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为什么要打日本?

且听风吟154201046


我的天啊,蒙古人打仗还需要理由吗?就他们的那个征服欲,打谁都是合理的!

<strong>

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汉国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在是那种抢了就跑的游牧强盗了。他们想的是征服,于是疯狂的扩张领土,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

有着如此辉煌的战绩的元朝却有个国家迟迟难以平复,它就是日本,元朝先后对日本发起三次战争,可每次都以失败结束。

天下无敌的元朝怎么征服不了一个弹丸小国呢?

接下来为大家一一揭晓。

元朝第一次进攻日本是由于元朝在消灭金朝后,作为金朝的附属小国高丽第一时间投奔了元朝,这时元朝就想一同收了日本,于是派遣使者前去劝降,让日本对元朝称臣。

但悉数遭到日本政府拒绝,后来甚至见都不见了。

忽必烈得知后十分恼怒,于1274年发动征日战争。此次征伐,元朝派遣蒙、汉、高丽三族联军,共计3.23万人。

战争初期,元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很顺利的就拿下了对马岛和壹岐岛。没办法,虽然这是一支杂牌军,人数也处于劣势。

但无论是在战术还是装备上,元军都是要远远领先日本的,当时的日本还是打的村长械斗级别的战争,无法同日而语。

据日蒙古型皮铠本史书记载: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百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辩东西,被击毙者极多。


不过,毕竟是外来者,在进入日本腹地之后,面对起复杂的地形,后勤补给实在困难。

以战养战这一招在日本也行不通,这里太穷了,而且是岛国,农业不发达,没什么可抢的,于是元军渐渐陷入了困境。

而那场突如其来的的神风,更是将元军200多艘兵船摧毁,元军无奈之下,只得撤军。

此次的胜利给了日本幕府极大的信心,特别是神风相助,于是他们更加不把元朝放在眼里,脸许两次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斩首。

忽必烈哪里能忍,于是集合军队,再度征讨日本。

这次规模可就大了,蒙古人4.5万,高丽人5万,汉人约10万,共计约20万的大军啊,大小战船近五千艘。

不过此次征伐并不顺利,一方面是三军的指挥协调不默契,导致力量分散,这次组成的军队中南宋投降的士兵占据大部分,他们怎肯会给元朝卖命?

虽然这次在军用物资方面配备齐全,但是士兵们松松垮垮,毫无战斗力,更别提和日本殊死搏斗。而蒙古军队都是旱鸭子,平原野兽。在山地纵横水系繁多的日本当不了大用。


而“神风”也再次作妖,给元军的行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当然,日本方面的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他们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可怕。上次来还都是战争菜鸟,如今个个都是战术大师。多创造了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于是元军又败了。

公元1286年,忽必烈下令征调物资舰船,准备第三次攻打日本,但因当时元朝国内连年征战,国力不支,最终作罢。


白话历史君


看了各位高见,就大元为何攻日这个问题我完全赞同大家的分析,非常到位!

现在我就谈谈日元战争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就是减少了中华文化的损失。

我们都知道崖山之后中国这个名言,虽然有夸大的成份,但是汉文化的发展在宋亡之后确实受到了严重的抑制。

日本保留和继承了中国文化,虽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中华文明(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完全复制外来文化),但是基本上属于中华文化圈(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琉球,以及越南都在这个圈里),如果日本被蒙古占领,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肯定会遭遇破坏,幸好日本成功低档住元蒙的入侵,在很大程度上更好的保留了中华文化,否则今天的日本也会像我们一样用游牧民族带进中原的座椅板凳,而不再是回到屋里就是像秦汉时期那样席地而坐。

第二个影响就是使得日本人的自信心无限膨胀,你想想看,强大的金国,宋朝,西夏,扎兰丁,阿拉伯帝国,突厥帝国,乌克兰,俄罗斯,波兰……都纷纷的被蒙古人打趴了,但是当他们登上日本岛却被杀的屁滚尿流丢盔弃甲,于是就难免有点目空一切了,特别是元军半途遇上暴风雨导致大部分水兵葬身海底,日本人更是认定天助我也,视之为神风!这就是太平洋战争后期神风敢死队的来由。

日元战争的胜利让日本产生的自大狂延续到珍珠港事件的时候达到顶峰(卧槽,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老纸都敢动,真牛!),最终的惨重代价是两颗原子弹。


黔人东子


我们跟日本是一衣带水,秦朝的时候就能过去,历史上跟日本交手5次,唐朝的白江口之战,元朝的伐日本,明朝的抗倭援朝,清末的甲午和近代的抗日战争,这几次不管怎么比划都捎带着朝鲜,这哥们历来就很憋屈,特别是1274年和1281年元朝两次伐日本,朝鲜都充当伪军和先锋,好不容易养的点兵都给报销了。

元日战争时,元大帝忽必烈。

1274年第一次伐日本的原因是朝鲜向元朝称臣后,告诉忽必烈,东边还有一个国家呢,于是派人传话叫日本来称臣,日本这个国家历来跟中国关系都不错,从没称臣的先例,于是拒绝了元朝,并说大宋才是正朔,哪有给北方来的蛮狄称臣的道理;蒙古骑兵号称灭了40多个政权,打遍天下无敌手,哪容得下一只小苍蝇乱飞。

元日战争时期,日本镰仓幕府执权北条时宗。

另外当时南宋还在,虽然南宋被打得很惨,但和日本的贸易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战争支持,所以决心灭掉日本,于是在1274年出动8000蒙古骑兵和8000朝鲜伪军,乘着朝鲜打造的海船奔日本而去,10月20日正式登陆,但蒙古兵没有海战经验,没有抢占滩头,晚上在船上睡觉,夜里风暴来了,没了。

日本人绘制蒙古征日画卷。

蒙古人心时不平衡,从没打过败仗竟然被倭人打败了,为了报这一战之仇,从1275年又令朝鲜打造战船准备战事,1279年南宋灭亡后留下了一批水军,而蒙古人在崖山一战时也看到归附的汉人水军打南宋水军的厉害之处,把重新整合的汉人水军10万人,蒙古骑兵5万人,又强征了5万朝鲜伪军,1281年以南北之势浩浩荡荡扑往日本。这次日本人已经知道蒙古大军要来,各大幕府集中起来准备着卫国一战,这一次又是台风来了,一连刮了4天,大部分战船沉没,少量登陆的部队士气更加低落,日本人发动总攻,又败了。


图文绘历史


公元1260年蒙古汗国的开创者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即大汗位,在这里他接受汉族幕僚的建议:颁布即位诏书,称皇帝,以示自己的正统王朝统治者身份。忽必烈的政治志向远超其兄蒙哥、其父托雷:他企图变革蒙古汗国的国家体制——他不仅要做蒙古帝国的大汗,还要做中原正统封建王朝的合法继承人。此后由于权力和意识形态之争忽必烈与幼弟阿里不哥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阿里不哥最终认输。此后忽必烈又经过四年的筹备开始南图以汉人为主体民族的南宋。

公元1264年忽必烈汗将蒙古帝国的首都从和林迁到燕京(今北京,原金朝中都,金亡后改称燕京),后又改名大都,从此大都正式替代和林成为元朝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旧都和林成为元朝陪都,同时也是元朝岭北行省(辖区包括今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各一部)治所所在。1271年11月忽必烈接受汉族幕僚的建议按《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大元”,继续推行汉法,任用汉族官吏。

此时的忽必烈已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弓马骑射是无法统治包括繁荣富庶的中原在内的辽阔帝国,即使能短暂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统治,也难以长久。但此时的蒙古帝国已然出现分裂迹象:窝阔台、察合台、拔都和旭烈兀相继建立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和伊尔汗国四大汗国,尽管名义上忽必烈不仅是元朝皇帝,也是整个蒙古帝国的大汗,然而实际上四大汗国自行其是,并不买忽必烈的账。对忽必烈行汉法之举四大汗国中除了忽必烈的亲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全都持反对态度。无论是作为蒙古大汗,还是中国正统王朝的帝王,忽必烈都有足够的自负理由:早在他的祖辈、父辈时就以确立了蒙古的辉煌,从生下那天起忽必烈一生的征战岁月就已注定。

公元1266年四川开州被攻陷,但次年就被宋人收复。尽管忽必烈越来越倚重自己的汉族幕僚,但对他们始终难以完全放心,于是他下诏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访司及部府幕官之长均用蒙古、色目人,但第二年又花重金敕修山东曲阜的孔庙——忽必烈的心情是矛盾的。就在蒙古军团攻陷开州这年忽必烈在大都接见了从威尼斯远道而来的马可·波罗一行,由此忽必烈得以了解到西欧的风土人情。忽必烈还在军务的间隙给罗马教皇写了一封信:要教皇委派一百位传教士来中国传授基督教义和西方科学。

此时的忽必烈已立志开创远迈汉唐的丰功伟业,但他的雄心壮志却因为南宋这块难啃的骨头被暂时搁浅。就在这时忽必烈的御前顾问告诉他:除了南宋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没被征服——那是一个岛国,这个岛国在大唐鼎盛时期曾挑战过大陆皇帝的权威,战争发生之地就在已沦为蒙古附庸的高丽境内并且这个国家与宋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个国家在高丽人和汉人幕僚的口中被称为倭国。事实上在此之前忽必烈压根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国家——证据就是早在公元1260年3月忽必烈就曾给高丽国王发出一份诏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今也,普天之下未臣服者,惟尔国与宋耳。”可见此时的忽必烈还并不知道日本的存在,直到公元1265年高丽人赵彝向忽必烈建议:“日本国可通,择可奉使者。”

此时在和南宋的战争中蒙古军团屡屡碰壁,忽必烈改弦易辙——招降吐蕃,又南下征服大理、越南、占婆等地,东北方向的高丽也沦为蒙古附庸,至此忽必烈大体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除了东面的大海,在海的另一边是日本。赵彝向忽必烈介绍了宋、日之间交往的频繁和密切程度,事实上这种交往仅仅停留在民间贸易范围内,宋、日之间并没结成政治军事联盟。不过在那个交通资讯极不发达的年代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忽必烈很难清楚知晓宋日交往的真实情形,对道听途说的情况只能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对待。更何况忽必烈内心同时具有的传承自成吉思汗的扩张征服野心和倾心汉化后矢志创建远迈汉唐之伟业的欲望也促使忽必烈要将自己所知的地方全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样就能在汉人心目中树立自己作为正统王朝的形象。与此同时对日本的控制意味着蒙古由传统的陆权帝国开始向海外进军扩张——如果能有效控制日本,那么蒙古帝国的声威将远播海外,控制海道坐地生财。可蒙古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陆权帝国,对海洋蒙古人是陌生的——在攻打高丽时面对距离海岸线仅仅一公里的江华岛都无计可施,更何况要横渡茫茫东海征服比江华岛大得多的日本列岛呢?再则和南宋开战在即,忽必烈也实在没精力再分身和日本开战。在这样的局势下忽必烈选择向日本遣使,希望向日本宣扬蒙古的强大以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既然一时无力完全征服日本,那么至少也用令其遣使入贡以扩大蒙古的国际影响力。

在附属国高丽的配合下忽必烈的国书被送达日本。当时的日本形成了天皇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而武士阶级建立的幕府政权实际执掌国家军政大权的独特格局。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镰仓幕府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一筹莫展,于是以不敢擅自做主为借口,将忽必烈的国书上奏京都的天皇朝廷。京都公卿们的闭塞程度比镰仓幕府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终止遣唐使以来三百余年间日本从未与外界建立过正式的官方关系,就连民间贸易也局限于和高丽、宋朝之间——靖康之变后百余年间日本船只从未到访过一次金国,更别提比金国更偏远的蒙古了。偏安数百年的日本对亚欧大陆上发生的风云变幻不仅没有清晰的了解,甚至也懒得去了解。这时日本的幕府政权刚建立不久,根基还尚不稳固,而在幕府内部担任执权的北条家族实际上掌握了幕府的最高权力,可至少在名义上武士阶级的最高领袖应当是幕府将军。这样在日本就形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政治格局: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天皇被幕府将军架空,而幕府将军又被自己理论上的家臣北条家架空,然而北条家始终没能力最终取代幕府将军成为武士集团在法律意义上名正言顺的“主公”。本身地位的不稳固意味着异己势力极有可能利用外部压力对其进行颠覆,这就使北条家在处理这种破天荒开先例的外交事务时不得不慎之又慎。由于此前从未有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以北条家为核心的镰仓幕府在这一问题上基本采取走一步算一步——不明确回复任何问题的策略加以应对。幕府尤其担心的一点是:如果不了解内情的蒙古方面直接与京都的天皇朝廷建立联系,那么日本国内的反幕府势力就会利用这一事件趁机发难,最终日本方面决定不对蒙古国书进行答复——既不接受蒙古要求通好一事,也不明确予以拒绝,而是试图把这事拖过去。然而忽必烈是何许人也?在迟迟未得到日本方面答复的情况下他继续向日本遣使,然而一次次无功而返令他逐渐丧失了耐心。公元1271年9月蒙古使臣赵良弼抵达金津岛并在此逗留八个月之久,然而这次出使最终还是无功而返。日本方面也许以为这只不过是蒙古方面又一次遣使失败而已,不过他们不知道的是下次蒙古将不再派遣使节而是出动大军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上帝之鞭”与“倭刀”间的第一战,发生于公元1274年。当时,蒙元的最高统治者是忽必烈。

从唐朝末年到蒙元建立间的400年中,中日两国一直处于脱离外交关系的状态。放马中原的忽必烈为改变这种状态,先后五次派遣使者出使日本,让日本对元朝称臣,但悉数遭到日本政府拒绝。不仅如此,日本政府还积极应对,备战元朝。



出身“黄金家族”高贵血统的忽必烈闻讯震怒,既然招降不成,那就打到你臣服为止:

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以蒙古人忽墩为主帅,高丽人洪茶立和汉族人刘复亨为副帅,统900艘舰船,水师2.5万人左右(蒙古人、高丽人、汉族人、女真人各占一部分),渡海攻向日本。



元军在刚开始攻占对马岛和壹歧岛时很顺利,但缓过神来的日本政府积极组织各种武装力量反击元军。元军在损失过半,副帅刘复亨阵亡后,返回海滩依托回回炮(巨型发石机)防守。不久后,元军因辎重和箭矢供给不足退军。元军舰队在返程中,又遭到风暴袭击,损失扩大。



忽必烈闻讯颇为震惊,他不相信横行天下的蒙古大军会败在比自己弱小无数倍的敌人手中。他再次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威逼日本政府向自己纳贡称臣。但日本人不仅不吃这套,还将元朝使臣杀掉。

公元1281年,忍着上次战败的耻辱将中国统一后的忽必烈,开始了第二次征讨日本:这次,元军派出舰船近5000艘,大军共20万人(蒙古人、女真人各5万,南宋降兵10万左右),兵分两路,以磅礴之势压向日本。元北军舰队在5月下旬率先抵达,攻占日本数岛,并将岛上居民屠杀殆尽。6月上旬,元南军舰队抵达,两军在九州一带会师,开始登陆作战。



日本汲取上次仓促应战的教训,组织了更为强大的对抗——元军本身补给不足,加上风暴影响,在日军的不断反击中,除2万余人被俘外,其余全部被杀。



公元1285年,忽必烈下令征调物资舰船,准备第三次攻打日本,但被国内困局所阻,计划泡汤。

蒙元进攻日本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朝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胜,给了喜欢靠武力征服对手的统治者一种自己天下无敌的错误判断。故而忽必烈因日本忤逆自己,付出前后损失20万大军的惨痛代价!

如果当年“腾格里”灭掉“天照大神”,那才是一件令人拍手称快的好事!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关注!


才子八怪


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回答,日本为什么会被元朝攻打?日本斩了元朝的使节,就好比打脸元朝皇帝,在专制主义的古代这种行为是两国不死不休的开端。

日本认为元是蛮夷,在中原呆不久的,而当时视自己为汉文化继承者的日本,对元朝使节的目空一切感到非常的屈辱,正所谓侍(武士在日本被称为侍)可杀不可辱,再加上自己是远离大陆的海岛国家,自信元朝军队拿自己没办法,所以就杀使节,让副使带回尸体实体,来羞辱元朝。

这事是什么性质?看看近代史,清末列强蚕食中国,派十六国公使与满清政府谈判,而僧格林沁因为在之前的八里桥一战全军覆没,所以安排军队半路伏击,最后的结果是慈禧向十六国宣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1314吐槽星君


元朝攻打日本事件,发生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攻打的原因,一是日本拒绝臣服于元朝,并杀死元朝使节,二是日本生产白银,而蒙元因战争财力匮乏,需要白银。

蒙元曾两次出兵日本,第一次是1274年,出动兵力三万人,船900艘,因日军顽强抵抗,元军久战不克,给养不济,撤回。第二次是1281年,出动兵力14万,舰船4400艘,激战月余,遇超级台风,人员舰船损失大半,以失败告终。此后,日本人称台风为“神风"。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成吉思汗也是个战争狂人,杀人狂。他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想征服所有的人。


用户52159788440


日本跟赵宋关系非常好,南宋灭亡,日本是同情南宋的。有这层关系在,元朝想通好日本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另外日本也有危机意识,元朝征服了高丽,下一个目标当然是日本。既然迟早要打,干嘛还要客气。而在元朝方面,对于军事占领日本,元朝没多大兴趣,就像后来元朝皇帝想吞并高丽,设征东行省就遭到大臣反对,说高丽贫瘠之地要来干嘛。元朝就是想打服日本,让对方臣服。


静夜思160519196


忽必烈逼日本臣服,日本感觉受到了侮辱,拒绝了。后来蒙古使臣第二次访日,这第二封国书威胁“再不臣服就出兵”。日本人感觉受了奇耻大辱,岂能咽下这口气,于是斩杀蒙古使臣所有成员。接着蒙古大军攻打日本。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就是如此,我国家再小,我也要跟你平起平坐,死也不臣服任何人,除非像大唐那样彻底一脚踩死他,吓得他不敢反抗。白江口之战,日本老实近千年,两颗原子弹,日本老实到现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