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記者“修”出東莞網紅村

三年前,他是知名媒體的攝影記者。

三年後,他是鄉村改造的先行者。

2016年,在媒體行業轉型的時候他毅然離開了媒體,組建了一支由復旦大學和媒體人組建的團隊來到東莞市麻涌鎮新基村。

現在,他是廣東水鄉無邊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改造了一個村落,打造了一個網紅小鎮,開了一家傳媒文化公司,現在進行的項目規劃有13個,整體的改造面積100萬平方左右。

初見

一个记者“修”出东莞网红村

天空之城

新基村,在沒遇到王昕偉之前只是一個很普通的嶺南村落,依水道而建,有小橋、流水、還有生長茂盛不知道見證了多少年歲的大榕樹。和大多數嶺南的村落一樣,村裡有著古老的紅磚牆,帶有歲月痕跡的祠堂,斑駁的石磚。

遇到王昕偉團隊之後,它和之前有點不同——多了幾抹乾淨的白錯落在這一片紅牆之中,白得發亮。

這些白色牆面的房子有一個統一的名字——白房子。

為什麼叫“白房子”,王昕偉說就是希望能夠讓失落的鄉村變得活力起來,就好像是無邊灰色中的一抹亮白,一眼望去能夠看到光,而那閃著光的不僅是建築形態、內外部環境,更是理念與想象力。

提到白房子,很多東莞人腦子裡的印象就是今年爆火的網紅打卡點。但早在2016年它就被評為中國第二批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這也是廣東省唯一一家。

那天,我們去的時候是早晨,剛下過一場雨,地面還有點溼。

我們在白房子中的一棟民宿裡等待今天的主角,內心帶點好奇。到底是怎樣一號人物會改造出如此文藝的村落。

不一會,一個白色的身影出現在眼前,腳有點瘸,步子走得有點慢。來到民宿門口前,他突然蹲下,把門口邊上的垃圾撿起來,丟到一旁的垃圾桶後再轉身進來。

如果不是身邊的工作人員介紹,很難想象這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他身穿一套簡單的運動服,或許是因為剛下的雨,頭髮上還帶有一點溼氣,帶著一副黑框眼鏡。一見到我們就咧嘴一笑,“抱歉,我的腿受傷了,來得有點慢。”

隨和,沒有一點架子,這是見到王昕偉的第一印象。

王昕偉是黑龍江人,小的時候生活在北大荒農墾建設兵團,那裡有著一望無際的黑土地。大學在復旦學的是新聞,畢業之後就來到了南方,進入南方報業,之後一直待在南方。

正是因為這種南北方的生長經歷,讓他既有理想,又腳踏實地。

現在的王昕偉每天有著滿滿行程,除了我們之外還有其他的媒體邀約,每天都在全國各地考察項目,民宿的工作人員阮小姐說,“我們的王董很忙,明天又要飛北京談生意了,他現在的狀態一直是在路上。”

但他的創業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他與鄉村

一个记者“修”出东莞网红村

創業的三年,王昕偉努力踐行著中國的鄉村改造。他認為當代人的審美和思維,去和古老的這種傳統的建築去做對話的思路去改造。鄉村改造不是大拆大建,抹殺村落原本的形態,而是保護和創造鄉村景觀,延續文化的同時注入新的生機和元素。並不是把這些建築再穿回古代的布衣旗袍。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會遇到難題,村落的改造的難度和強度異常複雜,因為它涉及到村民,村集體、鎮政府,還有縣政府或者市一級的各級政府的支持,涉及到複雜的空間運營和產業運營。

所以王昕偉為了獲取村民的信任,第一個決定就是搞試點,做幾棟漂亮的房子出來,讓村民看到自己的房子將來會改成什麼樣子的。有了試點以後,第二個方面就要動員村裡的村委會,還有村裡的大的家族的支持。因為在一個村子一個家族,往往親屬就有十家到20家。村民有個特點,就是講情不講理的。

第二個,必須保證村民短期的利益。以前居住在。村落的除了村民就是打工一族,出租給打工的價格比較低,一個單間也就是一百塊錢左右,於是他們用都以3到4倍的價格租下來,租期為十年。

那麼村民得到了兩方面的一個收益,一個經濟上的收益,第二方面環境變得好了,這樣村民自然願意跟你做。

在鄉村文旅產業工作中,王昕偉一直都堅信的六個字——“美村富民活文”,認為這是三個要素,也是三個過程。

新基是王昕偉的第一個試點,很多經驗都是在這裡鍛煉出來的,也摸到了一套和村民合作的新方式。“合作經營,也就是底金加分紅的這樣一個非常雙方共贏的一個模式。這樣的模式村民是比較歡迎的。因為物業是村民的,產權仍然是村民的,我們只是有了40年的一個使用權和運營權,期滿以後,這些物業無償地歸還給村民,這樣村民自然是願意。因為這些物業很多村民都不去維護,時間一久不維護,尤其是有歷史價值的那些古村落,其實已經面臨坍塌的問題。 鄉村改造裡面很多事情,這些你只有幹了才知道,不是知道了才幹的。

本以為一切就順風順水了,但是這時候的王昕偉又遇到了第二個大坎。白房子項目的改造到第三年的時候,前期投入資金過千萬,但一個月收入只有幾萬。面對每一天都在在虧損的情況,當時他的團隊都有點絕望了。

但是王昕偉沒有一蹶不振,最終咬牙選擇堅持。沒想到堅持到第三天時,事情有了轉機。

白房子的設計是由之前改造過廣州的永慶坊,設計過廣州的TIP工業園的“豎梁社”這個團隊來進行設計改造的,這讓白房子在建築界有一定的影響。微信公眾號“一條”在“豎梁社”獎項的名單裡面看到了白房子,於是通過豎梁社聯繫上了白房子。

“一條”推送的白房子的推文,讓東莞市新基村的白房子一下子火了起來,成為網紅的打卡地。

他與團隊

王昕偉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做事情講邏輯,但又同時有膽量去賭一把。”

在2016年的時候,王昕偉在廣東的一家媒體工作。當時的東莞市、市政府和水鄉管委會就在推進一個大型合作——在東莞水鄉地區推進鄉村和產業的轉型。王昕偉是這個項目的一員,從而接觸到了東莞水鄉。王昕偉說:“當時我們去浙江進行考察,對於江浙一帶的民宿的發展,鄉村振興取得的成就感到震驚。”

後來那個項目,因為資金的問題沒有進行下去。

但卻在王昕偉心裡萌生了一個想法——“粵港澳大區有這樣一個這樣的民宿會怎樣?”他認為在鄉村做民宿有機會,但同時風險也很大。

最後還是這個想法還是讓他從體制之內辭職出來創業。

當時,媒體行業也開始了大的改變——紙質媒體轉型為移動傳媒,在這過程中,釋放出了大量的人力。

於是一個眾籌的鄉村改造計劃應運而生,復旦大學幾個校友一起湊了幾千萬就開始了。說起一開始的創業,王昕偉開玩笑的說道“它就是一幫有情懷的,膽子比較大的文化人,一開始瞎搞了一通以後,搞起來的。”

很多人問在媒體的經歷對於創業有什麼優勢,“媒體的經歷並不是給了我多少人脈資源,它比較寬鬆的人文環境,欣賞才華,鼓勵創新。很重要的是給了我很好的政治敏感性。正是因為這些,我才有了這些素質,邁出創業的第一步。”

從攝影記者到一個企業家,他的思維有了很大的轉變,以前是一個人現在是一個團隊的負責人。

他不再是一個動手的人,雖然不會畫圖紙,也不懂設計、運營。在團隊裡他是粘稠劑,把團隊的資源整合起來,讓資源正確地發揮作用,讓資源順著自己的夢想去實施。

“所以現在白房子就是我最大的作品。”王昕偉笑著說。

現在王昕偉的團隊有40人,其中復旦大學的有7人,來自南方傳媒集團的有5個人。他是怎麼創建起這樣一支強大的團隊的?

第一,王昕偉認為覺得夢想一定是有的,但是夢想是不能給飯吃的。鄉村改造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機會,所以用這個產業基礎,再談夢想的時候,會讓大家激情滿滿。

第二個創業艱難。他選擇了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沒有破壞大家原本的一個人際關係圈和資源圈。

第三點要把待遇做好,員工每人住一棟民宿,白房子是非常注重飲食的,廚師在麻涌美食界都是數一數二的,員工餐跟接待餐是一樣。

正是因為這些,吸引了大量的廣州的人才。

在他創業的這一路上,有人回家,有人掉隊,有了新的加入進來,但是這個團隊一天天的強大。

今年,王昕偉有了新的目標——五年之內在大灣區做十個鄉村改造的項目,營收50億,並且爭取上市。

現在的新基村,成了王昕偉當初想要的樣子。

日常能看老人在大榕樹下在聊天,時不時搖著手中的蒲扇。小溪邊還站著著幾位婦女,用著傳統的方式在溪邊洗衣服。路旁還有一隻小狗,不知疲憊的叫喚。

也經常能看到停在村口的跑車,那是從別的地方來的這旅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