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評《只有芸知道》:馮導入鮑魚之肆久矣


再評《只有芸知道》:馮導入鮑魚之肆久矣


01

和張藝謀一樣,年過花甲的馮小剛也拍了一部私人記憶的電影。


《只有芸知道》,來自馮小剛摯友的真實故事。 無疑,他們的故事感動了馮小剛,馮小剛將它搬上大銀幕,當然希望更多的人被感動。 如果不能像隋東風、羅芸那樣在風景如畫的新西蘭生活,至少也應該像他們那樣相愛吧?


有人說,中老年男士拍純愛片是可怕的。
這句話當然不無偏見與歧視,但《只有芸知道》卻表明,說這句話的人不幸而言中了。


正如我在《馮小剛的廉價方糖》中所指出的那樣,隋東風對羅芸的愛情是“說出來”的,卻沒有用行動來體現。 羅芸的最大夢想是出海看鯨魚,但隋東風卻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不肯讓飯館打烊兩天,陪她去看一次,

只是騙小孩似地在她床頭上貼了一幅鯨魚招貼畫。

再評《只有芸知道》:馮導入鮑魚之肆久矣

招貼畫上鯨魚,完全不像真實的鯨魚那樣呆萌、善良,而是目露兇光,似乎預示了羅芸的不幸結局。


所以,等到片尾的高潮橋段,隋東風把羅芸的骨灰撒到鯨魚出沒的海面時,我沒有感動,反而很為羅芸不平。 這個為時過晚的儀式對羅芸沒有任何意義,只是隋東風無法面對自己良心的自我撫慰罷了。


02

不過,《只有芸知道》的主要問題還不在這裡,而是馮小剛無意當中向觀眾揭示了一個可怕的事實:隋東風和羅芸的生活是蒼白無聊,毫無意義的。


羅芸有一個鏡像式的存在,這就是隋東風的餐館女招待兼兩人的好友,梅琳達。

再評《只有芸知道》:馮導入鮑魚之肆久矣

要論經濟條件,身為當地“土著”的梅琳達似乎比隋羅夫婦更差,隋羅還有自己全款買下的獨棟別墅和餐館,梅琳達卻只能靠打工為生。


但梅琳達的精神世界卻遠比隋羅豐富。 她關注著外部世界,擔心氣候變化。她跑到非洲去“支教”,沒有結婚,卻領養了一個非洲女孩。


他們在美麗的南極光下暗自許下的願望,最能反映三個人精神世界的不同:


隋東風的願望是再養一條狗;

羅芸的願望是隋東風的餐館被一把火燒掉,好讓自己得到解脫;

梅琳達的願望是氣候不要繼續變暖,以免企鵝失去自己的家園。


在梅琳達面前,羅芸非常自慚形穢,梅琳達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羅芸的渺小、自私、缺乏勇氣。

再評《只有芸知道》:馮導入鮑魚之肆久矣


梅琳達也是隋東風的一面鏡子,但從隋東風從這面鏡子中看到的卻是自己的“理性”、“務實”。


在隋東風看來,梅琳達的生活純粹是胡鬧,只有像他這樣踏踏實實地賺錢才是過日子。


的確,不要說非洲的旱情和南極的冰蓋了,那都太過遙遠。 隋羅兩人在小鎮一住15年,他們每天買菜、洗菜、切菜,遛狗、做愛、流產,望著天邊的雲彩發呆,談一些毫無價值的口水話,但就是對小鎮的公共事務漠不關心,也從來不參與任何公益活動,除了他們自己和收養的流浪狗,他們幾乎不在意任何別的事。


03

我深信,馮小剛是無意當中立起羅芸這面鏡子的,因為他是那麼迷戀好友的故事。 但唯其如此,梅琳達和隋東風、羅芸的對比就更令我們深思。


幾千年來,華夏文化的主要特徵就是世俗理性。
四十年多年來,由於此前追求理想社會的努力遭遇挫折,世俗理性這一古老傳統在“貓論”與“硬道理”的加持下,第一次獲得了與“信仰”比肩的光環,以至於任何超越了“成本/收益”考慮的追求,都會受到無情嘲笑。

當然,在塑造這一“文化”的過程中,馮小剛及其賀歲片也“功不可沒”。

再評《只有芸知道》:馮導入鮑魚之肆久矣

馮導入鮑魚之肆久矣,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心愛的隋東風與羅芸在梅琳達的光芒映照下,居然顯得如此灰不溜秋,暗淡無光。


不關心個人利益之外的一切,就不可能獲得道德權威,也不可能在社會和政治運動中獲得領導權!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已然降臨的今天,這樣的“形象”與文化真的最務實,最符合中國、中華民族和我們每個人的利益嗎?


扯的有點遠了。


說到這裡,倒是應該感謝馮導通過《只有芸知道》提供了這樣一組標本,可以讓我們在一笑之餘,也思考一點什麼!

再評《只有芸知道》:馮導入鮑魚之肆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