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我從事快遞8年,每天起早貪黑工作,白頭髮悄悄爬上頭


#自拍我的故事# 我叫於先鋒,出生於1986年,今年35歲,20年前從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老家到無錫市一家機械廠務工,工廠2012年倒閉後,我應聘來到江蘇省太倉市一家快遞公司擔任投遞員。

從一個陌生的城市來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從一個陌生的行業跳槽進入另一個行業。對於我這樣的異鄉人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人生地不熟,舉目無親,剛開始投遞時工作帶來不小的挑戰。路名街巷、門牌號碼、公司地址,都是兩眼一抹黑。

在投遞過程中,我養成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習慣,一邊投遞一邊用紙筆把投遞過的小區、街巷、公司都記錄下來。僅用了一週的時間,我就把我負責投遞區域的主要街巷、道路、公司認了個遍,投遞工作很快也走上了快車道。

我和同事們每天早上7點就要趕到公司,對夜間從上海總部運送的快件進行分揀集中、掃碼、再按需要派送的區域分類,最後將需要派送的快件按先近後遠順序裝袋。小於負責投遞的是城區段,公司專門配備了能裝載數百公斤貨物的大功率電動車。

從事投遞工作8年來,我養成了一早就起床的習慣,匆匆吃點早飯,趕到公司,用披星戴月形容我的工作再貼切不過了。這些年從事快遞投遞,工作非常辛苦,期間也曾經產生過放棄的貪心,但為了生活和家人,我必須要加倍努力付出,這也是這些年我一直堅持下來的動力。

遇上象雙“十一”這樣的網上大型促銷、重大節假日、店慶等網購高峰階段,我的快遞投送量比平時130多件增加2-3倍,我和公司的100多名管理人員、分揀員、快遞員早上5點多就得從十多公里外的宿舍趕到公司。

卸貨、分揀、掃描、裝袋、裝車、投遞、彙總,差不多要忙到晚上八、九點才能回家。每年雙“十一”過後,“剁手黨”們從全國各地購買的商品陸續抵達太倉,我的日投遞快件量達到340多件,工作量是平時的3倍。

這些年從事快件投遞的工作中,我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心態,用微笑贏得客戶的青睞和信任,到老舊的小區投遞時,遇到一些年老體邁不方便出門的老年人,需要我幫忙倒垃圾等事情時,我也是力所能及提供幫助。

我投遞的城區區域,有好幾個老舊小區,對於我開電動車的技術有著很高的要求,常年穿街走巷需要膽大心細,不能著急,否則車子發生事故的話,就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 常年在外風吹日曬奔波勞碌,我黝黑的臉上已經有些許與年齡不相符合的滄桑,頭上也已經冒出不少白髮。但他卻始終對這份工作充滿激情,性格樂觀。


每次送貨的時候,我都事先對當天配送的區域進行詳細規劃,確保做到忙而不亂,為了節省時間,送貨的時候我都是連奔帶跑,一路小跑送貨,儘量讓車與人分離控制在最短的時間內,避免由於人不在快件丟失的情況發生。

最讓我苦惱的還是送貨的過程中需要邊開車邊打電話,為了聯繫顧客,節約時間,只能邊開電動車邊打電話。我的經過改裝過的電動車也成了我流動的家,每天在外奔波,就數它陪伴我的時間最長了。

這些年,每天送快件,與人打交道,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我也得到過不少好心人的關心,夏天熱的時候,經常有顧客給我遞上冷飲、倒杯開水,拿點紙巾讓我擦去額頭的汗水,讓我為這個城市的市民服務的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這個城市的溫情。

現在,我和不少老顧客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變成無話不說的朋友。過去有諺語總說“在家千般好,出門時時難”,但在這個城市裡,隨著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身邊的人越來越熟,每天走過的街巷都讓我倍感親切,我早已經把這裡當成我的另一個家。

每天送貨的時候,為了讓車子發揮最大裝載功能,我都是儘量能多裝就多裝。每天我的車子堆得象小山一樣,只有中間座位勉強容我坐下,我經常和別人開玩笑說我這裡“夾縫裡求生存”。

每天早上出去送貨,經常要送到下午兩三點才能送結束才能吃飯,很多時候都是忙得根本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隨著工作時間越來越久,我對這份工作也產生了難以割捨的感情,因為他不僅僅是我賴以生存、養家餬口的根本,也承載著我和家人明天的未來和希望。

我對自己目前的現狀挺滿意,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我這樣沒太高文化的快遞員而言,也不存在職業發展空間之說,只是擔心年齡增長,體力跟不上,其他我則沒有太多的顧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