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號費降為1元,能省則省的初衷值得稱道

掛號費降為1元,能省則省的初衷值得稱道

堂吉偉德

近日,蘭州一家醫院門診所有科室掛號費都降為1元的消息引發關注,不少當地市民和網友為醫院的惠民政策點贊。8日,記者從該醫院門診獲悉,掛號費降為1元系從2020年1月1日開始,降費的初心在於惠及醫院周邊的群眾。(1月9日《北京青年報》)

據院方介紹,醫院之所以決定降低門診掛號費用,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對接精準扶貧的大政方案,是醫療惠民的實際舉措;二是醫院新門診部位於廉租房區域,除了考慮到受眾的經濟條件外,吸納人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蚊子再小也是肉,掛號費讓利再少也是惠民舉措。就醫療費用的結構來看,掛號費在所有費用中佔比最低,除了“一毛錢處方”這樣的極端個案和大醫院一號難求的黃牛價,基層醫療機構的掛號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意見》的規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費項目中,將現有的掛號費、診查費、注射費以及藥事服務成本合併為一般診療費,不再單設藥事服務費。

某種意義講,門診掛號費已經成為歷史,收與不收都沒有多少實質性意義。如在北京,取消藥品(不含中藥飲片)加成和掛號費、診療費,所有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設立醫事服務費規範收費行為,優化醫療費用體系,為合理解決收支結構創造條件,其核心是提高醫師服務費而遏制“以藥養醫”的頑疾,既尊重醫生的勞動成果又能獲得體面的收入,同時也讓醫療成本透明化和公開化,實實在在的降低醫療成本,控制公眾的醫療負擔。在此背景下,“掛號費降為1元”的惠民讓利還能引發關注,其背後的原因耐人尋味。

時下,醫療成本依然處於高位,整個醫療負擔依然很重。宏觀層面,從2001年5026億元增長至2017年5.16萬億元,增長10倍,年複合增長率為14.7%。個人負擔方面,《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醫院次均門診費用274.1元,人均住院費用9291.9元,日均住院費用1002.8元。研究顯示,當患者醫療費用超過30萬的時候,個人自負比例負擔超過60%。因病致貧和因貧返貧的狀況較為嚴重,控成本降費用減負擔依然是公眾最強烈的訴求和願望,也是醫療改革應達到的終極目標。

醫療成本是否處於合理區間,整體醫療負擔是否得到控制,實際效果才是最好的檢驗,也是評判醫療改革成功的關鍵標準。由於醫療成本居高不下,個人負擔比例較高,任何降費控成本的做法都會引發強烈的關注。控制醫療成本要做到環節把控,從每個細節入手,把該控制的成本都控制下來,把該減的費用都減下去,醫療成本居高不下的局面才會得到扭轉。

取消藥品加成,控制大處方大檢查,提高醫事服務費,增加財政的補助標準等,隨著醫療改革的持續而深入的推進,醫療惠民將會得到更好的實現。“掛號費降為1元”看似微不足道,但“能省則省”的初心則值得稱道。一方面,醫療改革必須以惠民讓利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另一方面,從細節和點滴入手,給醫療改革提供了思路和借鑑。控成本降費用需要宏觀把控方向,但更是“如何落實到實處”的技術問題,直面現實並回應公共訴求,把該省的每一分錢都省下來,減少跑冒滴漏所造成的成本虛耗,降費的初心才會轉化為實際行動。

在全國層面,醫療費用成本的控制和個人負擔輕重,存在很大的結構性差異。成本控制的較好的地方,其個人醫療費用的平均標準處在較低水平,尤其是一些物價水平較高的東部沿海地區,整體醫療負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最成功之處還是做到了應控盡控,把省下來的錢讓利於患者。這些成功經驗需要總結和推廣,同時也需要把“掛號費降為1元”自選動作,昇華成具有宏觀指向的理念,進而推動醫療改革取得更紮實的成效。

掛號費降為1元,能省則省的初衷值得稱道


掛號費降為1元,能省則省的初衷值得稱道


掛號費降為1元,能省則省的初衷值得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