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來說“福”

福文化是中華人民的精神寄託,為每個中國人所認同和推崇,是中華民族不斷髮展的文化紐帶,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福文化生生不息,內涵不斷豐富、擴長,已全面滲透於人們生產、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超越了民族、宗教、社會、地域、時空等範疇,可謂是包羅萬象。可以說,福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遠、影響最廣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


大年三十來說“福”

所謂“福”

在過去是指“信福”、“福氣”、“福運”,而現在人對福的理解是“幸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中國的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新年開始期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福”乃“福、祿、壽、喜、財、吉”六大吉祥之首,“求福、納福、惜福、祝福”又是各種文化現象的概括和代表。

《說文解字》在解釋“福”字的意義時說“佑也”,“佑”就是賜福、保佑的意思,福星與代表吉利、長壽的祿星、壽星一起被稱作:三吉星。五福的綜合含義是:康、富、貴、德、壽。

古人造字,講究一個生動形象:與福結合出現的詞彙,如詞語“祈福”、“福祉”、“福”中“祈”、“祉”、“祝”都有“祭奉神靈,禱告求福”之意。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韓非子認為“全壽富貴謂之福”,古書中常說人的“五福”是:一是長壽,二是富裕,三是康寧,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終命。

人們常說的“五福齊備”就是指這些內容。

道教將農曆元月十五的上元節這一天,作為“天、地、水”的“三官”之一的天官,將降臨人間,即所謂的“天官賜福”。

"福"的演變

“福”字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於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如下圖A所示,從字源來看,是雙手虔誠地捧著酒罈(酉)敬神(示)的形象。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備(萬事順遂)的意思。

福字演化過程(A為甲骨文、B-E為商、周時期經過不斷訛變後的文字、F為秦代文字、G為漢隸書、H為楷書);資料來源:陳政.《字源談趣》

大年三十來說“福”

古代福字

“福兮禍所倚”

《老子》中有“福兮禍所倚”、《道德說》中有“安利之謂福”、《韓非子·解老》有“全壽富貴之謂福”,歷朝歷代,隨著福字不斷演化,炎黃子孫逐漸將“福”視為精神圖騰中的一種。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的【卷一】【示部】章節中記載,“福,佑也”,是指賜福、保佑的意思。

作為記錄自堯舜至夏商周的古代歷史文獻,《尚書》記載了古代統治階級的基本觀念,其中《範洪》卷中出現“五福”,與其他八種策略共用,可構建一國。其中五福含義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長壽而終的意思)。後世又將“五福”與“五行”聯繫在一起,同時民間又有“福祿壽喜財”即為五福的說法。宋代“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在《夢梁錄》中就有記載,貼福字的民俗一直延續至今。

天下第一福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決定嘗試“請福”,御筆親題,為孝莊太皇太后60歲大壽祝壽所寫,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福”。這個福字在寫法上暗含“子、田、才、壽、福”五種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壽、多福”。

大年三十來說“福”

“天下第一福”(田字未封口,寓意福氣無邊)

福的因和果

根據方海權著作《福報的由來》對五福的記載:

第一福:長壽。果長壽;因是好生護生之德,施他飲食。

第二福:富貴。果富貴;因是施財施恩於他人。

第三福:無病。果無病;因是施藥戒殺,心慈無害。

第四福:子孫滿堂。果子孫滿堂賢孝;因是多結良緣,愛惜大眾。

第五福:善終。果善終;因是有修有養,修行福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