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对于战争真正的反省,不是自我夸大或是刻意贬低,而是能够客观

地站在的角度,从精神层面进行透彻分析,然后,在自我认知提升的前提下,毫不避讳地将所有存在的民族劣根性统统晾晒。揭短并不是很丢脸的事情,反而沉浸在维护面子的意淫中迟迟不敢直面,才是最可怕的。

姜文用四年多的时间,终于在2000年推出了他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时,黑白画面中出现的,不再是我们普遍熟知的英雄人物,而是忽然调转镜头,牢牢对准了那些被刻意忽略掉的底层普通群体。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同马大三一样,陷入战争的泥沼并非是他们自愿的,可在战争中表现的本能反应却显得无比真实,而透过这个群体,我们似乎更能窥探到深埋在国人心底,从来不愿意直面的怯懦与麻木。

即便现在是踏入了文明社会,可根深蒂固的糟粕思想理念与价值观念,却从来没有完全被消除掉,这也是当下最需要警惕且应加倍小心的事情。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抛开宏大的叙事结构,姜文把故事的发生地,全部集中在了一个小小的村子里,然后,把村里的百姓与村外的鬼子放在了同一水平线上来审视与对比。电影故事所发生的时间是在1945年,也就是日本投降的前夕,在情节设计上,除了抛弃传统电影色彩的直接视觉刺激,就连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大场面都没有安排。

这样,电影在没有任何不必要因素的干扰下,足以能够把故事的重点,全部集中在了探讨人类生存状态与反思人性善恶上来。

这种透过表面深入核心的电影叙事手法,在当时是属于大胆朝前的。作为在战争片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姜文就像是拿着一把利刃,一点一点地剜掉深藏在国人骨子里的腐肉,从而在绝境中冷静地看遍人生百态,也在绝境中尝试着自我回归。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1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把《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看作是鲁迅杂文的图像化,因为,无论是从辛辣的讽刺,还是深入的批判,或是彻底的反思,都能够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回味。

虽然,电影在前半部分营造的一种荒诞的喜剧效果,确实让观众不断发笑,可是,在最后反转性的结局安排中,除了对于马大三的同情之外,更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压抑感。这种压抑的感觉,来自旁观者的麻木嬉笑,更有来自参与者的虚情假意。

当黑灯瞎火的夜里,马大三家里突然来了一个拿着枪的不速之客,然后,丢给了马大三两个人,说是年三十来取,并且要求马大三给这两个人录口供,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究竟是谁送来了花屋和董汉臣?电影并没有确切的交代,而只是用一个比较含糊的“我”的称呼贯穿始终。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从我个人角度来理解,电影中的这个“我”,没有具体的指向,在被鬼子占领的村子里,突然丢进来俘虏花屋和董汉臣,于是,“我”从最开始拿枪胁迫者,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了村子里的所有人。原本在鬼子统治与打压之下形成苟且思想的人们,被一个“我”搅得心神不宁,从侧面来看,其实,恰恰是姜文想要利用这个“我”的出现,尝试着让所有人慢慢审视自己,然后,渐渐找回真正的自我。

从俘虏送来的那一刻,村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就此被打破,而从自愿麻木到自我挣扎再到自以为是的妥协,整个过程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与心理状态,很容易的窥探出战争中群体的真实面貌

他们恨鬼子吗?恨!那他们为什么不杀了鬼子?表面上看是为了承诺,实际上是因为骨子里早就习以为常的麻木,与长期在被压迫环境下被强化的怯懦。画地为牢的安逸,失去全局性的思考,最终陷入片面的自我幻想中。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这个村子就像是一座牢房,刚开始人们会有些不适,甚至是反抗,可一旦外部洗脑与内部暗示双重作用下,所有人便开始慢慢习惯了这种生活,比如,三嫂子总是义正言辞的用自己行的端做的正,啥事儿都不怕的借口搪塞自己,这恰恰说明,她已经接受了现存的这种被奴役被压迫的环境。

《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所有故事的发生,都在围绕着两个字——“生存”。它在故事内容中,并没有“家国大义”的渲染,也摒弃了“英雄壮士”的讴歌,在平视的角度下,实实在在的呈现着战争中苦苦求生存的底层群体。

麻木不仁与胆小怯懦是表象,而愚昧无知与善恶难测才是核心。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2

马大三害怕被鬼子发现,也害怕送来俘虏的“我”对他报复,所以,他把原本只属于一个人的困境,硬生生的扩大成整个村子的困境,而村民在集体无意识催促下,基本都是用最原始的善恶是非判断问题,这也是造成最后全村悲剧的重要原因。

为了活命,马大三决定杀掉鬼子,为了活命,马大三又不忍心杀了鬼子,为了活命,他最终答应用花屋和董汉臣换取四车粮食。他总觉得,自己的善可以换取别人的善,可是,他却不知道,此刻,同样陷入集体无意识的鬼子,已经彻底投靠恶的一边。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人性善恶从来都是难测的,当面对集体挤压时,个体的力量终究无法抗衡

,所以,花屋暂时的个体善在回归集体恶之后,瞬间就被泯灭。而马大三的个体善,也在面对集体恶的时候,得到了彻底觉醒。

全村人葬身火海的强烈刺激,最终迎来了马大三疯狂的报复,可是,他一个人的觉醒,却成为了看客们眼中的笑话。最后,该被惩罚的没有被惩罚,已经觉醒的却被迫变成了刀下鬼,更讽刺的是,下达命令的是自己人,执行命令的却是鬼子。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你以为的善终究是你以为的,而与魔鬼做交易的后果,就是不仅要献出灵魂,还得失去肉体。

村民们在苟活的麻木中丧失自我,马大三在鲜血淋漓中回归自我。终于,我知道了姜文为啥用“我”作为电影关键的推动力,因为,《鬼子来了》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在试图让每个人在绝境中寻找丢掉的自我,从而更能够看清战争的原罪与人性的本质。

可惜,跪太久了,最后,连站起来的勇气也没了。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3

《鬼子来了》整部电影,都在用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拍摄风格,讲述了一个极其荒诞且悲怆的故事,却总能在其中看到最真实的中国人的影子。

在这里,姜文要做的可不是赤裸裸的讽刺,而是从参与者到旁观者,从村民到鬼子,从马大三到看客们,全方位多角度的冷静反思与反复警示。

正如姜文在讲述拍摄这部电影初衷时所说:

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这部电影抛开民族大义不谈,首先立足人本身这个主体,然后,在战争中思考着最合适的生存方式与最应有的精神面貌。

当然,马大三和村民们天真侥幸的生存状态是不可取的,于是,电影嵌套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外衣,站在一个极端水平上,狠狠地提醒着当下所有的中国人:醒醒吧,警惕外部豺狼进攻的同时,也要抵制内部麻木思想的侵蚀。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最让我震撼的一幕是电影的结尾,此时,黑白画面渐渐变成了红色画面,那颗滚落在地的马大三脑袋,居然在用一张一合的眼睛瞧着鬼子,也瞧着嬉笑的自己人,十几秒停顿后才缓缓闭上。

我想,姜文导演在这里利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将镜头变为马大三的主观视角,而最后马大三嘴角上扬,与之前澡堂讨论的“含笑九泉”不谋而合。此刻,马大三是觉醒了,可是,许许多多的马大三们却依旧还在沉睡,所以,这里寓意着,死亡不仅仅只是一种或结束,也有可能是另一种麻木的恶性循环。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我想,鲁迅先生《论睁了眼看》文章中,对于这种现象早就批判过: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因此,《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真实,是深入骨子里的。当站在平视的角度,对于战争中人的精神层面深入剖析时,就会发现,不管我们承不承认,那时存在的,当下依旧存在,那时的马大三们,此刻依旧混迹在人群中。

醒醒吧,姜文的这部电影,有可能说的就是你

从这个理解出发,重新回看《鬼子来了》这部电影时,就会发现,除了批判和反思,更多的还有长远且持续的警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