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糖尿病多年,怎麼判斷自己病情的輕重?

宜糖健康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有糖尿病的人都應當瞭解這方面的知識,因為糖尿病的治療是長期而持續終生的,期間病情很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需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這就要求對自己的病情有清楚的瞭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那麼如何判斷病情有沒有變化和進展呢?

糖尿病最基礎的治療是控制好血糖,終極目標是阻止與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因此對病情的變化也主要表現在這兩個方面,可以通過一些檢查做較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

第一,血糖控制情況

  • 空腹血糖:良好控制小於6.1mmol/L,一般控制小於7.0mmol/L,較差控制大於7.0mmol/L
  • 餐後2小時血糖:良好控制小於7.8mmol/L,一般控制小於10.0mmol/L,較差控制大於11.1mmol/L
  • 糖化血紅蛋白:良好控制小於6.5%,一般控制小於7.5%,較差控制大於7.5%

第二,胰島功能情況

可通過胰島素釋放試驗瞭解自身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分泌水平越低,尤其是餐後半小時分泌的胰島素小於空腹狀態下胰島素分泌量的5倍越多,表明自身胰島功能越差,需要服用的降糖藥種類及劑量越大,甚至需要注射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

第三,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情況

  • 心電圖檢查 可篩查是否存在心肌供血不足、心臟肥大、心律不齊等心臟的病變
  • 腦血管檢查 可通過頸動脈彩超檢查等看是否有動脈斑塊,是否存在腦供血不足等。
  • 眼底檢查 可通過眼底檢查看是否有出血、增生,眼底血管是人體唯一肉眼可見的血管,且是微小血管,是糖尿病導致血管病變最容易發生的部位。
  • 腎臟檢查 可通過尿微量白蛋白檢查判斷是否有腎損害發生,這是一項反映腎損害非常敏感的指標。

第四,與糖尿病相關的代謝指標

比如血壓、血脂在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控制血糖的同時對其也要進行有效控制,標準是:

  • 血壓:良好控制低於130/80mmHg,一般控制低於140/90mmHg,較差控制高於140/90mmHg
  •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良好控制低於1.8mmol/L,一般控制低於2.6mmol/L,較差控制高於2.6mmol/L

根據這些最基本的檢查結果,可以對自己糖尿病控制效果進行評判,控制較差的項目越多表明病情可能有較大的進展,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越大,應當進一步檢查後調整治療方案,雖然有些已經發生的病變可能已經無法逆轉,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營養師小糖來為大家解答。得了糖尿病多年,怎樣判斷自己的病情是否嚴重?小糖認為,應從下面這幾個方面來判斷。



1.血糖控制情況。如果長期能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內,餐後血糖控制在10.0內,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內,可以認為自己的病情控制良好。反之,如果空腹血糖經常超過9.0,餐後血糖經常超過11.1,糖化血紅蛋白超過8.5%,那麼屬於病情控制很不好。

2.血壓和血脂的控制情況。建議糖友們把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總膽固醇控制在<4.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6mmol、甘油三脂(TG)<1.5mmol/L。如果血壓和血脂長期遠高於此範圍,則可認為病情控制較差。



3.併發症情況自查。是否出現視物不清?小便中出現小顆粒不易消散的泡沫?是否出現頑固性皮膚瘙癢?是否出現肢端麻木、刺痛、間歇性跛行?是否經常感冒、感染?是否常常覺得頭暈眼花、情緒暴躁?如果有這些症狀中的1-2種就要擔心了,您可能已經出現了併發症。

4.用藥情況。很多患者不喜歡遵醫用藥,反而喜歡按自己的感覺用藥,聽別人用啥好自己也用啥,血糖一有了好轉趕緊停藥,更有甚者跑去尋求各種偏方,反正就是不用醫院開的藥。這類患者的血糖是好不起來的,隨著病情增長,血糖只會越來差,用藥一定要遵醫囑。

希望小糖的回答對大家有用,更多糖尿百科知識歡迎關注我們!


糖人健康網


患糖尿病,特別是病程比較長,血糖長期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就好像溫水裡青蛙,會對自己的情況失去了判斷力,希望糖尿病朋友能夠通過以下幾點判斷自己的病情,做一個能夠及時洞察危險的人。

糖尿病症狀沒有緩解或又出現:

對於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發病時症狀是飲水、進食、體重等的異常,經過一段時間的正規治療後,患者的多飲、多尿、口渴、多食、消瘦等情況會逐漸消失。但是如果自行停止用藥,降糖方案不合理,血糖升高,那麼上述症狀有可能再次出現。

藥物用量需要不斷增加

在控制飲食、堅持運動的基礎上,本來一種藥物就能夠保持血糖相對平穩狀態,突然一種藥物控制不住了,需要加量或者需要增加另一種降糖藥物,原來2種藥物可以的,現在需要3種才能保持原來的水平。或者醫生和你談話,認為你口服藥物已經控制不住血糖,需要胰島素治療了,那說明你的胰島功能在進一步下降,病情也在開始加重。

實驗室檢查結果異常明顯

有些糖尿病患者再出現了併發症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但如果能夠定期進行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血脂等的檢查,可能會發現有些指標在持續的升高,這種情況也說明病情在逐漸的加重,發現異常要及時的進行干預,在疾病的早期,如糖尿病早期腎病是可以逆轉的。因此定期進行併發症的早期篩查非常重要。

出現了併發症病情就是在加重

患者血糖突然升高,會出現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等,這為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是糖尿病比較嚴重的一種狀況,需要儘快輸液、胰島素治療,否則會引起生命危險。急性併發症的法身關於感染、創傷、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等有關。

反覆發作的高血糖和長期血糖不平穩會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慢性併發症,損害的器官有腎臟、視網膜、神經、外周血管、心臟、腦等,當出現視物模糊,眼瞼浮腫、肢體麻木腫脹等,說明出現了糖尿病的微血管併發症,而活動後心慌、頭暈甚至心前區疼痛、肢體活動不靈,則說明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併發症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地步。

糖尿病朋友可以認真對照以上幾點,總之保持平穩的血糖,防止延緩病情進展的王道。

我是孫醫生,關注孫醫生講糖,持續瞭解更多優質健康知識,有幫助請點贊,有疑問請留言,必復!

孫醫生講糖


從治療的目的上來看,降血糖近期重在減輕糖尿病症狀、預防急性併發症;遠期重在減輕胰島細胞損害、減少慢性併發症。因此,患病多年的糖尿病患者,若未達到上述目的,說明病情控制相對較差。

糖尿病症狀是否緩解

對於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疾病早期血糖升高幅度不大,症狀不顯著。隨著病情的進展,血糖逐漸升高,可能出現排尿增多、飲水增多、進食增多以及體重下降。出現在不同的患者,症狀可輕可重,部分患者甚至可無症狀。除開這些症狀,由於血糖利用障礙、能量供應不足,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疲乏、虛弱;由於尿糖對陰道皮膚產生刺激,部分女性可出現瘙癢症狀。經過合理的降糖治療後,這些症狀會逐漸緩解。如果降糖方案不合理,血糖控制不達標,即使患病多年以後,這些症狀依然可再次出現,尤其出現不明原因體重下降時,在排除腫瘤、甲亢、焦慮、營養不良等其它因素以後,說明當前血糖控制欠佳,病情控制不樂觀,多需要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是否發生急性併發症

糖尿病急性併發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高血糖狀態,其發生與血糖的高低有關。血糖達到16.7mmol/L時可能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達到33.3mmol/L時可能出現高滲性高血糖狀態,前者以酸中毒為主要表現,可能出現呼吸深大、呼出氣體有爛蘋果味;後者以嚴重脫水為主要表現,失水量可高達體重的15%。急性併發症的發生與感染、嚴重嘔吐或腹瀉、心腦血管意外等誘因有關,但發病的主要機制依然為胰島素缺乏,說明當前胰島細胞損傷較重,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降血糖,病情不容樂觀。由於糖尿病為一進展性疾病,隨著時間的延長,降糖難度也會增加,降糖方案需適當調整,因此治療方案不合理也是誘發急性併發症的主要原因。

是否發生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損害的靶器官有心腦血管、腎臟、視網膜、神經等。對心血管的損害,可表現為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等,如果運動後出現了心累、呼吸困難,說明心功能已經受損,病情較重;如果在運動或情緒激動後出現了心前區疼痛,說明冠脈狹窄較重,發生心肌梗死風險較高,病情嚴重。對腦血管的損害,糖尿病病程達5年以上,發生腦動脈硬化的幾率高達70%,可能出現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神經衰弱症狀,也可出現記憶力減退、計算力減退等痴呆症狀,但最嚴重的為腦梗死。腎臟損害可出現泡沫尿,腎功能檢查有肌酐升高,尿常規檢查可出現蛋白尿。視網膜損害可表現為視力減退、閃光感,嚴重時可出現失明。神經損害可出現足部燒灼樣疼痛或麻木。

無論是糖尿病症狀,還是急慢性併發症,通過合理的降糖治療,將血糖控制在目標範圍,均可改善症狀,降低併發症發生風險,可減輕病情的嚴重程度。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以下是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目標,可顯著降低慢性併發症發生風險,部分患者會問:為什麼不把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0%以下,可進一步減輕對靶器官的損害,但相比於從9.0%降至8.0%,或從8.0%降至7.0%,獲益幅度會逐漸降低;更重要的是,控糖指標太嚴,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低血糖,血糖波動幅度過大,依然會增加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風險。當然,能耐受的患者可以更嚴格的指標控制糖化血紅蛋白。患病多年的患者,調整治療方案時,降糖遵循生活方式干預—口服降糖藥(1-3種,按血糖控制情況依次增加)—胰島素的原則調整,當口服降糖藥增加至三種,治療3-6月後依然無法控制血糖達標,應儘早啟動胰島素降血糖,不僅可延緩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還可減輕對胰島細胞的損害。

綜上,糖尿病症狀未緩解,反覆出現急性併發症,或已經出現慢性併發症,均說明當前病情不樂觀。通過調整治療方案,如增加口服降糖藥的種類,更換為胰島素降血糖等,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可減輕糖尿病症狀,預防急性併發症的發生,減少或延緩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有利於緩解病情,避免加重。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歡迎評論區諮詢與交流!

注: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我們常常搶救的心肌梗死患者中,如果患者合併糖尿病,那麼他的血管大多數都比較糟糕,因為糖尿病對血管的損害,常常是瀰漫性的。

糖尿病如果發現早,正規控制,那麼問題不大,但是如果早期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並沒有積極正規的控制,那麼真是從頭到腳都會遭罪。

糖尿病多年,我們如何判斷自己的病情是輕是重?

首先最簡單最初步的判斷就是血糖是否正常,當然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最重要還有就是糖化血紅蛋白,這三個指標代表近期血糖的情況。

但因為糖尿病多年,我們最關心的就是靶器官有沒有損害:


第一、微血管病變:

查一個尿常規,當發現尿蛋白時,一定要當心,這個時候已經進入糖尿病腎病3期,慢慢發展,晚期發展為腎衰竭。注意調整藥物,檢測血糖情況。

查查眼底,視物模糊、視網膜病變、白內障均是糖尿病合併的微血管病變,注意若早期發現,注意及時治療。若出現有視物模糊,且不斷加重情況,那需注意或許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病程越長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檢查一次眼底。

第二、大血管病變:

有一個非官方說法,那就是說得了糖尿病就是得了冠心病,有一部分人因為糖尿病感覺遲鈍,即使發生心肌缺血,有時候心絞痛也不明顯,所以糖尿病的患者如果出現胸悶氣短心慌等等即使不是疼痛的表現,也需要重視,別以為不是心絞痛。必要的情況下,可行平板實驗,冠脈CT或冠脈造影等檢查。還可以四肢及頸部彩超檢查,瞭解四肢動脈及頸動脈是否有斑塊或狹窄。

第三、糖尿病足:

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經損害,傷口不癒合,容易破潰,只能截肢後才能好轉!


第四、神經系統病變:

有的患者心絞痛或心梗都不知道疼,那是因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可出現肢體麻木、感覺性共濟失調、亦可累及顱神經及脊神經。早起可表現肢體麻木或感覺異常,注意及時就醫排除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第五、昏迷

持續高血糖,失代償期後,會出現噁心、嘔吐或腹痛,極度口渴、尿量明顯增多等,並常伴有頭痛、煩躁、嗜睡,呼吸深大,呼氣氣味如爛蘋果味,面頰潮紅,口唇櫻紅。併發休克或心腎功能不全。晚期各種反射遲鈍甚至消失,最終昏迷。

糖尿病的併發症高達100多種,是目前併發症最多的一種疾病。

我們一定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控制糖尿病,要不後悔莫及;我們判斷自己糖尿病控制如何的時候,除了要查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以外,根據個人情況還需要看看有沒有併發症出現,如果有那就說明情況在加重。

所以說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無視糖尿病的態度。


心血管王醫生


楠醫生在門診就診的時候,經常碰到前來就診的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關注糖尿病,也就是在關注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如何判斷疾病的輕重,要通過以下兩個各方面來進行判斷。

第一,直觀的血糖控制數值。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包含空腹血糖、餐後兩個小時的血糖和隨機血糖,以及平均血糖監測指標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不超過7.1mmol/L,餐後兩個小時血糖不能超過11.1mmol/L,隨機血糖不超過11.1mmol/L。如果血糖監測值,遠遠超過這兩個數字,數值越高,提示糖尿病患者病情越嚴重。

糖化血紅蛋白是判斷糖尿病患者既往三個月平均血糖水平。如果數值低於7.5,提示近期三個月平均血糖控制水平很好,病情輕。如果糖化血紅蛋白,數值大於7.5,則提示近期三個月平均血糖控制非常糟糕,需要進一步通過飲食、運動和藥物調整來控制血糖,否則病情呈加重趨勢。

第二,通過評估判斷糖尿病的併發症。對於糖尿病患者,有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併發症。【併發症越多,病情也越嚴重,生活質量也越差,預後也不好】

1.糖尿病對心臟的影響。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以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炎症反應,並促進不穩定斑塊形成,猶如一個剛出籠的湯包,極易發生破裂,而在誘發因素作用下斑塊的破裂,冠狀動脈閉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屬於心血管危急重症。

2.糖尿病對腦血管影響。糖尿病同樣可以使得腦部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引起斑塊破裂,閉塞腦部血管,患者出現偏癱、失語,口角歪斜等相應的腦梗死症狀。

3.糖尿病對腎臟影響。腎臟是維持人體內液體平衡的重要臟器,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導致腎臟功能下降,引起患者出現全身性浮腫,即糖尿病腎病。嚴重的糖尿病腎病,需要血液透析治療來維持患者生命。

4.糖尿病對視網膜的影響。在門診,楠醫生經常碰到糖尿病患者述說,在血糖控制不佳情況下出現視力嚴重下降,這就是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視網膜病變。而這種病變是不可逆的,儘管目前可以採取激光治療來提高患者視力,但效果欠佳。

5.糖尿病病足。如果大家見過糖尿病患者的雙足,一定是印象深刻,終身難忘,但我又不忍心貼出這樣的圖片,擔心刺激大家的感官認識,可以自行百度圖片。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導致患者雙下肢血管和神經發生壞死,皮膚呈黑紫色,皮溫消失,感覺消退。一旦合併下肢感染,患者就有截肢的風險。

總之,無論是從血糖數值的直觀反映,還是患者糖尿病併發症,都是客觀評估他們患者病情嚴重,最可靠的指標。

【關注健康,關注楠醫生,我們不做小糖人】


心血管楠醫生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比較,1型糖尿病病情一般要重於2型糖尿病,因為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功能已經部分或者全部衰竭,必須藉助外援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於體內還殘存一定的胰島功能,可以藉助生活方式干預和口服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待血糖通過口服降糖藥物控糖不理想時,再借助胰島素降糖。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不積極控制病情,導致多種併發症發生,而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控糖理性,儘管患病多年,仍沒有併發症出現,那麼此時,這位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是重於1型糖尿病患者。

血糖波動大的患者病情要重於持續高血糖的患者。

持續性高血糖說明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容易發生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但這些慢性併發症是在長期高血糖的基礎上發生的。而血糖波動的危害會更大,基礎研究證實:組織細胞對於穩定的高血糖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而當處於反覆波動的高血糖環境時,這種適應能力欠缺,從而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及凋亡,促進血管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臨床研究證實:血糖反覆波動,容易導致治療過程中頻繁發生低血糖,使交感神經興奮性異常增高,從而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最後要提醒一點,不要依靠胰島素注射來判斷病情輕重,對於新診斷的年輕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短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糖毒性對身體的危害,保護胰島β細胞功能,待血糖控制平穩後,可再使用口服降糖藥物,並不能說明這種情況病重。


糖尿病之友


目前這樣的判斷並沒有一個公認的共識或者指南推薦,但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粗略的評估。

首先從血糖而言,對於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根據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AACE)的指南推薦治療路徑來看,如果糖化血紅蛋白在6.5%-7%之間的可以單獨採用飲食控制和運動鍛鍊,對於糖化血紅蛋白在7%-8%之間的可以採用單一藥物控制血糖,對於糖化血紅蛋白在8%-9%之間的推薦採用兩種以上藥物的聯合治療,對於糖化血紅蛋白大於9%的患者建議直接胰島素治療。因此這樣的4個區間可以提供臨床醫生參考來區分血糖病情輕、中、重。

其次從併發症而言,對於存在急性併發症的患者,病情肯定是最重的,而對於合併慢性併發症的,可以認為病情相對中等,但是這當中如果已經出現了腎功能衰竭進行透析的、或者出現足部潰瘍面臨截肢的、出現冠心病需要安裝支架或者搭橋手術的、大面積腦梗導致肢體活動障礙的、眼底出血致盲的,相對病情較重。那些還沒有嚴重併發症情況的患者,一般認為病情較輕。

再次從生活方式養成角度,對於那些沒有任何健康生活方式意識的患者,臨床認為病情比較重,但是對於已經具有健康生活方式意識並開始著手進行一定改變的患者,臨床認為病情會相對較輕。

還有一些醫生會從年齡和病程來區分,老年人、病程較長的患者一般認為病情比較重,年輕人、病程較短的患者大多數病情比較輕。

總結一下,臨床對於糖尿病的病情判斷其實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臨床醫生會根據多個維度(血糖的控制情況、併發症情況、年齡、病程、生活方式改善等)來進行綜合考量,不管病情輕重如何,糖尿病患者所需要做的都是以生活方式改善為基礎的,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代謝指標,從而來預防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發展。


懶道人


判斷糖尿病的嚴重程度應遵循以下七點。

第一、如果很渴就意味著血糖、尿糖都還高,糖尿病控制得不好。第二、夜尿次數;第三、體重沒有增加,說明糖尿病控制的還可以,但是如果體重減輕說明病情控制的不好;第四、吃的多是糖尿病的一個特點,若出現了不能吃,比如噁心、嘔吐,這是一種惡化的現象;第五、視物模糊;第六、會陰部感染:當出現了反覆泌尿系的感染陰部瘙癢、尿頻、尿急、尿痛,說明病情控制得不好,因為血糖高的時候時真菌特別容易生長,尿糖升高的時候,細菌也特別容易繁殖。第七、當糖尿病控制不好時會常出現疲倦、肌肉痠痛麻木、情緒不佳。


名醫在線網


首先,患糖尿病多年,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如果沒有出現糖尿病併發症那說明血糖控制的還不錯。

另外,每天的血糖檢測也是一個判斷標準,特別是空腹血糖指標和餐後兩小時的血糖指標,血糖控制的不好,說明病情嚴重,胰島的功能越來越差。

另外,定期的糖化血紅蛋白也是判斷一定時間內血糖控制的好壞的標準。

糖尿病是需要終身治療的,只有找到適合自己方法規律,血糖控制的穩定,沒有併發症的出現,就說明病情穩定。

多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血糖控制的好,就不怕高血糖侵蝕人體器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