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國被逼對伊朗“變臉”?美歐跨大西洋關係成犧牲品

誰是美伊衝突驟然激化的最大受害者?一些歐洲媒體和觀察家認為,跨大西洋關係已成為新一輪美伊對抗的犧牲品。伊朗在蘇萊曼尼死後的反制措施不斷升級,越過了堅守伊核協議的底線,英法德在美國壓力下被迫作出回應。

表面上,蘇萊曼尼遇刺(1月3日)、伊朗射彈報復(8日)等一系列突發事件似乎讓歐洲措手不及,反應十分拖沓。英法德在6日凌晨發表聯合聲明,呼籲雙方剋制。12日,三國領導人再發聯合聲明,重申堅守伊核協議。直到1月14日,三國宣佈啟動伊核協議的爭端解決機制,使伊朗面臨全面制裁重啟的風險。

私下裡,歐洲外交官們卻頗有微詞。“非法、魯莽、失控,平日裡吵得不可開交的歐洲外交人士們在如何形容美國總統特朗普近來舉動的問題上達成了罕見的共識,”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如此評論道。

“歐盟官員們正在強壓胸中怒火。”文章寫道。

與美國一貫主張對伊朗施壓不同,歐盟雖然理解美國的擔憂——伊朗的核活動、彈道導彈計劃和日益擴張的地區影響力等等,卻希望通過政治對話的方式謀求與伊朗妥協。特朗普一而再,再而三的制裁威脅,引發歐盟,特別是德法的深深反感。

“這不僅僅是因為歐洲企業曾與伊朗有長期的商業聯繫,更是由於特朗普已經成為了對歐洲主權最大的威脅,整個國際法體系都受到美國的嚴重挑戰;並且伊朗危機一旦惡化,歐盟將在安全上深受其害。”法國國際戰略關係研究所所長帕斯卡爾·博尼法斯此前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這樣說。

歐洲懵了?

自特朗普主動惡化美伊關係以來,歐洲一直試圖安撫伊朗,維繫已搖搖欲墜的伊核協議。但蘇萊曼尼之死讓歐洲頗感“幻滅”:1月5日,伊朗政府宣佈中止履行伊核協議的第五階段,放棄“離心機數量的限制”。歐洲拉住伊朗不要越界的努力似將付之東流,眼下不得不遂美國之意重新走上制裁的道路。

直到上週三(1月8日),歐委會才緊急召開了集體會議商討中東危局。此前歐盟官員們一直忙於跟蹤和分析事態的最新進展,試圖搞清楚對抗接連升級對歐洲到底意味著什麼。在這期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僅於上週一(1月6日)發佈了一份呼籲“降級”的聲明,且被一些歐洲媒體批為“不痛不癢”。

緊急會議召開時蘇萊曼尼身亡已近六天,伊朗也早已宣佈中止履行伊核協議。法國《費加羅報》上週三(1月8日)評論稱,此時單純呼籲緩和局勢只能加重外界對歐盟決策效率和戰略意圖的懷疑,讓馮德萊恩打造一屆“地緣政治歐委會”的誓言變得蒼白無力。

不過,儘管馮德萊恩和歐盟外交事務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在針對伊朗發射導彈的聲明中大力呼籲衝突“降級”,他們並沒有把矛頭指向伊朗,也沒有明確表達對美國的支持,對美鋒芒隱約可見。

博雷爾指出,任由衝突和暴力升級的話,可能會讓國際社會重建伊拉克和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努力白白浪費。提及伊朗攻擊美國軍事基地的舉動時,他沒有對德黑蘭“火力全開”,而是僅僅表示,“伊朗剛剛攻擊了國際聯軍共同使用的軍事基地,這是衝突升級的又一個例證。暴力烈度的螺旋上升無益於任何一方。”

外交文本上的謹慎措詞掩蓋了歐盟官員們的反感情緒。Politico本月9日援引歐盟外交官稱,在布魯塞爾沒有一人預見到局勢可以惡化至此,蘇萊曼尼死訊傳來,再一次激起了對特朗普的憤怒。

歐盟不想一味“附和”美國的高壓政策,奈何事態走向不為布魯塞爾政策圈所樂見。在伊朗政府決定暫停履行伊核協議後,蓬佩奧等美國高官多次向歐洲喊話,要求歐洲盟友對伊強硬。法國《世界報》分析稱,伊朗停止履約的事實讓歐盟外交官們難以繼續招架美國咄咄逼人的要求,“維持伊核協議”的說辭正逐漸淪為笑柄。

英法德三國聲稱啟動伊核協議爭端解決機制“並不意味著重啟制裁”。實際上,根據該機制,若出現分歧,任何一方可將爭端提交給由伊朗和“P5+1”國家(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加德國)組成的聯合委員會解決。如果該委員會依然無法彌合分歧,將由聯合國安理會來處理。安理會在三十天內可投票決定是否繼續放鬆對伊制裁,在投票不能通過的情況下,則將根據聯合國以前的決議,重啟對伊制裁。

無論是“P5+1”聯合委員會還是聯合國安理會,都無法繞開美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歐洲三國已經走在了重啟(對伊)制裁的路上。”《紐約時報》1月14日評論稱。

E3還是E2+1?

雖然歐盟嘗試至少在措辭上與美方立場拉開距離,布魯塞爾的表態卻難以完全代表歐洲內部的各方利益。正值“脫歐”關鍵節點的英國突然採取了與法德不同的微妙態度。

伊核協議簽署以來,觀察家們在討論伊朗問題時常把英法德三國以“E3”代稱。在大多數時候,三國採取了相近態度,主張維護伊核協議。三國還希望建設一個繞過美元的特殊結算系統INSTEX,用於伊歐貿易,在經濟上緩解伊朗面臨的制裁壓力。

然而,蘇萊曼尼之死激化美伊矛盾、惡化美歐互信的同時,也使E3內部,尤其是英國與法德之間的分歧變得更加明晰。

美國的重壓首先在英國首相約翰遜身上產生了效果。1月14日,約翰遜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採訪時表示,應該用一份“特朗普協議”來取代伊核協議,因為“特朗普是達成協議的行家裡手”,而現有協議“存在很多不足”。

約翰遜曾一度宣稱應維護現有協議,也有消息稱他在度假期間聽聞蘇萊曼尼之死後對美式單邊行徑頗有怒意,但《紐約時報》等美媒分析指出,如何在“脫歐”後與美國達成有利的貿易安排才是唐寧街(編注:英國首相官邸所在地)的頭等大事,約翰遜不想為了伊朗而開罪華盛頓。

德法的考量則完全不同。早在提出構建特殊交易機制INSTEX時,兩國出力就比英國更多。路透社此前報道稱,INSTEX機制的總部設在巴黎,內部工作人員以法籍和德籍居多。另外,《紐約時報》1月14日報道稱,在三國聯合聲明中,德法本希望加入對美國更尖銳、更不留情面的措詞,但最後一刻被約翰遜阻止。

“歐盟,特別是德法,其實不指望靠INSTEX挽回與伊朗的貿易和商業往來。以INSTEX為代表的一系列努力,主要是為了展示歐洲塑造‘戰略自主性’的決心。這是在告訴美國人,我們的外交需要自主。”博尼法斯說。

“(INSTEX)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國際秩序維度。必須承認從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以來,伊朗的反應是相對剋制的。破壞協議和秩序的是美方。如果歐洲還自視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就應該責無旁貸地站出來。”他說。

“1914時刻”和“2003時刻”

美國“毀約”以來,雖然伊朗漸進式地進行一些核活動作為反制,但不少歐洲媒體和官員私下裡表示了某種理解,並認為錯不在伊方。在這一點上,法德表現得十分明顯。法國總統馬克龍此前就曾指出,伊朗對特朗普退約的反制措施相對剋制。德國國防部長、基民盟黨主席卡倫鮑爾也在去年10月一場黨內會議中表示,直到當時,伊朗一直在遵守簽訂於2015年的伊核協議,這是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都認可的結論。

相反,正是美國刺殺蘇萊曼尼讓局勢驟然升級,還引發了伊朗發射導彈報復,陰雲頓時籠罩海灣。在不少歐洲精英看來,這是特朗普一手將對歐洲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中東地區推向戰爭邊緣。美國的單邊行為,將為歐洲帶來真實的安全風險。

德國媒體報道稱,德國前外長加布裡埃爾將百年前給歐洲帶來心理重創的“一戰”拿來作比,稱蘇萊曼尼之死是一個“1914時刻”,擔心特朗普的妄動會像當年費迪南公爵夫婦遇刺一樣引發連鎖反應(編注:1914年奧地利王儲費迪南公爵遇刺身亡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與英、法相比,一向在外交問題上更加低調的德國此次一反常態,十分活躍。上週六(1月11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訪俄期間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商談伊朗局勢,德國外長馬斯也列席會議。兩國領導人在新聞發佈會上重申了對伊核協議的支持。

德國各界也紛紛發生聲音。有社民黨高級成員甚至聲稱,應該讓美國停止將核武器部署在德國境內。該黨領袖則指出,跨大西洋關係“已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

讓德法記憶猶新的,是2003年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時德國總理施羅德和法國總統希拉剋的決絕。在小布什的強壓下,德法最終沒有動搖,反對加入“意願聯盟”對伊開戰。但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站到了美國一邊,將歐洲的分裂暴露無遺。

“到目前為止,德法兩國保持了高度團結,這與2003年有些相像。”博尼法斯說,“問題在於,德法再積極也不能緩解對伊制裁,歐洲目前無法在歐伊關係主動作為,伊朗人已經看明白了這一點。歐洲人只能繼續深思怎樣保護自己的外交自主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