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秦汉时期的东峪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时期,东峪隶属于上党郡。下图为秦时上党郡的历史地图,请读者注意,当时上党郡的郡府所在地,并不是在今天的长治市,而是在长子县城以西的地方。图中笔者手绘的红色圆圈为东峪所在的位置。不难看出,上党郡府到东峪的直线距离在20华里以内。两汉时期的情况,和秦时相同。


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按常理推断,东峪既扼守上党与平阳之要冲,又距离郡府所在地如此之近,应当是一个人丁兴旺、商旅云集的地方。但在汉代以前的各种典籍之中,除了那座天下闻名的宇峻山(《汉书》称之为鹿谷山)之外,并无任何涉及到东峪的记述。没记述不等于没历史,笔者于是游走于乡间,仅用了半月的时间,即找到大量的秦汉遗存!


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三角尖底陶罐


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陶瓶


上图均为笔者在乡间找到的破损陶器。综合形状、色泽、花纹、工艺等方面的特征,判定为秦汉时所制。据说这些陶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被盗墓者遗弃的残品。笔者进一步走访得知,这样的陶器于东峪多处被盗的古代墓穴中均有出土。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专业考古工作者到访东峪,见到这些陶器和墓穴后,大呼可惜,并断言在东峪某处,存在一颇具规模的秦汉古墓群。笔者于是实地观察了几处被盗墓穴,发现多位于地面五至十五米的土层之下,目前仍有残迹。


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精美的陶制灶台


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灶台上精致的花纹


上图是一件破碎的陶制灶台,属秦汉时家庭常用灶具。此灶台造型精致、纹饰华美,是目前已出土的秦汉陶质灶台中非常罕见的精品,可惜破碎了。这种装饰精美的陶器,在当时并非是普通人家用得起的,可见秦汉时的东峪,不乏富贵之人。而被盗走的秦汉遗物要比遗弃的多得多,其中是否有更精美的器物,已不得而知,笔者对此深感痛惜。


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青铜箭头


上图是一枚秦汉时的青铜箭头。虽已历时两千多年,但除去表层暗绿色的锈迹,仍锋利无比。此物埋藏于孝良村一土壁之中,若非偶有挖土填坑之需,断难发现。在埋藏此物的同一地点,还发现青铜剑一把,铜质护心镜两面,显然这些物品为同一人所有。类似的物品在团里、老寨沟均有发现。遗憾的是由于持有人不知其价值,除了这枚箭头,其余都遗失了。

当笔者听到东峪曾出土过西汉初期半两钱的钱范时,瞬时惊呆了。同好贾世庭先生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上图这张1996年的报纸,在此首先感谢图中文章的作者之一杨宏伟先生,提供了这份珍贵的资料。读者可点击图片查看图中的文本,了解有关钱范的详情。


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五铢钱铁质钱范


这块钱范为西峪村民杨培杰在自家农田里发现,现藏于长治市某博物馆内,是一块难得一见的铁质钱范。笔者要重点说明的是,铸造铁质钱范的工艺要求非常高,即便现在,也不是普通工厂能够制作的。汉初虽未禁止民间铸造铜钱,但民间所用的钱范大都为陶质,昂贵的铁质钱范既得不到,也用不起。也即是说,或唯有官家才有条件使用铁质钱范。如此罕见的钱范现身西峪,难道上党郡的官方铸钱作坊就设在西峪?


精美的秦汉陶制灶台在这里出土,这个小村究竟啥来头?

铜质印章


这是一枚铜质印章,发现于东峪村某处的土壁之中,同一地点还存有大量陶器碎片。该印章大小约两厘米见方,文字为“王粮之印”。印章朱白文互现,属典型的秦汉印章。“王粮”二字,是一个人的名字,还是有其他含义,无从考证。但无论何种含义,拥有如此精美印章的人,必定非富即贵。

基于上述丰富的物证,笔者断言,东峪在秦汉时期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鉴于铜箭、护心镜、印章等物品为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所有,推断可能有某一级行政或军事机构设置在东西峪;铁质钱范显示东西峪曾有官方铸币作坊,推断经济活动非常兴盛;秦汉墓葬群反映出东西峪的人口规模也相当可观;出土器物中不乏精品,说明东西峪当时的富裕程度相对较高。

常听老人说,东峪诸如唐街、刘街、官街这些城市里才用的地名源于秦汉,看来不是空穴来风。东峪在历史上应该是上党地区一个较为重要的邑聚,后来逐渐衰落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类初期的社会管理比较松散,难以充分保障百姓的人身安全,故人们多选择地势相对封闭、便于防守的地方居住,东峪特殊的地理环境正可满足这个要求。后来随着社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人身安全保障不断强化,人们便逐渐移居到了地势开阔、更适宜生产生活的地方。东峪正是在这历史潮流的冲刷之下,渐渐退去了原有的繁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