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

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本不欲道,不欲名,遠離文字障,直心契悟為修道根本最後章再次重申遠離文字障,遠離言辯。

這是首尾呼應,大宗師唯恐弟子忘卻這一要旨,使修道陷入文字假象,不能獲得真趣,不能實證生命真諦。“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都是同一教理。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第八十一章

第一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二段:聖人不積,既以為(wèi)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第三段: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此章經文分為三段。第一段經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經文:信言不美。王弼注:“實在質也。”河上公注:“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

經文:美言不信。王弼注:“本在樸也。”河上公注:“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

經文:善者不辯。河上公注:“善者以道修身,不文采也。”

經文:辯者不善。河上公注:“辯者,為巧言也;不善者,舌致患也。山有玉,鑿其山;水有珠,濁其淵;辯口多言,亡其身。”

經文:智者不博。王弼注:“極在一也。”河上公注:“知者,謂知道之士;不博者,守一元也。”

經文:博者不知。河上公注:“博者,多見聞;不知者,失真要也。”


詳細比較王弼注和河上公注,可以看出王弼注的讀者是有極高玄學深度的文化人,文字簡略,用玄哲學術語

。學術界把魏晉何宴、王弼開創的道家思想稱為玄學,但稱為玄哲學更為確切。玄學被世俗學者蒙上了玄乎之學,不切實際的陰影。

但玄哲學是嚴肅的文化思想,具有極其嚴密的邏輯思維,屬於最高級的哲學。玄哲學的思想高度和成就完全可以與古希臘哲學相比,甚至很多方面超越了古希臘哲學。概念分離能力、邏輯嚴密和玄覽覺照是古今獨一無二的。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今天科技發展更加契合玄哲學,而不是古希臘哲學的原子論和理念論。這就是老子、莊子和偉大的繼承人王弼等玄學家開創的玄哲學的偉大價值。河上公註解相對詳細,對部分文字和概念都進行了註解,同時又闡發了《道德經》的玄理

信言不美”句經文,王弼注:“實在質也。”河上公注:“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博者不知”句經文,王弼注“極在一也。”河上公注:“不博者,守一元也。”比較王弼河上公二家解讀,《道德經》經文的內涵就被揭示出來。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王弼注本來不是為普通文化人解讀的,河上公注顯然是為普通文化人註解的。因此二家註解可以互參,發明妙理。王弼注不含原始文化信仰,受眾是高級人士。

毓鋆先生認為今人讀懂王弼注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河上公注十分重視原始文化信仰,受眾較廣,後來張道陵創立道教,河上公注的影響力是十分明顯的。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經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語言要返樸歸真,心要返樸歸真,知要返樸歸真。整部《道德經》都是要世人返樸歸真,一句話,《道德經》就是要返樸歸真。

老子宣說天地萬物未創造之前(在帝之先)的道,又宣說道如何下化,從無形到有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解說了這個世界為什麼如此混亂不堪,人心如何失無入有,被慾望牢牢控制,最後形成一個爭鬥不休的世界。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道德經》曲盡其妙,使弟子心靈大開,聞未成有,各各歡喜踴躍。各家學派都認為這個世界的混亂是必然的,不可救藥的,孔子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不可救藥,但出於文化人的良心還是要拯救。

《道德經》與所有的學派不同,認為這個混亂的世界是可以獲得拯救的,也必然獲得拯救。老子顯然是一位樂觀主義者,而不是悲觀主義者,因為老子入玄同大定,實證玄同得一、玄之又玄的無上妙理。老子實證天道,天道站在老子一邊,世人即使是萬乘之主也不可能違抗天道。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任何違抗天道的企圖都是徒勞的,天道是一隻看不見的手,一直在掌握人世間的公平正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法不會失效,世人肉眼看不見天道法則,看不見報應神速,因為世人壽命太短,感知力太弱,不能穿越時空。只有聖人能夠超越時空,不受時空限制,更不受肉體壽命限制。

世人的心流是與肉體壽命同步的,聖人的心流是超越肉體壽命的,與天地同步的。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我的肉體是物化的一部分,只是一種顯形,其本原來源於天地,所以可以說“與天地並生,與萬物齊一”。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莊子對世人孤立的看待自己的肉體不可理解,肉體不是“我”,只有心靈才是“我”。肉體死並不可悲,心靈死才真正可悲,所以說“哀莫大於心死”。肉體從來沒有死亡,只是物化而已。聖人懷有一顆超越時空的心,所以能“見天道”。

四十八章說:“不窺牖,見天道”,聖人的心流不是流向肉體,不是流向時空之內(六合之內),而是流向虛空法界,流向時空之外(六合之外)。這是“長生久視之道”“生”(生命力)和“視”(玄照力)都是超越時空的,所以說“長生”和“久視”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長生久視的本體是聖人的心流,只有見天道才能具有如此超勝的心流。肉體總是速朽的,見天道的心流是不朽的。返樸歸真是見天道的唯一途徑,舍此別無他途。最後幾章,老子反覆申述天道不已,最後一章以見天道結束。

老子要入涅槃了,或者說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了。大宗師宣說,我所說的都是真實語,雖然不是你們最想聽的。世人想聽的是華美的虛辭,是溢美之辭,不是返樸歸真的真實語。信是真實,信言就是真實語。美就是虛辭,溢美之辭。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王弼河上公都註解的很清楚。王弼說:“實在質也,本在樸也。”河上公注:“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樸且質也。”二位早期的註釋家都在定中領會老子的返樸歸真的要旨。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哉!”

(二十章)返樸歸真的人顯現上就是大愚人,智是愚的反面,所以老子說“絕聖棄智”《道德經》的反智守愚思想本質就是返樸歸真,這樣不會聽到“絕聖棄智”就暈過去。

如何理解《道德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