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黃浦江,為什麼感覺沒怎麼聽過黃浦江發洪水呢?

將來遊走中國


這問題我想是很簡單的。黃浦江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條支流,在寶山區吳淞口注入長江,然後匯入大東海,或者說在長江入海口“三江”(黃浦江 長江和東海)是交匯在一起的,由此可見,黃浦江想來脾氣發威都沒機會,自然不會有黃浦江洪水氾濫成災現象發生。

我經常到吳淞碼頭附近的吳淞炮臺灣溼地公園玩,也在這個碼頭乘船去過崇明長興島,在炮臺溼地公園裡就能看見長江與東海的分界樁。可能有表述不準確的地方,反正我是這樣認為的。

最後一張片是位於上海吳淞炮臺灣國家溼地公園內的長江河口科技館,門票20元








滬弄人


記得小時候黃浦江每年要發幾次大水,大的時候家裡把傢俱都淹了,里弄裡,馬路上全是水,上學要淌水,還有人坐在大腳盆裡划水出行。為此,家裡把泡爛了的木地板改為水泥地,地上鋪上60公分高的碎磚石,後來只是潮水和暴雨共同作用下才會積水,但是還是有幾次水進了加高地坪後的房間。一直到70年代後期,經市管部門的不斷努力,加高浦江防汛牆,徹底改造城市低窪地區的排水系統,才根本性地解決了淹水的問題。


藝海粟


上海有發洪水的,我小時候到我剛上班的幾年每年臺風季節都會“作大水”,行道樹也會被吹到。我們單位常備長筒靴和沙包的,那時每年夏天都會用幾次的,後來市政建設重新搞過之後,這種現象沒有了。或者偶爾有大水,但很快就會排幹。要感謝政府實事工程。


rosine6056


六幾年的時候,我早上起來,走到低樓,家裡的馬桶漂起來了,原來的木地板,後來房管所來換水泥地。馬路上象河一樣,水漲了老高。和隔壁的人家的牆是整塊大木板,一塊一塊組成的,後來全部用磚頭鋪牆,木板牆全部撤掉。記憶中就這一次。


生於冬季的梅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一教授跟我們說一句話,我到現在一直銘記在心:沒聽過不等於沒有,只能說明你孤陋寡聞。

上海歷史上黃浦江多次氾濫,最厲害一般都在夏秋季,往往是上游洪水和天文大潮雙碰頭。我上次正好和一朋友在聊三林塘歷史時查了上海縣誌和川沙縣誌。三林塘,就是黃浦江浦東段的一條河塘得名。縣誌記載明朝時期有次水災特別厲害,死了不少人。近代裡面60年代一次也很厲害,炸燬浦東河塘洩洪,縣誌上寥寥數句說損失房屋,有人員損傷。單據我老爸之前跟我說,水淹非常厲害,死了不少人。前面有兄弟說80年代洩洪,我雖已出生,但沒有具體印象。實際上上海現在很少發生洪水災害一定要感謝到60-70年代修建的兩條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川楊河和大治河,川楊河位於原川沙,大治河位於原南匯,南北兩條將黃浦江和東海直接相連,黃浦江口和出海口都有水閘控制。我媽和我爸都分別參加了這兩條河的建設。

以前,防洪設施和基礎差,管理也差,所以會發生決堤等引發洪水。現在整個設施也好,調控管理也好。就像80-90年代上海市區一下大雨就會淹,現在上海的排水管網系統非常發達,因朋友做排水系統,所以稍微有些瞭解。現在通過水閘和管網系統的調節系統相當完善,而且有建立預警機制,預先會降低浦東河道水位,利用潮汐排水。

以前三甲港和濱海鎮都有邊防武警公安負責保護水閘,去年邊防武警撤銷,已移交給地方公安,可見對於排洪抗災的重視。

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有點亂,勿怪。


上海農民1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感謝於毛主席那個年代,毛主席在治理水利工程是很到位的。那個時候在冬季農閒時,上海的農民基本上全部出動去挖河,川沙的川楊河,南匯的大治河 ,都是當時的那些農民挖出來的。這二條河流是從黃浦江通往東海的。農民的人定勝天,才有現在上海的安穩。


虛擬網落


上海依然是有洪水的,比如說8月的颱風,湖水就幾乎沒了我的院子,而2013年10月7日,水位比這還要高15公分。

更早的1991年,洪水曾經淹沒校園 ,導致分不出道路和河流



吳林寶1


不是黃浦江不發大水,黃浦江兩岸防汛牆比較完善,除非極端高潮位(百年一遇),某些市區路面沿江處會倒灌水,其他小潮水基本沒問題的。即便有特大洪水從長江下來,國家也會統籌安排,分洪洩流,確保經濟發達地區的安全。其實洪水從長江一路而下,至出海口上海位置時,已經沒啥大的威力,且江面變得十分遼闊,洩水能力加強。進而再影響到支流黃浦江,威力已是大打折扣,再加上上海越來越完備的防汛系統。以後若想看到上海發大水,可能真要百年等一回了。


涼風世傑


自己七十多歲的上海土族,大約六十年代吧上海每年發洪水,八月十五三潮水會聚上滬必發洪水,而別的地方很少聽到有洪水,可能有各種原因吧。

後上海開始汙水處理與防洪工程,要求百年大計,錢開始向居民用水的收,再說上海實幹的多,虛得少,管理當位,他每年在五月份要把下水道都道一通,清潔工每天把各通口清理乾淨,不過有一年,電視人大叫落葉不掃說什麼風景線,一下雨就給顏色了,


用戶4357012676664


上海歷史上是有洪水氾濫的,就拿浪水浜嚴茂塘旁邊的周太爺廟,據說大清當年由於洪水氾濫周姓地方官員,為保護嚴茂塘疏通浪水浜而獻身,當時百姓為感謝紀念這位愛民的好官,有地方大姓大戶百姓湊錢建造了周太爺廟。(現在改名三元宮)記得六十年代白蓮涇發大水,(黃浦江支流)停在嚴家撟旁邊的船翻了還死了二個人,當年我也參加了抗洪巡視,事後在白蓮涇河上造了水閘,後浦東地區又開了川揚河浦東運河和大治河,最近二三十年由於政府對水利和下水道疏通治理,所以很少發生水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