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子莫如父,为何《红楼梦》中的贾政不懂贾宝玉的心?

黑白文章泽渊诗


分析这对父子关系,不仅要分别从贾政和宝玉两个方面来分析,而且要结合家庭,乃至社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从贾政来看,封建社会讲三纲五常,父为子纲,儿子是父亲的私有财产。这就决定了父子之间不可能有良好的沟通。贾政不可能从儿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只能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去要求、教育儿子。宝玉有个哥哥贾珠,年纪轻轻就死了。宝玉成了贾政唯一的嫡子。宝玉衔玉而生,又长的好。作为将来要继承家业的嫡子,贾家唯一有希望重振家声的孩子,贾政对他寄予厚望。爱之愈甚,求之愈苛。宝玉跟女孩子和朋友厮混。在贾政看来,这是不务正业,用功读书考取功名,才是儿子应该努力的方向。他看到宝玉不长进,就恨铁不成钢,表现出对儿子的不满。在从宝玉的角度就是不懂宝玉的心。贾政年轻时算是学有所成,但是被皇帝赏赐一个小官,粉碎了他的科举梦,几乎断了他仕途升迁的机会。贾政逼着贾宝玉走仕途之路,既有圆自己的梦,也是家族振兴的期望。然而期望过高,内心失落。

第二、从宝玉老看,衔玉而生,具有传奇色彩。小时候抓周,他抓脂粉钗环。贾政最怕儿子醉迷于酒色,没有宏远的志向。而他天生就是来享受荣华富贵的。宝玉是个被祖母溺爱宠坏了的官后代,只知道享受荣华富贵,从来没想过如何保持这份荣华富贵。贾府日渐衰落,他不闻不问,从来没有想过为贾府尽一份责任。 不仅如此,宝玉还反抗封建礼教。封建社会主流意识讲男尊女卑,宝玉却重女轻男;宝玉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对仕途不感兴趣,甚至排斥,把走仕途的人称为“禄蠹”。他反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愚忠。看到宝玉如此逆反,贾政非常不安,他真怕儿子的言行会带来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

第三,贾政看到家族前途的危险。家族男子根本没人意识到这种危险,贾政独自承受着巨大精神压力。贾政知道家族要延续下去,必须有人能在朝中做官,宝玉是唯一的希望,所以他希望宝玉能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让贾家延续辉煌。可是贾宝玉所代表的思想却是叛逆的。贾政为家族和宝玉的未来担忧,但是又无力改变。


在对宝玉的教育问题上,贾政前有贾母的溺爱和拦阻,在某种程度上,贾政作为父亲教导儿子的权利被剥夺了。贾政还有来自于对王夫人母凭子贵的不满,王夫人劝阻笞挞宝玉,就是抬出贾母来压制贾政,一提贾母,贾政恨不得勒死宝玉。忠顺王府来要人,贾政误以为宝玉包养王爷的戏子,赵姨娘母子告黑状,说宝玉奸淫母婢。可以说贾政内外夹攻。贾政恨铁不成钢,望子成龙心切,他更怕得罪政敌,顾不上调查核实就大打出手。


伴读红楼梦


知子莫如父,这句话在我看来并不绝对,不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拿《红楼梦》里的贾政来说,他就真的不懂儿子贾宝玉的心,那是何原因呢?


其一,贾政与贾宝玉理想和价值观不同。贾政有古代传统读书人的价值观,“学而优则仕”就是他的理想,光宗耀祖、振兴家业、封妻荫子则为他的目标。所以,他整日督促贾宝玉苦读儒家经典,如四书之类,希望有朝一日宝玉能踏上科举应试之道。而贾宝玉本人却不然,他对这条道最为痛恨,这是性情使然,丝毫强求不得。但贾政站在自己立场上看宝玉,当然不会明白。

其二,贾政与贾宝玉父子二人感情隔阂很深。说起父子二人的感情,也不是很融洽。准确的说,贾宝玉不是爱他的父亲,而是惧怕之极。引用贾母的话说,贾宝玉见贾政就像耗子见了猫似的。可见,贾宝玉是不愿意主动面对他的父亲的。长此以往,当父亲的怎能读懂做儿子的心。


其三,贾政忙于朝中之事疏于照管宝玉。从小说中看出,贾政由于政务繁多,很少过问府中的日常事务,自然也就不明白贾宝玉在做些什么,在想些什么,管教的方式也倾向于拳脚棍棒,在贾政的粗暴教育方式之下,贾宝玉哪敢吐露半句实话。
以上因素造成了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和行为,随着年岁的增长,当父亲的贾政就越来越看不懂了。


六妙长春


贾政的初次出场是在《红楼梦》的第二回。他是荣国公之孙,贾代善、贾母之次子。元春、贾珠、宝玉、探春、贾环之父,字存周。自幼酷喜读书,却未以科甲出身。皇帝因恤“先臣”,额外赐他主事之衔,升员外郎之职。表面看来,贾政为人端方正直,谦恭厚道,其实思想僵滞,感情枯竭,是一个悖时迂腐、庸碌无能之辈,一个封建礼教忠实的信奉者和维护者。他与儿子贾宝玉叛逆思想性格的矛盾,是全书的主要矛盾之一。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是父子之间矛盾的最初表现。贾政要宝玉题匾联,用意是多方面的,一是要宝玉在清客们面前展露才华,以博得众人称赞,炫耀他教子有方;一是宝玉乃贾妃宠弟,这样做,也有安慰讨好贾妃的意思。然而他又放不下严父的架子,动辄训斥谩骂。有时宝玉出奇制胜,赢得众人“哄然叫妙”,他虽内心喜说,脸上不露声色,嘴上骂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他与宝玉对于稻香村建筑和环境的争论,很能见出两入思想境界的悬殊,贾政欣赏稻香村“纸窗木榻”“田舍家风”,竟说:“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宝玉却认为,“此处置之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父子俩一个附庸风雅,一个喜爱“天然”,可谓泾滑分明。贾政被顶撞得恼羞成怒,只好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短短数语,便把这个满身酸气、虚伪呆板、道貌岸然的封建专制家长的形象勾勒得形神兼备,维妙维肖。他的阶级本能,终于使他敏感地意识到,让贾宝玉思想性格和行为自由发展胡闹下去,必要酿成弑君灭族之祸,便狠狠地笞打了一顿,竟想结果儿子性命,以绝后患。后四十回写他在江西粮道任上,家人在外招摇撞骗,名声很不好,节度使参了本,降三级,调回工部。此时贾府已愈来愈衰败,他面对没落的命运,一筹莫展,只会捶胸顿足,唉声叹气。贾政在贾府中,无疑是封建秩序坚定的维护者,是他所属阶级真正的代表人物,就是这样的人物,也已经徒具虚名,毫无作为了。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家族和制度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





古今人文撷英拾萃


知子莫如父,为何《红楼梦》中的贾政不懂贾宝玉的心?

宝玉的成长,关注最多的是贾母,然后是王夫人。宝玉是跟着奶奶长大的,亲妈王夫人不是不想养,那个年代婆婆一言九鼎,她也不能反驳。宝玉不过晨昏定醒以及王夫人在贾母处侍奉时,能多和母亲交流。

而父亲贾政,作为男人工作第一。宝玉生活上的事自然作为父亲不必出面,贾政休假时一有空就和清客相公们扯淡去了。

贾政自幼酷爱读书,他便不能理解宝玉为什么不读书不求功名。贾政是次子,袭爵轮不到他。所以为了前程,贾政便自幼好好读书。而宝玉和他的环境完全不同,自幼是家庭的核心,倍受几代人的宠爱。他从来没有缺过什么,也就没有学会承担。没有担当何谈责任?认识不到责任,读书就没有动力。

一开始读书求功名改变家族命运的任务在贾珠那里。只是后来,贾珠去世贾政才不得不把责任放到宝玉身上。可是宝玉已过了培养责任的时候了。


红迷轻罗小扇


知子莫如父,为何《红楼梦》中的贾政不懂贾宝玉的心?

  贾政不懂贾宝玉吗?个人认为,其实他是懂得的。贾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也不爱和励志青年贾雨村搅合在一起,他的心思,从来不在这为官作宰上面,所以他不会象其他家族的正常公子哥一样,认认真真上学作文章,而是喜欢在内帏厮混,出去见人也没多大劲头,他喜欢的,就是恣意的人生。

  贾政懂吗?贾政其实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贾政对宝玉那么严格,使得贾宝玉一见他就如老鼠见了猫似的呢?因为懂,所以才更严格。

  年轻时候的贾政,其实也是诗酒放诞,不拘小节的,他爱看各种杂书,也爱美丽的姑娘,比如说接地气的,俗气而漂亮的赵姨娘,也喜欢暗中留意家里的丫头们,这点,宝玉和他是相当像的。但贾政比贾宝玉,多了一份正经,为了发扬光大贾氏门楣,他决心走科举之路。可是,父亲没了,临终上的那一本折子,彻底堵住了他的向上人生路,他再也没有办法和林如海一样,光明正大的出阁拜相了,他只能是从芝麻绿豆大的小京官做起,还得千恩万谢圣上大恩,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自己家是被惦记上了,风光是不可能风光了,至少自己是不行的。正因如此,他才特别羡慕林如海,特别看中贾雨村,因为他们走的路,是他这一辈子走不了的。

  幸好,他还有儿子啊,于是,他往死里培养贾珠,结果贾珠被培养得死掉了,他再把希望寄托在贾宝玉身上,这个特别象他父亲的儿子,多好的苗子啊,培养出来,就是贾府的荣光啊。所以,他一有空就要检查宝玉的功课,贾雨村一来贾府,他就让他去见客,多学习总是没有错的,北静王一招呼,他就让宝玉去接近,多好的榜样啊。大观园一题诗题联,他的内心是很骄傲的,虽然总说叉出去,总说不象话,但心里对儿子的才华是很满意的,所以才让儿子说他来写,这一幕父慈子孝多么好啊。

  可是,宝玉都干了什么呢?在家不努力读书,还调戏丫头,甚至还和戏子勾勾搭搭,何况这个戏子,还不是一般的戏子,他是忠顺亲王的禁脔,哎呀妈啊,这混帐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么作死啊。于是,往死里揍他,揍不死再接着管教,希望他总有一天,能明白老父亲的一片心意:父亲吃过的苦,不想让你吃啊,你可明白?


叶之秋


《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很多,贾政是其中的一个,既代表了诸多封建社会的家长,也演说了知子莫如父这句话。详细解读一下书中的这对父子,文字可能会长一点,希望网友能够认真看完。


一、知子莫如父这句俗语的来历和典故

这句俗语有一个典故。

越国宰相范蠡,一生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因为杀人在楚国伏法,决定秋后问斩,范蠡心急如麻,急忙准备了书信和黄金千两,让他的小儿子去楚国营救哥哥。

范蠡的大儿子不服,非要去,觉得弟弟能办的事,他一个当大哥的哪有办不妥的道理,所以执意要去楚国,去了遇见楚国的宰相,宰相一看这么多黄金,于是向他的大王觐见,说大王应该大赦天下,否则会有天灾,楚王一听,宰相的话不然不三思,决定释放犯人,范蠡也在其中。

范蠡的大儿子觉得此事已经办妥,那黄金可不能白白的流失,自己要带回到越国去,楚国宰相一听,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又一次奏明楚王,应该将囚犯斩杀,否则别人会说他闲话,知臣莫如君,楚王一声令下,越国宰相范蠡的二儿子人头落地。

范蠡知道大儿子舍不得钱才,没有老三大方,贪恋财物且筑成大错,范蠡深知大儿子一生清廉,节约,千两黄金来之不易,岂能拱手相让,此事定然失败,三儿子去就好了,因为三儿子才不稀罕那千两黄金。

二儿子要死,宰相范蠡让三儿子早早准备的棺材,料理后事,就这样有了一句知子莫如父。


二、《红楼梦》中的贾政――封建社会大家族中的的父亲形象。

贾政和贾赦同为贾母的儿子,虽然没有世袭爵位,且是荣国府的顶梁柱,官职不大,且是个正派职业,是贾政通过正规渠道走上去的仕途,贾政在贾府后辈们中是唯一一个饱读诗书的文化人,也是未来的栋梁和希望。

贾政不光在贾府中有地位,而且是皇帝的丈人,这一点让贾政十分光彩,也让贾府蓬荜生辉,贾元春的进宫给走向没落的贾府给了希望和力量。

――贾政这个父亲,真正实现了望女成凤的愿望。

――望子成龙肯定是不可能,不然贾政就图谋不轨。

而贾政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心中的功名利禄自然也是孔孟之道,他的思想也就相当的保守。

贾政的伴侣不光是经常要去找的赵姨娘,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也成为了它的伴侣。

所以一直看不上贾宝玉所作的诗,其根源就是贾政是一个封建守旧派,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家长。

三、贾宝玉――封建社会叛逆的代表,是一个不争气的儿子。

贾宝玉出生传奇,又是富家子弟,从小娇生惯养,贾母等溺爱,让贾宝玉失去了正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优越的条件和奢华的生活让他的思想浮现了一种飘渺的感觉,就像他太虚幻境一样,饭饱思淫欲,贾宝玉也一样,不然怎么可以成为天下第一……

贾宝玉叛逆,并不是他生来就有新思想。

一来是作者赋予他这样一个混世魔王,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

二来他叛逆,不学无术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贾府的成长环境。

贾宝玉和贾珠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和贾政这个父亲格格不入,贾政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苛求贾宝玉完美,将来有所作为,熟读四书五经,日后带出去做个诗啥的多有体面。

可好多次让父亲说不通,不好,甚至有时候叉出去。

贾宝玉害怕父亲,虽然有思想,且不敢大胆去做,更不敢和父亲沟通,他怕的不仅仅是挨打,更是心灵的折磨,因为他要违背自己的愿望,去完成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要迎合封建礼教和传统。

贾宝玉整日不务正业,吃胭脂,为了应付检查,避免挨打,对学业草草了事,胸无大志。

尤其遇到了林黛玉之后,又多了一个帮手,两个人的思想相同,都讨厌世俗,看淡功名利禄?

都对四书五经八股文不感兴趣,追求浪漫,在探索和发现爱情价值观的同时用思想和行为与父亲做争斗。

四、贾政很孝顺,也很爱自己的儿子,且无法改变事实。夹在中间很为难。

古人讲究礼仪孝顺,贾政作为儿子,又作为父亲,上面要孝敬母亲,下面要教育儿子。

可贾母处处护着贾宝玉,从小溺爱,当成了掌上明珠,知子莫如父,贾政深知这样会害了孩子,他知道严师出高徒,可能怎么办,从小就跟着贾母生活,贾政只不过是抽个时间检查检查作业吧了,平日里哪有时间言传身受。

只能让贾宝玉肆意妄为,我行我素,吃胭脂都不顾及自己的母亲在身边,害的一个好好的姑娘投井自杀,这时的贾政真的生气了,差一点打死了贾宝玉。

贾政在这个时候毒打贾宝玉,还是想挽救贾宝玉,以后走正路,他下手也没有那么重,但又不得不打,再不打就彻底完了,结果呢,还不是让母亲和王夫人保住了。

贾政这个父亲是左右为难,这一切已经成为了事实,已经根深蒂固,他这个做父亲的已经无能为力改变贾宝玉,却因为爱,不得不去改变。


五、伟大的父爱如山,贾宝玉不懂珍惜,懂了以后一切都晚了。只能出家了。

贾政和贾宝玉中间少了很多的沟通,这种父子之间的交谈变成了一种压抑的训斥。

他们之间的父子思想交流,几乎没有商量的余地,贾政以自己为中心,以封建传统思想为主流,力求让贾宝玉成为第二个自己。

贾宝玉只顾着自己的想法,满心思想着自己的林妹妹,从来不考虑将来的生活和出路,虽然看不上荣华富贵,却从来没有考虑过会失去荣华富贵。

辉煌时期的贾府,得意时候的贾政,也没有交自己的儿子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认为这么大一个贾府,那能说倒就倒,所以把父亲的爱全部放在了学问上,疏忽了和儿子的沟通和思想交流,这是假证教育孩子的失败之处。

作为一个父亲,每一个父亲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超越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希望带着自己的孩子让别人盖出赞叹的掌声,虽然一味的贬低儿子,贾政心里也因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自豪,这在红楼梦中表现的很突出,足以看出贾政在心里还是挺欣赏贾宝玉的,这种深沉的父爱,做儿子的岂能了解。

贾宝玉在贾府抄家以后,经历了大苦大难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确无颜面对往后的生活,也没有能力去接受以后的现实。

在执着中带着忧愁、带着对林黛玉的思念、带着对父亲的感恩、带着对家人的怀念,带着对薛宝钗的忏悔、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出家了。


最后总结:

子不孝父之过……贾政有错吗?错不在贾政,而在贾府乃至于整个末世也


黑白文章泽渊诗


我认为贾政不是不懂贾宝玉的心,相反,贾政作为父亲,很懂得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儿子的将来,贾政努力过。只是贾宝玉从一出生就被祖母和母亲溺爱,而贾政是一个受过标准封建教育的“正人君子”,对朝廷尽忠,对母亲尽孝,所以在教育儿子时难以俩全,这也许是贾政一生的遗憾了。

自从宝玉周岁抓周,抓了些脂粉来把玩,贾政就认为宝玉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对宝玉的管教没有放松。在宝玉和秦钟将要一起上学时,贾政先把宝玉教训了几句,接着,叫进来跟宝玉上学的大仆人李贵,又把李贵吓唬了一番:“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帐!”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

可见,作为父亲,贾政对宝玉的学业还是非常上心的,不但叮嘱儿子,连仆人也管教了一番,而且还明确指出到太学里应该先理明白《四书》,不必学习《诗经》来虚应故事,明白做人做事道理最重要。所以,作为父亲的贾政,是非常懂得自己的儿子的性格的,对儿子的教育也是很重视的。

贾政也想好好管教儿子,将来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宝玉挨打就是最集中的体现。宝玉挨打一方面是因为忠顺王府来要琪官蒋玉涵,一方面是听信了贾环的谎言,说宝玉拉着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导致金钏儿赌气投井死了。这两件事在贾政眼中都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正好应验了贾政对宝玉从小的看法,认为他是个酒色之徒。所以,贾政才不顾及贾母和王夫人的感受,下死手把宝玉狠狠教训了一顿。不能怪做父亲的心狠,任何一个做父亲的都不希望孩子走上邪路,虽然贾政管教宝玉的办法是简单粗暴了一点,但是作为那个年代的一个封建卫道者,上有贾母拦着,下有夫人百般娇惯劝解,他还能怎么做呢?

在贾政眼中,宝玉认真读书,将来好好争取功名是他最大的希望,其实贾政对宝玉的将来也不是不放在心上,七十二回中当赵姨娘开口向贾政为贾环讨要彩霞时,贾政因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我已经看中了两个丫头,一个与宝玉,一个给环儿。只是年纪还小,又怕他们误了书,所以再等一二年。”从贾政的话中可以看出来,贾政对于宝玉还是比较关心的,连丫头都早已看中了,只是怕耽误宝玉读书,所以才迟迟不公开。那么贾政看中的这个丫头我想多数是晴雯,因为晴雯是贾母派去宝玉屋里的,而贾政是个很孝顺的儿子,可能背后里和贾母说起过宝玉将来的事情。

所以,不是贾政不懂宝玉的心,而是作为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未来能光宗耀祖,而不是一味混在女人堆里没有出息。任何一个年代的父亲对自己的子女都有这样的期望,只是贾宝玉离父亲的期望越来越远。最终证明,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的,宝玉最终选择遁世,贾母和王夫人的溺爱也是有很大责任的。


石径斜


我不同意题主的意见啊。谁说贾政不懂宝玉的心了,他懂!

贾政是什么人呢?书中,他一出场,就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中年男人。上有高堂,下有幼子。虽然他是百年贵族之家的当家人,过着豪华的生活,但是他也是一个充满了焦虑的中年人。

贾府已经兴盛百年,眼看着就要风光不再。看清形式的贾政非常着急。他知道,贾府如果还想保持住荣华富贵就得靠年轻一代再做努力,吃老本,靠祖宗荫庇已经不行了。

为此,贾政已经把自己的一个女儿送进了深宫。但是,单单靠女儿还不行。还需要有男丁取得功名。放眼望去,宁荣两府,也就宝玉还算是可造就之才。

所以,贾政一直给宝玉施压,希望他能走上仕途经济之路。

宝玉不爱读仕途经济的书,只是喜欢和女孩子厮混,喜欢过恬淡的生活。贾政是知道的,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是有和儿子一样的想法的。因为,他年轻的时候,也是诗酒放诞之人,他儿子现在经历的,未尝不是他当年经历过的。

不过,懂得又怎么样呢?看着贾府日渐没落,贾政又怎么能任由宝玉自由发展?他不得不为贾府的未来考虑,所以,他才对宝玉各种压制。

这实在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中年老父亲的悲哀啊。明知道儿子不喜欢什么事,却得狠心逼他去做。像极了现在心疼孩子太过劳累,却又得在周末逼孩子补课的父母。不是不懂你的苦,只是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啊。


烟雨江南话红楼



其实贾政哪来那么多时间了解贾宝玉的心呢?古代讲究父子纲常伦理,儿子见了父亲跟避猫鼠一样,哪有那么多时间聊父子感情啊,再者贾政任职工部员外郎平时也是不得闲,就算是有空闲身边清客也不少,天天没事来拜访贾政哪来那么多时间?就算有时间也不过问问功课罢了,宝玉见了贾政躲,贾环见了贾政更是吓得筋酥骨软,直接吓瘫了可见这就是父亲的威严,同时也说明贾政的确在父爱上亏欠一些。


其次贾宝玉的个性很怪,就爱在丫鬟里面厮混不说,女孩子爱的胭脂啊花啊粉啊呀宝玉比她们还感兴趣呢,并且越大越不爱在仕途经济上面下功夫,贾政管一管贾母先跳出来阻拦,贾政也无可奈何,只好随他去吧。


再者贾府其实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了,只有通过科举才能振兴,所以就有了贾敏嫁给林如海,贾珠娶了国子监监酒的女儿李纨等一系列靠拢书香世家的做法,如果贾珠活着贾府还有希望,贾珠就是封建家长喜爱的懂事的知道读书的好孩子,而贾宝玉还可以这么自由散漫下去,但是天不假年啊,贾珠去世了,振兴家族的事轮到了贾宝玉身上,可是贾政无奈啊,他也不知道贾宝玉这是什么性情,也不敢管啊,贾母拦着。


所以贾政对贾宝玉是束手无策的,贾宝玉对贾政则是避之唯恐不及,两代人本来就有代沟,在不见面再有贾母拦着贾政难哪,贾宝玉也难啊,任由自己的性子活着已经变成了奢望,最后为了家族连娶妻子自己也做不得主,可以说这是贾政的悲哀也是贾宝玉的悲哀吧。



婉兮历史


知子莫如父,《红楼梦》的贾政其实是懂贾宝玉的,不仅懂宝玉,而且非常爱宝玉。

一方面,由于他性格古板迂腐。

正如其名字一样假正经,对宝玉表现出来的就是严厉,动辄训斥责骂。但是相对于贾赦因为几把扇子就责打已经成家的贾琏还有贾珍因小事让人当众唾贾蓉,他的严厉还是好多了!在大观园初建成时,贾政带众人游览,叫着宝玉,试一下宝玉才情。众人明白贾政的意图,故意用些俗词滥句。宝玉有几处说的好了,贾政心里虽满意,嘴上还是批评,后来又担心拘累了宝玉让他早早回去了!后来,宝玉所题額匾联句也基本上用了!宝玉虽有才,但是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贾府清客众多,能用宝玉的所题,也表现出了贾政对宝玉才情的欣赏!

另一方面,他懂宝玉,却不能接受宝玉的很多行为,恨铁不成钢!

抛开封建社会背景不说,就算现在有几位家长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整日和一群姑娘胡闹,研究口红脂粉?贾府大厦将颓,宝玉还是既无远志也无近忧!更过分的是,还和一位王爷抢戏子,让人家找上门来。所以,贾政才打了宝玉,打过之后又心疼后悔打重了。

贾政也许不是特别清楚宝黛之间的爱情,书中他没有明确表过态!但是很多细节可以看出他对黛玉的欣赏疼爱!贾政最喜欢潇湘馆,林黛玉也是!中秋凹晶馆黛玉与湘云联诗时,也说过她取得几处名字,舅舅也喜欢!并且,在元宵猜灯谜时,贾政通过灯谜,觉得宝钗不祥。两个女孩子,他更喜欢黛玉一些吧,就算不是儿媳,对贾政来说黛玉也跟他自己女儿差不多。这一点跟宝玉是没大有冲突的。

所谓父爱如山,贾政表面上对宝玉严厉苛责,实力上爱的深沉含蓄。他不是不懂宝玉,只是不能接受宝玉的一些行为,想让他能够有出息,正如大多数父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