人熱情洋溢,充滿了對新的時代、新的生活的禮讚,迸發出積極向上、豪邁樂觀的生命激情。

在這沈佺期《守歲應制》“

南渡輕冰解渭橋,東方樹色起招搖。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振子亂驅妖。宜將歲酒調神藥,聖柞千春萬國朝。”這首除夕應制詩不是靠辭藻的繁縛、富麗來粉飾太平,潤色鴻業,而是直接面對具體的場景,注重氣勢,渲染氣氛,寫出皇家氣派、盛世氣象,反映了大唐王朝的恢弘氣象,富於流動的氣勢和較大的魄力。這種旨在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宮廷應制文字,固然有一定的應制色彩,但未嘗不是詩人的真心感受,飽含著因時代的蒸蒸日上而產生的生命激情,反映了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幸逢明時、春風得意的感受。

二、辭舊孤寂衰老的悲歌

站在除夕這一生命的支點上,喜迎新歲,面對未來,翹首以望,人們信心滿懷,激情迸發。但是當人們因感未來的渺茫而將目光轉回過去,又對逝去的青春歲月和美好的事物流露出深深的懷戀,心靈充滿孤寂和感傷。

(一)表現思鄉懷親,孤獨悲切之情。

中國人特別重視倫理親情,特別是除夕夜要求閤家團圓,共迎新春,同享親人共聚之天倫之樂。《荊楚歲時記》雲“ “歲暮家傢俱餚蔌, 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家人團聚是除夕歡樂的前提,是倫理親情的重要表現,這種親情的融洽歡暢被看作是非常神聖的。據《晉書·曹攄傳》記載“攄補臨淄令,獄有死囚,歲夕,撼行獄,憫之曰:‘卿等不幸至此非所,如何新歲人情所重,豈不欲暫見家邪。’眾囚皆泣曰:‘若得暫歸,死無恨也。’攄悉開獄出之,尅日令還。椽吏固爭,鹹謂不可。攄曰:‘此雖小人,義不見負,自為諸君任之。’其日相率而還,並無違者,一縣歎服。”也有類似的記載。

由此可知,這種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的倫理親情在古代被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它可以感化一切人。因此,大年除夕萬家團圓之時,因謀生或薄宦之需而離鄉客居的詩人們表現的思鄉懷親、孤獨悲切之情就格外強烈。

試看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寂寥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翼,明日又逢春

孤燈相對,形影相弔,而詩人的生命體驗卻是如此的清晰。

孤獨寂寞的愁緒、欲歸而未能歸的惆悵,時光荏苒催人老的恐慌,一齊湧人詩人的心頭,不禁悲從中來,長嘆一聲“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對“春”之將至表達出一種對命運、對前途、對思鄉之情的無奈。情真慨深,寄意深遠,悽惻婉轉,幽思動人。詩人的這種情懷之所以容易引起共鳴,在於它富含民族共同的文化底蘊。

(二)表現出對生命的強烈期盼、執著追求。

中國傳統哲學向來不缺對個體的關注,《莊子·養生主》“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延年,可以盡年。”“保身”、“全生”、“養親”、“延年”表現為對生命的執著追求,它成為我們民族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尤其是中晚唐時代的除夕詩特別關注時光流逝,生命衰老,反映出對生命的強烈期盼、執著追求。它首先表現為悲嘆時光、生命的匆匆流逝。除夕之夜,時光、生命的快速流逝之感更顯清晰,而由此表現出的憂慮則格外強烈。他們感到除夕夜是如此的短暫“一宵猶幾許,兩歲欲平分”(曹松《除夜》),但卻逝去得如此迅速“玉漏斯須即達晨,四時吹轉任風輪”(方幹《除夜》),以至於詩人憂慮重重“坐恐三更至,流年此夜分”(李郢《酬劉谷除夜見寄》)、“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頻”(韋莊《歲除對王秀才作》)。光陰如梭,刺激著詩人敏感的心靈“思懷耿如昨,季月已雲暮。忽驚年復新,獨恨人成故”(韋應物《除日》),

無情的時光帶走了故人,帶走了舊的歲月,帶來了詩人的感傷,詩人禁不住發出“朝朝自難度”(韋應物《除日》)的哀鳴。對生命價值的執著追求而苦於時光的短暫,這種深沉的生命體驗籠罩著詩人的心頭,流露於詩歌中,表現出哀惋、無奈的意緒,具有濃厚的生命審美意蘊。

對生命的強烈期盼、執著追求的另一個表現為宣洩沉重的畏老情結:“畏老偏驚節”(白居易《除夜言懷兼贈張常侍》)、“畏老惜殘更”(羅隱《除夜》)。他們對自己容顏的細微變化非常敏感“老知顏狀改,病覺肢體虛。頭上毛髮短,口中牙齒疏”(白居易《和微之除夜作》)、“暗減渾身力,潛添兩鬢絲”(牛僧儒《樂天夢得有歲夜詩聊以奉和》)、“鬢絲饒鏡色,隙雪奪燈輝”(李景《除夜長安作》);他們的年齡增長意識格外清晰“三百六旬今夜盡,六十四年明日催”(白居易《除夜》)。

詩人的心靈跌宕起伏,遠離故鄉的孤寂,時光飛逝的壓抑,漸趨老邁的苦楚等等生命體驗構成了他們生命抒懷的悲歌。

三、迎新辭舊的統一:對生命的理性思考

在宋人的除夕詩中,漂泊孤寂、時光飛逝、人生易老仍然是詩人常常表現的主題“已知顏貌徐徐改,不奈烏蟾冉冉遲”(梅堯臣《和歲除日》)、“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蘇軾《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之一)、“物華全與斗杓回。依依殘臘無情別,歷歷新春滿眼來”(司馬光《和子淵除夜》)、“酒醒燈前猶是客,夢迴江北已經年”(王安石《除日寄舍弟》)。但他們在面對除夕,迎接新歲的時候,卻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生命體驗。

(一)以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

命運多鮮,歲月如流、人生易老常常困擾著人們,這些情感在除夕之夜更易佔據人們的心靈。

試看蘇軾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之二:

南來三見歲雲祖,直恐終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曆日,退歸擬學舊桃符。煙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尋病客須。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

在除夕這一特定的時間環境中,仕途奔波不定、時光匆匆流逝、鬚髮日漸斑白,種種愁苦雲集心頭,但作者卻沒有發出哀嘆之音,而能以樂觀的情懷和理性的精神消解心靈的傷痛,高唱“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豪放曠達,溢於言表。而同樣仕途坎坷的蘇轍也吟唱著“一歲不復居,一日安足惜”(蘇轍《除日寄仇池》),以豁達的態度勸戒人們不必留戀這終歲時光的離去。

(二)珍惜生命,把握人生。

時光飛逝,人生短暫是人類永恆的焦慮,宋人不是以窮愁悲苦面對人生,而是採取更為積極的態度,珍惜有限的時間,最大限度地實現生命的價值。蘇軾就曾直抒胸臆“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守歲》),表達了自己感到韶光的可貴和奮發進取的頑強精神。司馬光雲“男兒努力平生志,肯使功名落草萊”(《和子淵除夜》),豪情滿懷,動人心魄。

宋人的這種生命體驗來源於對人類生命的新陳代謝規律有著深沉的思考,這種對生命的理性體悟一再出現在他們的除夕詩中“稚齒喜成人,白頭磋更老”(梅堯臣《除夕與家人飲》)、“萬國明朝賀新歲,東風依舊人春旗”(梅堯臣《和歲除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除日》),

這些詩句揭示出歲序更換、四季輪迴、榮衰相繼是自然界永恆的生命運動,而人類的生命運動何嘗不是如此呢“稚齒成人”、“白頭更老”的新陳代謝規律是人類無法迴避的,宋人對此表現出平和、達觀的心態。

結語:

從上述唐宋除夕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夕”這一詞被傾注了濃郁的情感,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強烈的生命意識使詩人在節日中擁有比普通人更多的悲哀與憂愁,更深沉的生命體驗並通過唐詩宋詞體現出積極、昂揚的生命激情和追求有所作為的生命態度。


歷史系老阿姨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夕是辭舊迎新,萬象更新的節日。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它既是舊年的結束也是新年的開始。從古至今,除夕都有著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什麼好的除夕詩詞表達喜悅之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王安石《元日》

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

屠蘇是古代春節時喝的用屠蘇草或草藥泡的酒。每年的正月初一,全家都會飲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包起來,然後掛在門外用來辟邪。後兩句的“曈曈日”指的是由暗轉明的朝陽,而桃符也是指畫有神荼、鬱壘兩個神像或寫有這兩個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掛在門上,以求“避邪”。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首詩正是讚美了新事物的誕生。新的一年的到來也是好的開始,過年的氣氛讓全國人民都在喜悅之中。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陸游《除夜雪》

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預示著來年的豐收。半盞屠蘇酒還沒來得及慶祝新年,在燈前寫個迎春的桃符。


鞭炮聲聲迎新年,妙聯橫生貼門前。笑聲處處傳入耳,美味佳餚上餐桌。談天論地成一片,燈光通明照殘夜。稚童新衣相誇耀,舊去新來氣象清。

《慶新年》

魯迅小說《祝福》:我在蒙朧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市鎮。


我在這繁響的擁抱中,也懶散而且舒適,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聖眾歆享了牲醴和香菸,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豫備給魯鎮的人們以無限的幸福。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守歲》唐代:李世民

傍晚的夕陽照在宮殿之上,這年華讓宮殿更顯絢麗。冬雪消融,年終歲寒,一股春風帶來了溫暖。點染紅燭,就像一簇簇花團。君臣歡宴飲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辭舊歲,通宵歌舞。

春節是一個喜慶的日子,祝福各位鼠年大吉,萬事如意。


早安讀書


除夕,大年三十,貼春聯,放爆竹,守歲……新年開始,萬象更新。

最好除夕詩,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在噼哩啪拉的鞭炮聲中,我們辭去舊歲,迎來新年。

溫暖的春風陣陣吹過,大家舉杯暢飲著屠蘇美酒。

初升的太陽紅彤彤的,照耀著千家萬戶。

人們忙著取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新桃符。

古人認為,年是一種怪獸。

這個怪獸又兇又膽小,害怕爆竹聲,害怕大紅色。

傳說東海有座島,桃花島,島上沒有黃老邪,只住著兩位仙人,一名神荼,一名鬱壘,這兩個神仙都喜歡吃鬼。

所以人們用桃木板刻上二神,貼於門戶,驅鬼辟邪。

後來逐漸演變成春聯。

據說第一幅對聯,是後蜀國主趙昶所寫: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並命人貼於門上。

老百姓見了,紛紛效仿,遂蔚然成風。

寫的比較好的除夕詩,還有

1《守歲》唐 張說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日來。

悉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

2《除夕》唐 史青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

3 《除夕偶成》清 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黃景仁這首,寫得最好。尤其是後兩句,簡直神來之筆。

除夕之夜,到處張燈結綵,千家萬戶的歡笑聲從四面八方隱隱傳來。

不知為什麼詩人卻高興不起來,他的心裡充滿了淡淡的愁思。

於是就一個人呆呆地站在市橋之上,沉默著仰望星空。

那顆星星好亮啊,像月亮一般璀璨奪目,詩人痴痴地看了許久許久……

在那個燈火輝煌,萬家團圓的除夕,詩人為什麼悄然獨立呢?他看著最亮的那顆星,又想到了什麼?

已無從得知。


夏途途


—— 今宵長明瞭陳事

明朝繁燈伴新程

…… 天增歲月人增壽

除夕守歲忘陳舊



一路有你——人生無悔


新桃映照滿庭紅,

山川大地辭舊容。

歡聲笑語賀盛世,

春進千家萬戶中。



茄子燉海參


闔家團聚喜洋洋,

鞭炮聲聲菜飄香。

笑語歡歌辭舊歲,

一年更比一年強。








費玉山905


五首經典的除夕詩詞,寫的多少孤獨與思念!

1、除夜作

唐 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這首詩寫除夕之夜,遊子家人兩地相思之情,深思苦調,委曲婉轉,感人肺腑。詩精練含蓄,用語質樸淺近而寓情深微悠遠。

2、除夜太原寒甚

明 于謙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這是詩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難耐時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該閤家團聚,然而,詩人卻棲身遠方,又恰逢大寒,確實令人寂寞難熬。環境雖然極其艱苦,但是詩人在寒冬之時想到春天很快就要來到,希望“天涯客”不必憂愁,表現出他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3、除夜

宋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此詩是文天祥生平中的最後一個除夕夜所作。這首詩,詩句沖淡、平和,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出大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過元旦的願望,甚至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恰恰是這一點,更讓我們深刻體味了偉大的人性和錚錚男兒的不朽人格。

4、應詔賦得除夜

唐 史青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

這首詩是史青應詔之作,寫得俊逸平淡,真情樸質,十分具有感染力。

除夕夜

5、除夜宿石頭驛

唐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這首詩寫詩人除夕夜晚遠離家鄉親人獨宿逆旅時的孤獨之情,開篇詩人把自己滯跡他鄉的寂寞苦澀寫得十分深刻,結尾處又給人一種以沉重的壓抑感。全詩寫出了沉思追憶和憶後重又回到現實時的自我嘲笑,蘊含著無窮的悲愴感慨和不盡的悽苦況味,寫情切摯,寄慨深遠。


午夜聽風雨


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唐·李世民《除夜》)

送迎交兩節,暄寒變一辰。(唐・李顯《守歲》)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唐·張說《欽州守歲》)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唐·史青《除夜》)

三百六旬今夜盡,六十四年明日催。不用嘆身隨日老,亦須知壽逐年來。(唐・白居易《除夜言懷兼贈張常侍》)

疏雨孤燈夜,相見又歲除。(元・劉詵《除夕》)

添一歲老三分。(元・湯式《中呂・滿庭芳・除夕》)

一日復一日,其來不肯遲。一冬復一春,既去誰能追?(金・劉從益《次韻別歲》)

守歲家家應未悟,相思那得夢魂來?(唐・孟浩然《除夜有懷》)

勸君今日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大家沉醉對芳庭。願新年,勝舊年。(宋・楊無咎《雙雁兒・除夕》)

須知今歲今宵盡,似頓覺明年明日催。向今夕,是處迎春送臘,羅綺筵開。(宋・胡浩然《送入我門來・除夕》)

六街歌鼓待晨鐘,四壁寒齋只病翁。鬢雪得年應更白,燈花何喜也能紅?(金·元好問《汴梁除夜》)

爆竹驚寒,疏梅送臘,歲轉韶華。振天簫鼓,喧鬧在鄰家。(明・張大烈《東風齊著力・除夕》)

簾外鵲聲高。喜報春光將到。揭天簫鼓,家家熱鬧多少。圍爐守歲,看佳人素手裁幡巧。(清·徐旭日《南中呂·好事近·除夕》)

這匆匆日月,則聽兒童喧笑。又是一年去了。(清・石龐《南仙呂·桂枝香・除夕》)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有關除夕的詩詞太多啦,唐宋那些詩詞大家寫過很多除夕詩詞,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剛好自己寫了一首七律 [祈禱][玫瑰][祈禱][玫瑰][祈禱]

[撒花]《除夕夜》[撒花]

家家守夜慶平安,歲歲迎新話美團。

老酒佳餚餐桌聚,明星大腕舞臺歡。

喜聽爆竹童顏笑,慢貼春聯老眼觀。

恰合神洲獅夢醒,復興偉業霸途寬。





燕山常青客


今兒是大年三十兒,正好回答此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賣痴呆詞》【宋】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

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餘;

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

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


《已酉新正》【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