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情感嫁衣"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生存剛需是捷徑還是自足?物質富足與精神匱乏是否對等?意亂情迷,你是否能夠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為生存法則?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故事背景發生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成為國家主要的一個矛盾"。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一個情感故事。1931年也是國家發展最好的的黃金10年,工業產能的鏈條真正的復甦。《一江春水向東流》電影揭示30年代的家庭悲劇。由著名導演蔡楚生、鄭君裡編劇詮釋崢嶸歲月平常人家與上層社會多元情感交際圈。這部70年前的老電影,豆瓣評分8.4分,並以演員陣容強大著稱。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雲集紅極一時的明星,(白楊、陶金、舒繡文、上官雲珠)等。它攝影於1947的電影,共有28版本,現在的版本是1956年重新剪輯的,所以切換成上下兩集。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故事取材一位名叫素芬紡紗女工的故事。年僅27歲的白楊在演這部戲時,也是她成熟的一個黃金時期。以工廠補習班為序幕拉開主角張忠良、秀芬的愛恨情仇"舊上海"漫舞蜂蝶的故事。

當然以紀錄黑白片歷史畫卷全劇持續210分鐘。該片上映後在上海香港均引起空前轟動,被稱為中國電影史一部史詩般的作品,該片代表了30年代中國電影最高水準巔峰之作,在中國百年電影史上佔有重要的藝術地位。

蔡導以無與倫比觸角關注弱勢群體,特別是女性群體。在《南國之春》《新女性》等影片中可見一斑。到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蔡楚生塑造的女性形象來了一個大集合:既有賢妻良母,也有交際花和充滿物慾的女人,他對“淪陷夫人、抗戰夫人、接收夫人”這3位女性形象的塑造與張忠良的"情感嫁衣"就是一場《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情殤。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張忠良:(陶金飾)自私、貪婪、蛻變"自由主義"享樂者

“戰場如香檳,能使英雄陶醉,也能麻痺懦夫。”

張忠良:一位經不起考驗與道德缺失的自由主義享樂者,精神思想汙染追求享樂色彩。由開始抗戰英雄逐步禁錮上流社會暮糜風下,拋家離舍蛻變成生存主義者。

張忠良個人思想行為自然會導致災難,這不完全取決於有機體自身,還有種種沒被認識的一些環境桎梏。生物體為了自身生存所作的鬥爭以更多的失敗為代價,最終導致情感世界混沌麻木之失衡偏頗。

從心理角度來說,張忠良由一個不堅定分子演變成四處討好驅殼寄生蟲,磨滅的鬥志在一點一滴被侵蝕。在僅有的妻子兒女面前償存一點良知終被浮生華夢畫上自由主義者的標籤。

人的思想一變,那麼行為方式就會隨之改變。

在苟且偷安快活中他的存在是予盾的,儘管逍遙自在,但他始終是交際花、貴夫人的棋子,皮球似的彈到哪兒崩到哪!人家給他一塊麵包,他就得使出十二萬分的小心跪舔著,對於一位餵養的家皮狗有什麼兩樣,一旦切斷後源,他就得浪跡街頭。象這樣一位貪生怕死貪婪的男人,不能控制自己剩餘勞動力,又無獨立果敢生存勇氣失掉自尊的男兒,命運之殤再所難免,終就被社會齒輪所輾壓。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影片折射三十年代舊中國社會人生百態。從張忠良、素芬、交際花、富婆身上反映了社會人物生存情景狀態。在生存面前看你選擇捷徑還是成就,這需要很大勇氣的。之所以張忠良變的六親不認及時行樂,也源於低層生活長期給人們帶來的"無聲吶喊"

生活壓抑、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也同樣存在現實生活當中,焦慮、追求極致生活的年輕一代、享樂主義之風、小三、小四的上演,終就釘在道德恥辱柱上。

生活和工作終就靠我們自己去爭取。影片《飄》女主角通過聰明勇敢,同樣在戰爭廢墟中建立了非凡勇氣復活了自己的生活。若與張忠良之流,那麼也就不存在一個優雅果敢的赫思嘉了,也成就不了一個費雯麗。一部讓後人仰幕不朽電影史詩。

黑格爾:真正的悲劇不是產生在善惡之間,而是出自兩難之間,是兩種合理性的碰撞。

當人們最基本的慾望無法滿足時,當物質極度匱乏桎梏時,道德砝碼就被摧毀,人性最原始的野蠻慾望就會佔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一切的倫理道德情感都會被埋沒,婚姻之間三角關係也會越演越劣,最終演變成極度冷漠和疏遠。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素芬(白楊飾):嫻熟能幹的農家婦女,缺少自我覺醒的犧牲主義者。

白楊一生拍攝了26部影片,演出了40多部話劇。從無聲片到有聲片、從黑白片到彩色片。可以說,白楊是新中國電影藝術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現實主義電影高峰期的代表人物。她的表演風格質樸、優美、自然、含蓄,表現出了東方女性獨有的神韻。曾有位電影評論家評價:“中國各階層的婦女形象,白楊都飾演過,這在中國電影史上是罕見的。”英國《泰晤士報》曾稱其為中國的“葛麗泰·嘉寶”。

白楊飾演的悲劇代表人物素芬,詮釋中國整個傳統理念下層女性的悲哀。不得不說傳統薰陶下的嫻妻良母成了變色龍的犧牲品,儘管她們犧牲個人所有的一切為之付出生命,可又得到什麼,改變了什麼?除了引起同情唏噓以外,又能怎樣?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社會大環境決定你個人選擇發展道路,而把命運全權寄託它人身上玩命就得不償失了。往往犧牲奉獻精神也是對人對事來決定。否則正向逆向反映才能唯心論唯物論缺失,也是在壓抑之下選擇的產物。李大釗:兩性相愛,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應該保持他的自由、神聖、崇高,不可強制他、侮辱他、汙衊他、屈抑他,使他在人間社會喪失。

愛人的人極易被傷害的,因為他是向對方完全敞開的。婚姻的"自由"得有度,忘了保護自己的婚姻果實終就玩火自焚。當然,婚姻家庭也受當時社會大環境影響,左右感情愛護自己,看重自己的婚姻關係,才是生存的唯一砝碼。素珍以為守得雲開見明月,然滾滾江水終究載不動許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恆命運與負心陳世美的經典形象暗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素珍代表著大多數嫻妻良母型的廣大婦女,她們受傳統婚姻道德理念太深、生活在低層以至於燃燒燼自己成了不必要的犧牲品。當然也屬時代大環境"虐病"造成的。

在這裡我反對以男為天、為地的理論苟活。你成全了一個人渣,並無奈的選擇消失。

婚姻的真諦在於盡力維護自己同時才會賦予光明。愛應該有方向感,不知珍惜自我,只會淹沒沉溺。記的著名作家張愛齡曾經的婚戀與胡蘭成的交集奉獻精神,至始至終把"愛、犧牲"奉為聖旨。你不覺得女主人的情感道德婚姻認知有向題嗎?

可能與她們家境生話的時代、封建教育有關,人們為了填飽肚子,可能要做出些苟延殘喘的事情。連張愛齡為了愛情,生存都如此艱難,何況素珍這樣的農家婦女意識薄弱,也就不難理解了當時環境有多險惡。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通過銀幕上反覆演繹;多線並行穿插對照情感張力加劇,笙歌漫舞與自發抗擊的朋友對比;同一片月色朗朗九州,時代翻雲覆雨,個人顛沛流離,從奮發到沉淪,心靈的極度扭曲。都能從你耳熟能詳中的舊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女性生活現狀,依護男人終將一去不復返啦!犧牲主義情神也是建立相對等情感關係,願你成為一位明智的女人。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過於,他近在身旁,卻猶如遠在天邊。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王麗珍(交際花舒誘文飾):貪婪、自私、極時行樂的享樂主義者

康德一自由不是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轟動海內外,成為中國現代電影的經典之作;舒繡文扮演的“抗戰夫人”王麗珍,似奇葩盛開,如煙花璀璨,給電影增添了無與倫比的奇光異彩。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在民族存亡之際,富家千金情迷上海灘,代表當時資本家在民族存亡之際的精神匱乏與享樂主義時期代表。

享樂主義理性追求是個人快樂的【最大化】,為了不給將來的自己添堵,在很多選擇上其實是很私人化的。

那麼怎樣才能合理利己主義從抽象人性論出發,認為趨樂避苦、自愛自保是人的本性,利己心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

人在自己的行為中,能夠遵循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因此,不能放棄利己主義,而是要使人們“合理地”理解自己的利益。合理利己主義反對把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對立起來,認為追求自己的利益本身就包含著社會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而任何為他人利益的活動,實際上也是從利己出發的。

人們只要按照這種“合理”理解的自己利益去組織社會,個人利益,才是自我方向。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某些人道德倫喪,發天酒地樂逍遙,不管從一而終遵守社會制約建立紙醉金迷在別人的幸福家庭之上,這就是一類人渣所為。象王麗珍交際花式的人物是令人鄙視的寄生蟲。她們講究奢靡生活,綁大款、拓人泳,讓自己駕馭別人家庭之上尋找幸福。這完全脫離了社會自然規律,破壞安定團結。

那種不依靠自己打拼、少拚十年的歪理早己被人們所不齒。尤其是現在的某些年輕人,更是把婚姻當跳板。以經濟為重心論人品與財力來拓展自己的婚姻幸福。那麼婚姻幸福的建立到底是人品重要還是家庭幸福重要?那麼確實值得我們年輕一代的深思。"享樂主義之風終將自斃。"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何文豔:(秘密夫人上宮雲珠飾)及時行樂,利己主義者。

1948年,已經被視為“風流反派專業戶”的上官雲珠卻在影片《萬家燈火》和《麗人行》中先後飾演賢妻良母藍又蘭和女工金妹,令人耳目一新;但同時又在《群魔》中飾演妓女小白菜,手夾香菸、眼神迷離。

何文豔在影片裡體現了利己主義作風,她自私、也苟且,明明知道表妹與張忠良的關係,她卻在無聊寂寞門口插上一腳分一杯羹,帶有隱秘而說不出口的悖謬情愫在裡面。從這裡能看出她是混日子的闊太太,也是尋找小白臉興風作浪的主。

在這裡也可以認為她也多少幫助了張忠良發展,提供了一些人為的幫助,從這裡你有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人類具有共情力,能體恤別人痛苦。

特別有意思的是,共情力是天生的,且不是每個人都有共情力。

事實上很多隨機的、自然的利他行為或善行都有共情力的參與。

比喻你週末騎車去鄉間騎行,發現路上有一小孩獨自在路中心行走,這讓你心理很懷凝擔憂,萬一大車來怎麼辦?豈不是心理不暢,於是你放下車子走近,並抱起了小孩送到當地派出所。

你的行為深層動因是你有共情力,你能感知到幫助對象的痛苦,你必須做出些什麼能緩解你感受到的內疚。

請問,在路邊救一小孩算是利己嗎?回答:是

從另一方面講,你想通過施救的行為來緩解精神緊張的不適。施救之後,你不再有心理負擔。這差不多心理上解鎖形成看到痛苦——產生不適——進行施救——情緒改善的內部懲罰/獎賞的閉環機制。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何太太代表著瘋狂和貪婪,這也是時代大背景的上層女人生活片斷,玩女不知亡國恨的寫照,這幫人除了及時行樂利己主義思想再無其它優勢。

如今只會對這種不倫不類的人物產生憤怒,想七想八的女人無論什麼樣的男人。男人的背叛或者女人的背叛都會為人們所不容。

所以說過好自己的日子,不能隨隨便便的侵佔別人家庭情感空間,那麼你就是一位完整的好女人。因為人不能侵佔太多自由幸福必建立在適可的範圍內,不是無限度的情感自由模式,性和情感都是有幟熱的成份而不是自由的無限放大。

我們反對那些只顧自己享受的利己主義者,但是同時我們會讚揚那些認同利己和利它主義者同時存在的人物。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大同小異的演繹如出如轍。讓原本婚姻關係的慾望如火如荼渲起了不同時期的驚濤頦浪。令人婉惜之餘總會有人試水而跳。那麼何德何能拋下一個個悲憤種子發芽生息。為什麼我們不能阻止埋藏它,是因為情感道德砝碼無法制約嗎?回答也許子云亦云,各有道理。

然而倫理道德的舉動足以磨滅個人生存價值、情感依託。社會生理學說:人在面臨生存危機,考慮的是個人,人性所決定。也許經過思想鬥爭最終會跪安在生存道德之上。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這就是影片張忠良苟且偷生的本師,一個鄉下來的小癟三,終依靠女人力量來完成發家混日子。這在現實中也屢見不鮮不足為奇。"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道理。"只是某些人道德淪喪的主因。思想錯誤的認知總是"原本自由感情"道路走偏,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大時代小人物的高潮,演繹舊上華浮華與重慶抗戰期間的舊夢,堪比《飄》大劇比美。有人說:是中國之最可見受歡迎程度不一般,人物個性刻畫鮮明的確是一部不朽佳作。用一個男人,3個女人的主色調,影射出整個社會層面生存狀態,一副百廢待新享樂主義思想交遞。動人、動情,更與之動魂的魅力無限。

至使今天的人們帶著理性欣賞,也同樣帶給我們無限視角觸動。導演夢太奇手法鋪之角色之間轉換,人物不同命運的巖蕩起伏更是影片靚點所在。並在嚴重的資金匱乏的條件下,拍出高質量的音感畫卷震憾人心,讓人敬佩之致,向老一輩藝術家們致敬!

《一江春水向東流》3位女人和張忠良

魯迅:我很早就希望中國的站出來,對於中國的社會文明,都毫無忌憚的加以批判。臧克家:"有些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他還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