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為何能打敗各方面佔優的朱允炆

冒險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為何能打敗各方面佔優的朱允炆

冒險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為何能打敗各方面佔優的朱允炆


朱棣,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應天府(今江蘇南京),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皇帝等。

明朝建立後,朱棣被封為燕王。還在老家鳳陽時,朱棣便對民情頗有所知。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又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建文帝即位,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由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在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關係,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並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的統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朱棣駕崩後,廟號太宗,葬於長陵。1538年,明世宗改上廟號為成祖。與明太祖合稱為“明朝二祖”。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意思是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在新更名的應天府,此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要正式

登極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有了七個兒子。這時,形勢已經初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

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七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

這時,朱棣已經七週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棣已是十七歲的青年,朱元璋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裡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朱元璋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所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朱元璋同時對朱棣和其他的幾個子女加強了教育,朱棣兄弟們除了接受師傅們的教育外,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朱棣從朱元璋那裡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飢寒也,嘗使之少忍飢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他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

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因此,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

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所以,削藩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接著,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以裝瘋麻痺張昺、謝貴二人)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

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討伐朱棣。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

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遂大敗,主將張玉戰死。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建文帝恢復齊、黃官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敗盛庸,再在藁城打敗吳傑等。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他們外出募師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後,於七月十七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即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

即位後,下令大力搜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

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