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書法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字蒼勁有力?筆畫不肉?

板凳巨人李奎賞


練習書法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字蒼勁有力,筆畫不肉?古人對此早有論述,曰:“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顏真卿在《顏真卿述張長史十二筆意》中說:“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這就是“力透紙背”的來歷。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記載:“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這是“入木三分”的來歷。

書法作品的這個“力”不是我們使勁的這種“蠻力”,而是指如何用筆,筆墨在紙上表現出來的線條的審美。又如唐人韋續《墨藪》:

“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

書法的力度,表現在筆墨線條上,就是要求有質感、立體感,要求筆力圓健。那麼如何去表現呢?關鍵在於中鋒用筆,清代周星蓮雲:“書法用筆,用筆貴用中鋒。”也就是古人常說的“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在我們書寫的時候,筆鋒移動時,保持主毫在筆畫的中心運行,副毫在筆畫的兩邊,寫的時候墨汁從筆畫的中心向兩邊滲出。

這樣寫出的筆畫,重心在中間,就彷彿筆的鋒尖向下扎入木頭一樣,於是給人一種“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感覺。

讓字顯得蒼勁有力的另外一點是,用筆要澀,既書寫的時候感覺似乎有一種紙張的阻力,讓你掙扎奮進,而不是一筆滑過。澀行用筆與中鋒用筆的要求是一致的,澀行破阻,仍要中鋒,不能平拖用筆,而要筆鋒挺立。

如何能中鋒與澀行用筆,關鍵還是要勤學苦練。給大家講個“鐵畫銀鉤”的故事吧。

王獻之小的時候練字,他母親就指導他學他父親的字,一開始天天練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連到有一天他的母親看了之後說:有點像鐵畫了。然後再練各種鉤法,直到有一天他的母親看了之後說:有點像銀鉤了。然後才開始練整字,把筆畫和結體結合起來練。

練了一段時間後,有一天他寫了一個“大字”給他父親王羲之看,羲之看了之後,覺得這個字寫得有點鬆散,於是在下面加了一筆,寫了一個點,讓這個字變成了“太”字。獻之就又把這個字拿給另外一個房間的母親看,母親看了之後說:我兒寫字千日,只有這一點像羲之的。

獻之聽後驚呆了,原來這一點正是他父親加上去的一點,他由此深感自己寫字的功力仍很差,於是後來更加刻苦練習,力求每一畫務得骨力,每一鉤務求俊逸。最後終於成了一名可以與父親王羲之齊名的書法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所謂的“鐵畫銀鉤”也好,“入木三分”也好,歸根結底都是功力的問題。書法的功力靠的是長期的苦練、巧練才能有所成就,選好字帖,認真臨摹古代前賢的法帖,仔細揣摩每一筆的用筆之道,我們一定能寫出蒼勁有力的書法來。


翰墨今香


題主提到兩個問題,蒼,勁,有力。

蒼和勁都是力感的表述。蒼茫大氣表現一種力威,勁健堅韌同樣表現一種力感。

1.書法的力感從碑和帖表現形式的的不同而來

碑學講究頂鋒澀行,形成的筆畫厚重蒼茫;帖學講究‘’驚蛇入草,飛鳥出林‘’,‘’筆筆中鋒‘’,形成的筆畫堅韌勁挺,體現力感。

2.力感從不同的表現元素的化合而來

如碑帖結合形成的雄強大氣,重而不濁,力感十足。

3.從臨摹,創作的長期不斷的書寫訓練而來

筆法,字法準確,下筆肯定而不含糊,筆速該快則爽快,該慢則澀行,寫的字自然就蒼勁有力。筆提得起,留得住,再粗的筆畫,都是按筆法的原理寫出來,而不是拖出來,抹出來,筆畫就不會顯得有肉無骨,臃腫肥軟。

井底之見,歡迎拍磚!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答主大字臨《大觀帖》

答主行草小品

答主臨王獻之《諸舍帖》


快樂書法營


書法要寫得蒼勁有力,有什麼方法呢?

一,中鋒用筆,用毛筆的筆尖頂著紙面逆行,寫出的筆畫才有立體感,才能力透紙背。

二,多用方筆、折筆。寫出來的筆畫勁挺、蒼厚。如借鑑學習《張遷碑》,可解決點畫軟的問題。

三,握筆不可太緊,但書寫時又要用力,這個力是巧力,要寫出節奏變化,才能產生力美。而不是一味的平均用很大力氣去寫,過猶不及。

怎樣才能使筆畫不肉?

比如臨摹顏體字,如果掌握不好,就會筆畫多肉而無骨,克服矯正的辦法是可以結合臨寫清剛一路書法作品,如王羲之《聖教序》。以達到肥瘦相和,骨肉相稱目的。書法多肉形濁不好,太瘦形枯也不好。以適度為佳。下圖為《張遷碑》單字。











神韻軒書法


入木三分,力能扛鼎,鐵畫銀鉤,力透紙背……蒼勁有力的書法自古以來就深受大眾推崇和喜愛。先上幾張圖,然後再說話。


第一幅:張旭草書手跡



第二幅:張芝草書拓本


第三幅:當代書法家武中奇作品


言及書法的蒼桑遒勁,個人覺得,上述三幅作品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蒼勁有力的視覺效果,以點畫結字為基礎,更重在筆法,也包括單字的俯仰之姿,上下左右的呼應與映帶關係。

蒼勁的書法不在於書體形式的本身。行書行雲流水但也能藏刃於綿裡,比如王羲之的《得示帖》與《快雪時晴》,挾鋏藏錐,如待弦之弓。楷書工整嚴謹亦有肅殺之氣,歐陽詢的《九成宮》如金甲列陣,不怒自威。劍挑刀劈的魏碑,龍飛鳳舞的草書,更不用說了。

要達到蒼勁有力,絕非三日之功。不得其法,把毛磨禿把筆摁斷也沒用,不是力氣活那回事。蒼桑遒勁的書法,首先在於熟稔凌厲的筆法,擅用中鋒,折、轉、頓、挫要乾淨利落。其次在於奇正相諧的結構,俯仰開闔,左右眏帶,上下呼應,始終氣骨相連。再次是腕力指力的有效控制,馭筆的行停、頓轉、節奏、速度,老辣而精準。“人書俱老”的說法十分貼切,筆力是書法者的終生修為,是書法藝術造化的內核不分,不可能從書法中割裂開來單獨解構,也不是可以臨時抱佛腳而突擊蹴成的。


完全脫離古法、自絕古法就是胡來。有的書法人巔覆古法,隨心所欲的另闢蹊徑,追求形式上的“蒼桑遒勁”,只會用側鋒偏鋒寫字,刻意的抖筆甩筆轉筆,寫出來的點畫彎彎曲曲如蚯蚓,其實是俗醜之極,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非常“知名”的專家學者。沒有紮實的書法習寫基礎,根本不可能寫出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來。




抱庸詩書


人書俱老。

蒼勁有力,不是一個辦法就可以使軟弱乏力的書寫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是天長日久的練習積累。你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無間寒暑,刻苦練習外,沒有任何投機的辦法可以讓自己的書法變得蒼勁有力。


我們時常看到有的人寫字時,為了追求所謂的蒼桑感,書寫時故意的扭動毛筆,使點畫呈現出不規整的彎扭狀。給人有一種刀削劍刻,風蝕雨磨的陳舊蒼桑感。其實,這樣的書寫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情趣愛好。乃是小道之術。不是大道。小道總是給人山花浪漫的氣息,但路不長。出村口就到山上。偶然看到確實令人心曠神怡。當你長久的住下來時,再美的山花,也會視而不見。大道少了個人的小情趣,卻能通向遙遠的世界,領略奇異多彩的各色風景。


子衿書法


這個問題很專業,涉及書法上的一個重要名詞叫做“骨法用筆”。唯有“骨法用筆”才能把字寫得鐵骨錚錚、蒼勁有力,否則就很容易軟綿綿的立不起來!


1、如何讓理解“骨法用筆”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書貴瘦硬方通神。” “骨法用筆”是南齊謝赫在論圖繪六法中提出來的概念,實際上中國的書法、繪畫、詩文都講究“風骨”,劉勰《文心雕龍.風骨》就說:“辭之待骨,如體之樹...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 在書法中,通俗理解就是瘦硬才見風骨。

2、王羲之是“骨法用筆”的代表

王羲之行書以風骨見長,“骨法用筆”乃其用筆之本質原則,無論就力度還是就豐富性而論,整個書法史上均無可與之爭鋒者。王羲之行書“骨法用筆”的技巧在於點畫中多以鋒尖鱗勒殺紙,形成剛健勁挺、縱深感極強的意態。

3、書法風骨的美學淵源

為什麼在王羲之時代就能提到書法以風骨為美呢?其實是與當時的審美標準有關。漢魏六朝時期不同於盛唐,漢魏時期以骨相清奇為貴,體肥肉豐為輕,這種眼光用來評論書法就認為“骨力驚絕者方為佳書”。審美標準到了唐代才發生審美眼光的變化,以胖為美。

4、如何把字寫出風骨?

最重要的取法範本就是王羲之的《何如帖》、《奉橘帖》(見附圖),這兩本帖屬於難得一見的去肉存骨型作品,異常突出骨力因素,雖骨氣森森、鋒芒凜凜,也不失柔韌微婉之底蘊。

在用筆上多以鋒尖鱗勒殺紙,形成剛健勁挺、縱深感極強的意態。


碼字不容易,喜歡請點贊並分享給更多的人!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你提的問題涉及書法中筆力的問題。筆力是書法藝術的共同美之一,是一個人傳統功力的體現,也是一個人能得心應手控制和駕馭一支筆的能力,這是使點畫富有質感的重要標誌。

那麼,如何能產生筆力呢?這的確是一個複雜而又難於回答的問題,裡面涉及到個人功力的深淺和筆墨技巧的高下。

1、要使筆力得到發揮,就必須掌握正確的執筆姿式和運腕方法。指實掌虛、腕平掌豎是執筆的基本之法。指實則筋骨平勻,掌虛則運動適意,腕平掌豎使筆正鋒中。腕法宜活,把筆宜輕,手不主運,運筆在腕。

2、用筆當以沉著為主,筆力方有沉勁入骨之妙。所謂“沉著”,即渾厚 而不輕佻,深沉而不輕靡,故知學書之要,首重沉著。

筆力沉勁並不是一味地重按,相反,用筆越是輕靈,越能提得起,就越是有力。

所謂“起”即用腕法將筆暗提,以鋒收歸畫中為度,使毫平鋪於紙上。滿捺則肥,提飛則瘦。能運中鋒,肥勁也是力,瘦強也是力,輕重之間,以恰到好處為度。

3、筆力的產生也存在於逆勢之中。用筆之法,逆入、澀行、緊收,一落紙便須著力滿行,寧可意到而筆不到。



善逆、善澀、善合、善收,筆力自然可觀。因此,書寫不得不考慮運筆的速度,勢疾當以中鋒為前提,再輔以速度、鋒前筆後,使筆毫與紙面對抗、相爭、摩擦,從而產生力度。

4、筆力的形成與筆勢有著極其密切的因緣關係。氣足則力遒,氣到便是力到。


其實寫字與作文一樣,文筆要緊湊,氣脈要貫注,起承轉合,一氣呵成。勢能極緊而不使有絲毫空間,而其中結構卻寬舒疏朗,雍容自如,自然有韻致、有風神、有氣骨。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是筆力的問題,就拿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做示範來說一說,不知道能不能說明白:

第一,中鋒立骨,一筆一式都從中鋒入,中鋒行,中鋒收。這是最基本的。如何用好中鋒,強調藏鋒進入,麻姑的藏鋒,藏得非常巧妙,鋒毫輕觸逆推快速進入,幅度比較小;切筆進入的地方一切進去就勢向上推轉中鋒,這是基本的技法和筆法,講了不一定能理解,慢慢體會體會。

第二,穩步慢行,麻姑楷書速度不求快而求慢,以穩為要,提按幅度非常小,一筆一劃都很認真,穩紮穩打,這對控制毛筆的能力要求非常高,線條的張力速度越快越容易反映出來,速度慢了如果控制不好筆,就會肉,行筆過程中也要堅持用中鋒,中鋒行筆,毛筆容易收緊而不散鋒;運動過程中始終要保持垂直,這樣的線條是萬毫扎紙的感覺,所以張力就好一些。

第三,曲中求力,我們知道倒滿杯子的水,水面比杯壁高,中間比兩面高,這是表面張力的表現。也就是說張力一定在變化中體現,線條的變化中才能反映出張力,麻姑怎麼變?幅度很小,但力蘊千斤,幅度小就會硬朗蒼勁,幅度大了就會軟綿綿的,這個也需要體會。

第四,短中取勝,麻姑的結字外廓以方正為標準,而多用短線條,線條短,可以體現力量感,整幅字長筆畫比較少,而很多字卻是短筆劃的有機組合,線條不似擴張,到位即收,不越軌不逾矩,規規整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小字寫大,大字寫小,這在麻姑中非常普遍。


透鏡妙文說天下


樓主的問題大概就是關於筆力,指力,腕力的運用吧!

1筆力:筆力在書畫中極為重要,筆力越強,寫出來的字就越強勁,給樓主分享三個練習筆力的方法(觀點非本人原創)

其一,選擇表面毛糙或質地鬆軟的紙,以增加筆毫與紙面的摩擦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肯定越大;

其二,增加手對筆的垂直壓力,即重按,這種垂直壓力在筆毫作用於紙面時使摩擦力加大,因而阻力隨之加大,但此法對提筆書寫表現筆力沒有作用;

其三,運腕,使筆毫呈逆勢澀行狀,即筆桿的倒向與筆畫的走向相反。

2指力:指力就是手指握筆的力道與可控性,通常指力越強的人寫出來的字就越強勁,在楷書中極為重要,指力的練習有很多,比如:1用手指頭撐住做俯臥撐或平板支撐2可以買一個手指握力器練習等等;

3腕力:腕力就是手腕在書畫創作中的運用靈活程度,腕力越強寫的字就越有靈性,很自然,通常是在草書,行書的創作中;平時可以用手腕上下左右活動或畫圈,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寫的字不那麼拘謹而自然了。

其實,運筆使力,不能僅僅停留在指力、腕力、全身之力的糾結上,要更多的體會“四兩撥千斤”的技巧,理解“力”與“意”的融合,如此,才能邁入書法之門,達到“惟力大而運筆益輕靈”的境界




三江會


首先選對帖。排除二王一路。雖然唐宋以來,幾乎沒有哪個書家沒學過二王,但主打二王用筆體系的書家,有個共性,就是遒與媚,即遒勁、柔媚或者二者得兼。代表人物有智永、虞世南、陸柬之、蘇軾、米芾、蔡襄、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等。遒勁不等於蒼勁,著一蒼字,完全不同。蒼勁有力,可以從漢隸如張遷碑、魏碑如龍門二十品、唐張旭的狂草線條、顏真卿祭侄稿、自書告身等墨跡中找,宋黃山谷的行、草大字,也有蒼勁之感,明代王鐸筆力雄厚,也多見蒼勁的線條,但他加入了漲墨法,整天的蒼、潤之間的對比,還是以潤為主的,晚清橫空出世的吳昌碩,是蒼勁的最好代表。就是說,蒼勁,是以用筆用墨中出現的中鋒鋪毫、如錐畫沙屋漏痕以及大量飛白為表現形式的。

然後,對碑帖中的用筆技術、結字和體勢特點、行氣章法、濃淡乾溼枯等墨法吃透練熟,能自由運用,寫字蒼勁有力就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