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孙嘉诚明知道雍正派他与年羹尧合作是个死局,为什么还欣然前往?

青灯问史


明清两季有一种官,叫“清流”。这种人德行高洁、勇于言事,在朝中都是有名望的士大夫。

和一般循吏不一样,他们不追求现世荣华,最大的追求就是青史留名。这样的人,甘受贫困;不畏暴力;甚至不惧死,唯怕名节受辱。因此死对于清流不是惩罚,甚至是奖赏,是成全他的名节。

孙嘉诚无论从剧中形象,还是正史本真,都是一个“清流名臣”。

在《雍正王朝》里,孙嘉诚时为一个小小的户部郎中,在雍正朝开局发行新钱的时候,挺身而出,当面顶撞总理王大臣,敢于揭露铸币猫腻。

孙嘉诚并非不知道此间后果如何?但是如果能够因为自己的直谏,改变新钱“铜铅比”,而使百姓获益,自己的一颗头颅又何足道哉?更何况,死后留名,以全己节。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所以对于孙嘉诚而言,从他一出场,其实他的结局就早已注定,他选择的这条路,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路。因为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妥协”两字,任何一件事,他站出来,其实就是拿命在和对方博弈。

但是面对雍正的当面呵斥,孙嘉诚内心其实还是有一点失落。

因为谏臣虽然可以死后留名,但是如果主上昏庸,此乃百信之殃也。比干虽然名留青史,但是商纣荒淫无道,终失江山。虽然孙嘉诚第一次出场,就是捏着两手必赢的牌,但是内心还是非常的郁闷,所以他喝的酩酊大醉。

然而雍正给出了第三种答案,那就是张廷玉深夜传旨,吐露雍正心声,并且将孙嘉诚连升几级,成为了都察院三品都察御史。

这使得孙嘉诚重新认识了雍正这个懂权谋,但更锐意改革的君主,也看到了苍生的希望。

与此同时,实际上孙嘉诚也成了被雍正拿来当做对“新权贵”开刀的利刃。

所以当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的时候,众怨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巅峰,但是由于年羹尧代表这雍正,然而此刻没有雍正明确态度,也就是没有任何的风向可循。这便如烈日当空,人们噤若寒蝉,敢怒而不敢言。

这个时候,风向标孙嘉诚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空气中微微湿气的变化。所以他第一个上书弹劾年羹尧。结果雍正暴怒,让孙嘉诚去求雨。

然而烈日当空,求雨失败,雍正必杀孙嘉诚以安抚年羹尧;求雨成功,则杀年羹尧以平众怨,而孙嘉诚功成名就,成为民意领袖。

众怨的爆发,总是有一个积聚的过程,当孙嘉诚在烈日之下跪雨的时候,实际上整个朝堂的眼睛都盯着他。

风卷云动,乌云密布,天降大雨。这说明了众怨已经彻底被激发了,大雨滴落的声音,都是喊杀的声音。

然而这一次,雍正再次给出了第三种答案。既没杀年羹尧以平众怨,也没惩罚孙嘉诚蛊惑人心,而是让两人合作推广“火耗归公”。

这是因为雍正虽然明知道年羹尧已犯众怨,但是自己对年羹尧还是心存侥幸,希望年羹尧对此事引起重视,收敛自己的言行。甚至希望他能够主动帮自己继续推广火耗归公的新政。

但是推广新政的事情,还是遭到了年羹尧的拒绝。但是这一次,将孙嘉诚放到西北推广火耗归公,实际上就是希望年羹尧能懂得自己良苦用心,有所收敛,共同报效朝廷。

然而对于孙嘉诚而言,他是非常清楚自己此去的结局的,因为孙嘉诚做事,通常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那就是年羹尧幡然悔悟,与自己合作,推广火耗归公。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一旦成功,孙嘉诚将誉满天下,而就连年羹尧也对自己亦步亦趋。那样孙嘉诚功成归来,便可能入阁(军机)了,即便留驻一方,也至少是田文镜一样入凌烟阁。

第二种可能,那就是年羹尧怒而将自己杀之。那样一来,年羹尧的结局也将彻底注定了,必死无疑,为雍正除去这个“巨蠹”,提供了理由,自己名留青史,也值当了。

这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是一个送死题。但是对于一个“清流”而言,从来他的选择就没有输着,无论哪个结局,最终的赢家都是孙嘉诚,何乐而不为呢?





炒米视角


孙嘉诚是一个忠臣,是一个诤臣,也是一个直臣。还要说明一点,孙嘉诚还是一个聪明的臣子。

应该说,没有孙嘉诚,年羹尧的骄横跋扈的作风也会被人弹劾,也没有好结果,孙嘉诚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率先开燃的炮仗罢了。

雍正当然更聪明,但是他理性。从他下朝后坐在年秋月前面,大喊“卸甲,脱,脱,脱”直到秋月脱完然后又离去就知道,雍正已然见不得年羹尧了。

但是,西北的大局刚刚平息,还需要时日稳定,他不能动年羹尧,哪怕是轻轻敲打都不行,因为年羹尧手里有几十万“只知有军令,而不知有皇帝”的将士,乱不得。雍正只有忍气吞声,做好安抚,才能稳住年羹尧及其党羽。

孙嘉诚此时蹦出来虽然符合雍正的心境,但是却于大局不利。更重要的是,孙嘉诚的背后,是一大帮清流,这是一股不容小视的势力集团。雍正深知,要是仅仅只是一个孙嘉诚,杀也就杀了,先安抚年羹尧为主,无所谓。但是对于一个势力集团,杀或者不杀都将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况且孙嘉诚还是一个忠臣。

除此之外,与雍正一直暗中较劲的老八集团此时正安静的呆在一边,等着看戏。看什么戏呢?看雍正的大功臣年羹尧和清流们打架,看雍正怎么处理,看清流们和雍正怎么掐架。老八集团一直想做黄雀,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他们没有做成黄雀,这一次还是怀着同样的心思。

以孙嘉诚为主的清流集团,老八集团这两大集团现在都因为我年羹尧的事和雍正杠上了,清流们是明杠,老八是暗杠,虽说目的不一样,导致的结果可能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一个“乱”字,处理不好,老八不是一直就要个乱吗,那他就会出击,后果不堪设想。

雍正的心里当然是门儿清,鉴于目前的形势,他只能安抚年羹尧,甚至是满足年羹尧的一切人事安排,他也想动年羹尧,但是还不是时候,因为这次只有年羹尧给他挣回了脸面,他也不能落下个杀“恩人”的无情无义的名声啊。

但是年羹尧始终是要动的。年羹尧不是普通的臣子,是自己潜邸出去的奴才心腹,是手握几十万重兵的抚远大将军,是立过大功的功臣,没有十足的证据和把握,雍正还真是难动。

西北大军的存在让雍正投鼠忌器。现在孙嘉诚又蹦出来,势必会扰乱朝局,于推行行政不利,为了稳住年羹尧,雍正摆了一桌核桃酒,以为军队理财为由将年羹尧和孙嘉诚拉在一起,让他们合作。

这是一招死局,明眼人谁都能看得出,两个死对头,在年羹尧这样心狠手辣的人手里,孙嘉诚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是孙嘉诚就接招了。

我说过,孙嘉诚是个聪明的臣子。为什么说他聪明,就说为什么求雨他就能成功吧,他借口于成龙易经推演,实际上是自己推演好了的,知道当天会有雨下。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巧合,政治不是赌博,他都是有备而来。

难道,这么聪明的孙嘉诚不知道这是个死局么?肯定知道啊。因为十三爷一句:你孙嘉诚自比龙凤比干?他就明白了,龙凤比干是千古忠臣的楷模,可以以死明志。

他也知道,雍正这会儿不知道怎么对年羹尧下手,他实际上也摸清了雍正的心理:对年羹尧已经起了疑心,只是鉴于形势不好下手而已。

雍正的这一招,正是要借年羹尧之手杀了孙嘉诚。杀孙嘉诚本不是雍正的心思,但是在棋手那里,损失这一颗子,是为了图更多更大的子,就算是死,也死得其所。

你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就会激发清流们的强烈抗议,雍正就会有理由对年羹尧下手了,这其实就是一箭三雕的买卖。一来可以找到收拾年羹尧的理由。二来可以借机敲打清流集团。三来可以断了老八集团借机大做文章的念想。

大概孙嘉诚只看清楚了两点。一是以死为雍正制造收拾年羹尧的理由。二是防范老八集团大做文章。至于敲打清流集团,孙嘉诚想到没想到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一个忠臣,孙嘉诚看到这两点也很不错了,死后还能留下一个清名,正所谓死得其所。故孙嘉诚如求雨一般,也愿前往。


青灯问史


我不太苟同题主的说法。很明显该提法说了两点:

  1. 雍正这个人很阴险,知道年羹尧不会放过孙嘉诚,还将其派往西北,为的是杀年羹尧;
  2. 孙嘉诚知道后,便开始满脑子,考虑自己的安危。

两个点都是以正史中,雍正阴暗面的人设为前提的,恰恰与《雍正王朝》中雍正的正面人设不符,是将历史、电视剧两个雍正,相混淆的结果。

剧中的雍正:

  • 一心为公:无论是江南赈灾、追缴户部欠款,都体现出雍正心系朝廷,甚至为追缴欠款不惜得罪满朝文武。虽因田文镜逼死魏东亭,受到罚俸一年,但在康熙那里,得到很高的印象分。
  • 体谅下属:一次张廷玉出席,张廷路处斩现场,;另一次当着胤禩、隆科多、马齐三位满族大臣,询问张廷玉,处理满人的事务。两次场合都令张廷玉很难堪,事后,雍正以考虑欠妥,都做出检讨。
  • 仁慈:同母胞弟胤禵,不满雍正继位,而对其做出藐视君上的行为。无奈之下,将胤禵囚禁,剥夺了其身边的乔引娣。一则,告诉胤禵,现在我是皇帝;二则是雍正的苦心,因两兄弟夺嫡中,分属不同阵营,成见颇深。将乔引娣放在身边,目的是让她了解自己,让她成为两兄弟之间的桥梁,化解成见。


所以这样的雍正怎么会让孙嘉诚去送死,再说了此时满朝文武,对年羹尧都极度不满,还缺杀他的理由吗?雍正在这时候还保他,一则爱惜他的军事才能;二则是西北隐患未彻底根除。但也忌惮年羹尧在西北做大,养虎为患。于是孙嘉诚去西北,明为帮手,为年羹尧筹集军饷,实则是敲打年羹尧,让其有所收敛。

剧中的孙嘉诚

至于题主说孙嘉诚明知道是死局,那倒未必,是其没有想那么多。孙嘉诚以直臣的形象出现,深受儒家传统精神熏陶。如果说田文镜是一“愣”,那么孙嘉诚便是二“愣”。愣不是贬义,代表着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坚守。

先是以区区六品主事,与户部堂官发生口角,进而闹到雍正那里,陈述铸造新钱内有乾坤,不惜顶撞总理王大臣。而后,年羹尧眼见,百官跪迎不下马也就算了,看到雍正走到跟前才下马。孙嘉诚带头参年羹尧不臣之礼。体现了孟子“威武不能屈”,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性格特点。由此,雍正派他去西北。固然有与年羹尧的过节,孙嘉诚可能有考虑与年羹尧共事的艰难,一瞬间闪过“只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多是考虑怎么完成本职工作。所谓明知道是死局,便是孙嘉诚满脑子都在想着自己的安全,与他直臣的人设明显不符,不是他考虑的主要着眼点。也可以说,如果孙嘉诚考虑太多个人得失,便不会有他不畏强权的直臣形象了。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6647748517892823"} --}

公子霜尘


导读:《雍正王朝》中演绎的孙嘉诚,和清朝历史上的人物原型——孙嘉淦一样,乃系“敢言直谏”之铮臣形象的所在。怼本部堂官、怼总理王大臣、怼大将军年羹尧甚至直面雍正皇帝,一片丹心存胸间而毫无畏惧。

作为雍正皇帝登基以后,遇到的第一个“刺头”,孙嘉诚的“敢言直谏”非但没有让雍正皇帝对其厌弃,反而对其着意培养和提拔,有意将其扶持成为朝中“清流派”领袖,以期在诸多朝堂舆论中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和坚定拥护者。

事实证明,孙嘉诚的存在,让雍正皇帝在数次舆论斗争中,虽然表面被孙嘉诚“胁迫”,但一切都在按照雍正皇帝心中期希的方向发展着。孙嘉诚一去,雍正皇帝则立即陷入舆论漩涡,俨然一副失去臂膀的感觉。


在孙嘉诚和本部堂官,也就是其顶头上司“当众撕打”,于雍正皇帝和上书房大臣面前,“大放厥词”、“不顾官体”以后,急需培植自身政治势力的雍正皇帝,看到了孙嘉诚身上的御史潜质,看到了自己对于“清流派”乃至科甲出身官员的拉拢中介人物所在。

所以,在孙嘉诚“大胆犯上”的当夜,雍正皇帝的“私人代表”——张廷玉,来到孙嘉诚的府中,宣达了谕旨:

着孙嘉诚实补都察院监察御史,官升三品!

也就是说,孙嘉诚从一个六品的“云贵司主事”,蒙雍正皇帝简拔,直接连升六级,成为了拥有实权之“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正三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厅厅长,乃系副省部级干部。

此时的孙嘉诚,已经成为可以位列朝堂,在京官中拥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物。


而后,在“山西诺敏案”、“科甲舞弊案”中,孙嘉诚利用自己的官职和在“清流派”、言官中的巨大影响,为雍正皇帝进行了一番颇有成效的站台。但在面对僭越逾制、毫无人臣之礼的年羹尧时,孙嘉诚似乎和雍正皇帝站到了对立面。

对于年羹尧的娇纵跋扈,甚至公然给出的“本部将士只知军令,不知道皇上”的狂悖之言,雍正皇帝之所以给出暧昧态度,并不代表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袒护和放纵,而是有着具体考虑的。

1、西北虽然取得大胜,但毕竟只是阶段性胜利,在当时的情况下,西北前线还离不开年羹尧这个“统军带兵”的能将。

2、经过了“九王夺嫡”之残酷洗礼,雍正皇帝初一登基就被冠以种种恶名,被昔日政敌刻意抹黑,负面形象被广为宣传。年羹尧作为昔日“四爷党”的坚定支持者,乃系出身雍正皇帝潜邸的奴才,绝对的“自己人”。

在取得西北大胜以后,如果雍正皇帝立即对年羹尧严惩,无疑又会背上一个“兔死狗烹”、“诛杀功臣”的骂名,这将进一步影响雍正皇帝正面形象的构建。


3、雍正皇帝继位之初,立足未稳,朝中还有着实力强大之“八爷党”的掣肘和制约,握有重兵的年羹尧对于雍正皇帝维护皇权稳定、压制和威胁“八爷党”,绝对是强有力的所在。

所以,雍正皇帝只能“严惩”一片忠心的孙嘉诚,和其一同上演了一出“骄阳求雨”,为以后清算年羹尧打下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可以说,孙嘉诚对于雍正皇帝而言,而非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乃系一枚维护皇权、稳定朝堂的关键棋子所在。

那么,既然孙嘉诚对于雍正皇帝如此重要 ,雍正皇帝为何还要将和年羹尧有仇的孙嘉诚,派往西北前线年羹尧的军中呢?

在雍正皇帝以火锅宴请孙嘉诚和年羹尧这对“仇敌”的时候,年羹尧更是直接给出了“孙嘉诚被派往西北前线”的态度:


“我跟皇上这么多年,深知人才难得。孙大人,到了西北,你的脾气要改一改。倘若违反军令,年某是不讲情面的!”

在雍正皇帝面前,年羹尧尚且如此威胁,孙嘉诚对于自己可能会有的下场,肯定也已经明确。也就是说,孙嘉诚对于西北之行乃系死局的结果,是了解的!

既然如此,孙嘉诚为何还要欣然前往呢?

犟脾气上来了?还是对于雍正皇帝利用其除掉年羹尧的政治目的,并不了解?

当然不是!

相反,孙嘉诚正是了解了雍正皇帝派遣自己前往西北前线的目的,才会有了“欣然”前往的结果。

在张廷玉深夜造访孙嘉诚时,孙嘉诚有过一段让人顿生敬佩的言辞表述:


“衡臣大人,您小瞧了我!就我这么一个小小的京官,古巴巴地熬资格,到老不济也能混个三品顶戴。我孙某若想吃这份安生衣食,又何必和阿灵阿大司徒翻脸,几乎身陷不测之地。皇上恩准了我的条陈,得益的是亿兆生民,受损的是墨吏赃官。就为这一条,我孙某死而无惧。”

这就是孙嘉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真正原因所在。

没有权术谋算,没有官职禄位的更高追求,只是为了用自己的被年羹尧处死的必然结果,为雍正皇帝换回一个请算年羹尧的把柄和罪由,仅此而已。

按照孙嘉诚的说法,如果他只是想吃一份“安分衣食”,到老了,就能熬上一个三品顶戴。而此时的孙嘉诚,已经官至三品;

如果想要追求更高的官职禄位,就不会有和本部堂官的“当众厮打”,早早地将自己置于“不测之地”;更不会,在年羹尧圣眷正隆、权势滔天的关键时刻,和年羹尧直接站在对立面,为自己树立一个强大到无法撼动的强敌。

孙嘉诚想要的,只是“亿兆生民的得益”,只是“墨吏堂官的受损”,只是想尽到一个铮臣、忠臣、清官该尽的责任。


而对于当时的雍正朝堂而言,年羹尧就是严重阻碍孙嘉诚对终极目标追求的绊脚石。

孙嘉诚,只是一个想帮助雍正皇帝除掉年羹尧这一“国之蛀虫”、“大奸巨贪”的铮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孙嘉诚毅然“死而无惧”,反而因为实现了自己成为类如“比干龙逢”之“千古忠臣”而感到欣慰。


参考资料: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雍正王朝》

(本文仅基于《雍正王朝》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正说清代十二朝


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是个倔脾气,他不怕死。从主观上说,只要能为国为民,他甘愿赴汤蹈火。

关于孙嘉诚不怕死的这一点,从他干的几件事就可以明显的看来。

第一件是雍正继位之初,他上书直谏新铸的铜钱不合理。这种事情跟他一个小小六品户部主事其实没多大的关系,但是他就是要掺和,为此他还跟自己的长官,身为户部尚书的阿灵阿打了一架。最后闹到雍正帝面前评理,并当面反驳了老八,给雍正上了一堂关于铸币潜规则的“课”。

六品小官敢打从一品尚书,而且还敢给皇帝陛下“上课”,这可都是要掉脑袋的大事。可是孙嘉诚就是敢干。

第二件是直谏年羹尧是个奸臣,说正是由于年羹尧的飞扬跋扈,目无王法,才导致了京师的大旱。结果又惹得雍正心中很不满,向他兴师问罪,说既然你忠臣,那你给我就去求雨。言外之意,你孙嘉诚要是给老子求不来雨,那我就给你好看。

虽然说,后来孙嘉诚竟然真的求来了雨,逃过了一劫。但问题是,如果没下雨呢?

雍正为了朝廷的稳定着想,会不会借他的人头一用?

所以说,电视剧中的孙嘉诚就是头犟驴,他干的几件事都是刀头舔血的玩命勾当。一个不小心,他就狗带了。

但是,他并不怕狗带,不怕死。这也就是他为什么敢去西北的主观原因。



第二,从客观上说,孙嘉诚当时的境遇,他也不得不去西北。

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的学问很好,是康熙六十年一甲的第三名(原本是状元,但因为长得丑,改成了探花),说话非常有逻辑性。别人都劝他不要弹劾年羹尧,理由年羹尧平叛有功。可他却非常敏锐的指出:“平定叛军是大家一起的功劳,凭什么就算在年羹尧一个人的头上?”

这一句话可谓是醍醐灌顶,一语道破了年羹尧居功自傲的弱点。

除了学问好之外,孙嘉诚还很侠义。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科场舞弊,大家都只是一味的弹劾张廷璐,没人关心张廷玉。只有他深夜拜访张廷玉,替张写好了谏言奏书。不卑不亢,肝胆相照,此举可以说是挽救了张廷玉的政治前途。

然而,尽管孙嘉诚有这些优点,可是他却有一个很大的缺点——结党。

结党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了吧?从古至今的统治者,最烦的就是底下的人结党,因为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

当然了,结党并非孙嘉诚的本意,他实际上并不屑于跟一帮除了叽叽喳喳,什么都办不好的言官搞在一起。

但是,由于他是御史,而他这种御史又必须抱团才有威力。所以,雍正神烦的政治形态在孙嘉诚的多次直谏下,就阴差阳错的给促成了。

弹劾诺敏、张廷璐、年羹尧,逼得雍正也不得不现场表态,就是清流党极高“战斗力”的直观表示。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设身处地一下:如果你是雍正,当一帮清流党整天群起而攻之,逼你表态,你会是个什么心态?

难道年羹尧飞扬跋扈,你会不烦?

诺敏、张廷璐辜负皇恩,你不恨?

你肯定烦,也肯定恨,但你是皇帝,你不能随随便便表态。因为皇帝一言九鼎,很多话说出去了,打脸也不能收回。

你要全盘考虑问题,考虑利弊之后才能做出妥善的决定。

可是,御史们就是不管这些,他们就是逼你表态,不表态就玩命的弹劾,一直要逼你做出让他们满意的结果才行。(电视剧中是弘历代表雍正跟清流党谈话,才化解了弹劾年羹尧的政治危机)



这种事,一次两次你能忍,可多了呢?你断然不会忍!你必然要拆散他们。

谁带头,就把谁调走,瓦解清流联盟。否则你就会被清流党胁迫了。

在剧中,孙嘉诚正因为是清流党大哥,所以雍正必须要让他离开,把他派到西北效力只是个幌子。目的就是让他走。

走的越远越好。

而孙嘉诚也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也是时候该走了,所以他也不得不离开。

越早离开越好。

他此时离开,既可以离开是非之地,还可以到真正能实干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才华。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外,从后来清流党的所作所为来看,这群人可谓是丧心病狂,得理不饶人,好坏全凭一张嘴。

孙嘉诚如果不去西北,继续跟他们混在一起,他在后面也很有可能会掉脑袋,而且还会晚节不保。

因为,孙嘉诚有很强的是非观念,他并不是为了弹劾而弹劾。可某些清流党人,比如后面接替孙嘉诚担任清流领袖的谢济世和陆生楠,完全没有是非观念,完全只考虑个人利益,逮到谁就往死里咬。

刘墨林原本也是清流,可他就因为替田文镜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就被谢济世带着清流党把他骂的跟牛粪一样。气的一个大老爷们两眼泪汪汪。


孙嘉诚的性格跟谢济世那帮人不一样,如果按照后面的那股“歪风”,孙嘉诚要么跟清流党彻底同流合污,然后被雍正砍头。要么为百姓利益跟跟清流党决裂,然后被清流党骂的跟狗屎一样,抑郁而死。

这两种结局,哪一种都不如他去西北被年羹尧砍头。最起码,死在年羹尧手上,他还是个“烈士”,雍正和清流党都敬重他。而他若是因为新政而死,他可就真的冤枉死了。


Mer86


什么是忠臣?忠臣就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不过我猜测,孙嘉诚去年羹尧处时,他也没料到年羹尧居然如此胆大妄为,丧心病狂地连他都敢杀。毕竟,他可是雍正皇帝钦点的甘肃巡抚,肩负着推行新政的重任。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最开始的时候即以忠臣的形象出场,他为了揭露户部铸造雍正铜钱的猫腻儿,不惜和户部堂官撕破脸,最后把官司打到了雍正皇帝面前,从而也揭露了八爷党粉饰太平却败坏钱制的险恶用心。雍正明知道孙嘉诚是正确的,却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没有处理八爷党,但他却破格提拔了孙嘉诚,安排张廷玉夜访孙嘉诚,把这个忠臣放到了都察院。

孙嘉诚感念雍正的恩遇,在都察院也是尽职尽责,诺敏藩库弄虚作假案和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他又挺身而出,不仅带领官员弹劾罪魁祸首,更深夜探访张廷玉,说服他上书请罪并支持诛杀弟弟张廷玉,这不仅提现了孙嘉诚的忠诚,更提现了他有人情味儿的一面,毕竟当年张廷玉对他有恩,如果张廷玉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表态,必然在雍正心里埋下一根刺!


年羹尧西北建功之后,飞扬跋扈毫无人臣之礼,并且已经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孙嘉诚敏锐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年羹尧权势滔天圣眷正隆之时,挺身而出弹劾年羹尧。要知道,当时雍正虽然对年羹尧有所不满,但并没有显露出来,满朝文武却是对年羹尧畏之如虎啊!

雍正皇帝在这里和年羹尧玩了个小手段,当时晴空万里,他却让孙嘉诚跪在皇宫前求雨,如果天不降雨,就意味着孙嘉诚的弹劾是诬陷忠臣,要治他的罪;如果天降大雨,那就说明孙嘉诚弹劾的有道理,赦免他的罪。大家心里跟明镜儿一样,皇帝有钦天监,对于下不下雨,还是有几分把握滴!


果然如雍正所料,风云突变天降大雨,雍正顺势赦免了孙嘉诚,同时在孙嘉诚和年羹尧之间做了次和事佬,表面上是劝双方放下彼此的成见,实际上是敲打年羹尧。雍正更趁机把孙嘉诚任命为甘肃巡抚,让他成为抗衡年羹尧的急先锋!

孙嘉诚自然是明白皇帝的心意的,他也接受了这个巨大的挑战,毫无畏惧地奔赴了西北。在孙嘉诚看来,年羹尧虽然飞扬跋扈杀人如麻,但他的凛凛正气必然能镇压百邪,更何况他是雍正钦选的巡抚,肩负着推行新政和监视年羹尧的重任,年羹尧即便丧心病狂到了极点,也不敢贸然对他动手!

孙嘉诚低估了年羹尧的疯狂,也高估了皇权对年羹尧的威慑力,最后丧命在年羹尧之手!而年羹尧此举,也为他自己敲响了丧钟!孙嘉诚的死讯传来,满朝上下群情激愤,年羹尧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雍正借力打力铲除了年羹尧?

我始终认为,孙嘉诚是雍正安排的一颗棋子,而且是弃子,他的作用就是送给年羹尧吃掉,进而成为清除年羹尧的借口。要知道,年羹尧的性格和手段,雍正可是一清二楚的,当年他为了几百万两银子,可以把江夏镇几百口人杀得干干净净,难道还会在乎一个孙嘉诚?他一定会认为自己有西北之功,雍正顶多不过斥责一番罢了。



谁知道,这次不一样,他吞了皇帝扔出的鱼饵,结果赔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当然,雍正的初衷可能只是剥夺他的权势,只不过后来群情激愤之下,也只能要了他命!

在皇帝眼中,臣子没有忠奸之分。如果需要,拿来用就是了!

上面的分析,是针对《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而现实中的孙嘉诚,也的确是铁骨铮铮的大丈夫,他在雍正登基之初,就不管不顾地上书建议雍正“亲近兄弟”,这等于变相地说雍正没有手足之情,对兄弟残忍。雍正当时气得大骂孙嘉诚,重臣朱轼在旁说了一句:这个人的确狂妄,不过我挺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当即就被逗乐了,大笑着说:朕也佩服。

后来雍正屡次升孙嘉诚的官职,孙嘉诚一直忠诚勤勉,最后在乾隆年间做到了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在71岁时病逝,乾隆赠给他谥号“文定”。


李飞叨


在《雍正王朝》中,孙嘉诚被雍正派去与年羹尧合作,替年羹尧管理财政,这摆明了是个死局,但孙嘉诚却欣然前往。

孙嘉诚不是个愚蠢之人,他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政治嗅觉十分敏感,他知道这是死局,但是他无法选择。

年羹尧过于跋扈,孙嘉诚已入死局

此次雍正派他去与年羹尧合作,自然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知道年羹尧骄横跋扈,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孙嘉诚被派去管理年羹尧军中的财务,无疑会触及年羹尧的底线。

财政是年羹尧军队的核心命脉,而且年羹尧军队的财政肯定有很多黑幕,这些都不是孙嘉诚能管的。

尤其是在年羹尧的军营中,将士只知道年羹尧的军令,不知道皇帝的圣旨。

年羹尧连皇帝的命令都敢违背,又怎么会顾忌一个孙嘉诚。他要除掉孙嘉诚,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孙嘉诚是最合适的人选

一般人根本无法制衡年羹尧,雍正必须找一个不怕死的,而且有能力的大臣去干这件事。

孙嘉诚是个忠臣,也是个能臣,他曾在户部任职,是公认的理财好手。

而且他曾在雍正面前说,自己希望能够成为龙逢比干那样的大忠臣。

因此在雍正派他与年羹尧合作时,他明知是个死局,却还是欣然前往。

而且孙嘉诚不去也不行,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忠臣,如果他不去,就代表着他怕死。

如此一来,雍正肯定容不下他,到了那个时候,他的下场会更惨。


因此,面对这个死局,孙嘉诚必须跳下去。


东方大史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雍正皇帝为什么要派孙嘉诚去西北,有什么目的?是单纯的监视年羹尧?第一,年羹尧是雍正皇帝的大舅哥,也是雍正皇帝的拥护者,亲封的西北大将军

第二,年羹尧大胜返京,说了句,将士只知军令,不知皇上

第三、年羹尧作为雍正皇帝的人,惹了众怒,所有官员都弹劾他,皇上也快压不住了,

第四、雍正皇帝推行“火耗归公,士绅一体纳粮”,准备在西北推行,被年羹尧一口回绝,一点都没给皇上面子。

第五、群臣上折子弹劾年羹尧处处跟皇上一样,睡觉翻牌子,吃饭有几百亩的菜园子,雍正皇帝要削减军费,也被年羹尧一口回绝。

以上种种问题,打出一条,都是要杀头的大罪,因雍正登基不久,老八团体一直不服于管理,伺机夺位,雍正皇帝最重要的稳住朝廷,年羹尧在西北守好边境,可年羹尧以军功自傲,再加上为雍正皇帝家奴,想着雍正皇帝不会把他整么样,雍正也是要面子的人,自己亲自提拔的人、拥护自己的人,雍正舍不得杀他。

孙嘉诚作为大臣,心系大清的江山,为皇上分忧,其实早就看出来雍正皇帝杀年羹尧之心,苦于下不定决心,杀了年羹尧,谁能来保大清的西北江山?老十四?朝中基本无人可用,电视剧中讲雍正皇帝派遣孙嘉诚去西北是监视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给他提提醒,别太放肆了,顺便推广一下新政,其实派遣孙嘉诚去,就是为了收拾有利证据,杀了年羹尧,而孙嘉诚明知道去了就是个死,死后可以名留青史,如果不去就不能为皇上分忧,实质明智的选择。


精彩影视品鉴


孙嘉诚前往年羹尧处推行新政并不是一个死局,虽然有一定危险,但孙嘉诚并非真的会被年羹尧杀死。但由于孙嘉诚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与年羹尧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年羹尧恼羞成怒,才将孙嘉诚直接干掉。下面我们从头到尾来分析一下,雍正为什么要派孙嘉诚前往西北协助年羹尧进行“火耗银”的政策改革:

一:孙嘉诚是“何”人?


首先我们来谈谈孙嘉诚的历史原型-孙嘉淦。孙嘉淦小时候家境贫穷,通过科举考试成为清朝的一名官员。后来在雍正刚刚即位时,孙嘉淦勇敢的向雍正提出了改革意见,被雍正所欣赏。在以后的岁月中,孙嘉淦也以直谏而闻名。

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与历史原型孙嘉淦有些相似,孙嘉诚也以敢于顶撞皇帝,勇敢直谏而闻名。但是孙嘉诚却少了一丝变通,死脑筋的孙嘉诚惹恼了雍正,最终被派往年羹尧处,协助推行新政。

二:孙嘉诚为何欣然前往?



孙嘉诚得到雍正的任命后慷慨赴任,这时也许有人会问,孙嘉诚难道不怕死吗,在年羹尧即将反叛的时候还去监督他推行新政?

其实我们这是以上帝视角来思考问题了,谁都没有想到年羹尧最终会将孙嘉诚干掉。孙嘉诚自身肯定也认为他是皇帝的钦差大臣,年羹尧不敢动他,于是就像顶撞雍正一样和年羹尧对着干。



但是年羹尧却不惯着孙嘉诚的脾气,真的叫一言不和就动手了。

总结:



孙嘉诚欣然前往年羹尧协助推行新政时误以为将年羹尧算死了不敢动他,再凭借着钦差大臣的身份进行改革。可是没想到年羹尧居然真的动手了,也可以算是孙嘉诚的失误吧。

但是这一切都在雍正的计划中,孙嘉诚不过是他的一枚棋子。当孙嘉诚死的时候,雍正便有了处理年羹尧的铁证。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弋北谈古今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我对孙嘉诚死因的最直接理解

在《雍正王朝》中,孙嘉诚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丑星,但是,凭着赤胆忠心和刚正不阿得到满朝文武的支持,也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可为什么他明知年羹尧会对他不利,还要和年羹尧一起去西北军营呢?



要解读这个问题,先看看下面这个问题:孙嘉诚的危险难道只有孙嘉诚一个人知道吗?

不,孙嘉诚知道有危险,满朝文武知道有危险,雍正难道不知道吗?错,他不但知道,而且比谁都清除孙嘉诚面临的结局,可为什么他还要把“羊”送入“狼”口呢?因为他在为处决年羹尧做准备

年羹尧在西北打了胜仗回来,要满朝文武跪迎不说,而且还居功自傲,给出一份官员名单,以无可反驳的语气让雍正任命;更过分的是,年羹尧见雍正时手里还拿着折扇,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后来,他更是嚣张跋扈,在副将觐见雍正时竟然说出“他们只知道有军令,不知有皇上”!!



可奇怪的是,雍正竟然容忍了这些行为,对年羹尧连句指责的话也没说!很多人都以为这是雍正的仁慈,其实不然,当时年羹尧的军权在握,要动他,得从头计议,雍正需要一个时间调整,也需要给年羹尧加上一个引“众怒”的理由,而且越“众”越好,越“怒”越好!

于是,在大臣们中间威望很高、又刚刚弹劾了年羹尧的孙嘉诚就成为雍正的首选。以年羹尧“嗜杀”的性格,孙嘉诚跟着他去西北绝对是凶多吉少,可雍正要的就是这个结果。只有这样,他才能将年羹尧置于万劫不复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满朝文武用唾沫把年羹尧给淹死



仔细梳理剧情的话就会发现,孙嘉诚只是雍正手里的一颗棋子,不是他要去西北军营,而是雍正为了除掉年羹尧采取的必要手段。孙嘉诚只是雍正的“苦肉计”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