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电影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和综合性的技术,其艺术性吸收了其他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技术的支撑下得以其特有的感染力赢得了大众的喜爱。电影的发展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呈现出特有的魅力。从早期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传统的胶片拍摄到电影数字化进程,可以看出科技带给电影的不只是一种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观念的改变。

10月上映的电影《双子杀手》就是以技术为主要看点的一部电影。该影片采用每秒120帧、4K画质、3D技术,让观众得到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同时,这样一部高技术格式的电影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讨论。一些人认为120帧以及高亮度、高清晰度给人太过真实,影响了电影的艺术表达,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性。包括之前同样李安导演的《比利.科恩的中场战事》,也引来嘲讽,每个细节的纤毫毕现,逼真的效果,沉浸式的体验,却被嘲为“高清电视”。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如今4K、高帧率的出现,大大提升了电影画质,但是也带来了“缺失电影感”的讨论。这种观点认为,“画面的过度清晰、纤毫毕现影响了电影的胶片质感,电影与观众太过接近,强烈冲击了观众惯常的观影体验,反而使观众观影感受变得不自然、不舒服”。在他们看来,在电影声音与画面的提升上,现有的2K、24帧已经满足观众对观影的需求。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艾维电影记者却不以为然。殊不知,电影技术的发展就是电影的生命力。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会引发社会广泛的讨论。在胶片电影大行其道时,数字电影诞生,当时,也在讨论,数字电影破坏了电影的胶片感,与视频投影没有区别。我们看到,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由于是对传统的颠覆,人们并不会马上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否认技术的理由,唯有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固步自封,才能够使电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首先要了解这个新事物是什么。4K属于超高清分辨率(4096×2160),每一个画面都包含更多信息,反映的世界也会更加真实和全面;120帧是高帧率,每秒播放120帧画面的电影,每秒的帧数越多,可以让电影中的高速动作更得以真实地呈现。因此,4K与高帧率在电影的运用使色彩更绚丽,运动画面更流畅,影像更清晰真实,临场感更强。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接近真实自然的声音画面表现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4K超清图像,120帧高帧率情况下,演员的表演包括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得更真实更细腻,观众在观影时仿佛演员就在边上表演,任何瑕疵都逃不过观众的眼睛。这么强的临场感其实对整个电影的制作包括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在某些人看来,电影画面不需要这么清晰,距离产生美,太清晰真实太流畅的画面反而影响了电影美感。但是这与电影美感能划上等号吗?电影美感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清晰度只是一个衡量标准,并且不是主要方面。电影画面的景深、构图、色彩等等以及通过这些方式导演所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与感受才是衡量电影质感的内在标准。因此,不能以表面的、单一的、片面的清晰度来简单衡量。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其次在艺术领域,朦胧产生美,绘画诗歌甚至其它的艺术形式,包括电影,由于与人拉开一定心理距离会产生意境与美感,但是那是就个人体验而言。

在不同语境下,艺术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这种与观众拉开一定距离的朦胧美有其存在意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朦胧诗”就是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这样一些特征。当然这与我们电影的“朦胧美”有很大差异,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朦胧美”是个人审美上的追求,是单纯的个人体验。而非在整个大的电影环境下,拒绝电影技术,也并不意味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影美感的缺失。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反而,电影技术的发展会促进电影的创作,包括从电影剧本创作、制作、拍摄、后期调整调色以及发行放映,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体系。在观众的眼皮底下,在如此细微的观察下,编剧、导演、演员包括后期制作剪辑如何呈现一个好的故事。

电影拍摄制作的技术在不断发展,并且电影技术不是单一的,它是综合性的。技术是电影的生命力,是电影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从早期的电影技术发展到现在,电影的拍摄离不开物质的基础,电影拍摄所需的器材、制作、剪辑都需要各种技术不断的发展与革新,新技术的运用是电影生命力的源泉。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因此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使电影更好地呈现,这才是业内人士真正需要思考的。

此前,《阿凡达2:水之道》官博更新了动态,称《阿凡达2》已经完成所有真人拍摄,也将于2021年12月17日上映。这中间有两年时间,是用于后期的特效制作。与李安一样,卡梅隆也是一直致力于技术如何更好地呈现电影。早在1994年,由他执导的《真实的谎言》第一次将计算机特效技术运用于电影制作领域。《阿凡达1》也是第一次将3D技术带入影院。清晰的画面,三维立体的图像,给观众带来更真实的体验。

技术需要更好地为电影服务,不同于《双子杀手》通篇的高帧率,《阿凡达2》将采用变帧率的拍摄手法。快速移动的图像则采用高帧率,使画面流畅,让观众捕捉到更多的画面信息;对于静止的物体则采用24帧,24帧能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就用24帧,不能满足的就用高帧率。它不是恒定的,是根据电影画面的需要进行调整的。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过多地卖弄技术反而会削弱了电影讲故事的本质特征。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了电影表达服务,一切的技术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电影。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双子杀手》口碑不佳,也许是由于太卖弄技术,反而削弱了电影讲故事的本质特征;也许是题材太过老套,也许受舆论一边倒的宣传。豆瓣电影上《双子杀手》的评分7.1分,累计票房2.35亿元,在北美放映也反响不佳,投资1.38亿美元的《双子杀手》铩羽而归。造成这种现状技术不背锅。李安认为,“这种技术更重要的意义是发现未来的电影将用什么方法讲故事。”《双子杀手》就是他致力于电影技术革命的探索之作。因此,即使开头效果不佳,但李安在电影技术的探索上,不会止步。期待他的下部作品,将电影技术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讲述一个令人惊艳的悦智悦神的故事。

再者,就观众体验而言,早期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再到如今的杜比全景声;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再到超清画面,2D、3D甚至之后的VR观影,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更强,互动性也更强。声音和画面是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观众最直观的感受。关于这方面的技术提升也进一步提高了电影的呈现能力,使观众去影院观看电影时,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惟其如此,观众才愿意走进电影院,享受一番在家中感受不到的视听体验,这也是影院存在的意义。时代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是愿意为了吃喝以外去买单,而电影必不可少。电影中的世界永远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而人们愿意为虚假的电影故事买单。正是因为它的不真实,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一边沉浸在不真实的世界,一边又在抽离,在真假虚实之间,获得一种精神的享受。


那些吐槽120帧嚷着要回归“胶片质感”的人,果然“骨骼清奇”


早期的电影只要有的看就行,而如今互联网的发展,流媒体的盛行,观众何时何地都可以获取到他们想要观看的影片。因此,要让观众走进影院,首先电影更要拥抱新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增强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其次影院的硬件配置一定要与时俱进,给观众更强的临场体验和视听享受。

李安曾表示过,“电影已经不仅是故事,技术的力量会让电影与观众之间建立新的、奇妙的联系”,而影院就是这样一个联系的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