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都需要活检吗?为何?

Vivi144808321


需要。肠息肉切除必须进行活检,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都需通过病理来排除癌变。

有患者问,我肠镜检查后,发现一个息肉,医生直接切除了,为什么还要拿过去活检?
答案很简单,为了看息肉性质,是否有恶变趋势,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经验,观察息肉外形是否可直接切除,如果病理结果为恶性,可能需要进一步治疗,为健康隐患着想,肠息肉切除后最好做一下病理检查。

肠息肉可能会出现哪些症状?

大部分情况下,肠息肉是无明显症状的,很多人是在肠镜检查中无意发现的。

对于体积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直肠息肉还可能出现肛门脱出情况,此时要注意观察,及时就诊。

肠息肉都需要切除吗?

对于癌变几率较高的腺瘤性息肉,一经发现是必须要切除的,但对于炎性、增生性息肉,视情况通过消炎治疗后,会自行消退,如果体积较大,建议切除。

肠息肉一次可全部切除吗?

一般来说,初次肠镜发现多颗息肉,医生会在检查中和患者沟通,切除到什么程度,但肠镜过程过长,会增加患者不适,即使是麻醉也会增加患者风险,出血等并发症风险会增加,所以还需要区别处理。

肠息肉切除后如何护理?

一般来说,摘除息肉后,应卧床休息,减少出血、穿孔并发症,同时应进食流食,观察是否有便血、腹痛等症状,如果息肉较大,使用钛夹止血,1个月内要避免剧烈运动、搬抬重物,以免创面出血。

肠息肉切除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来说,术后2-3年,需每年复查一次肠镜,之后可每5年复查一次,如果是良性肠息肉,复查频率可相对放宽些,如果出现便血、腹痛、腹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

日常饮食要均衡,避免长期食用辛辣刺激、肥腻食物,避免长期久坐,多运动,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乐观积极心态。


肿瘤专家姜争


明确告诉大家,发现肠息肉必须活检!

肠息肉一般是在做肠镜的时候发现的,内镜医生在镜头面前看到的肠息肉其实就是一个凸向肠腔里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几个毫米大也可以是几个厘米大,可以边境很清楚,也可以边界模糊,可以是表面光滑的,也可以伴有出血。总之,内镜医生不知道这个是肿瘤呢还是其他的东西,于是就称之为肠息肉!


活检后行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肠息肉的性质。

虽然大家都是肠息肉,有的息肉很好,对人体构不成大的伤害,但是有些息肉就很坏,它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恶性的肿瘤,比如肠癌。

所以,为了解开息肉的"面纱",内镜医生会取点息肉送病理科做病理检查。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病理医生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看息肉有没有癌细胞,如果发现有癌细胞那就是肠癌。同时,病理医生还可以给这些癌细胞"染色",也就是做免疫组化检测,找出这些癌细胞的来源,比如说肠癌最常见的腺癌?还是其他病理亚型?

肠息肉需要切除吗?

有临床症状和恶变可能的肠息肉必须切除,其他的可以考虑切除!肠息肉的临床症状可以有腹痛、腹泻、便秘等。而有恶变的肠息肉主要就是腺瘤性息肉,其中又以绒毛状息肉恶变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任何这种息肉肯定毫不犹豫的就切了!


骨科木匠刘医生


对于肠息肉是否属于肿瘤性的鉴别诊断,通常需要通过肠镜或外科手术摘除息肉,并对息肉做进一步鉴别。在息肉切除前一定要经肠镜进行“活检”,以做癌变病理分析。所以一旦发现有肠息肉,应即刻在肠镜下切除,切除方法根据发生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程度来确定。

对于较大息肉引起的梗阻或不适合内镜摘除的情况,以及息肉恶变伴随蒂部有浸润或无法确定癌浸润深度时,应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小息肉一般在做肠镜检查时就可以切除送检,直径大于3厘米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一般都要通过手术切除。如果发现有癌变,需要根据癌变范围选择局部肠壁或肠切除手术。

肠道息肉虽然不容易根治,但手术切除并配合辅助治疗可延缓息肉的生长,所以一定要做到早检查、早发现和早治疗。对于十二指肠球部后壁隆起需要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和深度。活检不一定能取到相应组织,但由于此处的管壁较薄,在做内镜切除时一定要格外谨慎。

平时饮食上要多吃粗纤维食物和水果,以促进排便通畅,另外还要注意定期复查肠镜。对于50岁以上的患者,无论有无症状体检中都应做一次肠镜检查,此外巨大肠息肉也会形成肠梗阻。关于肠息肉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详细介绍如下:

什么是肠息肉?

随着人们对大肠癌筛查意识的提高,很多人都会到医院做肠镜检查。有些人在拿到检查报告单后发现自己长了肠息肉,于是就非常担心,很怕患上肠癌。那么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呢?肠息肉是肠道黏膜突向肠腔形成的一种局限性隆起赘生物,主要见于大肠(结肠和直肠)。可能只有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大多有蒂,少数没有。

肠息肉的患病风险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由于患者一般都没有特别的不适症状,所以很难被发现。并非所有肠息肉都与肿瘤有关,临床上病理专家通常会把肠息肉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肿瘤性息肉,也叫“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锯齿状腺瘤,这类息肉具有癌变的可能。

另一种是非肿瘤性息肉,包括错构瘤、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通常不会癌变。临床诊断中管状腺瘤患者较多,与有蒂腺瘤相比,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腺瘤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的风险越高。

结肠息肉的形成原因及筛查

结肠息肉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种情况,前一种情况大多没有恶变的风险,后者随着时间流逝转变为结肠癌的风险逐渐增大。两种肿瘤需要结合内镜与病理才能鉴别,结肠息肉的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肠道内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结肠炎患者会产生炎性息肉,或炎症修复后由于纤维化产生假性息肉改变。年龄小于35岁的多发结肠息肉患者大多与遗传有关,需要进行遗传学检测。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较长者以及结肠癌患者的亲属有可能伴有结肠息肉,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

肠息肉的症状

如果在肠道中发现了数目多于100颗的息肉,而且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了多发性肠息肉病。肠息肉的症状包括便血、大便习惯改变、腹痛等,如果患者出现间断性便血、大便表面带血、大便时间次数发生改变,或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便秘等都要引起警惕。

肠息肉早期基本没有明显症状,当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时就说明肠道息肉已经长大,并影响到了其它组织。由于大多数肠息肉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症状,所以40岁以上人群最好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如果未发现肠息肉可五年后再次复查。

肠道息肉与痔疮的鉴别

痔疮表现为便血和肛门坠胀、疼痛、瘙痒,初期表现为厕纸染血,偶尔可看到滴血和射血,在该病晚期便后有痔核脱出,局部有异物感,同时伴有大便秘结或排便不净。直肠息肉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另外还有腹痛、腹泻等肠道疾病症状发生。如果是痔疮患者,肉眼可观察到肛门隆起的静脉团,颜色呈灰白色或灰黑色,较暗。而直肠息肉多为肛管直肠内部,是从内部生长到肛门外的,颜色偏红。

直肠息肉的术后护理

手术后要休息1~3天,一周内不可进行过度体力劳动,手术后三天内进食流质或少渣半流质食物,如米糊、粥等。手术后两周内要保持大便通畅,可用适量的番泻叶冲泡代茶饮,以避免大便干结或便秘,以利于创口愈合。术后要密切观察便血、腹痛及发热、血压的症状,如有异常要及时就诊。

肠息肉摘除后并非就一劳永逸

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几率较高,而且多发性息肉也容易漏诊,所以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密切随访、复查。一般来说,在单发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第一年应随访复查肠镜一次,若没有再次发现肠息肉,以后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

如果是多发性腺瘤切除,或肿瘤大小超过了2厘米并且伴有不典型增生,就需要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若首次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就改为一年复查一次;若连续两次复查都没有发现肠息肉,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即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从肠息肉转变为大肠癌的过程是很漫长的,这与很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有关,比如常年高脂肪饮食、经常久坐缺乏必要的运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没有进行规律排便或经常习惯性便秘以及吸烟、酗酒等。


jianxing2000


先上结论:一些扁平的炎性息肉,由于采用电烧的方式切除,无法留取样本,所以无需做病理检查,定期复查即可。而有蒂的息肉或亚蒂息肉圈套切除后可直接留存样本,则做一个病理指导一下后续的复查,效果更好。

大肠息肉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个下消化道病变,由于其存在一定的癌变几率,所以医生们都建议在发现后及时切除,防止其进一步发展。而在切除息肉之后还需不需要做病理检查大家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息肉切了就切了,无需再管;有人说不能不明不白的切掉,要参考它的性质并对以后的复查给出指导建议。今天吴医生就针对大肠息肉活检的问题来给大家叨咕叨咕(本文不讨论那些保守不切息肉而做的活检,因为在不切除息肉的前提下,活检是非常有必要的,甚至说是必须的)

什么是内镜下活检

在详细说明肠息肉是否需要活检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活检。

活检就是活检钳通过肠镜的镜身通道,在肠镜的前端伸出来,夹取想要做病理检查的标本并送检的过程。通过活检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我们能清楚地分辨息肉的性质,并作出后续的诊疗方案。

病理学检查是区分息肉良、恶性的终极大法,是行业的“金标准”,因此在发现息肉后如果不想立即切除,做一个活检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今天讨论的在息肉切除后是否还需要做病理,就要看切除的方式和内镜下观察到的息肉形态了。

发现息肉后,临床医生的思维是什么

在发现肠道息肉后,临床医生主要是先通过内镜白光下的直视来简单地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如果发现可疑息肉则通过内镜自带的光染色进一步观察息肉表面的细致结构,从而判断其性质。在有经验的内镜医生眼里,炎性息肉、管状腺瘤和早癌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内镜下的观察作出初步诊断的。

面对这些类型的息肉样病变,除了直接发现早癌或进展期癌以外,临床医生最关注的是管状腺瘤,或叫腺瘤样息肉。这种被称为“癌前病变”的息肉样病变经研究有1.4%~9.4%的几率癌变,如果任其不管的话,在10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大概率发展为恶性肿瘤。所以一旦发现,就要把它们掐灭在摇篮中。但如果由于患者或家属意愿而强烈要求不切的话,也一定会建议做一个活检,因为如果是癌变几率高的类型,还是要尽到告知的义务。

而一些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理论上癌变的几率极小,可以暂时放置不管。

肠息肉该不该做活检

在上文中,我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活检,活检的目的是什么;也给大家讲解了面对息肉样病变,医生的处置思维是什么。那么其实说到这,今天话题的结论就很简单了,只要有条件就应该做一个活检,来了解息肉的性质。

不过有一种情况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场景:当医生发现小于0.5cm的扁平样息肉时,如果观察显示趋近于良性息肉,则会选择用电烧的方式切掉,因为如果用圈套容易损伤周围粘膜。

电烧后的创面会有一层烧焦的粘膜,在这上面做活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烧焦了,什么都检测不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考虑病理检查了。

有人会说,那要不要在烧之前活检一下呢?理论上可以,但是实际操作中,活检钳可能会把大部分息肉直接揪下来,增加出血和穿孔的风险。因此对于直视下可以判断为良性的息肉,电烧后保持复查频次就可以了。


总结

理论上,息肉样病变都应该取病理,这决定了日后复查的频次。但在特殊的,比如扁平样息肉面前,由于切除方式不同,标本难回收,也可以不用做活检。所以临床上的诊疗过程是在一个基础的思维之上,就事论事,因人而异的。

以上就是我关于息肉是否应该活检的回答,如果有帮助记得关注五号医生,在这里将得到有深度、有数据的医学健康科普,同时欢迎私信咨询,有问必答。


五号医生吴昊


是的,肠息肉都需要活检。因为只有通过活检才能明确息肉的性质,才利于下一步的治疗。

什么是活检

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是指应诊断、治疗的需要,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刺等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这是诊断病理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对绝大多数送检病例都能做出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被作为临床的最后诊断,也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为什么肠息肉要活检

肠息肉一般可分为炎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和腺瘤息肉,其中炎性息肉、错构瘤息肉几乎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属于癌前病变。只有通过活检才能区分息肉的性质,如果活检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 2~3 年检查不复发,可以改为每 5~10 年查一次。如果是腺瘤样息肉或者多个息肉、息肉直径>2 厘米,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息肉,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密切随访肠镜


老刘谈胃肠


肠镜检查现在很普及,也逐渐被大家接受。不少人在做肠镜过程中发现了肠息肉,基本上都建议做活检。肠息肉的活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整切除后做组织病理活检,应用于单个或数个肠息肉,也是主流的活检方法。另一种是取部分的粘膜组织作病理化验,应用于家族性肠息肉病,因息肉众多而且常局部融合,一般不能完整取下整个息肉作活检。

那为什么肠息肉要活检?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取得疾病诊断的病理证据,病理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简单来讲,肠息肉依靠肠镜下肉眼诊断是不能确诊的。

有些病人也许会说:“医生,你帮我看看,如果肠息肉是良性的,就不用切除或者活检了。”医生表示,面对这样的要求,他也爱莫能助。肠息肉的类型有多种,如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而在肉眼观察下,并无太大区别。其中,腺瘤性息肉是工人的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结肠癌来源于结肠腺瘤,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

总的来说,发现肠息肉是需要做病理活检的,医生需要依据活检结果做出分析,制定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随访方案。


小医健康说


通常,息肉或囊肿是在胃肠内窥镜检查中发现的。组织样本都需要被夹下来用于病理活检,这不仅对患者负责,而且有助于疾病诊断。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病变,所以活检并不意味着你有癌症。不要太担心,在病理结果返回后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